新农村建设实践报告
社会实践是学校教育向课堂外的一种延伸,是作为一位知识青年的至关重 要的人生历程。进入新世纪以来,党和国家号召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 得了一系列的可喜成绩。然儿事物的发展都具有两面性,我们要对其进行全面 的认识就对其进行全面的实践调查。因此进行社会实践调查对我们当代大学生 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新农村建设对我家乡的变化起了很大的作用。国家出台的 “三农”政策让人民的生活变的更加舒适,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要做的就是 根据社会的需要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为人民的生活水平的 提高,尽自己应尽的力量。
我是一名在农村长大的大学生,虽说我学的专业可能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 不是很大,但我却不能不去关心新农村建设,因为那是抚育我长大的地方。当 国人在沐浴着社会新风尚的阳光,那么建设怎么样的新农村、怎么样建设好新 农村是我们大家必须思考的问题。十分高兴,我能够在寒假进行相关的实践调 查。然儿经过我的一番调查之后却发现了一些问题,我不禁产生了这样一个问 题;这样一种已有的村庄发展模式是否正确?是否真是中国新农村未来建设的整体框架?中国的新农村建设是否有走形式主义的危 险?
我的有关新农村与我家乡的变化调查主要体现在下面的方面 :
目前,农民增收困难伴随着一系列负面影响 , 尤其是医疗保障方面显得更加 突出,一些地方又出现了农民看病难,看不起病,甚至因病而陷入绝境的现 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改革方案之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基金的筹集标准为每人每年 55 元,主要由农民个人自愿缴纳、地方财政补助、 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三部分组成。建国后,中国政府十分重视农村卫生工作,农村逐步建立了三级(县医 院、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室)卫生服务网络,基本解决了农村“缺医少 药”的问题。另外,从 50 年代中期开始,部分农村开展了合作医疗。合作医疗 指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个人共同筹资,为农村居民提供疾病治疗和预防 的一种社区型医疗保障制度。合作医疗和三级卫生服务网络相互配合,在农村 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条件下,基本上解决了农民看不上病,看不起病的问 题。中国人口的预期寿命由建国前的 35岁迅速上升到1996年的71岁,①这一 巨大成就的取得,为占总人口 80%的农村居民提供健康保障的农村合作医疗和 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功不可没。然而,从 80 年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农村医疗保障发生了严重的衰 退。随着集体经济的削弱,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发生了大幅度的滑坡,到 1996 年,全国农村参加合作医疗的人口由 1976年的90%^减到5流右。②绝大部分 农民失去了医疗保障,退回到家庭保障。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村级卫生所、 室或不复存在,或者转化为私人诊所。合作医疗的衰退和农村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消亡或市场化,导致农民医疗 费用的急速攀升,大大越出了农民的承受能力。从 1990年至 1999年,农民人 均纯收入由 686.31 增至 2210.34 ,增长了 3.2 倍;而同期每人次均门诊费用和 住院费用分别增长了 6.2倍、5.1倍,③医疗费用的增长大大超过农民收入的 增长。在农村最贫困的农户(占 4%)中,有一半属于因病致贫或因病返贫。政府投入不足。
1998年政府投入的卫生费用为 587.2 元,其中用于农村的 92.5亿元。仅占政府投入的15.9%。④政府投入不足不仅导致农村基层医疗服 务机构的市场化和服务提供不足,由此增加了农民的医疗费用负担,而且也限 制了公共预防保健机构的能力。因为投入不足,使卫生防疫站、保健站等机构 把主要精力用于门诊,住院等有偿服务的开展,预防保健服务有所削弱。一些 传染病(如肝炎)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一些地方病(血吸虫病,碘缺乏等)又 死灰复燃。新世纪,政府应该通过加大投入,合理规划,提供帮助等多方面措施,切 切实实把医疗卫生的重点重新放回到农村。( 1)真正增加政府对农村的卫生投 入,加强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医疗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卫生服务质 量。( 2)加强农村公共预防保健工作。公共预防保健具有投入低、效益高的优
相关热词搜索: 新农村 实践 报告 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