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使用范围很广。按照上级部署或工作计划,每完成一项任务,一般都要向上级写报告,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况、工作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工作设想等,以取得上级领导部门的指导。报告,在已发布的党、人大、政府、司法、军队机关的公文处理规范中,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经济预测报告的基本特点4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经济预测报告的基本特点4篇
经济预测报告的基本特点篇1
近一阶段,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十分复杂。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复苏艰难曲折而又充满了变数。从国内看,虽然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有利于发展的条件也很多,但面临的矛盾也不少。如何充分估计形势的复杂性和严峻性,做好应对各种困难和风险的准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专门成立课题组,对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的特点与基本态势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课题组负责人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成员有余斌、陈昌盛等。
一 □物价涨幅见顶回落 □经济增长小幅下降 □房地产调控初见成效 □区域、城乡、内外平衡状况 有所改善 今年以来,宏观调控坚持把控物价作为首要任务,政策效果逐步显现,经济运行总体较为平稳,并呈现以下特点和发展态势。 (一)物价涨幅见顶回落,全年CPI上涨5%左右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在7月份达到6.5%的峰值后,受基数效应减弱、货币条件改善和大宗商品价格下降等因素影响,涨幅呈现回落趋势,全年CPI上涨5%左右。 (二)经济增长小幅下降,全年增速略高于9% 前三季度,制造业、房地产业投资高速增长,但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投资增速明显放缓。由于汽车、住房等与住、行相关的消费增长明显下降,累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3.75个百分点。目前世界经济放缓,对我国出口已经开始产生影响,预计全年出口增长20%左右。从内、外需求综合看,今年以来总需求增长的适度回落,主要是宏观政策主动调控的结果,有利于控制物价涨幅和实现经济运行的综合平衡。GDP增速将小幅下降,预计全年增长略高于9%。 (三)房地产调控初见成效 房地产市场运行总体平稳,保障房建设按计划推进,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商品房投资下降缺口。特别是,“限购”措施的落实和实施范围的不断扩大,以及开展房产税试点等,房地产投资需求得到一定抑制,房价过快上涨态势得到初步遏制。对地方投融资平台的摸底和整顿,使正在上升的与土地、房地产相关的信贷风险和地方财政风险有所抑制,对防范系统性财政金融危机的爆发具有重要作用。 (四)区域、城乡、内外平衡状况有所改善 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明显加快。得益于农民工工资上涨、农产品价格上升和各项惠农政策的实施,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明显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出现积极变化,国际市场份额进一步提高。在出口稳定增长的同时,进口保持更高增速,贸易顺差规模减小,内外平衡状况改善。 今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积极应对国际环境的剧烈变化,在控物价、稳增长和调结构中寻求平衡,进行了不少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一是注重保持经济平稳增长与调整经济结构相结合。调结构是为了持续健康的增长,平稳的经济增长也有利于结构调整的实施,二者并不矛盾。“好”不一定会必然导致“慢”,但不能为了求“快”而牺牲“好”。二是高度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始终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三是注重推进内外平衡。着力扩大内需,提高消费对经济的贡献;妥善处理国际经贸关系,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同时并重,提升价值链和扩展贸易增长点并举,增强汇率弹性,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四是更加注重系统性风险管理,忧患意识与风险意识增强。土地、房地产与我国金融、财政风险高度关联,整顿地方投融资平台、调控房地产市场,建立预警机制和风险显示机制,有利于降低系统风险。 在世界经济大幅波动、增长低于预期的国际环境下,我国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局面,成绩来之不易。但也要看到,作为“十二五”开局之年,消费占GDP比重偏低、服务业发展相对缓慢、高耗能行业快速扩张等问题依然存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依然艰巨。
二
□国际经济环境有所恶化 □我国总需求增长将有所回落 □力争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 □把防范化解风险放到重要位置 受美、欧债务危机冲击,市场信心动摇,金融市场持续大幅波动,大宗商品价格明显下跌,全球制造业活动收缩,国际经济环境有所恶化。2012年,我国出口、投资需求面临下行压力,潜在风险也在增加,需要在防范、化解风险中把握机遇,积极推动结构调整,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一)主权债务危机影响加深,国际经济环境有所恶化 2012年,世界经济格局呈现出三个显著的特点:一是政治周期与商业周期叠加。美国、德国、法国、俄罗斯等多个主要经济体将面临政府选举。面对经济下滑、债务高企、失业增加等问题,政治家为了迎合选民需要,可能不顾客观经济现实,发表偏激言论和难以兑现的承诺,上台之后也可能对现行经济政策做出不合时宜的调整,使脆弱复苏进程雪上加霜。二是国际协调与合作更加困难。发达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面临的短期挑战不同,政策取向也存在明显差异,政策协调与国际合作变得更加困难。同时,发达国家转嫁危机,可能加深与新兴经济体之间的矛盾。三是结构调整与短期目标冲突。国际金融危机是发达国家过去几十年积累的结构性问题的总爆发,需要重大结构调整才能出现转机。但是,当前的政治氛围和面临的短期风险,使其无法实施真正有利于经济长期增长的结构性调整。 从目前情况看,欧债危机的发展态势,是决定2012年国际经济形势的关键因素。总体上发达经济体陷入中长期低迷的可能性增加。经过美、欧债务危机的冲击,世界经济复苏前景变得更加暗淡。受债务规模高企、削减财政赤字压力增加和政治因素的影响,发达经济体财政政策实际上处于紧缩状态。目前市场流动性充裕,即便再度实施宽松货币政策,在信心缺失和具有增长潜力的投资领域明显不足的情况下,效果十分有限。更重要的是,发达经济体重启新一轮增长周期,需要重大的结构调整和新增长动力的出现。然而,到目前为止,实质性的结构调整并没有发生,新能源和低碳、信息技术、生物等新兴产业发展缓慢,新增长点至今尚不明朗。可以说,如果没有实体经济的新突破,发达经济体可能陷入类似日本“失去的10年”。 (二)我国总需求增长将有所回落 1.出口增长难以达到今年水平。发达经济体结构调整无力,受主权债务危机拖累,财政刺激空间压缩,经济增长失去动力。2012年,即便不爆发深度危机,发达经济体增长也将处于2%以下。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虽然好于发达国家,但由于国际市场动荡,出口条件恶化,资本流动的冲击正在加大,新兴经济体并不能真正“脱钩”。在全球需求放缓背景下,2012年我国出口增长难以达到今年水平。考虑发达国家的刚性需求,必需品无法替代,而且入世以来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地位的提升、出口结构优化和竞争力提高等因素,预计出口增长15%左右。 2.消费增长预计稳中有升。由于农产品价格高企,今年食品类消费明显高于近年平均水平。受汽车限购、油价上涨等因素影响,汽车类销售则大幅下降。目前,汽车销量处于底部回升阶段,考虑到汽车消费自身的更新置换周期,明年增速将会有所提高。在收入差距较大的特定发展阶段,部分高收入群体奢侈性、炫耀性消费将持续扩张。同时,部分保障房建成入住和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家电类消费增速也有望小幅回升。预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左右,实际增长略高于今年。 3.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有所回落。今年投资能保持较快增速,主要得益于制造业和房地产业投资高增长,这两大行业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60%。我国制造业投资与出口有很强的正相关性。一般情况下,出口增长10%,会拉动制造业投资增长4个百分点左右。2012年出口增速回落5个百分点左右,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制造业投资扩张。从房地产投资看,既定调控政策尚不能马上放松,否则政策效果将大打折扣;由于目前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链趋紧,融资难度加大,未来一段时间商品房投资进度将会放缓;2012年保障房投资新开工面积有较大下降,公租房和廉租房融资难的问题尚未根本解决,投资增速也可能回落。从有利因素看,受既定项目开工和需求缺口推动,明年电力、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投资增速有望明显回升,这3项占投资比重接近25%;随着劳动力成本上升,“机器替代劳动”推动的设备更新改造,对投资增长也会形成一定支撑;在五年规划周期中,第二年往往是规划项目落地开工较集中的年份。综合上述因素,预计2012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左右,比今年回落4个百分点。但考虑价格因素影响,投资实际降幅小于名义降幅。 (三)在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小幅回落中力争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 综合上述分析,预计2012年我国总需求增长将出现一定幅度的下降,在现有政策条件下,经济增长将回落到8.5%左右。在经济增长下行过程中,贸易顺差规模缩小,内外平衡进一步改善;伴随着出口、投资增长的下降,消费增速回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所提高;受产业转移和能源资源需求增加等因素拉动,中西部地区将保持较快速度增长,有利于地区差距的缩小;农民收入增速有望继续高于城市居民,有利于遏制城乡差距拉大;由于劳动力供求关系的转变,工资水平上升有利于收入分配格局的改善。总体上有望呈现增长速度平缓回落、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的格局。 必须认识到,经济增长速度过高,不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增长速度的适度回落,符合“十二五”规划纲要确定的预期目标,也将为结构调整创造了良好宏观环境。2012年,在防范、化解风险的同时,把握好世界经济格局调整、国内物价下行的有利时机,积极推进改革和结构调整,提高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增强中长期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在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上取得实质性进展。 在全球需求下行背景下,我国物价上涨压力将有所减弱,2012年CPI涨幅将回落至4%左右。但全球性宽松货币政策还在持续,大宗商品价格高位震荡,以及我国经济正处在成本上升阶段,决定了反通胀仍具有长期性。尤其重要的是,控通胀应更多采取市场手段,充分发挥市场机制调节供求的作用。推进资源要素和公共服务价格改革,短期内会增加物价上涨压力,但中长期有利于保障供给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因此,抓住通胀压力趋减的有利时机,理顺价格机制十分重要,并通过增加对低收入群体补贴等方式提高社会承受能力。为此,建议将2012年CPI的预期目标设定为5%左右,为推进价格改革预留一定空间。 (四)要把防范化解风险放到重要位置 经过30多年的高速增长后,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高速增长的后期。本轮增长速度回调,是短期的周期性波动,还是中长期潜在增长率下滑,需要进一步观察。就明年而言,国际经济态势、国内房地产市场走势和基础设施投资增长,都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风险积累和引发的可能性增大。需要高度关注如下几个领域的现实或潜在风险。一是明年投融资平台将迎来集中还款高峰,局部地区可能面临一定偿付压力;二是我国经济具有明显的速度效益型特点,当增长放缓后,产能过剩问题凸显,部分行业可能出现较大面积亏损;三是房地产市场风险加大,如果房价较大幅度下降,银行、地方政府都面临巨大资金压力;四是不规范的民间借贷和泡沫经济结合,一旦出现资金链断裂,可能引发较大冲击和群体事件。
三
□如何保持经济持续增长 □如何促进房地产市场回归正常 □如何看待财政收支的可持续性 □如何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如何应对国际压力增加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有几个问题值得关注: (一)如何保持经济持续增长 经济增长受宏观政策和短期需求变化影响,更取决于特定发展阶段的潜在增长水平。我国“十一五”时期经济年均增长达到11.2%,即便是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较为严重的2009年也超过了9%。部分人因此认为,我国经济增长处在10%以上才是正常的。其实,我国需求结构、人口结构、劳动力供求等经济基本面因素正在发生变化。上半年,东部发达省市经济增长明显回落,基础设施投资的潜力和空间也在缩小,这很可能预示着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率开始下降。经济增长重回“十一五”时期高增长,既不符合“十二五”时期转变发展方式的现实要求,也不应成为政策追求的目标。从日本、韩国的经验看,一旦潜在增长率下台阶,扩张性政策并不能拉高增长速度,反而会积累新的风险。从中长期看,保持经济持续增长已经不是短期宏观经济政策和外延式增长所能解决的,必须从体制、机制等方面入手,通过改革的实质性推进,在有效防控风险的同时,加快我国增长动力从要素投入为主向创新驱动为主的转变。 (二)如何促进房地产市场回归正常 今年以来,房地产市场运行出现了一些积极变化,但潜在风险也在增加。国内外房地产市场大幅波动的教训表明,宽松的货币政策和投机性购房占比过高,是房地产市场积累泡沫的深层原因。促使房地产市场回归正常发展轨道,切实发挥住房居住性功能,需要实行中性的住房金融政策,需求与供给有机结合管理,严格限制投机、投资性住房比例。在调控政策上,可采取“稳供给、抑投机、重自住”的政策组合,即稳定商品房供给、限制投资投机性购房,鼓励自住型需求;以时间换空间,房价不涨其实就是下降;以房价稳中有降为目标,争取用3至5年的时间,使房价回归社会基本可承受的水平。 (三)如何看待财政收支的可持续性 近年来财政超收问题引起广泛关注。在看到财政增收形势喜人的同时,应该看到背后的隐忧。一是大量超收资金游离在预算监督之外,影响了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和效率。二是伴随着收入的快速增长,财政支出扩张也十分迅速,刚性支出一旦形成就难以压缩。三是财政收入高增长与劳动收入占比下降并存,不利于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调整。更重要的是,这种高增长不可持续。经济增长一旦下降,财政收入增长随之下降,高增长时期形成的刚性支出将难以为继。从国际经验看,发展阶段和税制特点,决定了发展中国家税收对经济增长的弹性明显高于发达国家。但随着工业化逐步完成,税收弹性会明显下降,财政超收现象随之结束。同时,在人均收入达到1万美元阶段,政府公共服务支出往往会明显增加。收入放缓而支出增加,财政可持续性将面临考验。对此,应早做准备,在不断优化、调整税制结构的同时,一方面着力涵养税源,壮大税基,另一方面切实量入为出,福利体系的建设要与财政能力相适应。 (四)如何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今年来,在原材料价格上涨和资金偏紧背景下,行业间利润出现不合理的挤压分配。主要表现为:一是金融类企业利润增长相对较快。在货币政策收紧背景下,金融企业定价能力明显增强,对非金融类企业利润形成一定挤压。二是上游行业相对于下游行业利润增长较快。大宗商品和原材料价格上涨,上游行业具备更强的成本传导能力,对中下游行业利润产生挤压。三是随着信贷规模收缩,市场资金成本上升,更容易获取金融资源的大企业,部分发挥了“影子银行”的作用,对中小企业利润形成一定挤压。在资金要素价格改革不到位的背景下,这种利润挤压使虚拟经济或垄断部门受益,而竞争性实体经济,民营和中小企业受损,导致经济运行活力下降。推动国有企业和垄断部门改革,鼓励金融创新,是减少这种扭曲的治本之策。 (五)如何应对国际压力增加 首先,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放缓,为转嫁危机和转移国内矛盾,可能会实施更多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其次,发达国家面对债务危机,可能要求中国无条件地、大幅度地参与救援行动,并在其他方面要求中国承担更多的国际义务。第三,发达国家试图把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和全球经济再平衡的责任推到我国身上,我们将面临更加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对此,我们应加强战略谋划,增强应对能力。
经济预测报告的基本特点篇2
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doc 11)
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
2005年我国宏观经济工作经受住了新的挑战和考验。面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粮食供求关系趋紧,固定资产投资膨胀,货币信贷投放过快,煤电油运紧张等一系列新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及时做出了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的决策和部署,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遏制了影响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突出问题,宏观调控取得明显成效,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取得了令人鼓舞的重大成就。
2006年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依然是十分艰巨的,既要保持国民经济的适度较快增长,取得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继续发展,又要进一步化解各种较为尖锐的矛盾,保持经济发展的稳定性。我们必须进一步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宏观经济的各项工作,争取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胜利完成"十五"计划,为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本报告将在模型模拟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基础上,预测和分析2006年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和问题。
一、主要国民经济指标预测
如果我们能够在2006年继续较好地把握宏观调控的方向和力度,组织实施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进一步消除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坚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做到有保有压,主动而及时地进行宏观政策调整以适应宏观经济形势发展中出现的各种新的变化,同时国际经济环境不出现重大的突发事件的冲击,2006年我国国民经济将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中央提出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的预期目标完全有把握实现。据我们预测,GDP增长率将达到8.9%左右,继续保持在较高的增长水平上。由于需要继续抑制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调整经济结构,加强薄弱环节,GDP增长率适度低于上年是合理的。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率为5%左右,由于上年基数较大,增长率比上年有所降低;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率为10.4%左右,增速较上年也有所减慢,其中重、轻工业的增加值增长率分别为10.9%和9.7%左右,重工业增长仍然快于轻工业增长,但是两部门增速的差距幅度将小于上年。重工业增长继续快于轻工业,说明宏观经济运行在2006年仍将处于经
2005年我国宏观经济发展取得重大成绩的根本保证,是党中央、国务院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及时和果断有力地采取了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的各项措施。2005年的宏观调控工作不仅保证了宏观经济的平稳快速运行,而且在理论和实践上丰富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进行宏观调控的经验,为我们在今后继续提高宏观调控的水平开拓了道路。
在过去的2005年中,我们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取得的成绩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GDP增长率达到9.5%,这是自1997年出现亚洲金融危机以来经济增长率最高的一年。
第二,农业生产取得了重要成绩,扭转了过去多年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产量下降的局面,粮食产量的增产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多的一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率为1991年以来最高,第一产业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自2001年以来首次上升,达到9.2%,为1997年以来的最高值。同时,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为6.8%,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幅度也达到了自20世纪末以来的最高值。农业生产的增长和农民收入增幅的提高对稳定宏观经济全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三,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全年消费品零售额增幅逐月加快,显示出较强的增长势头。2005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实际增长10.2%,比上年提高了一个百分点。虽然消费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仍然在下降,但是消费保持了较为稳定的增长,成为宏观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四,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季度增长速度逐渐回落,全年投资增速比上年回落了近两个百分点。虽然投资的增长速度仍然过高,但是在投资结构方面有所改善。全年部分投资增长过快的行业的投资增速明显回落。例如,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投资增速回落了38.5个百分点,黑色金属工业投资增速回落了65.5个百分点,有色金属工业投资增速回落了43.5个百分点。同时,与上年相比,三次产业中,第一产业的投资增速明显加快,由上年的下降19.6%转为增长20.3%,而第二产业的投资增速为38.3%,回落了约8个百分点。
第五,虽然各种价格上涨因素形成的涨价压力十分沉重,但是全年各项总体价格指数,特别是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价格指数的上涨幅度基本得到了有效控制,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商品零售价格指数的上涨幅度均控制在了较为温和的可承受的程度之内。
我们在总结2005年宏观经济取得的成绩和经验时,还应该清醒地看到当前宏观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对于当前经济生活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各方面的认识都比较集中和一致,主要有:粮食进一步增产和农民进一步增收的难度加大;固定资产投资需求膨胀出现反弹的压力很大;资源环境约束矛盾日益突出;煤电油运仍然相当紧张;生产资料价格继续上扬,价格总水平上涨压力较大;就业状况仍然严峻;居民收入差距扩大问题需要改善;国企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急需突破;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等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等等。
这些矛盾和问题有的是短期经济波动问题,可以通过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来进行调节;有的是深层次的体制性、结构性问题,需要通过深化改革和优化经济结构逐步加以解决。它们已经引起各方面越来越充分的重视。2006年我们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必将为逐步解决这些问题创造有利条件。总之,2006年尽管我们面临着许多更为艰巨复杂的困难和挑战,但是国内外总体环境还是比较有利,只要我们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宏观调控已经取得的成果,国民经济可以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良好势头。
三、2006年宏观调控中需要注意的两个问题
1、防止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反弹
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我国已经经历了数次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其中包括1985~1986年,1988~1989年,1993~1996年的三次旨在治理经济过热的紧缩性调控。在这三次经济过热中,都出现了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失控。过快的投资增长如果不加控制,必然会造成经济过热,引起宏观经济的大起大落。在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以及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投资一直是一把"双刃剑",既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又经常是引起经济过热的主要原因。
回顾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的历史,投资一直存在着需要调整的问题。第一,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例一直偏高。2005年这一比例已经突破了50%,达到了51.5%。按照目前的惯性发展下去,2006年会超过54%,达到历史最高值。第二,在经济过热时期投资增长率过高。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我国出现的三次经济"过热",每一次过热之初,都伴随着投资的过高增长。1986年第一次"过热"时,1984~1985年投资增长率为28.2%和36.8%;1988年第二次"过热"时,1987~1988年投资增长率为21.5%和25.4%;1993年第三次"过热"时,1992~1993年投资增长率为44.4%和61.8%。2005年第一季度,我国的投资增长率也达到了43%,某些过热行业的投资增长率甚至高达100%以上。第三,投资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持续攀高。自1998年开始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以来,由于这一政策的投资导向性,使得投资增长与消费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度的大小发生了逆转。在1998年时,投资增长和消费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约为30%和66%。而据计算,到2005年投资增长的贡献率逐步上升到67%,而消费增长的贡献率下降到28%。2006年如果仍然维持投资增长率明显高于经济增长率的话,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还将进一步上升。
2005年我国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一个主要的不稳定、不健康的因素就是固定资产投资膨胀。经过一年多的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的工作,某些部门的盲目投资状况得到了抑制,与上年相比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有了一定回落。但是2006年头几个月,全国城镇投资增长率仍为25%左右,相比GDP增长率和消费增长率来说明显偏高,特别是目前在建和新上项目过多,各地投资冲动仍然很强烈。有统计显示,目前我国在建项目超过7万个,2005年12月份新开工的项目就有2万多个。在建规模约为20万亿元,为历史较高水平,差不多相当于3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工作量。2005年在总投资中,扩建和改建项目投资仅增长了16%左右,而新建项目投资增长了36%以上。2003年总投资中新建项目投资比重为55%,而2005年这一比重上升到了59%。这样大的在建规模加大了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难度。
在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长较快的同时,行业投资结构仍然存在不合理的问题。目前工业投资增长仍然较快,一方面,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过热行业的投资规模仍然偏大,另一方面,出现了一些地方和企业违规开工建设电厂等新的盲目投资。投资需求膨胀又造成了煤电油运更为紧张,引致有关行业的投资增加,导致新的投资结构失衡。
目前各地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仍然很高,具有投资反弹的内在动力,这是出现反弹的制度条件。同时,国内各方面蕴藏着相当数量的资金,可以为投资反弹提供资金条件。在财政方面,财政政策性质虽然已由扩张转向稳健,但是仍然带有一定的扩张性特点,2006年将继续发行相当规模的长期建设国债,并且财政预算仍然安排了3000亿元的赤字,资金使用方向需要严格控制。在金融方面,银行仍然是存款增长快于贷款增长,存贷差在扩大。而相对于中小企业和短期资金供应较紧来说,大企业和中长期融资较松。此外,大量民间资本不断积聚,力量日益壮大,需要寻找出路。我们在作好防止投资反弹的工作中,需要高度重视这些制度条件和资金条件对可能形成的投资反弹产生的影响。2006年宏观调控的中心任务是继续保持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避免经济出现大起大落。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及时控制投资的过快增长,注意积极调整投资结构,控制过热部门的投资,同时加强薄弱环节。
2、化解价格上涨压力
2006年我们要继续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宏观调控是否达到预期效果的标志,除了看GDP是否能实现8%的增长之外,最重要的标志是要看能否有效化解目前存在的价格上涨压力,将物价上涨率控制在4%以内,并且减缓对下一年的价格上涨压力。
2003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宏观经济增长处于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同时由于粮食供求关系趋紧,固定资产投资膨胀,货币信贷投放过快,煤电油运紧张等新问题的出现,价格上涨压力日益增强。形成2005年价格上涨压力的因素目前仍然存在,而且又出现了一些新的可能引起价格上涨的因素,需要我们密切关注。
第一,虽然2005年消费价格指数上涨仅为3.9%,较上年的提高幅度只有2.7个百分点,但是衡量总体价格水平的GDP减缩因子已经上升到6.3%,较上年提高了4.3个百分点。由于投资需求膨胀拉动的影响,2003年下半年开始出现的上游产品的价格大幅度上涨,必然要向下游产品传导,引起消费价格水平的上升。上游产品价格上涨能在多大程度上向下游产品传导,受到下游产品需求的制约。目前下游产品需求在上升,因而传导的可能性在增大。虽然许多制造业部门能够通过压缩自己的利润空间,消化一部分上游产品的涨价,但是必然还会有一部分上游产品的涨价要传导下来。现在正处于这种传导的过程中,这种价格传导的影响已经在某些制成品,特别是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中表现出来。
第二,目前生产资料价格依然在继续上涨。2005年,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了5.6%,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了6.1%,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了11.4%,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压力十分明显,由于宏观调控的效应,年底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势头有所缓和。但是2006年年初随着投资反弹压力的增大,生产资料价格又出现了上扬的趋势。1~2月份虽然消费价格指数上升2.9%,但是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了7.2%,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了9.8%。就目前的投资需求形势来看,生产资料价格的这种上升趋势,在短期内是难以根本遏制的,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压力仍然不可掉以轻心。
第三,由于过去较长的一段时期内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产量的下降,我国粮食的生产与消费出现了缺口,造成粮食及相关产品价格上涨,2005年农产品价格上涨了13.1%。虽然2005年采取了许多重大措施,粮食产量明显回升,但是依然与历史最高产量水平有一定差距。粮食生产的恢复是难以在短期内实现的,同时为了继续提高农民种粮收入,2006年粮食价格仍然是上升趋势。
第四,煤电油运和供水的紧张,以及相关的公共服务产品价格需要调整,是2003年下半年以来价格水平上涨的一个重要原因,2006年煤电油运供求关系紧张的局面仍然难以完全改变。目前国内煤炭和发电的增长速度长期维持在两位数,短期内产能已接近极限,同时铁路运力不足对煤炭供应和电力生产的制约短期内也难以根本缓解,供求关系的紧张必然产生涨价的压力。另一方面,这些产品和服务的价格调整又受到多种行政因素的影响,使得问题往往显得更为复杂,价格上涨压力更难缓解。
第五,国际市场上原油的价格持续走高,对我国生产成本提高和生活费用的上升将带来越来越大的影响。据有关预测,油价走高的趋势还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持续下去,因此会对国内总体价格水平的上涨形成较长期的压力。
上述5个问题是自2003年下半年就已经存在的形成价格上涨的因素。目前我们还面临着新的可能形成价格上涨压力的问题。
首先,房地产价格的上涨以及某些地方房地产泡沫的扩大。2005年全国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上涨呈加速之势,第一季度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上涨6.7%,上半年上涨11.6%,前三季度上涨13%,全年上涨14.4%。其中,全年商品住宅平均售价上涨15.2%,为1998年以来的最高幅度。由于钢铁、水泥等生产资料价格继续上升,同时土地交易价格也在继续上升,房地产价格的继续上涨是难以避免的,其对总体价格水平上升的影响也将越来越明显。
其次,近来一些地区出现的民工荒说明劳动力成本呈现上升趋势。据统计,2005年前三季度,城镇就业人员的平均劳动报酬分别增长了12.5%、14.1%和14.5%。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有其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的积极一面,同时也需要我们注意可能产生的对总体价格水平的影响。
再次,为了建设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越来越注意加强环境保护工作,要求生产企业更加注重对环境保护的投入。为了提高安全生产水平,也需要加大对安全生产的投入。这些新增投入都是十分必要的,但同时也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价格水平。
总之,2006年我们面临的价格上涨问题的程度可能不会比2005年更严重,但是价格水平将继续上升的总的趋势可能对宏观经济平稳、快速增长产生的影响是必须予以充分重视的。我们在2006年不仅应该保持当年的消费价格上涨水平不超过4%,而且应该努力进一步化解通货膨胀因素,为2006年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环境条件。
四、政策措施建议
2006年是全面完成"十五"任务、为"十一五"发展打好基础的关键一年。不仅要做好当年的工作,还要为中长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因此,在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的工作中更要着眼于注重解决一些中长期问题。
1、注重为解决中长期的经济结构问题创造条件
目前除了投资与消费、居民收入差距、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结构问题之外,还需要注意工业内部的结构问题。2005年我国重工业增长速度高出轻工业3.4个百分点,在工业增加值的结构中,重工业所占比重高达67%,而轻工业产值所占比重不足1/3。重工业成为目前工业增长的主导,也是造成煤电油运供求关系紧张,生产资料价格过快上涨的重要原因。重工业增长具有较强的自我循环特点,因而也具有较强的惯性。工业内部结构比例失调,会加深经济波动对经济平稳增长的负面影响。重工业增长一旦启动,会在一定时期内成为经济增长的带动力量。但是一旦重工业增长陷入萎缩,又会形成螺旋式下降趋势,启动起来十分困难。工业内部的结构问题和投资与消费的结构问题交织起来,在中长期内会造成供给能力没有足够的有效需求支持,导致生产能力过剩,出现通货紧缩问题。
2、落实好稳健的财政政策
由扩张性的积极财政政策调整转向为稳健的财政政策,是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一项新任务,是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重要举措。稳健的财政政策的实行方式,不同于扩张性财政政策,也不同于紧缩性财政政策。它不是简单地单纯调控总量,而是要在总量调控的同时承担和实现调整结构的任务。在实行过程中更要认真谨慎,密切注意执行效果,防止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保证政策实行收到实效。
第一,目前总的形势是宏观经济运行处于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稳健的财政政策要防止经济运行出现重新反弹或经济"硬着陆"两方面的问题,财政政策的基调应与宏观调控的大方向一致。面对当前物价水平上涨压力,宏观调控更多的是要防止通货膨胀。而继续发行国债的措施仍具有一定的扩张性特点,因此,稳健的财政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政策转向不能过猛,做好扩张性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财政政策的转换衔接,实现较平稳的政策过渡;另一方面,更要把握好财政政策扩张性的度,根据形势变化,及时进行进一步调整,继续减少扩张性特点,弱化扩张性性质,以适应经济周期上升阶段的总趋势。
第二,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基本上是为了解决宏观经济运行的短期波动问题,但是根据中国目前的实际特点,以及必须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的长期任务的需要,我们应该注意在执行稳健的财政政策的过程中,将解决短期波动与长期结构调整问题结合起来,使宏观调控能够产生更大、更充分的效果。目前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投资率过高、投资增长速度偏快,以致投资与消费的结构失衡的问题日益严重。稳健的财政政策的实行应该有效发挥其宏观经济政策的导向作用,推动在宏观调控中,积极解决或改善投资率长期过高,投资与消费的结构失衡的问题,使此轮宏观调控能够在解决当期宏观经济运行问题的同时,为经济的长期、持续、稳定、快速、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奠定较好的基础。
第三,虽然稳健的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将继续适当发行的国债资金用于"三农"、西部大开发和发展社会事业,但是从长期看公共财政对"三农"、西部大开发和发展社会事业的投入和支持,主要还是应该通过正常的规范的财政预算中的转移支付来解决。总的来看,在未来的两三年内,应该逐步继续减少并停止发行此类建设国债,而把所需资金纳入正常的财政预算中。
第四,解决"三农"问题、西部大开发、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构建和谐社会,是需要全社会增加投入的事情。我们应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积极动员和争取各方面的资金,包括政府的、社会的,国内的、国外的,而避免政府资金孤军奋战。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解决好"三农"和西部大开发问题,发展好各项社会事业。
第五,自1998年开始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以来,累计发行的长期建设国债已近1万亿元,未来还本付息任务沉重,还本付息负担主要集中在中央财政。因此防止出现财政状况恶化,避免财政风险也应该是在今后实行财政政策时必须注意的问题。
3.充分发挥货币政策作用
在控制投资需求膨胀和缓和价格上涨压力方面,货币政策能够更有效地发挥作用。在一年多的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的工作中,货币政策确实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宏观调控实践中,我国的货币政策的间接调控机制正在逐步形成,货币政策的导向作用日益明显。
为了控制投资反弹和有效抑制价格上涨压力,目前应考虑再次释放提高利率的货币政策信号,更好地发挥利率杠杆作用。从货币供给和需求两方面,乃至宏观经济的供给和需求两方面进行宏观调控。特别是由于一些深层次的体制性、结构性问题的存在,目前某些行业的投资成本相对较低,获利性较大,需要通过提高利率进行调控。此外,实际利率,特别是居民存款的实际利率基本处于低利率、负利率状态。长期如此,不利于保护居民储户的利益,不利于理顺经济关系,不利于建立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我们在提高利率的同时,也要采取其他必要措施解决中小企业及短期资金供应偏紧的问题,支持那些应该发展的部门的发展。
从进一步形成有效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要求来看,根据形势需要及时调整利率可以使宏观调控具体政策成为社会可预期的目标,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宏观调控能够产生积极效果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公众对可能出台的宏观调控政策的理性预期,因此宏观调控政策应该是公众可预测的。调控政策只有建立在公众可预测的基础上,宏观调控才可能通过市场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有效和积极的作用。当前多数宏观经济信号都预示着升息趋势,提高利率应该是宏观调控因势利导的必然结果。我们在宏观调控工作中,应该更加重视,努力使宏观调控具体政策成为社会可预期的目标,以便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
2006年是我国改革和发展十分关键的一年,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艰巨的任务。我们具备的最大的有利条件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和谐社会,不断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已经越来越深入人心,成为全国各方面共同的奋斗目标。可以相信,2006年必将是又一个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年。
2006年主要国民经济指标预测
指标
预测结果
1.总量及产业指标
GDP增长率
8.9%
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率
5.0%
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率
其中:重工业
轻工业
10.4%
10.9%
9.7%
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率
其中:交通运输邮电业
商业服务业
7.6%
7.3%
7.8%
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总投资规模
84400亿元
名义增长率
20.4%
实际增长率
14.9%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份额
54.4%
3.价格
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上涨率
2.4%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率
3.4%
投资品价格指数上涨率
4.8%
GDP平减指数
8%
4.居民收入与消费
城镇居民实际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
7.0%
农村居民实际人均纯收入增长率
5%
城镇居民消费实际增长率
13.3%
农村居民消费实际增长率
5.9%
社会消费实际增长率
6.5%
5.消费品市场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60790亿元
名义增长率
12.7%
实际增长率
10%
6.财政
财政收入
30310亿元
增长率
16.5%
财政支出
33310亿元
增长率
14.0%
财政赤字
3000亿元
7.金融
居民存款余额
138630亿元
增长率
16%
新增贷款
25600亿元
新增货币发行
2140亿元
8.对外贸易
进口总额
7220亿美元
增长率
28.6%
出口总额
7680亿美元
增长率
29.4%
贸易顺差
460亿美元
经济预测报告的基本特点篇3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的特点与基本态势
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ISSN:1673-1069
年:2012
卷:000
期:002
页码:10-13
页数:4
中图分类:F-51
正文语种:chi
关键词:经济运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经济发展;经济复苏;国民经济;外环境;复杂性;课题组
摘要:近一阶段,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十分复杂。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复苏艰难曲折而又充满了变数。从国内看,虽然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有利于发展的条件也很多,但面临的矛盾也不少。如何充分估计形势的复杂性和严峻性,做好应对各种困难和风险的准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专门成立课题组,对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的特点与基本态势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
经济预测报告的基本特点篇4
大连海大航运科技有限公司
财务预测报告
辽宁明科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二零零三年九月
第一章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1
1、1投资估算………、、………………………、、…、、、…………1
1、2资金筹措………、 …、、…、、、……………、…………………1
第二章 财务数据估算与评价…………………………………1
2、1估算与评价说明………………………………………、1
2、2 项目收入与支出估算………、、…、……………………、1
2、3财务评价指标…………、、…、、、…………………………、1-2
第三章 不确定性分析……………………………………3-4
3、1盈亏平衡分析、、………………、、…………………………3
3、2敏感性分析………………、………、…、、、………………3-4
第四章 投资项目总评价………………………4
附件(一):财务评价经济指标汇总表…………………………5
附件(二):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表…………………………6
附件(三):固定资产折旧估算表…………………………7
附件 (四):无形资产及递延资产摊销估算表……………………8
附件(五):总成本费用表……………………………………9
附件(六):产品销售收入与税金附加估算表……………………10
附件(七):损益表………………………………………………11
附件(八):现金流量表(全部投资)表……………………………12
第一章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1、1 投资估算
本项目拟投资总额为人民币1540万元。
1、2 资金筹措
本项目总投资额计划为人民币1540万元,所需资金由大连海大航运科技有限公司自有资金筹措740万元,由银行贷款800万元。
第二章 财务数据估算与评价
2、1 估算与评价说明
本报告财务数据估算的思路:本项目的基础资料与数据由大连海大航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大航科)提供,根据海大航科未来七年盈利预测数据测算、评价。本着客观性原则,本次预测按7年期(包括2年建设期)计算,财务数据按年估算。
2、2 财务评价指标
⑴动态指标
①财务净现值
n
FNPV =∑(CI-CO)t·(1+ ic)-t
t=1
式中:FNPV-------财务净现值
(CI-CO)t-------第 t年的净现金流量
n-------计算期(1,2,3…、,n)
ic-------设定的折现率
(1+ ic)-t -------第 t年的折现系数
折现率取10%,
所得税前财务净现值(全部投资)为2,075、59万元
所得税后财务净现值(全部投资)为1,656、82万元
②财务内部收益率
n
∑(CI-CO)t·(1+FIRR)-t=0
t=1
式中:FIRR-------财务内部收益率
其她符号含义同前
采用内插法测算财务内部收益率,即,
式中:i1-------偏低折现率
i2-------偏高折现率
FNPV1-------正净现值
FNPV2-------负净现值
所得税前财务内部收益率(全部投资)为30%
所得税后财务内部收益率(全部投资)为27%
⑵静态指标
①投资回收期
投资回收期=
累计净现金流量
-1+
上年累计净现金流量的绝对值
出现正值的年份
当年净现金流量
所得税前全部投资回收期=5、27年。
所得税后全部投资回收期=5、33年。
②投资利润率= 年平均利润总额×100%
项目总投资=44%
③投资净利率= 年平均净利润×100 %
项目总投资
=40%
第三章 不确定性分析
3、1盈亏平衡分析
以生产能力利用率表示的盈亏平衡点,计算基础数据取年平均值:
盈亏平衡点=固定成本÷(销售收入-变动成本)
=27%
即,软件收入达到1,931、70万元时,即可盈亏平衡。
金额
(万元)
销售收入
总成本费用
1931、70 盈亏平衡点
固定成本
变动成本
盈亏平衡分析图
3、2敏感性分析
根据项目的特点,在敏感性分析时,首先确定经营成本与销售收入这两个敏感性因素,进行单变量的敏感性计算,以观察项目经营期内对这两个主要因素的敏感程度。
本项目只进行单变量分析,并且只考虑不利的一面,具体因素变化范围就是,当经营成本增加5%时,当营业收入减少5%,项目主要评价指标(税后)变化如下:
表3-1 敏感性分析表
序号
项目
原方案
经营成本+5%
经营收入 –5%
1
财务内部收益率(%)
27
14
16
2
财务净现值(万元,I=10 %)
1,656、82
345、02
501、63
3
投资回收期(年)
5、33
6、08
6、00
当经营成本增加5%,其她因素不变时,项目财务内部收益率降到14%,财务净现值降为345、02万元;当营业收入降低5%,其她因素不变时,项目财务内部收益率降到16%,财务净现值降为501、63万元。这说明在上述设定的波动范围内,项目仍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项目具有对经营成本、营业收入变化的抗风险能力。
从不同角度计算的财务内部收益率,均高于基准折现率10%,财务净现值均大于零,所得税后的投资回收期仅为5、33年。可以瞧出该项目具有较强的盈利能力,从财务角度瞧该项目就是可行的。
第四章 投资项目总评价
经过市场分析论证可以瞧出,本项目市场前景比较乐观。依托海大航科丰富的市场运作经验,本项目在技术上就是可行的。
投资估算表明,本项目一次性投资较大,但项目能达到一定的经济规模,预期财务收益可观,资金回收能力与抗风险能力较强,故本项目在经济上就是合理的。
相关热词搜索: 集合 预测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