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经济学院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自评报告
二○○九年 十 月 十 日
我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自 2003 年开始试办, 2004 年由湖北省教育厅批准正式开办, 2006 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
目前,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有教师 22 人, 其中正教授 2 人, 副教授 4 人, 现有在校普通本科生 186 人。
近三年来, 本专业教师共承担科研项目 20 项, 教研项目 2 项, 共有项目经费 22 余万元; 在《光明日报》、《求索》、《财政研究》 等刊物公开发表学术论文 100 余篇, 出版学术专著 1 部。
本专业目前有“地方政府绩效评价研究中心”、“农村公共经济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社会政策与发展研究中心” 等科研机构与学术平台, 有 4 个校外实习基地, 1 门学校精品课程, 1 门学校优质课程, 学校图书馆和学院资料室共有相关专业书籍 135000 余册。
教学管理制度健全, 各环节和过程严格规范, 教学管理文件齐全, 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较高。
一、 建设规划与培养方案 本专业根据学校“入主流、 办特色、 高起点” 的发展思路和培养“两有三实”(有思想、 有能力, 实践、 实用、 实干)
的人才培养目标, 确定了相应的专业办学思想与专业定位。
本专业办学指导思想为: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 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发展观指导专业建设工作, 坚持以学生为本, 以本科教学为中心, 以学科建设为龙头, 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 以优化教育资源为保障, 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能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以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建设为特色, 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科学研究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 将本专业建设成为办学规模适度、专业定位合理、 师资水平较高、 学科特色鲜明、 教风学风良好、 适应社会发展的特色专业。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
培养具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 具有博爱情怀、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能在城市公用事业、 环保、 文化、 教育、 卫生、 科技、体育等有关管理部门和机构从事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专业人才以及公共管理学术预备人才。
本专业在申报论证过程中, 集中了各方面力量, 对相关院校和实际部门进行了广泛调研, 了解社会对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 并根据学科特点来设置专业培养方案。
在专业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 召开了论证会, 邀请兄弟院校专家、 用人单位代表、 毕业生代表和在校学生代表参加论证会, 听取多方面意见, 再报学校教学委员会审定, 确
保每轮新修订的培养方案更加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 更能体现时代特征, 更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充分的调研和论证, 保证了培养方案修订的科学性、 规范性,增强了培养方案与人才培养目标的符合度。
此外, 我们还加强了培养方案执行过程的管理, 利用教务管理系统对教学计划执行、 教学任务分解与落实、 课表编排、 成绩登录等环节, 设置了科学合理的运行流程, 使培养方案落实情况处于精确的可控状态。通过强化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监管力度, 有效地保证了培养方案规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落到实处。
本专业培养方案学时学分分配见下表。
总学分学时构成表 理论教学(含实验课)类别 实践教学 合计 学分数 153 18 171 占总学分比例% 89. 47 10. 53 100 学时数 2760 324 3084 理论教学学分学时构成表 课程类别 应修学分 占理论教学学分比% 应修学时数 占理论教学总学时比% 必修课 公共基础课 54 71. 2 978 71. 3 专业基础课 28 504 专业课 27 486 选修课 公共选修课 22 28. 8 396 28. 7 专业选修课 22 396 合计
153 100 2760 100
近年来, 本专业还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合理可行的专业建设规划, 并分年度制定工作计划, 同时对完成情况进行总结, 确保规划目标的稳步实现。
目前, 专业建设规划实施情况良好。
二、 教学基本条件 本专业教学设施完善。
在学校统一领导下, 以实验教学资源优化配置、 开放共享为重点, 推进改革, 强化管理, 提高效益。
目前, 有学校共享多媒体教室和语音教室座位 16753 个, 教学用计算机 2615 台。
另外, 本专业配有专门实验室, 科研仪器设备达 39. 6 万元。
基于以上设施, 各类实验室功能配置合理, 设备利用率较高, 能满足本科实验教学的需要。
本专业十分重视实习基地建设, 现有校外签约实习基地 4 个, 能充分满足本专业学生实习教学的要求。
在实习基地建设过程中, 学院多次召开实习教学工作专题会议,研究解决实习基地建设、 人员配备和实习教学管理中的问题, 并制定了实习基地建设
规划, 使各实习基地的场所、 设施、 实习内容、 指导教师和实习管理均达到本科实习教学环节的质量要求。
图书资料方面, 我校图书馆现有藏书 1300000 余册, 在订期刊 1800 余种, 报纸170 种, 中外文数据库 40 余个。
图书馆内设各种阅览室 20 个, 其中书刊阅览室 11个, 专家研究室 9 个。
另有多功能报告厅 1 个, 自习室 1 个, 阅览座位 6190 个, 日均接待量超过 7000 人次, 完全能满足读者需求。
其中, 管理类图书资料情况见下表。
学科门类 纸质图书 电子图书 纸质期刊 电子期刊 中文 外文 中文 外文中文 外文 中文 外文 管理学 135235 1375 2843
2409 137 162552 115
近三年, 学校教学经费持续增长, 年均增长率在 10%以上。
本专业教学经费也呈增长态势, 2006 年到 2008 年期间, 教学经费分别为 2 万元、 4. 5 万元、 10 万元, 有力地保证了本专业的教学和人才培养需要。
三、 师资队伍 紧密围绕学校“人才强校” 的战略, 本专业采取培养、 稳定、 引进、 外聘等有效措施, 努力提高现有师资学历层次、 业务素质, 着力引进高层次人才, 使师资队伍结构不断优化。
目前本专业共有教师 22 人, 师资队伍的职称结构方面, 有教授 2 人、副教授 4 人; 学历结构方面, 具有博士学位的有 3 人, 具有硕士学位的有 18 人(其中博士在读 6 人), 具有博硕士学位的教师两项合计占总数的 90%; 年龄结构方面, 55岁以上 1 人, 36-55 岁 9 人。
师资队伍的发展呈现出良好的态势, 一支数量适中、 结构合理、 整体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已经基本形成。
因为本专业过去专任教师年龄普遍较轻, 所以我们在近几年采取了多种措施优化教师结构, 提高青年教师整体素质。
一是学历进修。
近三年来, 引进博士 2 人, 副教授 1 人, 原有教师考取攻读在职博士 4 人; 二是专业培训。
本专业先后派遣教师参加教育部、 中国人民大学等机构组织的骨干教师培训班或课程培训班达 10 余次; 三是校内培训。
学院多次采取互相听课及“青年教师教学观摩” 等活动促进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四是实施“老带新” 制度。
安排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对新进教师进行“一对一” 传、 帮、 带, 促进青年教师增强敬业精神、 熟悉教学业务、 掌握教学方法, 提高教书育人的本领。
本专业按照学校要求积极落实教学日志填报制度、 评教月卡制度、 网上评教制度
等。
近三年来, 80%以上的学生积极参与评教活动。
从测评结果看, 学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反映良好, 对教师教学工作的满意度较高, 评教优良率达到 100%, 先后有3 名教师获得学校各项授课竞赛奖励。
根据本专业师资队伍实际情况, 制定了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目前, 各阶段规划目标基本实现, 实现了师资队伍质与量的整体转变, 特别是科研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近三年, 本专业教师共承担教研(科研)
项目 22 项, 项目经费达 22 万余元; 在《光明日报》、《求索》、《财政研究》 等刊物公开发表学术论文 100 余篇, 出版学术专著 1部。
另外, 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我们采取一系列措施实现科研促教学。
一是教师积极地将科研成果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在教学内容更新、 教学方法改革和拓展学生知识面等方面均取得明显成效; 二是通过举办学术讲座和学术沙龙, 启迪学生创造性思维, 开阔学生学术视野, 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是推动科研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我院积极推动本科生“导师制”, 在导师的指导下, 近三年本专业学生参加学校大学生科研创新基金立项 10 余项, 通过学生科研活动, 提高了学生实践能力、 创新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例如, 结合刘卫老师科研项目进行学校科研和社会实践立项的杨白鹤、 高佳佳等同学的社会实践和学术征文“库区新农村建设现状调查与分析”、“关于新农村建设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面临的困难与对策” 等分别获得省教育厅一、 二、 三等奖。
同时, 本专业还提倡教师结合自己的科研内容提供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 2008 届毕业生以教师研究内容作为毕业论文选题的比例接近 30%。
四、 课程建设 在专业培养方案执行过程中, 认真贯彻《面向 21 世纪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计划》, 制定了 课程建设与改革规划。
课程建设与改革遵循“统筹规划、 突出重点、逐步建设、 注重实效” 的原则, 努力形成适应现代科技文化发展及经济建设需要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
同时, 全面规划课程建设, 构建了适合本专业特点与人才培养要求的课程体系:
必修课(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选修课(公共选课→专业选修课)、 实践教学(课内实验→学校统一安排的实践教学环节→专业自行安排的实践教学环节)。
以上课程体系所要实现的目标是:
以必修课统一教学要求和质量标准, 以充足的选修课资源保证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 以规定性实践教学环节保证学生基本能力培养。
同时, 根据专业课程的体系结构, 协调课程分工, 增强课程间的逻辑联系和结构关系, 合理取舍课程先修后修的重点内容; 建立教学内容更新机制, 适
时修订教学大纲, 调整、 更新和优化教学内容; 适应现代科技文化发展及经济建设需要, 在保证课程内容科学性、 完整性和相对稳定性的前提下, 鼓励教师将学科前沿的研究成果引入课堂。
在课程建设过程中, 坚持以重点课程为先导、 分阶段全面提高各专业课程的质量。三年来, 我们首先强化了校级精品课程《公共管理学》 的建设工作, 选派优秀教师授课, 组织制作教学课件, 以科研促教学。
随后, 我们又强化了《行政管理学》 的课程建设, 本门课已经建设成为我校优质课程。
以上两门课程都已经能够进行网络课程的教学, 并具备较完善的试题库和案例库。
在精品课程和优质课程建设上, 按照学校的要求实行了课程负责人制度、 评估验收制度、 专项经费年度预算制度, 实施效果良好。
目前, 所有专业主干课程都有课程建设与改革方案、 课程教学大纲、 实验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 课程教学效果良好。
在教材选用上, 严格执行教研室、 院系、 学校三级审定制度, 即主讲教师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要求, 确定拟选教材, 教研室集体研究报院系领导审核, 经校教学委员会审定和分管校长审批后, 由学校教材发行中心统一征订、 发放。
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教材建设规划, 并建立教材质量信息反馈制度, 跟踪调查教材的选用情况, 及时向院系反馈相关信息, 确保教材选用质量。
同时, 按照“适用、 选优、 更新、 统一、集体选用、 减轻学生负担” 的原则, 优先选用国家规划教材、 面向 21 世纪教材、 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的教材、 教育部专业指导委员会推荐的教材。
本专业教材选用情况见下表。
专业名称 学年 专业(学科)
基础课 专业必修课 专业选修课 开设门数 选用门数 优秀教材新 教材开设门数选用门数优秀教材新 教材开设门数 选用门数 优秀教材新 教材公共事业管理 06-07 5 5 2 4 10 10 4 9 9 9 2 9 07-08 6 6 3 5 12 12 5 10 10 10 4 8 08-09 6 6 3 4 12 12 4 9 17 17 4 14
在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探索与改革上, 本专业教师经常开展教学经验交流活动, 探讨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讲授与自学、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引导学生增强学习兴趣、 改进学习方法、 提高学习效率和对课本知识学以致用的能力。
本学院率先在学校推行本科生“导师制”, 所有专任教师都要具体指导若干名本科学生。本科生导师对学生负有“引导思想、 督导学业、 指导实践、 辅导科研、 帮助就业” 的
责任。
学生的课业学习在任课教师直接传授的基础上, 辅之以导师的帮助和指导, 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同时, 从学科、 专业及课程的不同特点出发, 针对教育对象的差异性, 改革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 教学方法, 积极探索并实践启发式、讨论式、 辩论式、 情景式、 案例式等先进、 实用、 有效的教学方法,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主动性与创造性, 提高课堂活力与授课质量, 受到学生欢迎。
如公共管理学、 公共政策学、 行政管理学等课程采用讨论式、 辩论式教学方法, 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各抒己见。
这些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探索, 有效地促进了教学效果的提高, 使教与学的过程成为促进学生知识、 能力、 素质协调发展的过程。
另外, 本专业积极鼓励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目前, 必修课程多媒体授课达到 11 门, 占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理论教学总学时的 55%, 课堂教学基本做到了讲授、 演示、 板书相结合,学生对多媒体教学效果满意。
多媒体授课情况见下表。
序号 课程名称 课程类别 课程教学时数 多媒体授课时数 1 管理学 专业基础课 51 51 2 基础会计学 专业基础课 51 51 3 国际贸易学(双语)
专业基础课 51 51 4 财政学 专业基础课 51 51 5 货币金融学 专业基础课 51 51 6 公共政策学(双语)
专业基础课 51 51...
相关热词搜索: 自评 报告 公共事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