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振兴乡镇 >

山西乡村振兴典型案例(通用5篇)

时间:2021-12-28 11:04:01 来源:网友投稿

案例:汉语词语案例:2007年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山西乡村振兴典型案例5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山西乡村振兴典型案例5篇

山西乡村振兴典型案例篇1

振兴乡村的样板,托起明天的希望—《乡村振兴典型案例》读后感

◎石少龙

【期刊名称】粮食科技与经济

【年(卷),期】2019(044)003

【总页数】3

2019年伊始,由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编辑、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乡村振兴典型案例》(以下简称《案例》)与读者见面了。阅罢全书,使人耳目一新;掩卷而思,让人倍感震撼。概括起来,书中98个案例反映出的当下湖南乡村振兴风貌,有几个鲜明特点。

修复山河,更显美丽

推行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生产取得了开天辟地以来未曾有过的大丰收,但是,由于长期忽视环境保护,脏乱差的情形在农村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正如《案例》对有的村庄整治前的描述一样,“垃圾围村”“贫穷、落后、衰败、荒芜的穷乡僻壤”“养殖废水随意排放,整个村庄污水横流、臭气熏天,村民苦不堪言”。而经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后修复和打扮的乡村,可谓绿的世界,花的海洋,她与美丽结缘,也与浪漫相伴。宁乡市陈家桥村加强村内的村旁、宅旁、水旁、路旁,荒地、闲地、闲宅基地、集体土地这“四旁四地”的绿化,获批湖南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和省级秀美村庄。长沙县浔龙河村通过建设当地生态艺术小镇项目,对乡村资源、乡村文明、治理机构进行重构和提质,改变了过往闭塞、贫困的面貌。新化县油溪铺村四季有花看、有果摘,比城里的卫生还干净。汨罗市武夷山村既追求城镇品质,又凸显乡村美韵。津市大关山村山花烂漫,宛如世外桃源。望城区光明村可以“春观百花夏赏荷,秋摘葡萄冬观梅”。真的是三湘四水多烂漫,芙蓉国里尽朝晖。

一村一品,助推产业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其中产业兴旺是摆在第一位的。而“一村一品”是指以村为基本单位,按照市场需求,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通过大力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市场化建设,使一个村或几个村拥有一个或几个有特色、有市场的主导产品和产业。湖南各地从实际出发,发展多样性特色农业,已经初见成效。“中国油茶之乡”常宁市的平安村,依托油茶产业,引进湖南大三湘油茶科技有限公司,实现了“百亩茶山万斤油,又娶老婆又盖楼”的美好愿景。炎陵县平乐村靠获得“国家地理标志商标”的小小黄桃果,托起了乡村产业兴旺梦,全村约211公顷黄桃树年产果110多万公斤,实现产值1800余万元,户均年收入超过4万元。再如串起富民强村大产业的小小葡萄,使得中方县大松坡村农户每公顷增收15万元,所谓“一亩葡萄脱贫困,两亩葡萄奔小康”。与小小黄桃、小小葡萄一样,小小竹伞也能撑起产业致富的一片晴天,这就是湘乡市巴江村通过发展楠竹并制作伞骨,让418个贫困对象脱贫,让村民增收。

乡村旅游,四处开花

《案例》中的77个村,有67个村说到旅游。省特色旅游名村临澧县高桥村推进以“故园、田园、家园”为主题的“三园”建设,让红色、绿色、古色融为一体。安仁县山塘村精心念好“富”字经、“美”字经、“游”字经,按照“四季有花,四季有果,四季有绿,四季有客,终年花不败,四季果飘香”的思路,使游客在旅游的同时参与采摘等农耕体验。而走进汉寿县韩文村,可见花海竞相怒放,可在华中最大的玫瑰园中,赴一场浪漫、唯美、惊艳的鲜花盛宴。洪江市老屋背村则在2016年举办首届紫薇花节,吸引游客5万多人次。炎陵县平乐村2018年举办第三届桃花节,迎来游客2万多人次。著名的花垣县十八洞村,突出苗族文化特色,先后引入首旅集团、消费宝公司,斥资6亿元打造以十八洞村为核心的蚩尤部落群旅游景区,2017年接待游客26万人次。有的案例,标题即点明旅游,甚至通篇皆为旅游,如南岳区红星村的《以旅兴村 以旅富民》、岳阳楼区麻布村的《倾力打造都市里的休闲旅游村》、永定区马头溪村的《守住村寨古韵 引来八方来客》、鹤城区黄岩旅游度假区的《生态旅游带动精准脱贫 深度融合推进乡村振兴》、长沙县锡富村的《以发展乡村民宿产业助推乡村振兴》、珠晖区茶山坳村的《乡村振兴战略下的茶山坳乡村旅游》、洪江区茅头园村的《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向世人呈现出多元化生态旅游产品的别样景致。

不忘历史,记住乡愁

为弘扬优秀文化,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乡村,注重延续文脉、挖掘内涵,做强民族民俗体验、创意策划等产业。入选2018中国乡村振兴先锋榜的长沙县浔龙河村,拍摄了《浔龙河》电视剧、编写了《浔龙河村志》,该村志采用述、传、图、表等形式,将其历史沿革、山川地理、政治风云、经济文化、风土人情载入史册。武陵源区杨家坪村建设村史馆,保存好乡愁记忆。慈利县杨家坪村将建于晚清年间的“李家大院”建成“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引进展示土家特色雕刻、传播土家文化的“张家界毕慈卡土家文化展示馆”。安化县云台山村建有“革命烈士纪念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勾蓝瑶寨村制定有“旅游开发总体规划”“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美丽乡村建设规划”。道县楼田村以文化为根,守住千年古村之魂。澧县牌楼村从当地家规家训入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村内余、张、李、戴、金、蒋、徐等主要姓氏的家训分类辑录成册。沅陵县七甲坪镇整理出版《辰州傩歌》《辰州傩戏》《辰州傩符》等辰州傩文化系列丛书。这些举措,保持了自然风貌,保护了历史文化资源,传承了民风民俗。

守住底线,确保粮安

农村美了,农民富了,但湖南是产粮大省,粮食安全的责任还要担在肩上。《案例》中组数最多的村—南县南洲村有51个村民小组7000余人,发展的占地约66.7公顷的“稻虾共生”基地,是全县稻虾产业示范基地,带动全村“稻虾共生”300多公顷。老屋背村无农田抛荒现象,村里通过建机耕道、硬化水渠、平整稻田、维护山塘,基本能实现旱涝保收。大关山村与省农科院合作,开发“专用米粉稻”、彩色稻、功能稻等18种水稻育种基地。渌口区泗马村将水稻种植和桑叶作为“两大支柱”产业,全村修复污染土壤,建立优质稻生产基地、高产示范片、早稻集中育秧基地和双季稻种植基地,共种植水稻90多公顷,每公顷产8250公斤,连年喜获丰收。桃江县朱家村硬化路面、绿化地面的同时,修建4座河坝,修复水毁工程,解决了全村50多公顷“天水田”的灌溉问题。牌楼村流转土地130多公顷,通过精选优质稻、生态化种植、机械化生产,打造“牌楼春大米”品牌。溆浦县金中村争取到了“百亩超级稻攻关片”项目。在乡村振兴的热潮中,还得守住粮食安全这个底线,记得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党建引领,助力振兴

乡村欲振兴,得建设一个好的支部,更需一个好带头人。荣获全国文明乡村称号的油溪铺村,其尽责担当、振兴乡村的典型经验,成了2019年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上的大会发言材料。该村有位在部队立过功、在商海赚过钱的“好当家”彭育晚,他于32岁这一黄金年龄段放下外面的事业,接受组织和乡亲的邀请,高票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一度债务多、人心散的平江县得胜村,邀请了在外经商的曾确松回村担任党支部书记,2015年该村被评为市级文明村镇。被选为通道县文坡村党支部书记的粟田梅,是党的十九大代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凤凰县新菖蒲塘村由原菖蒲塘村等4个村合并而成,下设4个党支部,是全县唯一一个设有党委的行政村,村党委书记从镇党委委员中选派。株洲市从2016年起,择优选派48名退出领导岗位干部到村担任党组织书记或第一书记,收效较好。如当过多年乡镇党委书记的株洲县工商局原副局长退休不久,便回到家乡担任村支部书记。双牌县廖家村通过公开选拔,择优从县委组织部选派一名干部进村担任专职党支部书记,带领全村建队伍、兴产业、促发展。统计《案例》给出的农村人口和党员数量,有23个村能找到可比数据,这些村共有人口57954人,党员1989人,占比3.4%,其中占比最高的韶山村也只有233名党员,占全村人口的5.2%,这更显得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的重要性。油溪铺村规定凡是要求入党的年轻小伙,须在田间地头一线带头干上两三年。衡阳县白石园村鼓励党员“乡贤”、能人党员结对帮扶贫困户,打造一支“永不撤走的工作队”。

突出特色,不搞照顾

《案例》从全省精选的98个案例,以村为主,兼及市县。其中单个村77个、社区2个、乡镇5个、县区8个、市州2个,此外,示范园、示范片、度假区、综合体各一个。站在县市区的角度看,真正做到了不搞平衡,多的县不止一村;不搞照顾,有些县是空白。将98个案例一一读下来,看得出遴选者的眼光,看得到实践者的特色。韶山市地域范围不大,《案例》以《合心合力,建设大美银田》为题收录了银田村的乡村振兴案例、以《锻造乡村振兴的“组织引擎”》为题收录了韶山村的乡村振兴案例,两村案例分别排版于“综合篇”“组织振兴篇”中;慈利县地域范围不小,《案例》分别以《筑巢引凤兴产业 乡村振兴看罗潭》《加快乡村振兴步伐 打造美丽宜居乡村》为题,收录了罗潭村、杨家坪村的乡村振兴案例,均排版在“综合篇”中。看得出来,某地只要做得好,有特色,可推广,即可入选为“案例”。

可读性高,可用性强

《案例》将98个案例的乡村振兴实践,分列为综合篇、产业振兴篇、人才振兴篇、文化振兴篇、生态振兴篇、组织振兴篇等六大篇章,虽洋洋洒洒三十余万言,但经过精心编辑,打磨文字,单个案例均浓缩为三五千字,篇篇都有醒目的小标题,读起来比较轻松,甚至是一种享受。98个案例是湖南乡村振兴的样板,是放飞明天的希望。全省十几个市州、百余县市区、一千多个乡镇、两万多个村与社区,根据振兴乡村所需,依照乡村振兴案例,既可有的放矢,对号入座,选择若干案例读之,也可逐篇通读,面面俱到,从中咀嚼出能为己用的精华。而对于从事农村工作尤其是正投身于乡村振兴战场的干部,《案例》的确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实用工具书、是一本难得一见的实战辅导书。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的重要任务。《案例》所选单位,不少系名村名乡、富村富镇。从村来看,有诞生了一代伟人毛泽东主席的韶山村、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精准扶贫战略思想的十八洞村、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十八洞村当日视察过的菖蒲塘村,而石峰区大冲村是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故居、高桥村是教育家林伯渠的故居、资阳区紫薇村是著名侨联领导人张国基的故居、益阳高新区清溪村是著名作家周立波的故居、楼田村是理学鼻祖周敦颐的故里。以乡而言,有曾经闻名全国的“竹凉席之乡”谢林港镇、“中国巫傩文化发源地”七甲坪镇。还有原省农业厅驻村帮扶的山塘村、原省林业厅驻村帮扶的廖家村等。包括上述案例在内的98个案例,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的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值得湖南百县千乡万村参考与仿效。不过,把这些单位放到全省的大范围去看,只是星星点点,尚未连片成网。而全省农村环境和生态问题比较突出,农村人口老龄化、“空心化”严重,村级集体经济整体薄弱,存在几乎村村办旅游的千村一面现象。但今朝星星之火,明日可以燎原。乡村振兴这一伟大工程,是一个没有固定模式的大话题,是一部没有统一尾声的大剧本,全省各地都可按照20字的乡村振兴总要求,紧紧围绕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并结合本地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在2019年中共湖南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上,省委副书记乌兰向与会代表推荐了《案例》这本书,同时要求各地各部门加强学习借鉴,不要束之高阁。一书在手,我们要响应省委领导的号召,把书本上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并不断创造更多更好的经验。但愿理论之树常青常新,更愿乡村振兴阔步前行。

山西乡村振兴典型案例篇2

乡村振兴典型案例五篇

篇一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写入党章,意义重大而深远。围绕聚焦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借助全省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和高铁新城建设的重大发展机遇,**街道高点定位、率先行动,全力将**片区打造成乡村振兴计划示范区,努力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走在全区前列。

一、**片区基本情况

**片区位于**街道东北部,紧邻高铁新城片区,西依浞河,南靠禹王街,共辖7村,其中核心区占地5800亩,辖大埠、吴家埠3村,土地基本完成流转,现有存量建设用地220亩。**村共有156户,454口人,村内有耕地863亩,以种植经济作物为主,主要种植蔬菜、花卉苗木等,年人均纯收入9000元左右。近年来,该片区以**村为核心,突出党建引领,加快发展村集体经济,不断完善配套基础,初步具备了产业化、社区化的基础条件。

二、**片区特色优势

一是党建引领经济作用凸显。**社区作为全区党建示范点之一,数次代表我区迎接国家和省市的党建检查;突出党建引领,认真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村对标学习莱州市南关村学习公司化运营模式,采取村集体控股、村民自愿入股的方式,注册成立了众诚汇鑫实业发展公司,走出了探索新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一步。

二是配套设施基本完善。投资450万元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已建成使用,服务中心内综合服务大厅、卫生室、警务室、计生室、活动广场等各类设施一应俱全,同时配套建设了日用品超市、农资超市等;**村已全部完成村改,大埠村一期村改工程5.4万平方米楼区已建成;汇源路、汇鑫路两条主要道路重新铺设完毕;天燃气管道已接通**村安置区;日处理能力400方的污水处理厂已完工投入使用,经处理的中水一部分经地下管网流入小区旁边的浞河,另一部分流入小区周边的绿化带,既保护了环境,又节约了水资源。

三是产业基础已经具备。近年来片区内先后引进了绿达景观、华裕实业、顺荣蔬菜、农润养殖等一批现代农业企业;规划建设了**工业园,引进企业17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康汇源有机蔬菜,占地1000亩,总投资2000多万元,所产蔬菜直供阳光保险总部,有机品牌农业初步形成;总投资1.5亿元的康尔瑞园项目,目前正在办理各项手续,准备开工建设。

四是区位优势明显。整个**片区距离**高铁北站不足3公里,具备了发展田园综合体的框架,目前正在进行以生态农业、旅游观光为一体的千亩田园综合体的整体规划;同时借助高铁经济大力发展物流业,随着“腾笼换鸟”,今明2年内,共可腾出建设土地700亩。

三、**片区经验做法及取得成效

一是整个村庄各项资源,突出生态宜居。**村通过**区第一批土地增减挂钩试点,158户居民全部搬迁新居,人均楼房面积58平方米,目前**街道的大埠村一期村改工程5.4万平方米楼区已建成,居住小区也实现了物业管理全覆盖,正在加快核心区3个村的迁村并点工作,同时规划建设3.8万平方米的高层住宅小区。为进一步处理社区居民生活污水,修建处理规模为400立方米/天的污水处理站,通过地下管网排放到污水处理站统一进行清洁处理,将为保护生态环境发挥重要作用。

二是引进特色农业品牌,壮大村集体经济。**内360余亩的大棚有机蔬菜,康汇源生态农业,绿达景观、华裕实业、农润养殖等一批现代农业企业先后进驻,增加村集体收入130万元。去年村里还成立了供应链公司,村集体控股,村民自愿入股,公司当年就盈利80万元。

三是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净化美化乡村环境。**片区投资520万元,对汇源、汇鑫2条主要道路重新整修;投资60万元,为居民区接通天然气管道;投资600万元,对水、电、网等基础设施全部上档升级;今年投资850万元,对片区4个村实施乡村连片治理工程,预计硬化路面8200平方米,粉刷墙面4.5万平方米,安装太阳能路灯80余盏等,从道路硬化、亮化、绿化、美化等方面全面提升,全力打造城乡环卫一体化精品片区。

篇二

一、村基本情况

**街道农科村位于街道办西首一公里,县道淮三路西侧。全村四个村民小组、社会人口1360人。党员44名,耕地面积1306亩。土地实行有偿流转400亩,主要以青椒种植为主,占全村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使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进行其他产业,增加群众的收入。几年来先后被评为先进党组织,目标考核先进村,被区、市评为文明村。 2009-2011年度区文明村、2012-2014年**市文明村、2012年**市创建文明村先进村、2013-2015年省级文明村光荣称号、2015年成为**区新农村建设“四星村”。2016年9月被省评为文明村,2016、2017区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四星村”。

二、发展创新党建工作载体

1、抓党建阵地建设。打造五星级村部,便民服务中心,现有面积430平方米,设老年活动室、健身室、图书室、文化娱乐室、服务大厅。集中挂牌、办公,各项规章制度规范上墙。响应区组织部推进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高效打造党建

“十个一”工程。

2、评比“五星”党员户。充分调动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仲美兰户被评为2017年区“五星”党员户,活动地开展有效提高了党员的荣誉感、使命感。让每一名党员真正认识到我是一名党员,是一面旗帜,要在群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

3、抓好党员队伍建设。深入推进学习教育,学习十九大精神和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提高党员干部的理论水平和创业创新能力,认真开展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采取集中和分散自学相结合的办法,组织全村党员学习“党章”、“党规”系列讲话和上级有关文件精神,通过远程教育、专题讲座、走进道德讲堂等形式,使广大党员增长知识,大大提高党员的自身素质。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评判,列出正、负面清单,对照整改,取长补短,党组织活力进一步加强。

三、近些年来村振兴发展变化

1、道路绿化、亮化工程。两年来共投资28万元,结合环境治理对赵庄组、杨庄组、村四级路进行了绿化、亮化。方便了群众的晚间出行,美化环境,拉近城乡距离。经过几年的努力,所有庄、组与主干道硬化率达到95%,大大方便了群众的出行。

2、生态环境治理。投入30万元对全村所有庄、组进行了综合治理,实行长效保洁,村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上级部门考核、督查中均达优秀等次。

3、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培植以杨庄组、赵集组、孙庄组为重点高效农业共240亩,几年来共办培训班13期,培训420人次,下发相关农技信息资料1700余份,协调资金55万元, 新增外出务工人员150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9600元。

4、扶贫帮扶工作。村共有建档立卡户47户103人,通过结对帮扶,落实合适工作等措施,目前已有4户脱贫,通过产业扶持、技术扶持,到2020年一定能够全面脱贫。

四、集体经济项目和村居特色产业

1、集体经济增收。近两年来村两委一班人,动脑子、想办法,新建十间门面房对外招租,年收入达4万余元。村集体先后引进了“华恒包装”、“南辰机械”、“先达液压有限公司”、“兴业铸造有限公司”、“汇力液压有限公司”、“**浩邦建材有限公司”等企业入驻农科村,解决了上百口村民的就业问题,有力解决了村集体办事难问题。2017年8月,在原袁集乡党委政府的指导下,成功引进了昊瑞物流有限公司,使得村可用财力达 40万元,现有14家中小企业入驻村。5家总部经济,使得村可持续集体经济达70万元。

2、发挥村内水资源优势。利用70亩地取土,利用1-2年时间大力打造以生态养殖、休闲垂钓、农家餐饮为一体的休闲观光农业。实现农民致富,集体征收,为美丽乡村的发展而努力奋斗。

篇三

近年来,**区**乡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扶贫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的殷切嘱托为动力,按照“核心是精准、关键在落实、确保可持续”的要求,将脱贫攻坚工作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牢牢抓在手上,把产业扶贫作为实现长期稳定脱贫的根本途径,积极探索“乡村旅游、能人引领、租赁返聘、集体反哺、抱团发展、培训造血、电商扶贫”等多种产业扶贫模式,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到脱真贫、真脱贫,为实现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目前,全乡287户贫困户获得产业发展扶持,贫困户产业覆盖率达到100%,户均年增收6000元;同时,对接外乡贫困户196户,保证贫困户每年增收2000元-4500元。

聚焦产业,带动农业发展强起来

为了实现脱真贫、真脱贫,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乡聚焦产业发展,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以党建为旗、产业为基、就业为本,通过“造血”的方式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寻求自我脱贫之路,成功探索出一条“党建+产业+就业+贫困户”的新模式。

为充分发挥乡村能人示范带动作用,**乡将乡村优秀创业人才纳入村两委班子,通过搅动基层党组织转变观念,推动基层党员带头创新创业。

**村党支部书记左先进创办了先进家庭农场,主营苗木、果树,吸纳贫困户15户;江背村委会主任陆早平创办了科湖蔬菜产业合作社,主营蔬菜种植,对接贫困户26户;塘井村党支部书记何太平创办了平岭果树专业合作社,对接贫困户18户,主营果树种植……这些乡村能人在加入村两委班子后,把发展自身产业与脱贫攻坚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土地入股、劳务工资、年底分红等形式,把贫困户吸收到现代农业发展中来,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其中,江背村委会妇女主任张单英,更是获得“全国巾帼现代农业科技致富带头人”“全国三八红旗手”“鹰潭市农村科技致富女能手”等荣誉称号,她创办的建富兴农专业合作社,主营中药材、水稻种植,对接贫困户30户。

在党组织的积极引领下,在乡村能人的带动下,**乡创业激情不断涌动,全乡8个村委会,均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农业产业,成功带动全乡农业发展强起来了。2017年,全乡共新增优秀贫困户创业代表5户,他们自主脱贫的典型事迹,被**乡树立为贫困户脱贫的“榜样人物”,在全乡大力宣传,推广经验,进一步增强了广大贫困户脱贫的自信心和主动性。

秀美田园,推动乡村旅游旺起来

山上的花儿盛开,大棚里小樱桃正红,水面上碧波荡漾……走进**县**乡**村的“**小镇”,繁花似锦,桃红柳绿,春意盎然。

今年初,“**小镇”被评为江西省4A级乡村旅游景区,平常时每天都有3000多人前来参观,周末时有5000多人。“**小镇”的落户,让**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让昔日荒山变景区,更可喜的是,增收无门的贫困村民在家门口也能打工挣钱了。今年54岁的**村管溪村小组村民陈年荣说:“我家有6口人,上有老下有小,夫妻俩体弱多病,不能干重活,家庭生活比较困难。现在在基地做些除草等力所能及的农活,每天收入100多块,生活有了保障,我感觉很幸福。”**小镇项目扶贫基地直接带动了**村50多位贫困户就业,每人每月增收1500元以上。

美了山村,富了乡亲。近年来,**乡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以农村环境整治为抓手,围绕青山绿水、生态田园、美丽乡村三大核心资源,依托**小镇、九莲山庄、一龙龙虾、沁家园菊花等生态旅游景区和企业,重点发展“生态田园休闲观光、自然山水养生度假”主题旅游产品,成功创建省级生态旅游示范乡镇,树立“诗画田园,秀美**”的总体形象,乡村旅游正成为当地百姓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幸福引擎”。

创新创业,拉动贫困农民富起来

在现代农业产业蓬勃发展之时,**乡双祥葡萄专业合作社、圣丰水稻专业合作社、先进家庭农场、科湖蔬菜专业合作社等农村新经济体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壮大起来,成为脱贫攻坚的又一生力军。

泰昌农业合作社以种植芦笋、吊瓜、葡萄、有机稻种植等主,常年聘用专业管理人才20余人,带动就业100余人,2017年主营业务纯收入50万元。合作社通过公司+农户形式,400余户农户自愿以土地经营权等入股,种植吊瓜、葡萄、蔬菜等,采取“保底分红+按股分红”等方式,让农户分享加工销售环节收益,使农户减少了市场风险。2017年,户均收入1.6万多元,其中贫困户8户。沁家园菊花种植基地,种植面积100余亩,同时将菊花、山水、果园等结合起来,充实旅游项目,打造以菊花为特色的集菊园赏花、花茶制作、菊园品茶等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旅游度假区。通过公司+农户形式,企业和100户农户签订种植合同,给予免费技术指导,在保底的情况下对农产品进行收购。

与此同时,**乡充分利用现代农业蓬勃发展的优势,重点打造8个扶贫车间,吸纳有劳动能力的精准扶贫对象85人,让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赚钱。张国太是**乡**村委会人,夫妻俩均为残疾人,三个小孩在读书,家庭非常贫困。现在,夫妻俩受聘于泰昌农业合作社,在区域从事果蔬种植及基础设施维护,每月增收近5000元。因为扶贫车间送来的工作岗位,张国太在2017年成功脱贫。

在产业扶贫的过程中,**乡各农业合作社表现抢眼,不仅对接了本乡绝大多数贫困户,带领本乡人民脱贫致富,还对接了本县其他5个乡镇、2个场的贫困户。

绿水青山美如画,**人民致富忙。近年来,**乡通过抓产业、促创新、美环境,一系列成效显著的举措在红土地上扎根、萌芽、蓬勃生长。农业强起来了!农村美起来了!农民富起来了!**乡在产业脱贫的道路上越走越欢畅,**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幸福、自信,**大地离着乡村振兴的梦想越来越接近……

篇四

今年以来,**市**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中央、省委一号文件部署要求,制定出台了《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方案》,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八大工程”(脱贫攻坚工程、质量兴农工程、绿色发展工程、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城乡融合发展工程、乡风文明培育工程、乡村治理工程、深化农村改革工程),统筹推进全区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特别是围绕打赢脱贫攻坚战,始终把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作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主攻方向,强化基础保障,筑牢战斗堡垒,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政治引领作用、各级干部的骨干带头作用、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实用人才的支撑保障“四个作用”,为推动全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一、发挥基层组织的政治引领作用。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夯实乡村振兴的组织基础。一是选优配强村级带头人。制定《**区村级班子分析研判和选好配强贫困村党组织书记工作实施方案》,对全区村级班子特别是209个贫困村班子集中进行了分析研判,选派38名乡镇大学生干部专职担任村党组织书记,选聘37名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担任村文书,分别按照1:2和1:1的比例建立了1720人的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干部后备队伍库。二是坚持抓两头带中间。全力推进党支部建设标准化工作,紧紧围绕“310国道沿线、宝天高速公路沿线、麦甘公路沿线、羲皇大道和**山大道沿线以及城郊区”“四线一区”党建示范长廊,创建区级以上党建示范点97个;采取一名县级领导包抓、一名科级领导蹲点指导、一个项目配套扶持的“三个一”方式,先后整顿转化软弱涣散党组织205个。三是推行“党建+”模式。大力推广“支部建在产业链、党员聚在产业链、群众富在产业链”的做法,先后在45家龙头企业和产业协会建立党组织,在379个村成立扶贫互助兼合型党支部,在**区南山脱贫奔小康15万亩苹果产业园有960多名农民党员带动25个村2400多户1.01万贫困人口实现了稳定脱贫。

二、发挥各级干部的骨干带头作用。坚持以区促乡、抓乡带村,逐级靠实责任。一是发挥区委、区政府“一线指挥部”作用。建立区四大组织党员领导干部“一岗双责”抓党建工作制度,实行县级领导包抓脱贫攻坚及重点项目、重点工作责任制,包乡镇蹲点制,及时研究解决乡村振兴特别是脱贫攻坚和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推进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二是发挥乡镇党委、政府“龙头”作用。坚持每年初由区委、区政府与各镇、各部门单位签订脱贫攻坚、项目建设、基层党建等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推行项目化管理,明确目标任务,量化考核标准,使各项工作具体化、责任化,得到有效落实。三是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区财政去年列支2603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村社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等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每年按照全区行政村总数1/4的比列,评选一批在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等方面成效显著的先进村,每村给予3万元奖励,奖金作为绩效考核奖励报酬的一部分直接兑现到村干部个人,今年对97个先进村进行了奖励,进一步调动了村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四是发挥驻村帮扶工作队“管道”作用。坚持“凡提必下”原则,将近两年新提拔的科级干部、单位推荐拟提拔的干部、重点培养的后备干部调整充实到驻村帮扶工作队,整合726名帮扶干部到209个村开展驻村帮扶工作。

三、发挥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强化党员教育管理,引导农村党员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作贡献、当表率。一是强化教育培训。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结合“百人百课百讲”宣讲活动,依托区委党校、新时代农民讲习所、乡镇夜校等,积极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企业、进农村、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分期对全区900多名科级干部、379名村党组织书记进行了集中轮训。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和以“家和万事兴”为主题的“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活动,引导农村党员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带头抵制高价彩礼、弘扬文明新风、推进移风易俗。二是加强日常管理。制定出台《**区党员积分制管理工作细则》,全面推行农村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十星级党员评定和党员承诺活动,教育引导党员在环境卫生整治、社会治安维护等岗位中争当履行义务、带头致富等星级党员,全区78%的农民党员获得了数量不等的星级,90%的农民党员向村民承诺了办2件以上的实事,实现了“小积分”管好“大队伍”。三是促进作用发挥。先后在龙头企业和产业协会划分“党员责任区”1200多个、设置“党员示范岗”830多个,组建党员志愿者服务队、突击队451个,充分发挥党员示范带动作用。实行村级事务“四议三双”(“四议”指:支部委员会提议、村“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决议;“三双”指

“双承诺、双公开、双评议”)民主决策机制,推进村务民主协商,引导党员积极参与村级事务管理。采取党员与贫困户结对子的形式,在全区开展“勤劳致富光荣、懒惰致贫可耻”教育活动,不断激发了广大群众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

四、发挥实用人才的支撑保障作用。注重农村实用技术人才的培养和管理,着力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一是狠抓人才培育。修订完善农村实用人才管理办法,在政策、资金上给予支持,引导一批眼界宽、思路活、资源广、有一定资本的外出务工致富党员回村创业发展。依托区内职业院校、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平台,近两年共培训农村各类技能人才2.38万余人次、职业技能鉴定5012人,有149名农村乡土人才取得了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先后为773名创业人才发放政府贴息创业贷款7000余万元。二是不断优化人才环境。建立领导干部联系人才制度,区四大组织领导分别联系全区在重大项目建设、农业技术推广、富民产业培育等基层一线的16名领军人才,各镇和部门科级领导干部采取“一联一、一联二”的方式联系各行业领域优秀人才,定期走访慰问,坚持每年对500多名副高级职称以上的基层一线专技人才和近三年引进的急需紧缺人才进行健康体检,协调解决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去年对全区35项科技成果进行评审,发放奖金26万元,有效激发了人才创新活力。三是坚持人才资源向基层一线倾斜。深入实施乡村旅游产业人才培训、中药材立体栽培技术示范基地建设两个项目。选派220名农业科技人才担任驻村科技特派员,实现209个贫困村全覆盖。整合全区人社、农业、林业、畜牧等部门人才资源,先后举办各类培训班500余期、培训农民3.23万人次。投入220万元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开展各类培训24期、1098人次,有力发挥了人才的智力支撑作用。

篇五

30多年前,**村只是**郊区一个刚刚靠采煤解决温饱的贫困村,天灰、地陷、墙裂、水黑,曾是这里的真实写照。30多年来,从一个贫瘠落后的**乡村,到如今成为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面旗帜;从一个资源枯竭型村庄,到文化旅游“网红村”;从开始“富起来”,到真正“强起来”……**人用了30年,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文化立村、产业富民”的强村之路,也交出一份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答卷。

如今的**,到处焕发着乡村文明新气象:这儿有 “三宝”,乐团、香包、婆媳好;这儿干劲十足,大部分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创业;这里乡风淳朴,自上世纪90年代至今未出现过刑事案件,丰富的文化活动让人幸福满溢,这儿的村民说:幸福的日子唱着过!

党建引领,为民服务“实”起来

10月1日,初秋的**已经有了些许寒意,**村全体党员干部和部分村民陆陆续续走进村委会大院。

7时30分,在**农民乐团演奏的国歌声中,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迎风舒展,400余名村民庄严注目。随后,全体党员共同重温了入党誓词。

每月月初的升旗仪式和国旗下的党课,在**村已经坚持了整整30年。改革开放以来,**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政绩,走出了一条以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路子。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称赞**党建工作做得好,有个好班子、好带头人,我特别自豪。”**村前任村书记**告诉记者,每年**村组织的党员活动超过30次。“最初给人家介绍,别人还以为我吹牛,仔细一算,可不是嘛!”现场他也给记者算了一下:每月25日雷打不动的党员活动日,每月月初升国旗仪式下的党课,两者一年加起来就有24次,再加上秸秆禁烧、土地流转等政策落实和各种思想精神学习的会议,每年30次只多不少。

**30多年坚持党建引领不动摇,离不开这位“老书记”30多年的坚守与执着。

1986年,**接手的**,可是一个“烫手山芋”——论家底,全村637户2300多人,只有四台50型拖拉机,都是10多年前买的,有一台“常年卧病不起”,三台是“老弱残疾”,只有一个村办砖厂,烧的是老式马蹄窑,还欠了银行46万元的贷款;论经济水平,在全镇18个村排名第13位,村民自嘲是“第三世界的老大”。

当时农村党组织基本处于瘫痪状态,村里盛传一个顺口溜:土地到了户,家家户户有干部,不要党支部。一些党员找不准自己的位置,也流传一个顺口溜:什么党员不党员,一个月多交两毛钱。

如何带领百姓摘掉**贫困的帽子?**想到了最有力的抓手——党建。“我认为党建不是虚的,党建做实了就是生产力,做强了就是竞争力,做细了就是凝聚力。”

在农村基层党建普遍涣散的情况下,**带领**大力实施以强战斗堡垒、带生态宜居、带乡风文明、带生活富裕为主要内容的“一强三带”工作法,党组织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村由此迈入转型发展振兴快车道。

“叫破了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在**,全体党员参与设施维护、河道管护、绿化养护、垃圾收运,以及治安巡逻等志愿劳动,在过去几十年从未间断。**的妻子干了15年村公共厕所保洁员,直至年龄大了干不动。每年重阳节,村两委班子带头给70岁以上老人送蛋糕、办寿宴,还要公布“贤孝榜”,尊老孝老蔚然成风。

“干群关系说白了,就是以人为本!”**说,30多年来,村里的重大事情和重要决策坚持做到先党内后党外。凡是涉及村策民计的事,不是哪一个人说了算,都要听取党员意见,实行党员“议会制”,召开党委会,实行党委集体决策制。**还有个“小人大”,由每10户选出一个村民代表组成。村委会的重大决策、举措都请村民代表参与表决并督促检查监督,充分保证了村民代表的权利,发挥了“小人大”作用。

接过老书记手中的“指挥棒”,**村现任党委书记孟国栋继续做好“党建引领”这篇大文章。在坚持和完善“三会一课”制度的基础上,**村党委建立了党员联系户制度,全村600多户,户户有党员联系,个个党员都有联系户,做到小矛盾不出党员联系人,大矛盾不出党小组,形成了党风正、民风淳、人心齐的良好局面。

如今的**,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党支部就是一个堡垒,党组织先锋模范作用成为战胜一切困难的强大力量。30多年间,改革开放大潮风起云涌,这个小小的村庄在村“两委”班子的掌舵和带领下,一路奔向小康。

文化润村,农民精气神“聚”起来

走进文化礼堂里,**农民乐团圆号手**和队友们正在排练新曲子《新时代序曲》,为10月底乐团的全国文化巡演做准备。“最近几个月都是从早上8点排练到晚上9点,我们要以最完美的风貌把**展现给全国朋友。”

32岁的**是土生土长的**人,高中毕业后就进入乐团学习圆号。从以前的“什么都不会”,到现在成了管乐、民俗表演、相声小品样样都能来一段的“多面手”;从过去没出过远门,到如今跟随乐团漂洋过海,去意大利、澳洲、日本……**觉得日子越过越有奔头。“别村都羡慕咱,说**人心特别齐,活得特别有滋味,其实就是长期的文化活动,改变了村民的素养气质。”

一个小煤村是怎么想到建农民乐团的?

“一直到现在还有人说,**的农民乐团就是**的一个爱好,这个真不是主要原因。”**说,离开“文化立村、文化兴村”的路子,离开农民乐团,**村不会有现在这个局面。

1988年,**村虽然刚靠煤炭产业扭转了发展颓势,但问题也随之而来——村里酗酒赌博之风盛行,迷信活动屡禁不止……**意识到,挖煤虽然让钱袋子鼓了,但脑袋空了,必须用积极健康的文化把村民“拢”起来。

立足民俗文化村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村集体拿出3.7万元组建**第一支农民铜管乐团,也确立了“文化立村、文化兴村”的特色发展之路。

在那个追求经济发展速度的时代,**村的这一做法独树一帜,但也引来不少非议和责难——“整天拿洋家伙瞎摆弄,能吹出票子还是能吹出粮食?”

“做文化兴村不像抓经济,一个大项目上来,你的这个村子立刻就上来了,文化是一个慢活,不能急于求成,要守得住。”无论是在乐团初创时周遭的冷嘲热讽,还是煤矿关闭后经济最低迷的时候,**都咬紧牙关,硬是带着乐团闯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没有老师教,就去外地请;没有合适的排练场所,就把村外偏远的农机站当作教学点。老孟至今记得,腊月寒冬,乐器拿在手里冰凉刺骨,队员们大口吸进去的冰冷空气,呼出来就直接成了霜。“除了打鼓的,没有一个队员不是嘴上出血长泡,让人看着都心疼。”

凭着这股子韧劲,第二年春节农民乐团就登上县里大舞台,一曲《西班牙斗牛士》,把**“吹”了出去。从那以后,乐队“入城进京,漂洋过海”,一路凯歌,2004年,**又组建了“百人锣鼓队”“**民俗表演团”,形成了三支“红色文艺轻骑兵”队伍。

30多年来,这些清一色的农民,用拿过镰刀锄头的手,拨弄着西洋乐器,把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送到田间地头,把主旋律、正能量带到各个村镇,也让精神文明在**扎根生长、枝繁叶茂。

如今的**,周末举办舞会,夏季有纳凉晚会,大年初一举办春节运动会,元宵节有灯会,三月初八有庙会,其他重要节假日还举办各种民俗活动,**村也先后摘得“全国文明村”“中国十佳小康村”等40多项殊荣,更赢得习近平总书记“点赞”,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在这里看到了实实在在的落实和弘扬”。

村民徐传贵说,**人很忙,农忙时要忙庄稼,放下农具,**人又成了一个个艺术家,忙着排演节目,“没时间扯闲篇、搓麻将,不正之风和歪风邪气自然也少了。”

上世纪90年代至今,**村未发生过刑事案件和重大治安案件,无封建迷信活动,无不孝顺老人和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现象。**人平均寿命达到78岁,90岁以上的老人每个村民小组都有好几位。村里涌现出以“当代孟母”胡立芳、李淑侠为代表的一大批先进典型,“星级文明户”占全村80%以上,550余人次获得过“好婆婆、好媳妇、好妯娌”称号,**人“不比排场比贡献”“不晒嫁妆晒孝礼”成为周边村民的学习榜样。

“论经济,**在**排不到第一梯队,但是在精神文化生活上,我们当仁不让!你能感受到我们村民身上散发出的幸福感,这不是刻意装出来的,也是金钱买不来的。”孟国栋自豪地说。

产业强村,百姓口袋“鼓”起来

这个国庆,集香包制作、展销于一体的**香包文化大院首次开门迎客,每天有上千名游客前来观赏香包的制作过程,临走时还不忘购买几个香包。

小小香包,看似不起眼,背后却蕴含了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产业。在与**村一路之隔的潘安湖国家级湿地公园,每年600万游客来此观赏美景的同时,也形成巨大的香包消费市场。去年习近平总书记来**村视察时,自掏腰包买了一个香包“捧场”,更是让**香包迅速成了“网红爆款”,网上线下订单纷至沓来,仅今年上半年香包产业的收入就超过千万元。

**村香包产业负责人厉慧卿说,目前全村赋闲在家、有制作香包能力的近300名妇女全部出动,大家一边做香包,一边照顾家庭,月收入达到三四千元,“小香包”俨然成了富民“大产业”。

纵观**村30多年的产业发展历程,秉持着带领老百姓共同致富的信念,**村避开了上世纪90年代初乡镇企业改制对集体经济发展带来的冲击,顶住了2001年煤矿全部关闭导致集体收入锐减4/5的震荡,通过产业转型升级、采煤塌陷地治理、发展生态观光农业等举措,走出了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齐头并进的和谐发展之路。

在煤炭经济势头一片大好的时候,**就提出“地下积累,地上发展”,煤炭收益一半用于扩大生产,一半用于发展地面经济。此后**组建了村运输队,又先后建起了砖瓦厂、面粉厂、水泥制品厂、塑料加工厂等十多个企业,以此为依托,到1996年,**村组建成了省级企业集团“江苏金马燃化集团”,工业经济发展迈上了快车道。

2001年,国家对煤炭产业进行结构调整,**村3座矿井被关闭,集体经济的支柱没了。**及时调整发展思路,组织党员干部跑市场、引项目、学服务,招商引资和发展民营经济,仅用1年时间,**村就从困境中走了出来。经过3年多的努力,**村建成了以纺织、食品、建材、化工、来料加工为主体的15家核心企业,实现了工业经济由“黑”到“白”的嬗变。

眼下,依托潘安湖景区文化旅游开发,通过传承民俗文化,厚植文化优势,**又找到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民俗产业、文化旅游,不仅香包文化产业红红火火,毗邻潘安湖的生态优势正变成**发展的经济优势,预计今年全村文旅总收入可突破2000万元。

“我们用民俗工艺品带动整个文旅体系的建立,以文化反哺经济,村民的钱袋子就是这么充盈起来的!”孟国栋告诉记者,今年村里专门请来浙江大学的专家,对民俗文化园、民俗博物馆、潘安湖婚礼小镇等项目进行统一规划,把民俗文化的品牌进一步做大做强。“我敢说,只要人不懒,咱村每个人都能过上好日子!”孟国栋坚定地说。

采访结束时已临近傍晚,湖光山色间错落有致的民居染上夕阳的余晖。走出**村村委会,伴着村里自创的广播节目——“金马之声”播出的悦耳的音乐,缝制香包的媳妇们开始三三两两结伴回家,不远处文化广场上孩子们嬉戏奔跑,跳广场舞的大爷大妈们步履轻盈、满面笑容……这不就是农村人向往已久的幸福生活吗?

山西乡村振兴典型案例篇3

聚焦特色小镇乡村振兴的有力推手

特色小镇是以一定产业为支撑并具有特定社会文化功能的新型乡镇形态,它与乡村发展紧密相连,又与城市发展息息相关。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指明了中国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的方向,特色小镇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有力推手和重要抓手。特色小镇建设如何推动乡村振兴?带着这个问题,经济日报记者近日前往河北省邢台市,进行了深入调研采访。

太行山东麓,坐落着一座有3500年建城史的“燕赵第一城”——邢台市。邢台市西部山区被誉为“太行山最绿的地方”,深山区森林覆盖率达到75%以上;东部平原拥有8个省级粮食生产核心县和4个国家级优质棉花基地县,素有“粮仓棉海”之称。邢台市现有国家级特色小镇3个,省级特色小镇7个。作为传统的农业市,邢台市因地制宜探索特色小镇建设,借此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转型步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

一、特色产业带动乡村兴旺

特色产业是特色小镇的基础,产业旺则乡村兴。

特色小镇首先就体现在产业特色。作为首批中国特色小镇之一,隆尧县莲子镇镇的食品产业令人瞩目。这里拥有河北省唯一一家以食品产业为主的省级经济开发区——东方食品城,有以今麦郎为首的各类食品加工及配套企业80余家,涵盖方便面、饮品、挂面等系列产品,以及调味品、添加剂、食品包装等配套产业集群。

走进莲子镇镇,街道宽阔整齐,今麦郎标识的厂房鳞次栉比,原料周转货车在不同厂区间来回穿梭。1994年,华龙面(今麦郎前身)在这里诞生,“华龙面 天天见”的广告语家喻户晓。如今,今麦郎已经成为国内方便面生产龙头企业,产量居全国前三。

随着今麦郎的做大做强,莲子镇镇产业愈发兴旺,吸引了多家企业投资入驻,食品工业综合实力不断提升。目前,莲子镇镇拥有销售收入超千万元企业13家,超亿元企业9家,超100亿元企业1家。产业发展带动莲子镇镇及周围农村由传统“粮仓”转变为世界上最大的方便面生产基地、中国北方最大的食品包材生产基地。传统农业地区的现代化转型升级之路在这里得到生动诠释。

莲子镇镇食品产业的蓬勃发展,有力地促进了特色小镇建设,也给周边农户带来了红利,让分散在乡村的农民与现代工业和市场经济相联系,过上富裕的生活。

目前,莲子镇镇人口已突破3万人,1.5万名产业工人向小镇聚集,有效吸收了周边农村剩余劳动力。通过大力推广“农田车间”项目和“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的经营模式,40多家食品制造企业、200多家种养合作社与1万多户农户对接,开展订单农业。

“仅今麦郎一家企业,每年就要消化小麦30多万吨、脱水蔬菜4000多吨。通过农企对接,我们为今麦郎配套了75万亩麦田、1.6万亩蔬菜种植基地,这两项就为周边农户增收8000多万元,户均8000元左右。”莲子镇镇镇长徐润华介绍说。

当前,中国食品(工业)小镇建设正按照以产促地、产城融合的发展思路,建设形成五纵十横路网格局,完善医院、学校、金融、商业、住宅等公共生活服务设施。“未来5年,莲子镇镇产业规模将达到500亿元,成为功能完善、产业强大、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特色小镇。再经过10年发展,产业规模将达到1000亿元,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食品产业集群小镇。”徐润华说。

二、科技改写小镇“命运”

特色小镇发展要因地制宜,尊重自然规律,尊重科学,尊重人才,做到生产、生活、生态的融合发展。

相较于平原地区,太行山区特色小镇的建设道路更为艰辛。地处太行山腹地的内丘县侯家庄乡岗底村,从2016年开始打造“太行山苹果小镇”,2017年进入河北省培育类特色小镇名单。这个原本落后的小山村在科技引领下实现华丽“转身”。

岗底村在上世纪80年代是有名的贫困村:山秃、人穷、观念旧。当时,160户690口人的岗底村全部家当是8000亩荒山,200亩山间农田,年人均收入只有50元。从1985年,岗底村开始栽种苹果树,10年种了20多万棵苹果树,但苹果产量低、个头小,老百姓仍旧未摆脱贫困。1996年的一次山洪,让岗底村仅有的200亩保命田变成了乱石滩,果园受到严重破坏,岗底村民的日子变得更加艰难。

洪灾过后,河北农业大学李保国教授随着省科技救灾团来到岗底村援助。从此,李保国教授常年吃住在岗底村,大力推广农业科技,为岗底村发展出谋划策,指导果农发展生产,被当地人形象地称为“科技财神”。

科技让富岗苹果迎来了“新生”。李保国教授为富岗苹果量身定做了128道标准化生产工序,使得富岗苹果达到果形周正、着色均匀、酸甜可口、细脆无渣的标准。富岗苹果被确定为北京奥运会专供果品,荣获“中华名果”称号,100元一个的“天价苹果”被传为美谈。“富岗”品牌也荣获河北省著名商标、中国驰名商标等一系列荣誉。

为了保证富岗苹果的品质,岗底村已有191人获得初、中级果树工职业资格证书,成为有知识、有技能的新型职业农民。果农“无证难上岗,持证好下田”,岗底村成为全国第一个农民“持证下田”的村庄。

科技也让岗底村焕发勃勃生机。多年来,岗底村坚持“水土保持林戴帽、耐旱经济林拦腰、高效水果住坡脚”的生态经济模式,走上了以苹果为主的特色经济集体致富道路。2017年,岗底村人均收入达到3.9万元。

42岁的村民杨增林,从2008年开始承包20亩果园,现在每年果园纯收入达到20多万元。他还搞起了苹果采摘、农家乐。“2008年以前,我在邢台跑运输,没挣到钱。看到村里人种苹果树发财了,我就回家学技术、种果树,现在来看,我的路选对了。”杨增林笑着说。

如今的岗底村,村民住上了楼房,开上了小汽车,村里修了柏油路,建起了商业街、街心公园,一片片果园成为亮丽的景观。太行山苹果小镇的轮廓日渐清晰。

“尊重自然、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成为岗底村改变落后、赢得发展的重要法宝。”岗底村党总支书记杨双牛说,岗底村要借助特色小镇建设的契机,打造独具特色的太行山苹果小镇,完成核心区岗底村的景观提升工程和李保国同志红色教育基地建设,把岗底村建设成为人人向往的“生态大花园”。

三、特色文化提升乡村魅力

文化是特色小镇的“灵魂”,直接关乎特色小镇的魅力、气质和吸引力。

柏乡县龙华镇是国家第二批特色小镇之一,文化底蕴深厚,拥有汉文化、汉牡丹文化、佛教文化三张“文化名片”。这让龙华镇多了一份独特的文化魅力。

东汉光武帝刘秀在柏乡即位称帝,龙华镇周边现存刘秀登基千秋亭遗址、古鄗城遗址等东汉历史遗迹。“柏乡汉牡丹传说”(牡丹救刘秀)流传至今,已被确定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汉牡丹存活至今已逾千年,被列入邢台市古树名木名录。2012年,柏乡被中国民协授予“中国牡丹文化之乡”,并创办了中国汉牡丹文化节,弘扬牡丹文化。龙华镇的崇光寺,始建于北魏时期,已有1500年历史。寺内存有国家一级文物——唐代圆雕第一大佛,是中国北方最大的单体千年古石佛。

“柏乡没什么资源,文化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柏乡县县长李行军称,作为传统的农业县,柏乡集中力量建设“牡丹小镇”,深挖东汉历史文化资源的“富矿”,打造汉牡丹“金字招牌”和推广汉牡丹文化,希望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撬动柏乡发展的杠杆。

为了加快牡丹小镇建设,柏乡县已投入3.53亿元,初步形成了一产牡丹种植,二产油用牡丹产品研发深加工,三产观光休闲旅游的全产业链牡丹产业集群,带动当地群众直接和间接就业2万余人。

“牡丹小镇以牡丹文化旅游为主线,以油用牡丹种植和休闲农业为基础、以牡丹综合开发平台为支撑,将打造成为河北省内唯一、全国知名的牡丹主题文化旅游小镇,推动乡村振兴和文化传承。”柏乡县牡丹办主任郭东旺说。

未来,牡丹小镇将多方位挖掘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建设文化艺术体验区和汉式风格牡丹博览园,依托村庄资源进行汉代民居风格提升改造,继续举办中国汉牡丹文化节,持续推举乡贤,促进乡风文明,移风易俗。

城乡共享“美丽家园”

特色小镇连着城市和乡村,在城乡融合发展中发挥着“黏合剂”的重要作用。特色小镇要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家园,成为城乡居民共建共享的宜居宜业宜游之地。

邢台县浆水镇前南峪村,有“太行明珠”的美誉,这里能够“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里有两种颜色——红色和绿色。

红色是因为这里有红色文化和浆水苹果。1940年至1942年,前南峪村是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所在地,抗大第六、第七、第八3期学员8000余人在此学习生活。传承抗大精神、弘扬红色文化,成为前南峪村的精神内核和“红色乡愁”。浆水镇是“中国优质苹果基地百强乡镇”,前南峪村是浆水苹果的种植核心区。绿色是因为全村8300亩山场种植了480万株树木,林木覆盖率达90.7%,植被覆盖率达94.6%,被林业、生态专家誉为“太行生态第一村”。

凭借独特的红色文化资源和优越的绿色生态环境,前南峪村树立起“红色+绿色”的发展思路,成为“太行醉红·苹果小镇”的核心区域。

前南峪村不仅有国家森林公园、4A级景区、现代科技园、苹果采摘园等绿色资源,还有抗大陈列馆、抗大旧址、抗大碑林等红色旅游资源。“前南峪村每年吸引中外游客45万人次,旅游收入超过6000万元,仅景区门票收入就达到1200万元。”前南峪村党委书记郭天林介绍,80%的农户经营农家乐、苹果采摘园,全村年人均收入达到16800元。

前南峪村良好的生态环境、红色文化的基因、山水田园的风光是城市所稀缺的。而以旅游为媒介,城里人来了,城里的资金、技术等要素资源也随之而来。目前,前南峪村正在与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地的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培育果树新品种,开发板栗粉、板栗饮料、板栗酒、蜂蜜胶囊等系列产品。前南峪村公共服务设施也在向城市看齐。城乡融合发展为前南峪村带来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来到前南峪村的游客无不感慨:在前南峪村,村民住着二层独栋小楼,吃着绿色健康食品,呼吸着新鲜空气,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令城里人羡慕不已。

“借助特色小镇的建设,我们将完善各项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力争把前南峪村打造成为国家5A级景区,吸引更多的人来到这里享受绿色生活,接受红色教育。”郭天林认为,“太行醉红·苹果小镇”将会成为前南峪村又一张闪亮的“名片”,更会成为城乡居民共建共享的美丽家园。(弘利教育)

山西乡村振兴典型案例篇4

只做精品
村乡村振兴典型经验亮点做法
聚焦从严管党治党,切实提升服务能力
群众生活服务水平怎么样,主要看村党组织的战斗力。*村坚决把提升村党组织战斗力作为一件重要事情来抓,深入开展“*”主题教育,持续实施“阳光党建”服务品牌,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和“主题党日”活动制度,通过积极开展学习教育培训活动,有效提高党组织成员的责任担当意识,提升党员政治素养,使党内组织生活日益规范,村级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增强。
同时通过组织开展节日活动、火灾演练等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增强党员队伍的生机活力,有效丰富村民的生活常识。在日常工作中,村级通过明确分工、分工协作的宗旨,将责任落实到人,使村民们生活中遇到困难,有人倾述聆听,有人帮助解决,不断完善推进村级服务机制,提高村级服务能力。
加快发展特色产业,提高群众收入水平
因地处**九华山交界处,环山绕水,交通条件给产品销售带来了得天独厚的便利,增强了人们大力发展产业的信心。秉着“特色产业,绿色环保”的发展理念,*村村民逐年发展起土鸡养殖、中药材种植、肉羊生猪养殖等多种特色产业,产业的扩大提高了他们的生活信心,也让他们的口袋慢慢鼓了起来。
1

只做精品
近年来,该村累计*户农户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种植黄精高达*余亩,养殖生鸡**只、肉羊*头、猪*头,新建养鸡厂*个,发展养殖水产*处。如今,该村特色产业的规模仍在逐渐扩大中,继续保持着为人民群众增产增收的好态势。
稳步推进“双基”建设,提升群众生活质量
“双基”建设始终是乡村振兴工作的重点,通过强化村级基础设施,改善公共服务等,*村有效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提高了人民群众生活满意度。该村共实施*条水泥路畅通工程,总长达到*公里,涉及*个村民组,受益群众*余人,改善了村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出行效率,受到了村民一致好评。
近年来,随着村党群服务中心、村卫生室的改造升级,先后实施的文化广场、农家书屋、健身场所等不仅为村民带来了生活上的便利,更有效丰富了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从石子路到水泥路,从露天广场舞到文化活动室,群众的业余生活丰富了,身体素质提高了,村容村貌也焕然一新,人民群众对未来生活的向往也变得越来越美好。

2


山西乡村振兴典型案例篇5

只做精品
乡村振兴典型经验特色亮点汇报
坚持党建引领,助组织强村,增强“向心力”。*镇全面推进农村和机关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和“主题党日”活动制度,广泛开展农村党员设岗定责,组织农村党员开展带头致富、带头脱贫的“双带头”活动,扎实开好“组织生活会”。
在党员活动室搭建“主阵地”,在帮扶对象家中搭建“连心桥”,全面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增强党组织整体功能,提升基层治理能力。
坚持党建引领,助产业富村,稳定“驱动力”。通过产业铺路、支部搭桥,积极构建“党支部+企业+贫困户”的农企利益联结机制,镇党W、ZF引进国企产业扶贫带动项目,果树良种苗木繁育产业扶贫基地项目、投资建设食用菌基地,一期建设种植棚*栋,真正使村党支部成为带领群众致富的“火车头”。
坚持党建引领,助精准扶贫,提升“凝聚力”。始终坚持把扶贫工作同党建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党建引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按照“稳成效、防返贫、提质量”要求,组
1

相关热词搜索: 山西 振兴 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