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振兴乡镇 >

xx州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

时间:2021-10-19 12:45:21 来源:网友投稿

 《xx 州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 (20xx-2022年)

  20x xx 年 年 1 11 月

  目

 录

 前 言 第一篇

 实施背景 第一章

 重大意义 第二章

 实施基础 第三章

 有利条件 第二篇 总体要求 第四章

 指导思想 第五章

 基本原则 第六章

 发展目标 第七章

 有序实现乡村振兴 一、统筹城乡发展空间 (一)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 (二)完善城乡布局结构 (三)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 二、优化乡村发展布局 (一)统筹利用生产空间 (二)合理布局生活空间 (三)严格保护生态空间 三、梯次推进乡村振兴 (一)科学划分村庄类型 (二)有序实现乡村振兴 第三篇 重点工作 第八章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一、目标任务 (一)总体目标 (二)主要任务 二、重点工作 (一)集中力量攻克深度贫困堡垒 (二)大力推进产业扶贫

 (三)加快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 (四)增强帮扶工作实效 (五)切实保证脱贫质量 (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第九章 发展壮大乡村产业 一、目标任务 (一)总体目标 (二)主要任务 二、重点工作 (一)加快农业转型升级 (二)推动农村产业深度融合 (三)建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四)加快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力度 第十章 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一、目标任务 (一)总体目标 (二)主要任务 二、重点工作 (一)推进农业绿色发展 (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三)加大生态修复与保护力度 第十一章 繁荣发展乡村文化 一、目标任务 (一)总体目标 (二)主要任务 二、重点工作 (一)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 (二)传承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 (三)丰富乡村文化生活 (四)积极开展移风易俗 第十二章 健全现代乡村治理体系

 一、目标任务 (一)总体目标 (二)主要任务 二、重点工作 (一)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二)促进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 (三)夯实基层政权 第十三章 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 一、目标任务 (一)总体目标 (二)主要任务 二、重点工作 (一)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 (二)提升农民就业质量 (三)加强和改善农村公共服务 第四篇 保障措施 第十四章

 切实加强党的领导 第十五章

 全面坚持规划引领 第十六章

 完善政策保障体系 第十七章

 强化乡村人才支撑 第十八章 健全多元投入保障机制 第十九章

 动员社会广泛参与 第二十章

 抓好监督考核评估

 1

 前

 言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于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着眼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现实依据,面向“两个一百年”宏伟蓝图,深刻把握现代化建设规律和城乡关系变化特征,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重大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指示,以及中央、省、州有关经济工作、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科学有序推动我州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奋力谱写新时代我州乡村全面振兴的新篇章,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的通知》《甘肃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2018-2022年)》和《中共 xx 州委、xx 州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特编制 xx州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方案实施基期为 2018年,实施期限为 2018-2022年。

 本实施方案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结合我州“抓脱贫攻坚一号工程、抓项目引擎带动、抓生态绿色发展、抓教育百年大计、抓社

 2

 会和谐稳定、抓党建根本保证”的思路举措,进一步深化认识,明确目标,对全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制定行动方案,细化实化工作重点、政策措施和推进机制,部署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突出可行性和操作性,确保全州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落地见效,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本实施方案是全州各县(市)各部门编制地方实施方案和专项规划的重要依据,也是有序推进全州乡村振兴的指导性文件。

 第一篇

 实施背景

 当前全州正处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和乡村振兴战略启动期的交汇阶段,必须在深刻认识乡村振兴战略重大意义和准确研判全州农业农村发展实际的基础上,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顺势而为,凝心聚力,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推进全州乡村全面振兴。

 第一章

 重大意义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我州被列为全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主战场,农业农村发展任务异常艰巨。农业强不强、农村

 3

 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关乎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关乎全州脱贫攻坚能否取得实质性成效,关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提升农业农村发展速度与水平,不断增进全州广大农民的福祉,有利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全州广大农民与全国全省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加快实现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州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过渡地带,属温带半干旱气候的农业地区,农业人口占比高,现代农业正处于发展起步阶段,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有利于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推动农业农村向高效益、高质量方向发展。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迅速补齐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短板的必然选择。受制于自然条件和发展基础薄弱,我州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基本公共服务短缺、人居环境整治薄弱等问题依然较为突出,城乡之间、工农之间的要素不平等交换仍然存在,成为影响和制约全州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瓶颈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利于重塑城乡关系,强化制度性供给,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着力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农业成

 4

 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也是重要的民生实事工程。我州在绿色发展、资源利用、环境质量等方面走在全省前列。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更加有利于我州筑牢生态屏障,推动绿色发展,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持续提升农村环境质量,打造美丽、和谐、幸福的新乡村,实现“山水 xx、绿色 xx、美丽 xx”的目标。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我州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黄河文化、彩陶文化、石窟文化、民族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等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文化资源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结合时代要求,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不断赋予时代内涵、丰富表现形式,有利于在新时代焕发出乡风文明的新气象,进一步丰富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健全现代社会治理格局的固本之策。社会治理的基础在基层,薄弱环节在乡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加强农村基层基础

 5

 工作,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健全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社会治理体系,确保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社会安宁有序,有利于加强和创新乡村社会治理,提高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第二章

 实施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州委州政府始终把“三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不断深化农村改革,激发农村发展新活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提高农业供给质量;坚持绿色生态导向,推动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遵循乡村发展规律,扎实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全州“三农”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脱贫攻坚取得重大成效。我州列为全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脱贫攻坚上升为国家战略。全州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和“一号工程”,紧盯“两不愁、三保障”要求,更加聚焦攻坚重点,更加注重脱贫质量,更加注重激发内生动力,更加注重攻坚责任和考核问责,项目布局、资金安排、帮扶措施向深度贫困倾斜,举全州之力推动脱贫攻坚取得了重大成效。全州贫困人口从 2012年底的 73.3万人减少到 2017年底的 26.01万人、累计减贫47.29万人,贫困发生率从42.2%下降到14.66%、

 6

 下降 27.54个百分点,全州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 2012年底的 3167 元增加到 6203 元,年均增长 14.4%,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 2.6个百分点。

 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304.71 万亩耕地红线得到严格保护,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全州粮食总产量稳定在每年 80 万吨左右。积极推进“粮改饲”,面积达到 29.9万亩,玉米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 80%以上,实现了旱作农业的“第二次革命”。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牛、羊、菜、果、薯、药、油菜、百合等特色产业经营规模化、生产专业化水平明显提升,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推进。稳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和重要农产品收储制度改革,全州农村土地确权工作基本完成,颁证37.41万户。农村“三变”改革稳步推进,州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 9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 3975家。农村发展新动能加快成长,农村创新创业和投资兴业蔚然成风。

 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农民群众获得感明显增强。城乡要素合理流动和平等交换机制稳步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迈出新步伐。农民就业增收渠道不断拓展,劳务输转规模和质量同步提升,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新业态逐渐兴起,旅游产业已经成为辐射带动群众增收的重要渠道,城乡居民收入差

 7

 距相对缩小。农村消费持续增长,农民的衣食住行水平全面改善。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逐步好转。健全生态保护制度体系,落实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全面整改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深入开展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大规模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全州森林覆盖率达到 11.51%。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启动实施,推进全域无垃圾专项治理,城乡环境面貌持续改善。积极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初步建立耕地草原河湖休养生息制度,全面建立河长制。生态保护与建设、环境治理等工作依法依规推进,城乡宜居环境持续向好。

 加强农村公共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所有行政村实现通沥青(水泥)路、动力电全覆盖,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 94%,行政村宽带覆盖率达到 94%,农村危房改造稳步推进。农村教育快速发展,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 91.2%,医疗卫生条件显著改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提升,农村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农村基层组织和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党群干群关系更加融洽,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同时,还应该清醒地看到,目前我州农业农村基础差、底子薄、发展滞后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区域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经济社会发展中最明显的短板仍然在农村。主要表

 8

 现在:脱贫攻坚任务艰巨繁重,剩余 26.01 万贫困人口都是坚中之坚、难中之难,全州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仅为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的 46.2%和 76.8%,53%的村是集体经济空壳村,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的带动能力不强,贫困群众缺乏稳定的就业增收渠道;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临“杠杆”支撑不足的问题,农业结构不优、质量不高,特色优势农产品产业发展水平低,农业市场化程度不高、产业链条短,农产品加工短板明显,一二三产业融合不够紧密;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基础设施依然薄弱,耕地质量不高、有效灌溉面积小、水土流失严重,农业仍然靠天吃饭,尚有4600 公里的村组道路需要硬化,安全饮水水源保障能力不足;农村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依然滞后,人均受教育程度低,健康意识和健康水平低,文化设施覆盖率低;农村基层组织带动能力不强,村庄空心化、农户空巢化、农民老龄化的问题日益突出,乡村治理体系亟待完善。

 第三章

 有利条件

 2018 至 2022 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个五年,任务艰巨,充满挑战,同时也存在诸多难得的发展机遇,推动“三农”工作具有许多有利条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写入党章,成为全党的共同意志,有习近平总书记把舵定向,有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科学决策,有省委省政府和州委

 9

 州政府的坚强领导,有全州干部群众埋头苦干、扎实工作的作风,乡村振兴具有根本政治保障和坚实工作基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推进,为我州在更高平台、更大范围内发展外向型经济,加强产业对接,实现与沿线国家交流合作拓展了空间,乡村振兴具有新的增长点。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州委州政府对农业农村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不断健全,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双层经营体制不断完善,农村“三变”改革深入推进,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改善,乡村振兴具有制度机制保障。xx“西部旱码头”的区位优势、悠久的历史文化、重要的生态地位、丰富的旅游资源,乡村振兴具有坚实的发展基础

 第二篇

 总体要求

 按照到 2020 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分两个阶段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

相关热词搜索: 实施方案 振兴 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