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疫情防控 >

高校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及对策研究

时间:2021-11-06 16:24:14 来源:网友投稿

 高校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及对策研究

 摘要:本文对当今中国高校肺炎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及原因进行研究分析,提出高校疫情综合防控策略。目前社会新冠病毒传染防控行动主要是采用隔离即“避其毒气”方法,本文提出大学生做到“正气存内”对高校疫情防控也有重要作用与影响,而正确的睡眠方式是增强人体“正气”的首要关键途径!本文建议将中医生活方式(又名“中华传统生活起居方式”)知识纳入普通高校大学生的健康教育课。中医生活方式教育能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使大学生更加积极配合高校后勤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提高防控工作效率、社会经济效益和国家竞争实力。

 关键词:常态化疫情;健康教育;大学生;中医生活方式;高校后勤

 近期在全球爆发严重的新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国境内首次报道病例是在湖北省武汉市。中国政府高度重视遏制此次流行病,将人民的生命和健康作为重中之重,建立以武汉和湖北其他地区为重点的全面、多层次的全国联合防控体系。在这次全国人民总动员全力以赴抗击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的战争中,中医发挥了尤为重要的作用。截止目前,中国新冠病毒疫情已经得到有效遏

 制,各地在有序和谨慎地恢复社会、经济、教育和医疗机构的运作。但是,根据病毒疫情的特点,中国人民必须建立起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第一,海外许多国家已经处于蔓延与失控状态,这使得中国必须面对境外疫情输入的持久威胁。第二,人类自出现以来,始终不渝都与病毒共生。病毒天天都在变异,新的病毒总是在显现。病毒在变异进化,人类同样也在变异进化。2018 年全国共有普通高校 2663 所(含独立学院 265 所),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 3833 万人[1]。我国高校学生人数庞大,一旦发生疫情极易快速蔓延。因而,如何做好人群密集和高流动性的高校防控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一、高校疫情防控面临挑战

 (一)大学生身体素质与生活方式普遍存在问题。全国大学在校生属于亚健康高发人群,身体综合素质欠佳已经是一种不争的存在事实。古语说养生三有:“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则可强身健体,否则外邪入侵,攻则即破。1.饮食有节。即饮食要注意节律和节制。如果合理配置一日三餐,不随意吃零食,则有利保障身体健康。然而,当今大学生普遍存在不良饮食习惯,包括时常暴饮暴食、爱好垃圾食品、喜吃夜宵、爱吃冷饮、不吃早餐。目前的大学生都喜欢吃零食,吃零食的过程中最应该注意的是“度”的问题,但是受调节情绪压力、味觉刺激和商家

 过度广告宣传等影响导致零食摄入过度的现象非常普遍。零食普遍添加有辛辣刺激物质和多种化学添加剂,摄入过量对脾胃有损伤,而脾胃乃后天之本。2.起居有常。这里的起居不仅指起床、睡觉,还包括日常的活动。起居有常,则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增强身体活力。晚睡和熬夜已经成为现代人常见的生活现象,大学生也一样。很多晚睡晚起的大学生认为在夜间凌晨头脑会变得更加冷静、思维更加敏锐,还有一些晚睡学生是出于无聊而玩手机、电脑游戏或做其他与学习无关的事情。不少大学生认为自己在一天 24 小时内可以随意选择时间睡觉,不论白天黑夜,只要睡足一定时间不犯困就可以了。现代有些服装为追求时尚,将人体重要穴位包括神阙、三阴交和大椎穴裸露在外,于是寒气极易入侵体内,形成寒湿,有碍气血循环,容易引起抑郁、精神过度紧张等心理疾病。身体是心理健康的物质基础。3.不妄作劳。不妄作劳就是说劳动或者运动应该适度,不能擅自乱来、过于劳碌。手机资讯丰富给学习和生活带来很多方便和乐趣,然而一天看手机屏幕时间超过 5 小时以上的大学生不是少数,过度沉迷手机已经成为常态。现在高校执行宿舍夜晚 11 点熄灯制度,但实际形同虚设。学校断电断网后,很多学生依然玩耍手机电脑或外出吃夜宵喝酒甚至酗酒,凌晨学生擅自外出大喊大叫闹事的违法乱纪事件已经屡见不鲜。(二)大学生忧患意识不高。随着国家日益强大和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物质消费整体水平也随之稳步增长。不少大学生是独生子女、家中宠儿,从小在家长

 和老师细心阿护下成长,缺乏自力更生和努力拼搏精神,更缺乏珍惜难能可贵的幸福快乐生活的意识。大学生群体中出现提前消费的现象已不是新闻,许多大学生虚荣心强、花钱不理性、喜欢图享受、同学之间盲目攀比,这些会影响到学生的居安思危和忧患意识的培养,容易滋生麻痹大意的思想和自我侥幸心理。很多大学生清楚手机有电子辐射会影响视力,但是又认为长时间使用手机自己身体至今也没出现什么大问题,虽然现在有黑眼圈,以后多休息就能缓解不适,所以根本不听老师和家长的劝阻,甚至反怒怼他人。从 2018 年到 2019 年共四个学期,笔者每学期有5-6 个班的授课任务,站在讲台上观察台下的学生,每个班都有过半学生有不同程度的黑眼圈。身处青春年华的大学生却拥有黑眼圈在校园里随处可见!学校等公共场所使用的装饰材料包括地材、管材、漆料和窗帘所含的有害物质的含量或释放量等虽然达到国家标准,但是随着时间漂移,这些装饰材料因对光、热等不稳定而持续分解形成甲醛等有毒物质。如果室内通风条件差,容易造成有毒物质聚集,产生污染。学校为安全起见,所有教学楼的课室在结束一天的课程后都要关门关窗,经过一个晚上十几小时的空间紧闭,到第二天早上进教室,都有一股难闻的气味,而且教室内上课时一个班四五十人呼吸会产生不少废气,对人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由此室内要注意保持通风。笔者在本校任教 5年每学期都会对上午第一节上课的班级学生讲解室内通风的重要性,告诉学生进教室的第一件事就是开窗把难闻气体先赶走,

 然后把窗户关小些以保证室内通风,如果风大怕冷就要多穿衣服。但是,令人遗憾,面对异味,早到的学生们相当部分都是无动于衷,坐在座位上而不去开窗,原因是教学楼楼层高风大怕冷,即使有同学去开窗也只是打开距离自己最近的一两扇窗户,而不会关注改善整个教室的通风状况。于是,每次在第一节课前进教室,笔者做的第一件事是“开窗”让整个教室通风。(三)现今大学生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随着社会制度变迁、价值利益多元化、职场竞争日趋激烈、高校扩招人数增多、求职压力增大,作为社会组成部分的大学生心理状况不可避免地遭受冲击和影响。突如其来的肺炎病毒的传染性可能会给大学生更带来不同程度的担心、急躁、焦虑、自卑、易怒和逆反等情绪反应,容易导致大学生在心理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出现问题。处于适当压力状态有利大学生保持良好心态,形成自觉自醒意识,引发学习潜力,提升学习效能;但过度压力则容易引发不良情绪造成心理疾病,降低人体免疫力,给病毒的入侵提供可乘之隙。(四)高校疫情后勤防控管理不到位。为遏制从天而降的肺炎疫情蔓延,各地高校纷纷响应政府号召,认真制定针对本校实情的防控体系和措施。但是,由于防控体系覆盖面广、内容繁多细致,各级部门相关人员的认识和实践难免存在偏差,造成在防控施展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阻塞和滞碍:防控体系规则和条款缺乏完善、学校疫情防控资金缺乏、根据本校学生实际情况制定的防控后勤工作运转效率不高、高校医务人员对疫情防控的意识不足或麻痹大意致使发

 现不及时、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存在障碍导致处理问题不利、部分学校没有配备专岗专人负责或配备的人员没有接受疫情防控相关岗位知识的完整培训、高校公共卫生条件不理想但人员复杂流量大等,这些都给疫情在学校内散播提供了土壤和条件。

 二、中医生活方式教育走进大学课堂的重要性

 (一)中医内蕴决定其多元性教育功能。中医不仅是一门医学,而且包含着对宇宙自然一切普遍规律问题的认识,是以古典文化、天文地理、物候历法、植物学、矿物学等为构建基础的理论体系。中医主张“天人合一”,研究对象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生命过程以及各种生命运动方式的相互作用[2]。这表明中医不但具有医疗功效,也是关于人类如何在自然中有效生存的学说,富含人文内蕴。深奥精微的内蕴又致使其具有文化、医疗以及教育等多元属性,所以中医因丰富的内蕴和多元的属性直接决定中医教育集医学卫生、思想、防疫抗疫等多元性的作用,是素质教育的体现和示范,在防疫抗疫思想战线中起到重大作用。(二)中医生活方式教育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提高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效率。1.提高健康生活意识,增强身体素质。大学生成功防疫抗疫必须要有好的身体,好的身体来源于好的生活方式!现在大学生的一些不良生活方式及一些疾病隐患都是由于医学健康知识的匮乏所酿成。大学生属于亚健康高发人群,其实中华

 古人早已揭示此中奥秘:许多人包括大学生往往做不好“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表现出来的最主要形式就是“乱吃和熬夜”,即人们的生活方式出现严重问题,违背了自然规律。中医生活方式知识并不神秘,讲述的是古朴自然、大道至简和通俗易懂的生活常识,主张“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生存理念,要求人们生活方式必须遵守宇宙自然客观规律。中医经典认为“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邪若犯身,乃乏正气”,表达含义是人体的正气调和均匀充沛,那么病邪就不会侵犯人体,不至生病。中医强调人类如果与自然同行,将茁壮成长,否则与自然作对,将受苦受难。“正气存内”“避其毒气”是防控传染病的两个重要手段。目前全国新冠病毒传染防控行动主要是采用隔离即“避其毒气”方法,笔者认为应重视运用“正气存内”对疫情防控的重要作用与影响。大学生要提升自身“正气充沛”,正确的睡眠方式是提高人体“正气”的最重要途径!一些大学生知道“熬夜伤身”,但对其中的原理就不太清楚,也就认为第二天多睡补觉就能恢复身体疲劳。中医理论可以从根本上解释清楚“熬夜伤身伤神”,这是家长和老师在外围做普通的思想工作却达不到的效果。因此,通过对大学生开展中医生活方式健康教育,让大学生掌握准确生活方式知识,自愿做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保证正气充沛,对强身健体、防治病毒感染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2.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修身养性。中医认为“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3]。常言道“百病

 生于气”,烦躁、多虑和忧愁等容易导致气聚结,造成脏腑运行异常,降低身体免疫力,增加染毒患病风险。恐惧焦虑往往是由于无知造成的。教育的核心是医心和医身。大学生学会运用中医健康知识,有利于维持常态,使自己的心态趋于平和,使自己的气体归于常位,从而推进心态良好,学做个健康快乐的人。所以,中医生活方式教育可让大学生形成更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习惯,帮助大学生医治自己的身心,学会应有的生存能力,明白遵守自然和社会规矩的原理和必要性,自觉主动贯彻疫情防控管理各项制度和规定,认真执行学校寝室夜间熄灯就寝“拉闸断电”制度,改掉熬夜的坏习惯,减少夜间外出干扰周围师生作息和扰乱学校秩序管理的可能性。越了解中医,做人越谦虚谨慎、更加懂得自律和感恩,有助修身养性。(三)贯彻执行国家“健康中国”规划要求。政府高度重视人民健康生活水平,通过印发《“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指出“把健康教育作为所有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4]。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持预防为主,坚持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预防控制重大疾病[5]。现今高校大学生养生意识逐渐培养起来,通过多种渠道学习各种健康知识,但真正的健康养生知识还是不足。根据有关调查统计,近年高校大学生通常了解获悉健康养生知识的有效途径已经从传统媒介转变为以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媒体为主。但互联网养生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难以保证,以假乱真现象非常严重,已悄悄地对相当部分大学生完成错误的健康知识教育,例如不少大学生认为

 “一天要喝八杯水,喝水越多体内排毒越多,上火就要大量喝水可以去火”“晚上 10 点睡觉和凌晨 2 点睡觉没有区别”等等。中医养生是中华民族的瑰宝,遗憾的是,虽为瑰宝但国人真正了解的并不多,知之者更是寥寥,甚至有些国人包括大学生对于中医养生因为没有太多了解而口出荒谬之言。调查显示,大学生认为健康教育知识宣传品来源可信度最高的渠道,按序是医疗机构、学校、政府机构[6]。因此,国家政府的主动作为和多措并举是大学生健康的重要支持。《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 年)》提出到 2030 年将中医药基础知识纳入中小学课程[7]。从 2017 年秋开始,浙江省小学五年级设置中医健康课,让小学生从小进行健康管理。推算到在全国小学普及中医教育,这些小学生进入高校至今还有八到十年的时间。2018 年在校大学生 3833 万人,八年的全国在校大学生总人数可达 3 亿人。3 亿人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希望,社会的栋梁,对国家疫情常态化防控的质量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特别是今世面临病毒疫情常态化挑战、国家经济建设攻坚战、全球金融急剧动荡、世界经济低迷态势、各国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市场就业与失业双重压力长期并存的重要时期!(四)落实国家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通知。2017 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及相关学科专业和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8]。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盛,在大学课程设置包括哪些内容需要仔细斟酌。

 中医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可或缺。生活方式贯穿每一个人生命的全部过程,中医生活方式的内涵最能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和时代价值!(五)中医生活方式健康教育...

相关热词搜索: 常态 疫情 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