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感防控 警钟长鸣
各位领导、同事们大家早上好:
为了有效控制医院感染、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也是响应全国加强医疗机构感染防控的号召,宣教医院感染知识,最大限度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今天特别召开这次的感染专题会议,讨论一下如何做好科室的院感防控。
感控无小事,护士在控制医院感染发生率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今天院感监控护士培训,我们有以下这些知识需了解。
一, 医院感染基础知识 要做好科室的院感防控,首先要了解一些医院感染的基础知识。
具体 什么是医院感染 呢 ?
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 (入院 48 小时后) 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院内感染。
根据引起医院感染病原体来源的不同, 医院感染分 为 两类。外源性感染: 又称交叉感染;内源性感染: 又称自身感染。
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有很多,其中包括新诊疗技术的开展、各种侵袭性操作、住院时间长、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慢性基础疾病如肿瘤、糖尿病等。
二,做好院感防控的日常工作
1. 加强 院感防控 的培训工作
要做好科室的院感防控,首先要加强科室感染的培训工作,进行院感知识培训、岗前人员培训、手卫生规范培训。通过 6 月份在省级医院感染培训学习,我了解了许多医院感染控制相关知识,回院后认真整理资料,制作了教学
幻灯片,希望通过培训,强化医护人员的院感控制意识,增加院感管理方面的知识,进一步促进了院内感染控制工作。
2. 加强日常工作监督检查
要想加强科室的院感防控,也需要按标准进行日常督促检查,对科室的消毒灭菌、无菌技术操作、医疗垃圾管理、院感监测、病例上报、抗生素合理应用、一次性医疗用品管理、传染病管理等进行检查考核。特别是对重点科室重 点管理,对存在问题及时纠正。
三,判别医 院感染 接下来我们先了解一下如何判别医院感染。
哪些情况属于医院感染?
(1)无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规定入院 48 小时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自入院时起超过平均潜伏期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
(2)本次感染直接与上次住院有关。
(3)在原有感染基础上出现其它部位新的感染(除外脓毒血症迁徙灶),或在原感染已知病原体基础上又分离出新的病原体(排除污染和原来的混合感染)的感染。
(4)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和产后获得的感染。
(5)由于诊疗措施激活的潜在性感染,如疱疹病毒、结核杆菌等的感染。
(6)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问获得的感染。
哪些情况不属于医院感染?
(1)
皮肤黏膜开放性伤口只有细菌定植而无炎症表现。
(2)
由于创伤或非生物性因子刺激而产生的炎症表现。
(3)
新生儿经胎盘获得(出生后 48 小时内发病)的感染,如单纯疱疹、弓形体病、水痘等。
(4)
患者原有的慢性感染在医院内急性发作。
接下来我们要了解一下 医院感染的易感人群有哪些 ?
(1)机体免疫机能严重受损者;
(2)婴幼儿及老年人;
(3)接受放化疗和免疫抑制剂治疗者;
(4)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物者;
(5)接受各种侵袭性操作的患者;
(6)住院时间长者;
(7)手术时间长者;
(8)营养不良者。
四 ,手卫生 什么叫手卫生。手卫生为医务人员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的总称。而做好手卫生,更是院感防控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世界卫生组织认为,严格手卫生措施可以降低 30% 的医院感染,现如今手卫生已经成为降低医院感染最可行和最重要的措施,特别是耐药菌株的医院感染,绝大部分是通过医务人员手进行传播的。
那么 什么是洗手 , 什么 又 是卫生手消毒 呢 ?
相信大家都了解,洗手是指医务人员用肥皂或者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去除手部皮肤污垢、碎屑和部分致病菌的过程。卫生手消毒指医务人员用速干手消毒剂揉搓双手,以减少手部暂居菌的过程。外科手消毒则是指外科手术前医务人员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再用手消毒剂清除或者杀灭手部暂居菌和减少常居菌的过程,使用的手消毒剂可具有持续抗菌活性。
WH0 提出 过 「手卫生的
5 个重要时刻」
是什么? 二前三后:
(1)接触患者前; (2)进行无菌操作前; (3)接触患者后; (4)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 (5)接触血液体液后。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 洗手与卫生手消毒的原则
(1)当手部有血液或其他体液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应用肥皂 (皂液) 和流动水洗手;
(2)手部没有肉眼可见污染时,宜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代替洗手; (3)下列情况时应先洗手,然后进行卫生手消毒: a) 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以及被传染性致病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后。
b) 直接为传染病患者进行检查、治疗、护理或处理传染患者污物之后。
洗手的指征是什么 ?
(1)直接接触病人前后;
(2)穿脱隔离衣前后、摘除手套后;
(3)进行无菌操作,接触清洁、无菌物品之前;
(4)接触患者黏膜、破损的皮肤或伤口前后,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液、排泄物、伤口敷料后;
(5)从同一患者身体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
(6)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及物品后;
(7)处理药物及配餐前。
手卫生合格的标准
卫生手消毒,监测的细菌菌落数应 ≤ 10cfu/㎝²; 外科手消毒,监测的细菌菌落数应 ≤ 5cfu/㎝²。
五 、消毒灭菌 首先了解一下 消毒灭菌的原则
(1)进入人体组织或无菌器官的医疗用品必须灭菌;接触完整皮肤的器械和用品必须消毒,接触完整黏膜的器械和用品必须高水平消毒。
(2)根据物品性能可使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消毒灭菌,首选物理方法。
(3)使用后的医疗器械应先冲洗,然后消毒或灭菌。
(4)使用中的消毒剂必须保持其有效浓度,并定期检测消毒效果。
据医疗器械污染后使用所致感染的危险性大小及在患者使用之间的消毒或灭菌要求,将医疗器械分三类:这就是 斯伯尔丁分类法
(1)高度危险物品:
定义: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脉管系统,或有无菌体液从中流过的物品或接触破损皮肤、破损黏膜的物品,一旦被微生物污染,具有极高感染风险,如手术器械、穿剌针、腹腔镜、活检钳、心脏导管、植入物等。
要求:一定要灭菌!
灭菌方法:压力蒸汽 (首选),环氧乙烷 (E0),等离子体灭菌 (HP-Plasma)。
(2)中度危险物品:
定义:与完整黏膜相接触,而不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和血流,也不接触破损皮肤、破损黏膜的物品,如胃肠道内镜、气管镜、喉镜、肛表、口表、呼吸机管道、麻醉机管道、压舌板、肛门直肠压力测量导管等。
要求: 高水平消毒; 消毒方法:2% 戊二醛、含氯消毒剂、碘伏、75% 酒精。
(3)低度危险物品:
定义:与完整皮肤接触而不与黏膜接触的器材,如听诊器、血压计袖带等;病床围栏、床面以及床头柜、被褥;墙面、地面等。
要求:中、低水平消毒; 消毒方法:洁洗,机械除菌。
总之,应根据物品污染后的危险程度选择消毒灭菌方法。
什么是高水平消毒 ?
高水平消毒是指杀灭一切细菌繁殖体包括分枝杆菌、病毒、真菌及其孢子和绝大多数细菌芽孢。达到高水平消毒常用的方法包括采用含氯制剂、二氧化氯、邻来二甲醛、过氧乙酸、过氧化氢、臭氧、碘酊等以及能达到灭菌效果的化学消毒剂在规定的条件下,以合适的浓度和有效的作用时间进行消毒的方法。
什么是中水平消毒 ?
中水平消毒是指杀灭除细菌芽孢以外的各种病原微生物包括分枝杆菌。
达到中水平消毒常用的方法包括采用碘类消毒剂 (碘伏、氯己定碘等)、醇类和氯已定的复方、醇类和季铵盐类化合物的复方、酚类等消毒剂,在规定条件下,以合适的浓度和有效的作用时间进行消毒的方法。
无菌物品打开后使用时间 ?
(1)以容器包装灭菌的敷料类无菌物品启用后不得超过 24 h;
(2)无菌盘需标明开始使用时间,每 4 小时更换一次;
(3)抽出的药液如未能及时注射,应注明抽吸时间,超过 2 小时后不得使用;
(4)开启的静脉输入用无菌液体,须注明开启时间,超过 2 小时后不得使用;
(5)一次性包装的酒精、安尔碘等开启后应注明开启时间,使用时间不得超过 7 天;灭菌容器盛放的酒精、碘伏效期为 3 天;
(6)无菌棉签开启后应注明开启时间,使用时间不得超过 24 小时;
(7)启封抽吸的各种溶媒要注明抽吸时间,超过 24 小时不得使用;
(8)干保存的无菌持物钳和持物罐开启使用后应 4 h 更换 1 次,遇污染随时更换。
化学消毒剂的使用要求是什么 ?
(1)含氯消毒剂要求现配现用,测试配置浓度是否达标,加盖保存,使用时间不得超过 24 小时;
(2)使用中的戊二醛最长使用时间不得超过 14 天;
(3)消毒液配置后都必须标明配置时间、失效时间。
紫外线灯管强度有何要求?
新出厂的紫外线灯辐照强度 ≥ 100μW/cm²,使用中的紫外线灯辐照强度 ≥ 70μW/cm²。
38、2% 戊二醛用于浸泡灭菌至少需要多长时间? ≥ 10 小时。
六 、隔离的知识 隔离分为接触传播 (蓝色)、飞沫传播 (粉色)、空气传播 (黄色)。
如 病人确诊或可疑感染了经空气传播的疾病,如结核、水痘、麻疹等。
需行使以下隔离措施:
(1)患者安置:应将患者安置于负压病房。
(2)无条件时,相同病原微生物感染的确诊病例可同住一室;床间距应 ≥ 1.2m。
对确诊或可疑感染了经接触传播的病原微生物如胃肠道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皮肤及伤口感染等疾病。
隔离措施:
(1)患者安置:确诊或可疑病人应安置于单人病房,条件受限时,应遵循如下原则:将感染相同病原体的患者安置在同一病房。
(2)限制病人的活动范国,减少不必要的转运,如必须转运时,应尽量减少对其他病人和环境的污染。
(3)限制病人的活动范围。减少不必要的转运,必须运送时注意医务人员的防护;当病人病情允许时应戴医用防护口罩,尽可能减少病原微生物的传播。
(4)加强通风设施和做好空气消毒。
(5)当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体内物质有可能喷溅到面部时医务人员应佩戴相应的防护用品,病情允许时病人也应佩戴医用防护口罩。
七 、职业暴露与防护 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过程中,皮肤或黏膜意外被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或被用于病人的锐器如针头、刀片及其他利器刺伤皮肤,有可能被病原体感染。
职业暴露的途径有:
经皮损伤 (针刺、利器损伤)、经黏膜 (眼、口、鼻) 暴露、经不完整皮肤 (裂开、溃疡、擦伤) 暴露。其中针刺是职业暴露的最主要方式。
职业暴露后如何报告
立即向科主任或护士长、感染控制科报告,填写职业暴露调查表。
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的局部处理措施? ?
(1)皮肤若意外接触到血液或体液,应立即以肥皂和清水冲洗;被暴露的黏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彻底冲洗干净;
(2)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近心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处的局部挤压;
(3)刺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 75% 酒精或者 0.5% 碘伏进行消毒。
暴露于艾滋病 、梅毒、乙肝、丙肝后如何处置
暴露于乙型肝炎病毒,暴露后处置措施与接种疫苗的状态密切相关:
(1)对暴露人员立即进行相关血清学检测,留做本底;
(2)未接种疫苗及以前接种过疫苗,无保护性抗体者,应于 24 小时内注射乙肝高效免疫球蛋白 (200IU) 和全程接种乙肝疫苗 (20 µg)(0、1、6);
(3)如乙肝病毒感染状况不明确者,应采取注射乙肝高效免疫球蛋白及接种 1 针乙肝疫苗,同时进行乙肝病毒血清检测,根据结果决定是否接种第 2,3 针乙肝疫苗;
(4)以前接种过疫苗,已知有保护性抗体者,无需处理;
(5)既往感染过乙肝病毒,现为乙肝病毒携带者无需处理;暴露于丙型肝炎病毒,没有推荐暴露后预防措施,按时随访 (0、1、3、6 月);暴露于艾滋病病毒,立即报告感染控制科,感染控制科报告辖区 CDC,由 CDC 派专家进行现场评估暴露程度,根据评估结果进行相应处置;梅毒螺旋体暴露,可预防性使用卞星青霉素 G(240 万 U,1 次 / 周×3);职业暴露后应按 0-1-3-6 方案随访监测并建档、管理。
49、何谓标准预防? 标准预防即认定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接触这些物质时都需要进行隔离,采取有效防护措施。
标准预防的措施有哪些 ?
(1)手卫生:洗手与手消毒;
(2)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在预期可能接触到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或其他有潜在传染性物质时,正确地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包括手套、口罩、防护面罩、护目镜、隔离衣、防护服、帽子、鞋套等;
(3)及时、正确地处理污染的医疗器械、器具、织物和环境。
使用手套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1)诊疗护理不同的病人之间必须更换手套;
(2)操作完成后脱去手套,必须按规定程序与方法洗手,戴手套不能代替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3)戴手套操作中,如发现手套有破损时应立即更换;
(4)戴无菌手套时应防止手套污染。
使用口罩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
(1)使用医用防护口罩或外科口罩时防止口罩鼻夹处形成死角漏气,降低防护效果;
(2)外科口罩只能一次性使用;
(3)口罩潮湿后应立即更换;
(4)口罩受到病人血液、体液污染后应及时更换;
(5)每次佩戴防护口罩进入工作区域之前,应进行密合性检査。
八 ,整改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各科要加强管理,以各大医院之前的院感染事件为鉴,吸取教训,堵塞漏洞,切实保障医疗安全。
1 1 , 强化 院感防控意识,增强责任意识
加强院感方面知识的培训和学习:强化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和工作能力,去除侥幸心理,及早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并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降低医院感染事件造成的不良影响。
科室不定期集中学习院内感染控制方面的知识,院感科加大培训力度。认真学习《消毒技术规范》、《医院感染管理手册》中内容,使全院人员熟知相关知识,切实加强医院感染防控措施。
2 2 ,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消毒隔离制度,执行手卫生规范
科室管理应将院内感染控制纳入主题,形成规范...
相关热词搜索: 科室 防控 如何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