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疫情防控 >

水稻防控技术工作报告2篇

时间:2021-10-16 13:55:56 来源:网友投稿

 工作报告主要是在汇报例行工作或临时工作情况时使用,是报告中常见的一种。以下是整理的水稻防控技术工作报告,欢迎阅读!

 【篇一】水稻防控技术工作报告

 一、从早制定实施方案

  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我站以崇农粮字[2012]24 号文件于 3 月 7 日以局办公室文件下发到各乡镇农技站,实施方案中明确了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制定防治措施、防治流程和工作措施。

  二、抓好各项技术实施工作的具体落实

  在水稻绿色防控技术实施中,我们主要狠抓了以下几项绿色防控技术措施:

  一是主推稻田耕沤治 螟技术,重点抓住三、四月(越冬螟虫化蛹高峰期),及时耕沤冬闲田和绿肥田,灌深水浸沤,使螟虫不能正常羽化,降低发生基数。冬种田收获后和早稻收割后及时耕沤,80%的稻田在三至四月基本实施了稻田翻耕,通过实施稻田翻耕这项技术,对于螟虫的化蛹达到了一个很好的防控效果,全年螟虫发生程度为偏轻年份。

  二是主推种子浸种、拌种技术,在播种前要求农民选用吡虫啉等药剂浸种、拌种,通过这项技术的实施控制稻瘟病、恶苗病、稻飞虱、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等流行性、突发性、暴发性病虫的发生和为害。

  三是主推秧田超级送嫁药技术,通过该项技术的实施,减少大田施药次数、减轻稻瘟病、螟虫、稻蓟马、稻飞虱等病虫在大田的发生为害。

  四是狠抓水稻破口抽穗混合保穗技术,在水稻破口抽穗初期,将预防稻瘟病、螟虫、纹枯病、稻飞虱、卷叶螟、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等病虫的防治药剂,一次性混合进行喷雾,达到一次施药预防多种病虫的目的。通过实施这项技术,有力的控制了多种病虫的暴发、流行和为害。各种病虫的为害均控制在最低经济允许范围,没有造成大面积的穿顶、死稿现象。

  五是主推减量用药控害增产技术,为减少农药的用量、达到控害增产目的,今年我们在水稻主栽区重点推广爱苗防治纹枯病、早衰,推广福戈防治 螟虫、稻纵卷叶螟、稻飞虱,以一次用药达到防治多种病虫的目的,从而达到减少用药量、减少打药次数的效果。

  六是主推物理防控技术,今年我们重点在龙勾、扬眉等脐橙种植区、横水、上堡、金坑等水稻种植区的病虫防治示范区内实施以频振式杀虫灯为主的物理防控技术,通过物理防控,诱杀螟虫、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害虫,减少打药次数,减轻环境污染和农药中毒事故的发生。

  七是主推生物防控技术,实行稻鸭共栖治虫除草防纹枯病,保护天敌达到自然控制害虫目的。

  八是主推高效、低毒农药技术,在各种病虫达到一定的防治指标对水稻造成损失的时候,就要及时采取药剂防治,防治稻飞虱我们主要选用噻嗪、吡虫啉等药剂,防治卷叶螟主要选用阿维菌素、丙溴磷等药剂,防治二化螟选用甲维・毒死蜱、氯虫苯甲酰、氯虫苯甲酰・噻虫嗪,防治稻瘟病:春雷霉素、三环唑、稻瘟灵、枯草芽孢杆菌。防治纹枯病井・蜡芽、苯甲・丙环唑、井冈霉素。防治稻曲病:戊唑醇、井・蜡芽、井冈・嘧苷素。

  九是发放统防统治宣传挂图、资料 2000 份,进一步扩大绿色防控宣传面。

  十是举办绿色防控培训班,培训人次达 60 人次。

  总之,通过一年来在金坑、长龙、杰坝等示范区各项技术措施的实施和工作措施的落实,示范面积达 500 亩,推广应用面积达 30000 亩,占总面积的 30%。绿色防控示范区减少农药量10%,每亩降低生产成本 50 元,实现经济效益达 150 万元,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篇二】水稻防控技术工作报告

 一、水稻病虫害发生概况

  今年全省降雨量比正常年份少三成左右,全年无台风无汛期是罕见的年份。由于天气原因等因子影响,今年水稻病虫的发生特点是:虫害重于病害,迁飞性害虫发生严重。全省水稻病

 虫害发生面积约 8100 万亩次。其中,纹枯病发生 1800 万亩次,属常发生性病害,发生面积与往年持平,发生程度比往年稍轻。稻瘟病发生 150 万亩次,在历史病区的晚稻个别品种发生较重,如清远市种植秋优 998,苗期出现病斑,移植后遇阴雨天,病害迅速扩展,8 月中下旬,出现整科禾苗枯死。稻纵卷叶螟发生 2200 万亩次,由于其迁入峰次多,迁入虫量大,对早晚稻生长构成了较大的威胁,尤其是 8-9 月,全省稻区普遍有 3-4 个迁入峰,粤东地区出现 5 个迁入峰,一般亩蛾量 600―6000 头,高的 3 万头以上,亩卵量 3―7 万粒,高的 10 万粒以上,为近年来少见。稻螟发生 900 万亩次,以三化螟为主,台湾稻螟和二化螟在部分地区有所回升。稻飞虱发生 1900 万亩次,早稻迁入早,迁入量不大,发生较去年轻,晚稻受干旱天气的影响,发生较轻。

  二、病虫防治措施和成效

  针对农作物病虫害发生为害的特点,各级农业部门,紧密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粮食生产目标,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中,充分发挥植保防灾减灾的职能,及时、准确地掌握农作物病虫发生动态并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和技术措施。尤其在病虫防治关键时期,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广泛开展宣传、培训工作,使病虫害防治技术切实有效地落实到田间。

  1、领导的高度重视,确保了技术措施的落实

  今年,是高度重视粮食生产的一年,我省各级政府把粮食生产作为“三农”工作重中之重,并把植保工作摆上了重要位置,黄华华省长在全省农业和粮食工作会议上提出:“加快推广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谢悦新厅长在全省农业局长会议上,较大篇幅地阐述了植保工作在粮食安全生产的作用。根据农业部(农明字[2004]第 57 号文精神,结合我省的实际情况,农业厅发出了《关于加强晚稻病虫防治工作的紧急通知》,省站在 5 月发出《关于抓好早稻中后期病虫防治工作的通知》,9 月发出《关于抓好水稻迁飞性害虫防治工作的紧急通知》。厅长谢悦新、副厅长蔡汉雄及植保总站站长陈忠南等领导在国庆、中秋前后,针对我省晚稻迁飞性害虫大发生的情况,多次组织有关人员研究防治对策,深入基层检查、督促防治措施的落实,各级政府有关领导和农业局领导放弃节假日休息,到基层发动群众防治病虫害,揭阳市 9 月份稻纵卷叶螟大发生,市府召集农业局长和有关专家研究防治对策,同时组织召开了市、县农业局长会议,部署防治工作。国庆节期间领导带头值班,大大鼓舞了植保人员的斗志,也改变了人们对植物保护“丰年无功、歉年有责”的看法,保障了植保技术措施的有效落实。

  2、掌握病虫情,制定行之有效的防治技术措施

  我省各级植保部门,积极开展病虫害的调查监测,认真履行病虫情汇报制度,做到病虫情上传下达迅速、畅顺。同时根据病虫发生特点和水稻生长季节,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治技术措施,尤其是病虫害防治关键时期,如早、晚稻生育中后期,针对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病虫发生特点、发生量和防治适期,制定行之有效的防治技术措施,并将这些技术措施印发至农户手中,并张贴。省植保总站将水稻、柑桔等作物病虫防治技术印制宣传单张 20 多万份分发至各地。确保各项有效技术措施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3、建立综合防治示范区,推动防治技术的普及应用

  结合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下达的水稻螟虫等重大病虫防治项目,我站在水稻重大病虫重发区和主产区建立了 21 个综合防治示范区,并制定了工作计划。省站还专门召开了示范区工作会议,统一思想,明确职责,统一部署。各地成立了以分管局长为组长,技术人员为骨干的领导小组。省领导小组根据病虫发生的特点,加强对示范点的巡回检查和技术指导工作,仅晚稻中期就派出了 6 批次技术人员,深入到田间,开展检查、督促和指导。示范区严格执行项目规定,坚持“五有”原则(有组织保障、有示范标志牌、有示范面积、有技术保障、有技术培训)开展防治工作。通过共同努力,全省示范区成立领导小组 18 个,树立示范区标牌 21 个,示范面积 60 多万亩,培训农业技术人员 15 场次 110 多人,培训农民 56 场次 1600 多人,带动辐射面积 120 万亩。项目的实施,极大地提高了各地开展水稻综合防治工作的积极性,如省站下达给韶关市农业局建立一个示范区,他们从本地实际出发,在翁源建立了一个中心示范区,还在曲江、南雄、乐昌建立了 3 个示范区,全市的示范面积 12 万亩,占播种面积的 13%,辐射面积40 多万亩。为配合综合防治技术的推广,让农民更好地掌握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今年有组织、

 有计划、大规模的水稻病虫综合防治行动,是多年来推广水稻综合防治工作最成功的。综合防治示范区的建立,改变了生产者的观念,提升了群众的生产技术水平,推动了综合防治技术的广泛应用。

  4、积极探索综合防治技术,提升病虫防治技术水平

  我省水稻病虫发生种类多,频率高,抗性强,同时受天气等诸多因素影响,病虫的发生多变,给防治工作带来了较大困难。为有效地控制病虫发生为害,我们进行了药剂筛选试验、螟虫种群研究、综合治理技术的组合等工作。

  ⑴针对稻纵卷叶螟防治难的问题,开展药剂筛选

  稻纵卷叶螟在我省发生代数多,迁入峰次多,发生量大,对水稻生产威胁大。同时,稻纵卷叶螟对常规药剂的抗性水平高,据有关部门监测,对杀虫双的抗性水平提高近 100 倍,对甲磷提高近 200 倍,对三磷超 100 倍。为有效防治稻纵卷叶螟,我站在梅州、惠州、翁源设立了3 个药剂筛选试验点,对 5%锐劲特悬浮剂、80%锐劲特水分散性粒剂、18%杀虫双水剂、20%三磷乳油和 20%阿.三磷乳油进行药效对比,结果表明,抓准稻纵卷叶螟卵孵高峰期用药,均可达理想的防治效果。错过防治适期,可选用 5%锐劲特悬浮剂 1000-1200 倍液喷雾防治。

  ⑵开展水稻螟虫种群研究,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十多年来,我省水稻品种、耕作制度和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引发诸多病虫尤其是水稻螟虫(三化螟、二化螟、台湾稻螟、大螟等)区域间差异大,给防治工作带来了困难。为摸清水稻螟虫的种群动态和分布规律,我省选择了有代表性的螟虫发生区和主产区进行了一次抽查。抽查了 21 个县(区),每县(区)随机抽查 300 头以上稻螟。鉴定结果表明:三化螟仍然是我省水稻螟虫的优势种群,占种群数量的 88.9%;依次是台湾稻螟占 6.8%;大螟占 2.7%,二化螟占 1.7%。台湾稻螟在个别区域所占比例较高,如博罗县罗阳镇抽查螟虫 314 头,台湾稻螟 138头,占种群的 43.9%。个别地区二化螟所占比例较全省平均数高,如梅县城东镇抽查螟虫 348头,二化螟 36 头,占 10.3%。摸清稻螟的发生区域,为制定防治策略,分类指导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⑶开展稻田杂草调查,为科学除草提供依据

  我们还开展了不同生态区域的稻田杂草调查,调查了梅州、高明、高要、英德、曲江和澄海,调查结果表明:稻田与水稻有竞争力的杂草为主要是稗草。未使用除草剂的田块稗草草密度 20-166 株/m2,对产量影响一般为 3%-25%。使用除草剂的田块稗草密度甚低,基部主要是鸭舌草、矮慈菇等无竞争力的.杂草,密度一般为 5-35 株/m2。

  ⑷做好综合防治配套技术的组合和推广

  从农业生态、农业环保和经济角度出发,我们制定了农业防治为基础,保护利用天敌、促进生态平衡为核心,科学使用化学防治的综合防治配套技术,并在全省广泛推广应用。

  农业防治:主要推广抗病虫良种,抛秧技术,适当密植,增施磷、钾肥,控制氮肥,早施肥,加强田间肥水管理,浅灌,及时露晒田,减少无效分蘖。通过适时犁耙田,清除稻田菌核,人工摘除秧田螟虫卵块,培育无病虫壮秧和统一栽培品种、统一熟期减少桥梁田等措施。

  保护利用天敌:抛插秧后 30 天内不施用杀虫药剂;为有益生物创造良好的繁殖生境,更好发挥天敌的控害作用。早稻收割后田埂留草把,每 3 米一把,创造适宜天敌渡夏的环境。

  化学防治:安全科学使用农药,推广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品种。在水稻移植前 3天,针对病虫情,选用对口农药,施用“送嫁药”,确保无病虫壮秧进入本田。抛插秧后 5-8 天结合追肥,选用丁苄、二氯苄、苯苄等除草剂防除稻田杂草。稻纵卷叶螟、三化螟掌握在卵孵高峰期,选用杀虫双、锐劲特、三磷等药剂进行防治;稻飞虱掌握在虫口密度 1500 头/百科,选用吡虫啉等药剂进行防治;稻纹枯病首先做好耙田时菌源清理工作,其次掌握科发病率 30%时,选用井冈霉素、纹霉清等药剂进行防治;防治穗颈瘟掌握在水稻破口期,选用三环、瘟博克等药剂进行防治。选用杀鼠迷、敌鼠钠盐等配制毒谷,做好农区灭鼠工作。

  5、水稻螟虫等重大病虫防治经费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我省财政经费预算中,每年约安排 20 万元用于重大病虫的防治,各级也拨出专款用于防治病虫害。今年中央财政给予广东大力支持,安排了水稻螟虫等重大病虫防治经费 150 万元,对

 控制水稻病虫发挥了应有的作用。经费主要用于建立 21 个示范区,开展综合防治技术探索,螟虫种群研究和宣传培训等。其中安排给市、县示范区 135 万元,华南农业大学校开展防治技术研究 5 万元,省站购《水稻病虫防治技术彩色挂图》和《中国植保手册-水稻病虫防治分册》5.4万元,印制图文并茂的综合防治技术资料 4.6 万元,共 30 万份分至各市县。各示范区的经费主要用于宣传、培训农民,开展新技术的探索和推广等,经费用到了实处,初见成效。

  ⑴群众受益非浅。自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以来,大部分群众只是从书本、电视或农业局张贴的病虫防治通知得到防治知识,由于缺乏与技术人员的沟通,病虫防治存在难大的盲目性。开展综合防治示范,加强了技术人员与群众的接触,让更多的农民直接接受到病虫害防治知识。乐昌市农民反映:办示范区真好,有机会参加了 3 次培训,每次都有新内容。耕田十多年,第一次接受科学种田的知识,希望能继续办下去,多学点东西。

  ⑵病虫害得到有效控制。由于示范技术具体、培训工作到位,群众参与意识强,使病虫害防治措施有效的落实...

相关热词搜索: 水稻 工作报告 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