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疫情防控 >

企业传染病疫情防控应急预案(例文)

时间:2021-10-14 14:13:50 来源:网友投稿

 企业传染病疫情事件应急预案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的响应和处置程序。

 本标准适用于本公司所属生产、生活区域传染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突发事件的现场应急处置和应急救援工作。

 2

 应急处置基本原则

 本预案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以人为本,善待生命”的原则,以突发事件的预测、预防为重点,以对危急事件过程处理的快捷准确为目标,统一指挥、分级负责,一旦发生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能以最快的速度、最大的效能,有序地实施救援,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把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和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

 3

 事件类型和危害程度分析

 3.1

 危险源辨识

 3.1.1 所在地区突发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职工被传染。

 3.1.2 职工出差途中感染传染病,潜伏期未发现,上班后带来传染病源。

 3.1.3 外来人员带来传染病源。

 3.2

 事件的特性

 3.2.1 传染病特性

 3.2.1.1 传染病是常见病、多发病,是由病原体引起、并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染的疾病,有的可导致后遗症、残疾或死亡。

 3.2.1.2 我国根据各种传染病的传染性强弱、传播途径难易、传播速度的快慢、人群易感范围等因素将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

 3.2.1.3 甲类传染病是指鼠疫、霍乱。

 3.2.1.4 乙类传染病是指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氏菌病、炭疽、肺结核、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 H1N1 流感、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流行性乙型脑炎等。

 3.2.1.5 丙类传染病是指血吸虫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新生儿破伤风、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3.2.2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特性

 3.2.2.1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是指一定时间内(通常是指 2 周内),在企业的区域内同时或者相继出现 3例及以上相同临床表现,经县级及以上医院组织专家会诊,不能诊断或解释病因,有重症病例或死亡病例发生的疾病。

 3.2.2.2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具有临床表现相似性、发病人群聚集性、流行病学关联性、健康损害严重性的特点。这类疾病可能是传染病(包括新发传染病)、中毒或其他未知因素引起的疾病。

 3.3

 事件类型及后果

 3.3.1 重大疫情

 3.3.1.1 传染病事件:发生肺鼠疫病例、霍乱大规模暴发、乙类或丙类传染病流行以及鼠疫、霍乱、炭疽、天花、肉毒杆菌毒素等生物因子污染事件。

 3.3.1.2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在一定时间内,发生涉及两个及以上省份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并有扩散趋势;或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相应级别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

 3.3.2 较大疫情

 3.3.2.1 传染病事件:发生腺鼠疫病例;发生霍乱小规模暴发疫情(5 例及以上);发生新出现的传染病有集中发病趋势的疫情(3 例及以上);发生乙类传染病较大规模暴发疫情,即在局部范围内,在疾病的最长潜伏期内发生出血热 5 例、伤寒、副伤寒 10 例、急性病毒性肝炎 20 例、痢疾 30 例、其他乙类传染病 30 例及以上;发生丙类传染病局部流行倾向。

 3.3.2.2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一定时间内,在一个省多个县(市)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或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相应级别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

 3.3.3 一般疫情

 3.3.3.1 传染病事件:发生霍乱散发病例、带菌者;发生新出现的传染病确诊病人;发生乙类、丙类传染病小规模暴发疫情,即在局部范围内,在该疾病的最长潜伏期内发生急性病毒性肝炎、伤寒、副伤寒 5 例及以上、痢疾或其他乙类、丙类传染病 10 例及以上。

 3.3.3.2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一定时间内,在企业内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或由地市级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相应级别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

 3.3.4 后果

 传染病主要通过水与食物传播、空气飞沫传播、虫媒传播、接触传播,突发的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可能或严重影响员

 工健康或企业生产等,严重时会危及员工生命安全或造成企业不稳定和发展,需要紧急采取措施。

 3.4

 事件可能发生的区域、地点

 公司内生产、办公、生活区域。

 3.5

 事件可能发生的季节

 一年四季都有可能,但在春夏交季、秋季发生的可能性比较高。

 4

 事件分级

 4.1

 重大事件:当公司内职工和家属 10 人以上发生传染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并有扩散趋势。

 4.2

 较大事件:当公司内职工和家属 5 人以上 10 人以下发生传染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并有扩散趋势。

 4.3

 一般事件:当公司内职工和家属 3 人以上 5 人以下发生传染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并有扩散趋势。

 5

 应急指挥机构及职责

 5.1

 应急指挥机构

 5.1.1 应急指挥部

 公司成立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应急指挥部,总指挥由分管副总经理担任,副总指挥由工会主席担任,成员由总经理工作部、行政事务中心、工会办公室、安健环部、财务产权部、物资采购部、党群工作部等各部门相关人员组成。具体组成人员名单和联系方式每年根据机构调整和人员变动情况,调整后以公司文件形式发布。

 5.1.2 应急救援日常管理办公室

 应急救援日常管理办公室设在行政事务中心,负责本预案的执行与日常管理工作。

 5.2

 职责

 5.2.1 应急指挥部职责

 5.2.1.1 根据事件的实际情况、发展特点确定是否启动预案。

 5.2.1.2 预案启动后的统一领导指挥。

 5.2.1.3 应急响应期间,负责与地方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应急指挥机构联系,协调应急救援工作。

 5.2.1.4 根据预案启动后的处理情况决定结束应急处置。

 5.2.1.5 组织事故调查,总结应急救援经验教训。

 5.2.2 行政事务中心职责

 5.2.2.1 接受应急指挥部的领导,负责本预案的归口管理。

 5.2.2.2 负责传染病疫情及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的总体协调。

 5.2.2.3 负责外部医疗的联系,配合当地卫生部门的调查取证。

 5.2.2.4 负责应急物资和防护用品的配备。

 5.2.2.5 组织相关部门对外来人员及时进行摸底排查,及时发现疫情的苗头,同时做好卫生监督工作。

 5.2.2.6 对疫情来源、可能的传播途径及范围进行深入详细的调查,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向应急指挥部或上级防疫部门、疾病控制中心报告

 5.2.2.7 负责后勤保障,对需观察隔离的员工设置专门的隔离区并提供必要的生活保障。

 5.2.2.8 食堂采买要避开病毒源,保证食品的安全性。

 5.2.2.9 负责对住宿部区域的员工进行监督检查。

 5.2.3 物资采购部职责

 5.2.3.1 保障疫情发生时公司正常生产的必要物资供应。

 5.2.3.2 负责救治病人必需药品的采购,临时隔离点消毒药品和器械及有关防护物资的采购。

 5.2.4 党群工作部职责负责开展应对传染病疫情及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的宣传教育和引导工作。

 5.2.5 安健环部职责

 5.2.5.1 负责厂区、住宿部各出入口及隔离观察区的警戒工作,在隔离区处设置明显警戒标志。

 5.2.5.2 对非本公司人员如外包部门人员进出公司厂区或住宿部,要严格把关和检查。

 5.2.5.3 专人负责公司门口的监测设备如红外线温度仪等。

 5.2.5.4 监督各级人员、各部门在疫情时按预案进行工作;发现预案存在不足,督促修编。

 5.2.6 总经理工作部职责

 负责与相关部门的联系工作、应急时的车辆调用、救护车的日常维护保养,确保及时有效出车。

 5.2.7 财务产权部职责及时落实资金,满足日常预防和疫情发生时的需要。

 监督各级人员、各部门在疫情时按预案进行工作;发现预案存在不足,督促修编。

 5.2.8 工会办公室职责

 配合有关部门在发生传染病疫情事件时,稳定病员及家属的思想及做好安抚工作。

 5.2.9 其他部门职责

 其他相关部门根据应急指挥部命令,做好应急配合工作。

 6

 预防与预警

 6.1

 预防

 6.1.1 员工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饮食卫生、均衡,适量运动、注意休息,生活、办公场所应经常通风换气,保持生活、工作场所干净,勤洗手、勤晒衣服和被褥,传染病高发季节和传染病流行及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爆发期间取消一切娱乐性活动,尽量避免前往空气流通不畅、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

 6.1.2 行政事务中心、党群工作部开展对传染病疫情和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预防的宣传报道,使广大员工能及时了解预防知识。

 6.1.3 当地发生大面积传染病疫情和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疫情期间,尽可能减少各种会议、集会,尽可能不要安排员工前往传染病和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发生地出差。

 6.1.4 当地发生大面积传染病疫情和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疫情期间,对公司内人员密集场所安排消毒。

 6.1.5 社会上发生传染病疫情和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严格控制外来人员进入厂区,尤其要防备疫情发生地区人员进入厂区,必要时可配备相应的检测设备进行检查。

 6.1.6 有条件时,在传染病流行季节前,对职工进行传染病疫苗接种。

 6.1.7 对来自疫区的人员(本企业出差,学习的工作人员及其家属子女)中有可能接触传染病源的人员进行监测,必要时对接触病人或可疑病人进行隔离和医学观察,每天进行 1-2 次常规检查,直到有效隔离期满后解除隔离,并对其它有可能造成重大传染性疾病传播的途经、经过路线、接触人员的范围,向应急指挥部领导小组汇报。

 6.2

 风险监测

 6.2.1 风险监测的责任部门:传染病疫情事件和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由行政事务中心负责与当地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联系,及时获取疫情信息。

 6.2.2 风险监测的方法和信息收集渠道:行政事务中心负责搜集、整理、及时监控疫情发展情况,组织汇总各部门人员身体异常情况日报表,对所有可能存在疫情的区域,联系医疗部门给予指导或彻底消毒,并对易感染人群,特别是发热病人给予及时监控及甄别。

 6.2.3 风险监测所获得信息的报告程序:当发现传染病疫情和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突发事件时,发现人或病人所在部门应立即将发生的情况(包括时间、地点、症状、人员数量等)报告应急救援日常管理办公室。应急救援日常管理办公室负责按照规定要求上报上级各相关单位。

 6.3

 预警发布与预警行动

 6.3.1 预警发布程序

 6.3.1.1 发现传染病疑似病例后, 疑似病例所在部门立即向应急救援日常管理办公室人员汇报,各部门每天定时向应急救援日常管理办公室汇报本部门疫情情况(是否有发热病人或疫情接触情况),如出现疑似病人由行政事务中心联系医院进行甄别和处置。

 6.3.1.2 应急救援日常管理办公室根据疑似病例、是否有发热病人或疫情接触情况综合分析判断,向应急指挥部汇报,发布预警通报,通知各部门作好应急准备。

 6.3.2 预警发布后的应对程序和措施

 6.3.2.1 发生传染病或疑似病例后,实施 24 小时值班制度,在上级防疫部门专家的指导下对疑似病人及时进行甄别、抢救和转运,并予以有效隔离,同时向上级疾病控制部门进行报告,根据当地政府有关规定,统一专人专车转运至定点治疗医院进行进一步确诊、医学观察及治疗处理。

 6.3.2.2 制作表格分发到各部门,组织人员对各部门人员的体温进行监测,发现疑似病例及时采取措施。

 6.3.2.3 应急救援日常管理办公室及时将疑似病人医学观察及治疗处理情况向应急指挥部领导报告。

 6.3.2.4 应急救援日常管理办公室组织相关部门对外来人员及时进行摸底排查,尽早发现疫情的苗头,及时向应急指挥部领导报告,同时做好厂区的卫生监督工作

 6.4

 预警结束

 疑似病人经医学观察排除传染病例,或疑似病人经治疗处理后确认康复,厂区及住宿部经过一段时间后无新的病例出现。应急指挥部根据情况,综合分析判断后发布预警结束通报。

 7

 信息报告

 7.1 本公司 24 小时应急值班电话:

 行政值班电话

 7.2 当员工发现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时,应立即报告部门主任。报告内容包括:时间、地点、症状、人员数量等。

 7.3 部门主任接报告后,立即报告公司应急救援日常管理办公室。

 7.4 应急救援日常管理办公室应立即向应急救援指挥部领导报告,并根据应急指挥部意见,通知应急指挥部其他人员。

 7.5 经公司应急指挥部同意,应急救援日常管理办公室向 XX 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地方卫生部门报告。

 7.6 突发事件发生后,应急救援指挥部应立即用电话、传真或电子邮件上报集团公司应急办公室,报告时间最迟不得超过 1 小时。

 8

 应急响应

 8.1

 响应分级

 8.1.1 发生一般事件,应急救援日常管理办公室负责人作为此级响应责任人,并联动各部门共同响应的为二级响应。

 8.1.2 发生重大、较大事件,应急指挥部立即命令启动“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应急预案”,利用公司所有有关部门及一切资源外共同响应外,还需要社会相关应急救援机构参与救援的事件为一级响应。

 8.2

 响应程序

 8.2.1 应急救援日常管理办公室接到发现突发事件报告,根据事件的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判断应急响级别。

 8.2.2 二级响应:应急救援日常管理办公室负责人作为此级响应责任人,马上到现场确定情况,情况属实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并马上确定病患是否已经送至医院就医,通知安健环部对密切接触病患的人员进行隔离,通知行政事务中心在值班室设置隔离室,并联动其他各部门,密切关注事件的发展趋势,做好公司日常生产工作,并根据事态的发展确定是否启动应一级响应...

相关热词搜索: 例文 防控 应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