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演讲稿 >

党课讲稿:中国式现代化四个基本问题

时间:2023-09-29 18:05: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党课讲稿:中国式现代化四个基本问题,供大家参考。

党课讲稿:中国式现代化四个基本问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报告系统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鲜明特征、本质要求以及遵循的基本原则,紧紧围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条主线展开阐述。

2023年,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开班。在开班式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我们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本质的认识,概括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初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使中国式现代化更加清晰、更加科学、更加可感可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正确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战略与策略、守正与创新、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等一系列重大关系”,“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并强调了中国式现代化“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现了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蓝图

(一)党的二十大描绘蓝图的三个方法

报告对于中国式现代化2027年、2035年和2049年的蓝图进行了科学描绘。

第一,以“大写意”的方式描绘了2049年的蓝图。报告指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报告还提出:“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我们要继续奋斗,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对这一强国的描绘,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曾多次指出:“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当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不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而是走社会主义道路成功建成现代化强国时,我们党领导人民在中国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将更加充分地展示出其历史意义”,“再过30年,也就是到20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200周年之时,正是我们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际。届时,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将以自己的壮举进一步证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预见性,让我们以实际行动迎接这个伟大时刻的到来吧”。

报告提出了建设多个方面的强国,包括: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农业强国、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贸易强国、文化强国、海洋强国、体育强国。这些强国的提出是带有极大创造性的,具有写意性的,也是支撑现代化强国的支柱。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指出“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并提出了“劳动生产率、社会生产力提高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经济发展质量高、能源资源消耗低、产业核心竞争力强”“拥有一批世界一流的科研机构、研究型大学和创新型企业,涌现出一批重大原创性科学成果和国际顶尖水平的科学大师,成为全球高端人才创新创业的重要聚集地”等要求。

第二,以“工笔画”的方式描绘了2035年的蓝图。党的十九大报告从五大建设的角度第一次描绘了2035年的蓝图,包括: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
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
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
人民生活更为宽裕,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
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

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进一步描绘了2035年的蓝图,增加了八个方面的重点,包括:综合国力将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
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
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
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
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平安中国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党的二十大在十九届五中全会蓝图的基础上对2035年又进行了更加详细地描绘,增加了八个方面的重点内容,包括: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形成新发展格局;
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更加健全;
建成科技强国;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再上新台阶;
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
社会保持长期稳定;
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全面加强。

其中,报告特别强调了到2035年要“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意味着我们今后要在这五大领域加大投入,深化改革。报告还强调了数字中国、法治中国、健康中国、平安中国、美丽中国。关于健康中国,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到2030年,促进全民健康的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健康领域发展更加协调,健康生活方式得到普及,健康服务质量和健康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健康产业繁荣发展,基本实现健康公平,主要健康指标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关于数字中国,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2021年印发的《“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提出:“到2025年,数字中国建设取得决定性进展,信息化发展水平大幅跃升。数字基础设施体系更加完备,数字技术创新体系基本形成,数字经济发展质量效益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数字社会建设稳步推进,数字政府建设水平全面提升,数字民生保障能力显著增强,数字化发展环境日臻完善。”

此外,报告还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型”:一是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
二是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
三是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
四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

第三,以“白描”的方式描绘了2027年的蓝图。报告指出,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主要目标任务是: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科技自立自强能力显著提升,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取得重大进展;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入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
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更加完善;
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
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劳动报酬提高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
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中国建设成效显著;
国家安全更为巩固,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如期实现,平安中国建设扎实推进;
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进一步提高,在全球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

“白描”的特点,就是没有花里胡哨的色彩,但用词非常精准,如:新突破、新步伐;
显著提升、成效显著;
明显提升、明显改善;
更加完善、更加丰富、更加健全、更为巩固、更大作用;
等等。这种描述特别细腻,也有一种层次感。

(二)蓝图的基本特点

第一,人民性。报告所强调的“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我们可以从蓝图里看得清清楚楚,比如2027年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等等。

第二,锚定性。2027年蓝图的描绘是锚定2035年蓝图的,2035年则是锚定2049年的,比如在收入分配上,2027年是“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劳动报酬提高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可以确保收入分配差距不再拉大;
2035年是“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2049年则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

第三,实践性。这些蓝图是把握现代化一般规律、社会主义现代化普遍规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特殊规律的结果,是中国现代化实践的理论结晶,是可行的,不是空想,更不是乌托邦。

第四,创造性。这些蓝图是能够激发人民主观能动性、创造力的,给广大人民群众以冲天的干劲,给我们这个民族、国家以巨大的奋斗空间,足以激荡人心。

第五,世界性。这些蓝图里带有强烈的世界画风,不仅是中国的山水画,还有油画的特点,比如2035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就是进入国际领域中技术创新前三名。所以,世界性的蓝图不仅是中国人自己描绘的、实践的、奋斗创造的,也是对世界有着重大影响的。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

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这些“中国特色”是什么?那就是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早在2021年1月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就明确阐明了这些现代化的要求:“我们的任务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当然我们建设的现代化必须是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的,我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特别强调了5点,就是我国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这些鲜明特征,正是在与西方现代化的持续比较中总结得出的。可以说,中国式现代化是具有社会主义性质、中国气派、世界情怀的原创性现代化。

(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人口规模巨大意味着:一是将彻底改写人类现代化的世界版图,我国14亿多人口要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其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的总和,重新塑造现代化的整体格局,在人类历史上是一件有深远影响的大事;
二是将彻底打破西方现代化的政治逻辑和话语迷雾,宣告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
三是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点,所以要始终从国情出发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既不好高骛远,也不因循守旧,保持历史耐心,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持续推进。

(二)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意味着:一是决不能走西方那种“富者累巨万、贫者食糟糠”的两极分化的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自觉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分配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二是其实现过程有制度保障,这个保障首先就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即“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既有利于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有利于促进效率和公平有机统一、不断实现共同富裕”;
三是以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为基础实现共同富裕,人民民主制度能够实现分配领域的人民至上,只有在政治上人民当家作主才能真正实现共同富裕。

此外,共同富裕的实现必须以法治为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国内看,我们已经踏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日益增长的要求,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促进共同富裕,都对法治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依法促进共同富裕有很多要求,比如健全以公平为核心的产权保护制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健全产权保护制度,深入推进实施公平竞争政策,全面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消除各种市场壁垒,使各类资本机会平等、公平进入、有序竞争。”所以,产权制度不仅保护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积极性,而且要保护人民积累财富的积极性,还要促进人们在创造财富、积累财富过程中实现共同富裕的积极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努力健全国家治理急需、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备的法律制度”,“要聚焦人民群众急盼,加强民生领域立法。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电信网络诈骗、新型毒品犯罪和‘邪教式’追星、‘饭圈’乱象、‘阴阳合同’等娱乐圈突出问题,要从完善法律入手进行规制,补齐监管漏洞和短板,决不能放任不管”。

(三)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意味着:一是这是一种不同于西方国家那种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即“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我们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
二是这种现代化要求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所以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以辩证的、全面的、平衡的观点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把精神文明建设贯穿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过程,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是要在物质文明建设中始终强调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作用。

(四)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报告强调:“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意识到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需求十分迫切。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是使我国供给能力更好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例如,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清澈水质、清洁环境等生态产品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越来越高。

报告指出:“我们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

(五)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意味着,我们绝不走西方国家走过暴力殖民掠夺的道路。报告指出:“我国不走一些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那种损人利己、充满血腥罪恶的老路给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带来深重苦难。”

我们决不走殖民扩张道路来为自己的现代化铺路架桥,为自己的现代化提供野蛮的原始积累,这是西方发达国家实现现代化的最主要方式,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在现实历史的编年史中,征服、奴役、劫掠,总之,暴力统治占优势。但是在恬静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从来就是田园诗占统治地位。按照这些教科书的说法,除了当前这一年以外,劳动和权利从来就是唯一的致富手段。事实上,原始积累的方法绝不是田园诗式的东西”。

三、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首要本质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毫无疑问,中国式现代化最本质的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一直致力于追求国家的现代化。比如,党的十四大提出“到下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周年的时候,就能够达到第三步发展目标,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党的十五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党的十六大提出“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2012年党的十八大指出“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1.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地丰富和发展着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宝库

毛泽东思想提出了很多现代化的理论:一是提出“四个现代化”的目标;
二是提出正确处理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十大关系,即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三是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飞跃的理论成果,包含着一系列重要的现代化论断。

第一,正式提出了“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一概念。邓小平同志正式提出了“中国式的现代化”概念。20世纪80年代中期,邓小平同志基于中国实际与时代特征提出了现代化建设的“三步走”战略: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第二,提出新“三步走”战略,将现代化的目标确定为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一是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是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三是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

第三,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这就是: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速度和效益的关系;
经济建设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第一、二、三产业的关系;
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关系;
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关系;
公有制经济和其他经济成份的关系;
收入分配中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关系;
扩大对外开放和坚持自力更生的关系;
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
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若干带有全局性的重大关系。

第四,不断探索现代化的规律。胡锦涛同志指出:“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着力探索和把握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规律。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在我国具体国情的基础上和时代发展的条件下进行的,这就要求我们既要深刻认识和把握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普遍规律,又要深刻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特殊规律。”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飞跃的理论成果,包含着重要的系统原创性的现代化观:一是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
二是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接力奋进的历史进程,是一代人接着一代人去努力的过程,“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一以贯之的主题就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显著特征;
四是中国式现代化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是借鉴其他国家现代化基础之上的创新版。

报告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

2.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地确保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进入新时代,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历史较量更加激烈,两种现代化道路的竞争也更加激烈,中国共产党始终牢牢把握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第一,党的领导保证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确方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来自于改革开放,但改革开放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我们党领导的改革是全面改革,“问题的实质是改什么、不改什么,有些不能改的,再过多长时间也是不改”。我们不断推进改革,目的是为了党和人民事业更好发展,是为了更顺利地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而不是为了迎合某些人的“掌声”。

第二,党的领导保证了现代化进程中政治道路正确的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的实践向世界说明了一个道理:治理一个国家,推动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并不只有西方制度模式这一条道,各国完全可以走出自己的道路来”,“一些发展中国家照搬西方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模式,结果如何呢?很多国家陷入政治动荡、社会动乱,人民流离失所”。

第三,党的领导保证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正确方向。我们党深刻认识到,法治是有方向的,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决不能搞“西方宪政”那一套。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走对路。如果路走错了,南辕北辙了,那再提什么要求和举措也都没有意义了”,“一些外国政要也经常跟我谈‘法治’,听下来他们认为法治只有一种模式,就是他们搞的那一套东西,不亦步亦趋跟他们搞就要被打入‘异类’”。

(二)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保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立性。2014年,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适合中国国情、符合中国特点、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理论和实践,所以才能取得成功,并将继续取得成功。邓小平同志说:‘特别是像我们这样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没有民族自尊心,不珍惜自己民族的独立,国家是立不起来的。’我们的国权,我们的国格,我们的民族自尊心,我们的民族独立,关键是道路、理论、制度的独立。”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基础。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康庄大道,我们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发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各种优势。

(三)中国式现代化是“五大建设”协调推进的现代化

“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是从“五大建设”领域讲的。

经济建设上,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高质量发展是第一要务中的关键。

政治建设上,人民民主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没有民主就没有现代化,没有社会主义也没有现代化。

文化建设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社会建设上,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目的。关于共同富裕,报告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如: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促进机会公平,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等等。

生态文明建设上,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

(四)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中塑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现代化

第一,中国式现代化破解了很多世界性难题。比如,所谓的现代性意味着稳定而现代化意味着动荡的悖论,其实质就是解决经济快速发展与社会长期稳定的关系。很多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难题之一就是经济快速发展与社会长期稳定不能兼容,很容易陷入经济快速发展引起社会动荡、社会动荡阻止经济发展的周而复始的恶性循环,最终可能导致现代化的中断。

我们解决了经济快速发展与社会长期稳定的关系问题,靠的就是中国式现代化所强调的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并通过全过程人民民主解决新生社会群体带来新的社会需求的问题,最终使经济快速发展与社会长期稳定可以兼容且相互促进。

第二,中国式现代化以和平发展的道路终结了西方“国强必霸”的现代化逻辑。其实质是解决独立性与现代化兼容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就曾多次强调:“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霸世界的基因,中国人民不接受‘国强必霸’的逻辑,愿意同世界各国人民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共谋和平、共护和平、共享和平”,“中国繁荣昌盛是趋势所在,但国强必霸不是历史定律”。

第三,中国式现代化有着显著的文明形态优势。我们用短短几十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几百年的工业化道路,创造了新型工业化道路,也创造了人类工业新文明。我们几十年的工业化发展,给全世界带来了物美价廉的产品,使全世界享受到了中国工业新文明的红利。

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坚持的五项重大原则

第一,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这一重大原则是与本质要求紧密连在一起的。党的领导,一方面成为风雨来袭时全体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另一方面确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确方向,确保拥有团结奋斗的强大政治凝聚力、发展自信心,集聚起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磅礴力量。

第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报告要求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坚持道不变、志不改,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第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报告要求我们:“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中国的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我们必须坚持在方方面面、各个领域体现这一点,始终坚持人民至上。

第四,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活力,我们要通过不断改革、扩大开放,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现在我们还有很多“硬骨头”没有完全啃下来,未来可能还会有更多新的体制机制障碍会横在我们面前。我们必须要解决掉这些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第五,坚持发扬斗争精神。伟大建党精神就强调,要“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在此基础上,报告提出了“三个务必”,特别强调了“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此外,我们还要有斗争本领、斗争艺术,把握斗争规律,在斗争过程中赢得胜利。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事业是非常宏伟的,我们未来遇到的难题也会有很多,只有坚持发扬斗争精神,才能保证我们的事业顺利前进。

相关热词搜索: 党课 讲稿 现代化 党课讲稿:中国式现代化四个基本问题 党课讲稿:中国式现代化的四个基本问题 中国式现代化的四个特征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