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修身征文演讲稿
在中国传统的观念里,读书即是肩负着一种使命,因为读书是总结前人经验学习先进的知识,且读书人应具有更高的道德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读书人读好了书,是要去履职行政,经营民生,为人民带来福祉的。而《礼记·大学篇》中,则更加明确地传达了传统思想对知识分子的这种期望,即“修身、齐家、治国天下平”。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读书人的三个阶段首先要修行自己的品行道德,其次要使自己的家庭和睦邻里和谐,最后要登科致仕参与国政,做到天下太平实现理想。正因为出于对饱读诗书之人的这种期望,所以读书人的使命不可谓之不沉重,也正是因为赋予读书人这一沉重的使命,以至于在旧社会广泛认为读书人如果不能踏入仕途去实现抱负,便是失败。因此才催生出诸如吴敬梓笔下的《范进中举》、鲁迅笔下的《孔乙己》这样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残害的郁郁不得志的读书人。
然而在我看来,读书的根本目的其实在《礼记·大学篇》中亦有证可考,如《大学》开篇即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扫洒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入门知识,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
理正心之学。因而读书人的第一要务是要“明明德”,即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情操、使人弃旧图新、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科举制度初始于隋文帝,经历隋、唐两代 300 余年,没能形成真正带有功利性质的书生群体。然而自宋太祖赵匡胤出于政治需要,为防止部下效仿自己以武夺权的情况发生,采取重文轻武,防止武将篡位的方式之后,中国的科举制度至此有了重大改变,读书的目的也就变得扑朔迷离,渐渐离题甚远了。宋真宗赵恒在《劝学篇》中写道:“当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字里行间无不在启示着广大学子,读书考取功名是人生绝佳的一条出路。时至今日,“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依然成为当下某些知识分子的座右铭,带着这份谋求功名的心思去读书,往往会陷入对功名的投机心态当中,错过了书中真正的精华所在,不免有些遗憾。
明代著名的集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于一身的大儒王阳明,早在 500 多年前,就提出了读书是为了做“圣人”,并提出了“致良知”与“知行合一”的独到见解。通过读书学习,达到提高道德修养同时也实现自我价值。因为“良知”是虚无的东西,而行动是实际的,所以要通过“知行合一”,即理论与实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通过内心的良知指导行动,通过行动来实现内心的良知。因而我认为读书的根本目的应该是学会良知,成为一个有品德、有情操、有志向、有内涵的“圣人”,做到
“修身”,方为读书人的第一要务。而人为什么要“修身”呢?战国时期儒家学派著名的荀子为我们做出了这样的解答。荀子认为,人生性本恶,仅仅懂得满足基本的生理需求,只有通过后天的不断教化、学习知识,才能够增加智慧、开拓视野、端正品行,使之认识到内心潜在的对善与美的追求,才能成为君子。而君子不同于普通人的原因,就在于他们善于不断地学习进步。荀子的观点与相隔 2000 多年后的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第三代心理学开创者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层次”研究,相得益彰。当读书去掉了功名的浮华,愈读的深入,便愈接近读书的真谛。这种在读书的过程中获得智慧的乐趣,相比于对功名的投机行为,更为接近人追求良知和美好事物的本性。就像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所倡导的“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等等。因此,首先通过读书获得知识,提高自身修为,才是读书的第一目的。
“齐家”,顾名思义就是指使家庭团结,但我认为不能狭义视之,古人有聚族而居的习惯,因此广义的来看,齐家也有使邻里和睦、造福一方的意思。先贤希望后人能够读书,达到自省自律、有所不为,成为那种不肯做坏事的人,在自己的家族中,发挥出这种智慧与德行的作用,教化族人与邻里,调节矛盾,处理纠纷,传播知识。在古时科举制度之前,我国还有一种非常普遍的人才选拔制度--察举制。察举制作为官方选拔制度起源于汉代,但
究其历史可追溯到三皇五帝的时代。按照《后汉书·百官志》注引应劭《汉官仪》说: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按章覆问;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可见古人非常重视知识分子在家庭、家族乃至地方教化民生的作用。相传虞舜品行高尚,对虐待自己的继母和兄长能够宽容以待,使得在舜劳动的地方,人民流行起礼让的风气。同时,舜还带动人民精耕细作,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受到了尧帝的赏识。再说唐代名医孙思邈,据传说孙思邈 7 岁时能“日诵千言”,到 20 岁时能谈老庄学说,同时还对佛教经典十分精通,被乡邻称之为“圣童”。自 20 岁起,他就在家乡为邻里诊治病情,研究药理,最终由于家乡民众口碑相传,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分别曾请孙思邈做谏议大夫。他精研药理,穷毕生精力,著有《千金方》和《千金翼方》,被后世称之为“药王”。这些千古流传的事迹告诉我们,读书的目的固然在于提高自身的修养和能力,但读书的意义却在于奉献。即在自己的周围,家庭、邻里、朋友之间,利用所学的知识帮助他人,利用所学的道德教化他人,达到一种团结和谐的境界,是读书人不可推卸的责任。
相关热词搜索: 修身 演讲稿 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