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心得体会 >

慢性硬膜下血肿57例诊治体会

时间:2022-10-29 13:40:08 来源:网友投稿

慢性硬膜下血肿是指外伤后3周以上开始出现症状,位于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具有包膜的血肿。好发于小儿与老年人,本病头伤轻微,起病隐匿,从受伤到发病的时间,一般有一个月,据文献报道最长有长达34年之久,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征,容易误诊。广东省化州市第二人民医院2000年至2007年诊治57例患者,现结合文献报道,就其临床特点和诊治经验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男37例,女20例。年龄30~40岁,1例;40~50岁,4例;50~60岁,5例;60~70岁,14例;70岁以上,33例。有明确外伤史21例,外伤史超过3周,最长达两年半。

1.2 临床表现

全部患者就诊时有头痛、乏力及单侧肢体肌力下降,癫痫发作13例;神智情况改变22例,智能下降18例,恶心及呕吐29例,眼底水肿29例,偏侧肢体浅感觉异常23例,精神异常5例。

1.3 辅助检查结果

全部均经颅脑CT检查明确硬膜下巨大血肿,量60~135 ml不等,合并钙化16例。

1.4 治疗过程及结果

4例患者行保守治疗,予脑脱水、止血等治疗后,硬膜下血肿有所减小,症状消失后出院;37例患者行“双孔钻孔冲洗引流术”,术后有5例复发,其余患者痊愈出院;行“钻孔引流术”术后复发的患者及合并钙化的患者则行“骨瓣开颅慢性硬膜下血肿清除术”,术后一个月复查CT提示硬膜下血肿消失。

2 讨论

2.1 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病因与病理

根据本组患者的观察,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多为老年人,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明显上升。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发生原因,部分人有轻微头部外伤史,尤其是老年人脑组织萎缩,于额前或枕后着力时,脑组织在颅腔内的移动度较大,最容易撕破自大脑表面汇入上矢状窦的桥静脉,其次是静脉窦、蛛网膜颗粒或硬膜下水瘤受损出血。而无外伤史的患者则可能与患者有动脉瘤、血管畸形有关,部分患者有长期高血压病或糖尿病病史,无良好控制血压或血糖,引起患者大脑表面血管硬化,在一定的诱因情况下引起的血管破裂出血。而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患者开始时出血量并不多,无临床症状,有大部分人在这种情况下的硬膜下出血可自行吸收痊愈,并不会发展为慢性硬膜下血肿。而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会发生持续性出血,血肿腔扩大的原因,现多数研究证明与患者脑萎缩、颅内压降低、静脉压力增高、凝血机制障碍等因素有关。据文献报道[1]电镜下观察慢性硬膜下血肿腔的内侧膜为胶原纤维,没有血管;外侧膜含有大量毛细血管网,其内皮细胞间的裂隙较大,基膜结构不清,具有异常的通透性,在内皮细胞间隙处,尚可见红细胞碎片、血浆蛋白和血小板,外侧膜还有大量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并在细胞分裂时有脱颗粒现象,这些颗粒基质内含有纤维蛋白溶解酶原,具有激活纤维蛋白溶解酶并促进纤维蛋白溶解,抑制血小板凝集,故而诱发慢性出血。

2.2 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诊断[2]

临床上对于有或无头部外伤史,有慢性颅内压增高表现,均应怀疑此病,行颅脑CT检查。颅脑CT不但可提供准确诊断,而且能从血肿的形态上估计其形成时间,而且能从密度上推测血肿的期龄。但对于CT呈等密度时的血肿,CT诊断可能困难,行MRI更具有诊断意义。

2.3 治疗及预后

目前,对于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治疗意见已基本一致,一旦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即应行手术治疗,首选方法是钻孔引流[3~5],疗效满意,如无其他并发症,预后多较良好;而如患者血肿包膜较肥厚或已有钙化的慢性硬膜下血肿则考虑行“骨瓣开颅慢性硬膜下血肿清除术”。手术治疗的主要问题是钻孔引流术后血肿的复发,患者钻孔引流术后复发率达13.5%,而不同资料的复发率报告为3.7%~38%,本组行 “骨瓣开颅慢性硬膜下血肿清除术”术后虽无复发患者,但多个资料报道开颅手术术后复发率仍有1.3%~12%。常见的复发原因有:老年患者脑萎缩,术后脑膨起困难;血肿包膜坚厚,硬膜下腔不能闭合;血肿腔内有血凝块未能彻底清楚;新鲜的再次出血导致血肿复发。故为减少复发,术后多采用头低位,卧向患侧,多饮水,不用强力脱水剂,必要时还适当补充低渗液体,并作动态CT观察。

参 考 文 献

[1] 王忠诚.王忠诚神经外科学.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2] 段国升,朱诚.神经外科手术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4.

[3] 徐振球,张赛,刘敬业,等.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临床特点及治疗.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98,24(4).

[4] 马廉亭.临床神经外科手册.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6.

[5] 雷霆.神经外科诊疗常规.第2版.科学出版社,2005.

相关热词搜索: 血肿 诊治 体会 硬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