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汉语词汇,拼音hé xié,意思是配合得适当;和睦协调,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心得体会5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心得体会5篇
第一篇: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心得体会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者:王小侨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16年第09期
摘 要:艺术设计除了满足人类对生活的追求以外,更应该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艺术设计的原则应该是“人与自然的最高和谐”。人仅仅是自然中的一部分,设计师要充分考虑到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尽可能地回归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才能够做出有道德的设计作品来。设计是一项社会活动,设计师需要不断地拷问自己的良心,是否坚持了设计原则,是否坚持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关键词:人与自然;自然;道德;设计师;设计;艺术
罗斯金①曾提出工业装饰设计艺术的原则是“天赋、美和功效三位一体”,他认为“它的任务是要使美在人民生活中产生真正的效益,使自己的人民变得更美好,使自己的国家变得更光明。”②这样的夙愿不去评说对错,因为看待设计的角度不同,我仍然想提出我对于设计的想法。艺术设计除了满足人类对生活的追求以外,更应该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艺术设计的原则应该是“人和自然的最高和谐”。
赖特③为考夫曼所设计的“流水别墅”(建于1935~1937),不应该只是为了让一个可以满足人类居住的房屋存在于山水之间而已,这栋建筑仿若从山涧生长出的一样,与自然并不冲突。赖特的作品尤其强调建筑与自然环境的一致性,所以他的建筑常常采用的都是天然材料,尽可能地让建筑与环境保持协调一致。而中国乡间的土坯房,所有的材料也都是采用最天然的材料,但是在村民自己看来是丑陋的,他们认为比不上城里的水泥建筑,于是在中国的乡间,一栋栋的“水泥小洋房”拔地而起,花了他们大半辈子的积蓄换来的是他们所以为的体面。恰巧他们忽略了土胚房这种最自然的建筑。然而这种突兀到自然都容不下的建筑,却在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广泛流传,从视觉上污染着中国的环境。到底是谁引领了这样一股“风尚”,或者我们该检讨中国人骨子里的山寨精神。我依然更加喜爱传统的土坯房,它才是最美丽最原生态的中国民间建筑,我愿意把这种建筑称作是一种艺术,住起来冬暖夏凉,木架结构还有一定的防震效果。只要对内部稍作整改,用电排水系统加以规范,我们的建筑便十分适宜人居住。这样的建筑,常常被人会误以为是从山间长出来的,就像大自然和谐的产物一样,屹立在土地上一点也不突兀。试想,走在乡间的小路上,看远山间有几间白墙青瓦的小房子,微风吹散屋顶升起的缕缕炊烟,若有若无,若即若离,多么美丽的一幅画面!但是再回到农村,哪里还找得到这样的意境了,都只是梦境。不然,为什么艺术家总爱寻找古镇或者破败的村庄画上两笔?赖特说过一句话我十分喜爱,他说:“房屋应当像植物一样,是地面上一个基本和谐要素,从属于自然环境,从地里长出来,迎着太阳”④。
第二篇: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心得体会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党的十九大取得的一个重大理论成果和历史性贡献,是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了系统阐述,特别是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党中央全面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坚定决心和坚强意志,为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满足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提供了强大思想引领、根本遵循和实践动力。我们要深刻认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基本方略的重要意义、丰富内涵和重点任务,勇当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排头兵,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力量。
一、深刻认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意义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方略,对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尤其是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战略思想的鲜明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在闽浙工作期间,他就大力推进生态省建设,探索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到中央工作以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走到哪里,就把对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关切、叮嘱讲到哪里,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问题,形成科学系统的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战略思想,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方略,既深刻反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也鲜明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战略思想的时代特色、实践特色和中国特色。
第三篇: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心得体会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建设美丽中国作者:冯留建 韩丽雯来源:《人民论坛》2017年第34期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这一目标的确立,是当代中国面临日趋严峻的生态环境和资源形势所作出的战略性选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视域下的美丽中国建设,必须确立辩证的生态发展观、整体的生态文明观和严密的生态法治观。
【关键词】人与自然 生态文明 美丽中国 【中图分类号】D602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致力于改善人民生存和发展环境,积极打造绿色中国、生态中国的执政理念。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价值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指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共生共荣的存在状态,是我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认识和理论总结。有关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文明理念古已有之,无论是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还是古希腊时期的宇宙自然论,都体现了人类对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已经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每个文明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存在很大差异。人类历史进入工业文明之后,伴随着人类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提升,生态环境日渐恶化。大自然的生态平衡遭受到严重破坏,生态危机使人们深刻地认识到,以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繁荣发展的道路是行不通的,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能保障人类的永续发展,人类社会才会由此进入生态文明时代。
生态文明将是人类继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是人类对传统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视角看美丽中国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对我国在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中,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以及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挑战,究竟要采取什么样的发展方式,创造一个什么样的发展环境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深刻反思和回答。其根本指向就是要解决人的发展与自然环境及资源承载力之间的矛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第四篇: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党的十九大取得的一个重大理论成果和历史性贡献,是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了系统阐述,特别是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党中央全面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坚定决心和坚强意志,为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满足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提供了强大思想引领、根本遵循和实践动力。我们要深刻认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基本方略的重要意义、丰富内涵和重点任务,勇当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排头兵,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力量。
一、深刻认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意义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方略,对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尤其是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战略思想的鲜明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在闽浙工作期间,他就大力推进生态省建设,探索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到中央工作以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走到哪里,就把对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关切、叮嘱讲到哪里,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问题,形成科学系统的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战略思想,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方略,既深刻反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也鲜明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战略思想的时代特色、实践特色和中国特色。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迫切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当前,人民群众的需求结构发生深刻变化,过去“盼温饱”“求生存”,现在“盼环保”“求生态”,环境美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新内涵。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与更多优质生态产品的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突出,成为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才能有效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华民族实现永续发展和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最为基础的条件,是持续发展最为重要的基石。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一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与自然的关系史。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根本上扭转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就是在不断夯实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伟大复兴的生态环境基石。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清洁美丽世界的方向指引。生态危机、环境危机成为全球挑战,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置身事外,独善其身。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护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才能共同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清洁美丽世界。
二、准确把握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丰富内涵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基本方略的内涵和实质作了高度凝练的集中表述,并与第九部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内容交互贯通,多维度、多层次阐释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丰富内涵,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新时代经济社会与自然生态和谐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
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当人类秉持合理性、友好性、保护性地开发利用自然时,自然的回报和恩惠常常是慷慨的;当人类以毁坏性、盲目性、掠夺性的方式向自然索取时,自然的惩罚和报复也往往是无情的。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样,“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深刻揭示了发展与保护的本质关系,指明了实现发展和保护内在统一、相互促进和协调共生的方法论。保护生态就是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的过程,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的过程,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化成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绿水青山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
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决打好生态环境保护攻坚战,增加优质生态产品供给,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使青山常在、清水长流、空气常新。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各种自然要素相互依存而实现循环的自然链条。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和草。必须按照自然生态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山上山下、地上地下、陆地海洋以及流域上下游,进行整体保护、宏观管控、综合治理,增强生态系统循环能力,维持生态平衡,维护生态功能。
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必须按照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思路,构建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立有效约束开发行为和促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生态文明法律体系,发挥制度和法治的引导、规制功能,让保护者受益、让损害者受罚,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当前,我国越来越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心,越来越多的国家希望我国能够为解决事关人类发展与安全的重大问题发挥更大作用。坚持环境友好,与世界各国共同应对全球环境挑战,将更好彰显大国责任担当,增强我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要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加快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全球生态体系,解决好传统工业文明带来的矛盾,实现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全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新局面形成之时,就是清洁美丽世界建成之日。
三、进一步明确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点任务
方向已经明确,关键在于落实。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让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中华大地上成为生动实践。
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构建并严守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自然资源利用上线三大红线,建立三大红线硬约束机制。全面优化产业布局,壮大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
切实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加快水污染防治,实施流域环境和近岸海域综合治理。扎实推进净土行动,针对典型受污染农用地、污染地块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建成一批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强化固体废弃物处置和化学品环境管理,严格核与辐射安全监管,有效防控环境风险。
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
深化生态环保体制机制改革。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完善生态环境治理制度。健全环境保护督察机制,全面推开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加快推动排污许可证核发、环境监测事权上收,按流域设置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机构试点,设置跨地区环保机构试点。推进社会化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
开展全民绿色行动。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把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强化企业排污者责任,确保实现达标排放,开展自行监测并向社会公开。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
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深度参与环境国际公约谈判,承担并履行好同发展中大国相适应的国际责任。加强与世界各国、区域和国际组织在环境治理领域的对话交流与务实合作。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和国家的环保合作。坚持减缓与适应并重,主动控制碳排放,落实减排承诺。推动生态文明理念“走出去”,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做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
第五篇: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心得体会
坚持绿色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周小妮
【期刊名称】《新西部(下旬刊)》
【年(卷),期】2018(000)009
【摘要】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了详细阐述.本文指出绿色发展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涵,分析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有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相关理念,并从加强教育,促进人民绿色价值观转变,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两方面论述了坚持绿色发展的长远意义.
【总页数】2页(18-19)
【关键词】绿色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作者】周小妮
【作者单位】西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四川绵阳 62101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
【相关文献】
1.浅析新时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实现路径 [J], 李木
2.新时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对策 [J], 刘尚洪; 单喜凤
3.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J], 李干杰
4.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努力建设美丽山水园林校区 [J], 邵乘胜
5.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思考 [J], 张宗凡; 程桂英
以上内容为文献基本信息,获取文献全文请下载
相关热词搜索: 共生 心得体会 人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