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教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佛的法力,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党的第十九届四中中全会精神教师心得体会5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党的第十九届四中中全会精神教师心得体会5篇
党的第十九届四中中全会精神教师心得体会篇1
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心得体会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治国理政,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重大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当下,我们强调把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创造性地运用于反腐败领域,这是巩固和发展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成果、夺取反腐败斗争新胜利的必然要求,是新时代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实质,是把对法治的尊崇、对法律的敬畏转化成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做到在法治之下、而不是法治之外、更不是法治之上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其关键是守规则、重程序,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尊重和保护人民权益,自觉接受监督。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努力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识、规范发展行为、促进矛盾化解、保障社会和谐;牢固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由法定、权依法使等基本法治观念,彻底摈弃人治思想和长官意志,决不搞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努力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
一、更新理念,转变思维方式
法治思维与我们常说的法律思维不同,法律思维本质上是规范性思维,是能够做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禁止做什么的思考和推理,法治思维本质上是合法性思维加合理性思维,就是说,首先是坚持宪法法律至上、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治理、依法办事的思维方式,其次还应当是合理性思维,不仅要“依法”,还要“正确”,就是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强调的“保证行政权、监察权、审判权、检察权得到依法正确行使”,就是说不仅要严格执法,还要遵循党的方针政策、契合党内法规,在法理、事理、情理上说得通、站得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所讲的,要坚持以法为据、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既要义正辞严讲清“法理”,又要循循善诱讲明“事理”,感同身受讲透“情理”,让当事人胜败皆明、心服口服。单纯的法律思维注重的仅仅是法律效果,而法治思维则注重法律效果、社会效果、政治效果有机统一。这些方面正是法治思维高于法律思维、优于法律思维的鲜明特征和优势。
二、铸牢程序意识,严格遵守法定程序
在某种意义上,法治就是程序之治,依法办事就是依照程序办事。国外有一位大法官说过一句名言:“正是程序决定了法治与恣意的人治之间的基本区别。”程序是制约权力、防止权力任性的伟大发明。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首先是把权力关进程序的笼子里,包括决策程序、执行程序、监督程序等,一方面使其具有职能上的法定性、正当性、有效性,避免权力过度膨胀和滥用;另一方面使其按照既定的权限和程序启动和运行,并且以民众看得见的方式行使,提高权力运行的公信力。在反腐败斗争中,越是尊重和遵守严格而又公正的程序,坚持罪刑法定、无罪推定、疑罪从无、罪责相宜、严禁刑讯逼供、排除非法证据、充分辩护、司法救助等,越能够把腐败案件办成铁案,反腐败斗争的公信力也就越高、综合效果也就越好。
三、加快推进反腐败斗争制度化、常规化、常态化、法治化
十九届四中全会把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提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高度,也为反腐败领域的制度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和路径。在世界范围内,腐败主要指权力腐败、以权谋私、权钱交易、权色交易、权权交易等。在我国,权力腐败重要原因之一是权力不易、不能、不敢滥用的监督制约制度和预防惩治机制不够健全,腐败分子有漏洞可钻;或虽然有监督制约制度但执行不力、形同虚设。因此,反腐败工作的关键就是要加强制度体系建设并提高制度的运行力和执行力,构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从源头上管控权力滥用和权力异化。要按照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健全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以党内监督为主导,推动形成各类监督有机贯通、相互协调、统筹衔接的强大制度力量,增强监督严肃性、协同性、有效性。坚持权责法定、权责透明、权责统一,完善权力配置和运行制约机制。要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充分发挥反腐败制度的优势和效能。
党的第十九届四中中全会精神教师心得体会篇2
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中共十九大四中全会是我们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全体会议提出,坚持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促进民族执政体制和执政能力现代化,是党中央为确立全面深入的总体目标做出的重大战略安排。改革。作为党的领导干部,近年来,通过反复学习,深入学习和对全会公报的深刻理解,我具有以下经验:
1,我们应该深刻理解促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和治理能力的重大意义
在过去的世界社会主义实践中,如何治理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这样的崭新国家尚无先例。促进国家治理制度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与党的执政地位,国家的长期稳定和人民的安居乐业有关。中国一向高度重视民族治理,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党和国家不断制定指导方针和政策,为加强和改善工作作了安排。国家治理,大力推动国家治理改革和创新,建立国家治理领导体系,建立国家治理组织网络,制定国家治理基本法,法律法规在国家领导下初步形成了国家治理模式。由政府领导,社会协调,公众参与,法制保障的党委。
但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并没有改变,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人们日益增长的对更好生活的需求与不平衡和不充分发展之间的主要社会矛盾需要我们解决。具体而言,当前,中国不仅处于发展战略机遇期的重要时期,而且处于改革,经济转型和社会矛盾时期。一方面,国家治理取得了巨大成就,总体趋势较好。另一方面,国家治理的热点,困难和关键问题是相互交织和频繁发生的。同时,中国的国家治理理念,制度,机制,法律,政策,方法和手段仍不适应新形势。这是紧急的,需要长期的努力来解决国家治理领域的问题。因此,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2,要牢牢把握几个要点,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首要前提
为了促进国家治理制度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我们必须深入学习和宣传和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十九个杰尔忠,第三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和第四次全体会议的精神。中共中央会议和习近平精神的一系列重要讲话,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有效化解了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战争。同时,要充分发挥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总结和弘扬中国民族治理的成功经验,借鉴外国国家治理的有益成果。 ,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体系的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
(2)处理政党,国家和政府之间的关系是重要的基础
中国在工人阶级的领导下,在工农联盟的基础上,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治体制,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实行人民民主专政。中国共产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从国家治理体系的角度来看,中国治理体系的特征具有中国特色,即中国共产党执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政府,政府管理,人民政协审议政治以及一切。民主党派参加政治。党的领导是加强和创新国家治理的关键。世界上大多数执政党都不是领导党。中国共产党既是执政党又是领导党。在国家事务中,党的领导是战略,方向和政治的,即把握国家发展的大方向和重大政策。这种领导是一种政治指导。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的机关,代表人民行使权力。各级政府履行行政管理职能;政协融合民意与智慧,开拓新思路;民主党派相互谈判并参与国家治理。
(3)处理政府,市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是主要内容
政府,市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首先,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市场不仅是决定资源分配的手段,而且还是一种治理力量。在一个市场不完善,市场功能微不足道的国家,治理绩效必须低下。政府应限制“管理偏好”,减少对资源的直接控制和分配,减少对微观经济的干预,并为市场提供市场机制可以发挥作用的领域。政府作为“有形之手”,不能成为“无所事事”。有必要形成一种国家治理模式,通过有效转变政府职能,使市场角色与政府角色相互协调和促进。二是处理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是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社会先于国家,国家来自社会。作为社会的产物,政府在与社会的关系中的主要功能是引导而不是操纵。它是提供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与社会稳定,促进共同繁荣。政府要负责所有事务,这是高能耗和低绩效的陷阱。只有重构政府与社会之间的新关系,加快社会组织的建设步伐,才能建立多元化,参与性的国家治理模式,促进中国治理现代化的进程。
(4)牢牢把握经济建设中心是核心
在新时代,新常态下,为促进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应努力做到“健康”,“减肥,强身”,“强筋骨”,以根除”。经济上的浮肿”,避免在中日战争中“消除痛苦”。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中,我们应更加重视确保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坚实物质基础。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建设新常态的物质基础设施,为新常态的体制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支持。同时,在全体人民的共同奋斗和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的基础上,我们应加强对确保社会公平与正义具有重要作用的制度建设。以公平权利,公平机会和公平规则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创建公平的社会。
(5)从系统工程的角度是重要保证
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系统,综合和协调的,是一个历史性的具体项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必须更好地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各个领域促进中国治理制度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因此,为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我们应该借鉴国外治理技术,从整体上考虑“两个建设”,即物质基础设施和制度基础设施的建设,并加速中国的现代化。国家治理制度和治理能力具有科学的方法,先进的技术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也是实现国家治理制度现代化管理能力的内在要求。当前和未来,我们都要全面加快体制基础设施建设,确保物质基础设施持续健康发展,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
3,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离退休干部的工作是促进国家治理制度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具体体现。
为促进国家治理制度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离退休干部的工作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一方面,在新形势下,作为国家治理的对象,如何改善离退休干部的服务和管理方法已经摆在我们面前。例如,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刻改革,各方面的主体在市场博弈中获得了不同的利益保护,其中有些甚至大相径庭。如何在改革中保护老同志的利益,使老同志在发展民生中共享发展成果,是一个值得高度重视的问题。再例如,随着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的流动性也越来越强。一些离退休干部的流动性也逐渐增加,造成了人与户的隔离,居住的变化和频繁外出。这就要求离退休干部的服务管理工作要有新思路,新制度,新措施。例如,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进步和生活保障水平的不断提高,离退休干部对政治参与和精神文化的要求日益突出。如何更好地落实老同志的政治权利,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要,需要加强研究和探索对策。另一方面,大多数离退休干部是促进国家治理制度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力量。离退休干部大多数来自群众,植根于群众,在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声望,在领导群众参与国家治理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在实践中,各级离退休干部的工作部门把参与国家治理作为老同志发挥作用的新切入点,在促进社会风气,崇尚道德和良善中起领导作用,在密切联系中起到桥梁作用。接触群众,遵守社会条件和舆论,在解决群众纠纷,解决社会矛盾中发挥“减压阀”作用,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在社会治理机制创新中发挥领导作用,为社会做出贡献建设和谐社会。因此,肯定和保护老同志的政治热情,满足老同志实现自我价值和赢得社会尊重的精神需要,有利于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使他们真正成为党的基层力量。根和社区。
党的第十九届四中中全会精神教师心得体会篇3
学习贯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国家先于人民,制度是正确的。在各方面形成更加成熟和最终确定的制度,是我们党的一个重要目标。
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建立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完善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和管理能力建设,全面推进更加成熟定型的制度建设。时间表和路线图已经确定。
体制问题更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我们党对制度建设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对制度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
自18的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中国已经把制度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习近平同志为核心,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熟和定型,并实现历史和历史变化促进党和国家事业。它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作出了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部署。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的目标如下:
到2035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专题研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正是考虑这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大任务,必须对此进行系统总结,提出与时俱进完善和发展的前进方向和工作要求。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就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比过去,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具有许多新的内涵和特点,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制度建设分量更重。改革更多面对的是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对改革顶层设计的要求更高,对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求更强,相应地建章立制、构建体系的任务更重。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专题研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正是考虑这是把新时代改革开放推向前进的根本要求。新时代谋划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此为主轴,深刻把握我国发展要求和时代潮流,把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继续深化各领域各方面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天下之势不盛则衰,天下之治不进则退。”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我们党面对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繁重前所未有,面临的风险挑战之严峻前所未有。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应对风险挑战、赢得主动的有力保证。我们要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必须运用制度威力应对风险挑战的冲击。我们要顺应时代潮流,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必须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下更大功夫。
“中国的昨天已经写在人类的史册上,中国的今天正在亿万人民手中创造,中国的明天必将更加美好。”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朝着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努力,坚定信心,保持定力,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我们就一定能让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让发展更有质量,让治理更有水平,让人民更有获得感。
党的第十九届四中中全会精神教师心得体会篇4
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这次中央全会第一次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主题进行研究,并通过《决定》,这在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可见,这是一次开创性的重要会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第一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作出重要判断和明确定位,即“三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能够持续推动拥有近十四亿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这一判断和定位,有利于我们继续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
第一次系统总结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即十三个方面的显著优势。这些优势反映了我们党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的制度创新成果,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实际上,这是我们党第一次在制度层面对我们的事业和工作进行概括和总结。这些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我国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完成党的十九大确立的各项目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毫不动摇把这十三个方面的制度优势坚持好、发展好、完善好。
第一次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从全会公报内容来看,我们可以将其概括为“三步走”发展目标。在三个不同时间节点上提出不同的阶段性目标任务,实际上是对十九大提出的“两步走”发展战略的进一步细化和拓展。十九大报告是这样表述的: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际上,十九大的这一战略安排已经包含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即两个阶段的目标分别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三步走”发展目标的第一步,也就是总体目标的第一阶段,“到我们党成立一百年时,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显成效”,与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相呼应。当时邓小平同志指出:“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第二、第三步,也就是总体目标的第二、第三阶段,“到2035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则与十九大报告相呼应,并细化和拓展了内涵与要求。
第一次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工作要求,即“十三个坚持和完善”。有了总体目标,还得从具体工作要求上进行细化,否则总体目标就会落空。这是第一次在党的文件中细化相关工作要求。
全会立足当下着眼长远擘画中国之治宏图
十九届四中全会在关键历史时期召开,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战略眼光和历史担当。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取得了令世界刮目相看的伟大成就。今天我们看到,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撼动我们伟大祖国的地位,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值此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全国人民热情高涨,都为70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感到骄傲和自豪。在这样一个重要历史时刻召开这样一个重要会议,有利于把全国人民迸发出来的爱国爱党热情和积极性,引导到衷心拥护和积极参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上来。此外,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在这个承前启后的关键历史时期,回顾历史,我们感到信心满怀,立足当下,我们觉得责任重大,展望未来,我们看到旌旗在望。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出新要求,人民群众更有新期待,在这样一个关键历史时期,我们研究和解决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的若干重大问题,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强烈的历史担当,也充分反映了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要求与人民群众的新期待。
明确定位结论,有助于坚定“四个自信”。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团结带领人民,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赢得了中国革命胜利,并深刻总结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经验,不断探索实践,不断改革创新,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和发展党的领导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事、外事等各方面制度,加强和完善国家治理,取得历史性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人民幸福、社会安宁、国家统一提供了有力保障。全会公报对此作出明确定位,得出有力结论,即“三个是”。通过系统梳理总结经验,有助于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党的第十九届四中中全会精神教师心得体会篇5
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全面回答了在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上应该“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个重大政治问题,必将对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促进人类制度文明发展进步等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化,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识不断深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开始从全新的角度思考国家治理体系问题,强调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1992年,邓小平同志指出,“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同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在九十年代,我们要初步建立起新的经济体制,实现达到小康水平的第二步发展目标。再经过二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周年的时候,我们将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都对制度建设提出明确要求。
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制度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深刻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需要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通过国家治理效能来彰显。习近平同志强调,“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的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重大命题,并强调“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十三五”时期要实现“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各领域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
从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来看,经过长期努力,我国形成了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我们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专门研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提出与时俱进完善和发展的前进方向和工作要求。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坚持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相衔接,统筹顶层设计和分层对接,统筹制度改革和制度运行,体现了总结历史和面向未来的统一、保持定力和改革创新的统一、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的统一,必将对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为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根本保障。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有力保证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我们党孜孜以求的宏伟目标。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以先进制度为保障。制度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一个国家的制度决定于这个国家的经济基础,同时又反作用于这个国家的经济基础。习近平同志强调:“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不仅要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稳定性和延续性,而且要不断增强其发展性和创新性,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盛不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牢靠而持久的制度保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有力保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首先要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进一步提升综合国力,为民族复兴打下坚实物质基础。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们党带领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我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同时应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行得通、真管用、有效率的,但还不是尽善尽美、成熟定型的。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为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有力保证。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显著优势”。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实现了从贫困到温饱再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当前正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
应对风险挑战、赢得主动的有力保证。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我国越发展壮大,遇到的阻力和压力就会越大,面临的外部风险就会越多。习近平同志强调,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任务之繁重前所未有,我们面临的风险挑战之严峻前所未有。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需要充分发挥制度的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作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运用制度威力应对风险挑战的冲击,确保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促进人类制度文明发展进步的中国贡献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将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是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是人类制度文明史上的伟大创造。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将为人类制度文明发展进步作出中国贡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丰富了人类制度文明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既坚持了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又借鉴了古今中外制度建设的有益成果,符合我国国情,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为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人民幸福、社会安宁、国家统一提供了有力保障。新中国70多年的成功实践向世界证明,治理一个国家,推动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并非只能按照西方的制度模式,各国完全可以走出自己的道路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人类探索建设更好社会制度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丰富和发展人类制度文明的重要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既立足于我国社会发展的具体条件和特点,同时也可为其他国家制度建设提供借鉴。比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伟大政治创造,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不仅符合当代中国实际,而且符合中华民族一贯倡导的兼容并蓄、求同存异等优秀传统文化,是对人类政治文明的重大贡献。再如,我国派驻监督体制机制等党和国家监督制度,对于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确保公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幸福等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将不断为人类制度文明发展进步作出重要贡献。
相关热词搜索: 心得体会 四中 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