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心得体会 >

[体育送教下乡心得体会] 小学体育送教下乡心得

时间:2021-11-06 16:51:03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第一小学体育送教下乡心得体会》

  第一小学体育送教下乡心得体会

  今年,我参加了县教育局组织的送教下乡活动。作为一名承担送教任务的体育老师,首先我要感谢教育局的信任与支持,感谢教育局能给我们这次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同时我还要感谢送教下乡学校的领导、老师和孩子们。

  这次送教下乡,根据学校的安排,在解乡小学,还未走进大门,就听到悦耳动听的音乐声,让我一下子身感轻松心情愉悦。就在那一节课,我改变了原先设计的课前谈话内容。我说,孩子们,你们的笑脸真灿烂,老师知道你们为什么会笑得这么灿烂,因为你们有漂亮的教室,整洁的校园,动听的歌声,你们还有慈祥的老师。是校领导对教育的重视和对教学氛围创设的那种细心感动了我。

  更让我感动的是听课的老师和孩子们。在送教老师到达之前,老师们就早早等候了。他们在听课时,用心地听着,认真进行体育活动,学生们也让我收获了不少。在体育游戏中我的对手两次都赢了,看他那得意的样子,好象得了世界冠军一样。这样的语言多么生动,多么真实,多么富有创造性呀!其实,孩子的能力不是教出来的,只要你创设那种情境,去激活他们内在的表达,他们就会创造出最美的语言。由此,我感悟到体育教师责任的另一种含义。

  还有我们每次跟队的点评老师,也让我十分感动。他们每次听课记录都十分详细。评课一语中的,好的地方加以高度肯定,不足的地方又给予中肯的建议。在以后的课上,我总会注意不再让有被遗忘的角落。在评快乐跳绳这一课时,老师提出如果让学生多练习,少说的作用,效果会更好。回到本校后我就改变教法,效果确实不一样。这种细致入微的评课,给老师提出了更具体的做法,更高的要求。说是送教下乡,其实对于送者和接受者,都是收获者。

  在教育局组织的送教下乡活动结束后,我要把送教下乡作为契机,创设课程改革氛围,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工作中不断探索实践,从而推进素质教育,我想,这也正是送教下乡的意义所在。

  篇二:《送教下乡心得体会》

  送教下乡心得体会

  天峨县坡结乡中心校:韦仕滢 为了充分发挥骨干教师辐射作用,缩小城乡差别,全面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四月份,县教育局教研组组织开展了中小学各科“送教下乡”活动。我有幸参加 小学体育这一项活动,作为一名承担送教任务的老师,首先要感谢教育局领导对 我的信任与支持,是他们给我们这次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同时感谢各个乡镇教办 的领导、学校老师和孩子们,是他们给我们展示的平台。

 这次送教下乡,根据各科的安排,我到过三个乡镇,不同的地方,却是一样 的感动!每到一处,那整洁的校园总会吸引我的目光,任路途怎么遥远,走进校 园看见笑脸灿烂的孩子们,连同一声声问候“领导好! 、老师好!,还有那热情、 ” 亲切而慈祥的校领导、老师,使我一下子身感轻松心情愉悦,所有疲劳皆抛到九 霄云外。

 “送教下乡”活动应该说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乡校教师理念的提升、教学经验 的借鉴, 同时也锻炼了我们骨干教师如何用教学技能和机智去调动基础差而又陌 生的学生。为此我每到一乡镇,首先要熟悉学生,了解乡校学生学习情况,然后 再进行一些教学设计的修改,使其更贴切该乡镇的教学,从而达至送教的目的。

 教学中师生配合默契, 孩子们大胆动手动脑完成课的任务, 将课一次次推向高潮, 最让我感动的是在课的放松活动中畅谈课的收获时, 孩子们的举手, 他们的感叹 ——这节课太刺激了!这节课很激动人心,我的心都快跳出来了!老师明天你还 来上我们的课吗?......这些话来自孩子的肺腑之言。

 更让我感动的是听课的老师和孩子们,他们都很认真、很用心地听着,印 象比较深的一次是到向阳镇小送教,那次,听课老师很多,全镇各科教师 100 多 教师参与听课,他们时而思索,而认真地做着笔记,学生们也让我收获了不少。

 那次,我带去的是一节各种形式的跳和综合游戏,那节课孩子们像得了世界冠军 一样的高兴。其实,孩子的兴趣不是教出来的,只要你创设各种情境,去激活他 们内在的心灵,他们就会创造出最美的你意想不到的乐趣。由此,我感悟到教师 责任的另一种含义。

 还有那评课的氛围,其实,送教下乡不仅仅是讲一堂课,听一节课,课后 的说课、评课才是一种真正意义的大课堂,对每个教师来说,都是一种思索,一 种提高。在评课时,老师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好的地方他们加以高度肯定, 不足的地方又给予中肯的建议,例如;在向阳中心校因为听课老师多,上课的学 生也多,一时不能全顾学生,点评的 XX 老师留意到了这一点,非常幽默地用一 句诗“羌笛何须

  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提出了委婉的批评。还有许多让人深 思的话语,使我豁然开朗,笑声中,我吸取了教训,在以后的上课,我总会注意 不再让有被遗忘的角落,这种细致入微的评课,给老师提出了更具体的做法,更 高的要求。说是送教下乡,其实对于送者和接受者,都是收获者。再如,在纳直

 中心校评课后的“聊课” ,我们无所不谈,除就课论课之外,我们还做了一些课 外教材的聊课,大家都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这些都是汇集的教学方法、经验!评 课就像照多面镜,让我发现了自己平时上课中存在的问题,这为以后工作中得到 及时改正。

 送教下乡的每一节课应该说凝聚着执教者的智慧和心血,也是在各级各类 教学观摩中出类拔萃、深受认可的。如果说教育是一艘船,那么,课程改革就是 扬起的风帆,送教下乡就是鼓起帆的风,但愿我们天峨的教育扬起风帆,越走越 宽阔! 总之,通过这次送教下乡活动,对我来说,真是受益匪浅,从自身专业成 长的角度,交给老师们开启教育成功的钥匙,在教学层面上又有了新的领悟与提 高,还结识了很多优秀的当地教师, 同时在业务上能够得到教研员的指导和鼓励, 这对我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是一件难得的财宝! 我将吸取一次次成功与失败经验,一如继往精心谋划将明天的体育教育事 业进行到底。

  2011 年 5 月

  篇三:《送课下乡心得体会》

  送教下乡观摩课学习心得与体会

  3月18日,我有幸赴小寺沟中心小学参加了由县教育局教研室组织的送教下乡活动,此次活动我收获很大,受益匪浅,不仅让我领略到了四位出类拔萃的数学教师的讲课风采,也让我从中发觉到了自身在课堂教学方面的浅薄与不足。下面我就这次听课谈几一点自己的体会

  第一、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

  今天的观摩课上,我发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境,目标明确,能为教学服务。他们在上课时能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利用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并紧密结合科学学科的自身特点,创设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激起学生学习兴趣。比如:张晓虎老师利用多媒体播放水螅生产下一代的过程既吸引了学生的兴趣,又把学生陌生的知识形象、具体的展示出来,还紧紧扣住了本科的知识目标;孙勇主任的猜谜游戏,不仅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也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为教学服务。朴建平老师的导入以常见的生活场景引入使学生感到真实,也使学生认识到生活和科学的紧密联系。

  二、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要让学生通过亲身探究,从中获得知识,对自然界的有些现象,学生经过亲身探究才能产生认识,才能“提出问题、进行假设(猜想)、设计实验、交流、验证假设”这些步骤来进行,培

  养了他们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李伟静老师的《固体、液体和气体》,通过生活中常见的四中液体水、牛奶、油和洗涤灵来探究液体的性质,用具有鲜明对比性的材料来探究液体性质,使学生感到熟悉同时又使学生明白科学就在身边。在探究过程中李老师非常耐心的等待并指导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李老师也给予了学生极大的空间并不是急于把自己的答案展示给学生。

  三、 教师精心的教学设计。

  今天的课上我感觉到四位授课教师都煞费苦心的作了周密而细致的准备,孙勇主任的《光的传播》打破教材的编排,是教材为己所用,抛给学生一个探究问题怎样使光通过三个纸板照到屏幕上?让学生充分探究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

  在本次学习中,我深刻地认识到做为一名教师,只有精心设计课堂,利用新课改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它成为学生学习知识展示自我的平台。才能不断的提高自己,从而更好地完善自己。

  总之,今天的学习让我受益颇丰,以后我会多学习新课改理念,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挖掘学生潜能,积极参加各种教科研活动,多听同任教师的课,向身边的优秀教师学习。努力上好自己的每一节课,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争取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提高自己。

  篇四:《送教下乡培训心得体会》{体育送教下乡心得体会}.

  与名师比,我们差在哪儿?

  “送教下乡”活动学习心得

  ——逊河镇中心学校 关金萍

  新学期开学初,我很荣幸地参加了“教师送教下乡”学习活动。本次学习有专家的讲座,名师的现场观摩教学及与教育专家和名师的互动交流。纵观这几节课,名师的课如行云流水,润物无声。教师对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对学生的引领能力及操作教学设备的娴熟能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堂上把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师生激趣互动、知识拓展及学生素质培育贯穿始终,对我的启发很大。同时,也让我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

  1、教学目标的确立和体现

  在三维目标的确立上,应该说我没有问题。和名师比,我觉得自己对教学目标的理解只停留在纸面上,不能深入的领会,从而造成在教学的过程中落实不到位;反观名师,是把三维目标进行内化,抓住重点要落实的教学目标,细化为几个小的教学目标,在课堂的各个环节中去落实,在知识的传授和生成过程中不着痕迹地达成目标。可以说,名师课堂中的每个环节、每个细节,都是围绕着确立的目标在展开教学的。

  2、教学思路的设计和课堂结构的安排

  为了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需要教师在教学程序的设计和运作上一步步去落实,各个教师在这方面都有所体现,但我做的却不能尽如人意,显得层次凌乱,结构松散,教学目标不能得到落实,并且在引导学生时往往会出现老师无话可说的尴尬局面。名师的课在开课的环节与学生进行对话,意在引起学生对老师的亲近,所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这样做既增加了师生之间的感情,解除了师生初次见面的陌生感,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另外教师在谈话间也是在了解了学生大概的学习情况,为下步的教学打下基础。

  3、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分析

  知识点要靠教师去讲,但是怎么讲,讲到什么程度,采用什么手段,是没有固定模式的。那种把关键词句罗列出来,让学生顺着老师的牵引,一句一句地学,一段一段去理解的方法,虽然条理清晰,知识点一目了然,但它最大的弊端是要点是教师给总结、提炼出来的,学生是被动的接受,学生没有参与到知识的形成

  过程中,没有体验知识形成的快乐,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是被动的,是教师给个拐棍然后被牵着走的,主动性发挥不出来,知识的记忆当然不牢固。正因为这样,学生思维始终处于封闭状态,造成学生思维不积极,探究不深入,视野不开阔,知识面狭窄的现状。

  名师在这方面做的和我们大相径庭,从始至终都没有给出本课的知识点,而是巧妙地把知识点分散在各个教学环节当中,积极地进行引导,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去探索,去发现,去总结,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在活动中愉快地掌握了知识。一堂课下来,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愉快。

  4、教学效果上的分析

  一堂课的好坏最重要的标准是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名师的课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学生积极思考,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了进步和提高,教师有效地利用40分钟,学生学的轻松。所以,上课不能只看表面,那种表面上学生参与了学习的过程,课堂上气氛热烈的课,,静下来想想,学生们就像在演一出教师导好的木偶戏,主角是老师,学生是老师手中的木偶,他们不需要去思考,行动是老师提前设计好的,只要跟着做就行了。试想,这样的课堂教学,学生能有什么发展呢?

  上一节这样的课,教师们都说太累。是啊,我们的教师把精力放在了备教材、备教参、查资料、制课件、“背”教案、“背”导语,演练各个环节,付出的辛苦是平时一节课的数倍,课堂上教师不停地讲,不断地指挥学生,能不累吗?而成效却是微乎其微的,老师们厌倦是理所当然的。

  说实话,每次在参加教学研究活动或观看教学视频的时候,我总是对城里孩子的素质羡慕不已,心里都想过如果这样的孩子放在我手里,我一样会教的很好。但现在想来,恐怕不是这样的。

  名师在课堂上风趣机智的语言,亲切祥和的教态,及时捕捉课堂中生成的洞察力以及能将生成内化的应变能力,让我每每想起变心潮荡漾,这将是我今后教学中努力要做到的。

  2014年9月5日

  篇五:《送教下乡培训心得体会》

  与名师比,我们差在哪儿?

  山西省教科院“国培计划”送教下乡活动学习心得

  ——西城街小学 冯娟{体育送教下乡心得体会}.

  2015年11月30日—12月2日,我很荣幸地参加了山西省教科院“国培计划”送教下乡的学习活动。本次学习有我县名师、课改引头人所带来的六节优质课,还听到了来自太原小学的两位专家的指导,更可贵的是聆听了两位专家为我们做的现场观摩教学及专题讲座。课堂上两位专家对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对学生的引领能力及操作教学设备的娴熟能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两位专家在课堂上把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师生激趣互动、知识拓展及学生素质培育贯穿始终,对我的启发很大。教育局领导还安排了本县名师、课改引头人所带来的六节优质课。我想,领导的意图应是让老师们在听课中发现我们与名师间存在的差距吧。

  纵观这几节课,名师的课如行云流水,润物无声,相比我的课却是生硬死板,花哨无实。现就谈谈几点个人粗浅的看法

  1、教学目标的确立和体现

  在三维目标的确立上,应该说我们的教师没有问题。和名师比,我们对教学目标的理解只停留在纸面上,不能深入的领会,从而造成在教学的过程中落实不到位;反观名师,是把三维目标进行内化,抓住重点要落实的教学目标,细化为几个小的教学目标,在课堂的各个环节中去落实,在知识的传授和生成过程中不着痕迹地达成目标。可以说,名师课堂中的每个环节、每个细节,都是围绕着确立的目标在

  展开教学的。

  2、教学思路的设计和课堂结构的安排

  为了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需要教师在教学程序的设计和运作上一步步去落实,各个教师在这方面都有所体现,但我们做的却不能尽如人意,显得层次凌乱,结构松散,教学目标不能得到落实,并且在引导学生时往往会出现老师无话可说的尴尬局面。两位名师的课在开课的环节与学生进行对话,意在引起学生对老师的亲近,所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这样做既增加了师生之间的感情,解除了师生初次见面的陌生感,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另外教师在谈话间也是在了解了学生大概的学习情况,为下步的教学打下基础。史老师在教学《月光曲》有关联想的那一段时,史老师说读联想的句子,你能看到几幅画面?孩子们众说纷云,史老师及时引导,我们给归纳一下,要用上“月”字。史老师这样一说,第一个画面出来了,月亮升起。往后一读,第二个画面也出来了,月亮越升越高,有月有云多美的画面。月穿微云 第三个画面更是引得巧妙,这样动态的画面,和月靠起来,是什么呀?孩子们集思广益归纳为“月下浪涌”那么该用什么节奏去读呢?一个学生说激动的,一个说得声音高点,这时史老师说“这就是读书,得读出节奏。月亮升起 我们用轻缓的节奏 激动,老师给你个词激昂,声音高给个词 明快。”在史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明白了什么是更高的朗读境界,我们也从孩子的读书声中陶醉在这三种画面中。

  3、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分析

  知识点要靠教师去讲,但是怎么讲,讲到什么程度,采用什么手段,是没有固定模式的。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把关键词句罗列出来,让学生顺着老师的牵引,一句一句地学,一段一段去理解,这种方法条理清晰,知识点一目了然,这是我现在用的,我想也是老师们喜欢用的一种,但它最大的弊端是要点是教师给总结、提炼出来的,学生是被动的接受,学生没有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没有体验知识形成的快乐,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是被动的,是教师给个拐棍然后被牵着走的,主动性发挥不出来,知识的记忆当然不牢固。正因为这样,学生思维始终处于封闭状态,造成学生思维不积极,探究不深入,视野不开阔,知识面狭窄的现状。

  名师在这方面做的和我们大相径庭,从始至终都没有给出本课的知识点,而是巧妙地把知识点分散在各个教学环节当中,积极地进行引导,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去探索,去发现,去总结。史老师在教学《月光曲》的重点字词时。她是这样做的孩子们如果想让你积累词语,你最想积累哪个?学生们说微波粼粼 老师说看到这个词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自然而然孩子们想到了“粼”史老师指导书写“粼”,史老师紧接着引导看到这个词你能想到什么?史老师这样一引导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在活动中愉快地掌握了知识。一堂课下来,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愉快。

  4、教学效果上的分析

  一堂课的好坏最重要的标准是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名师的课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学生积极思考,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础

  都有了进步和提高,教师有效地利用40分钟,学生学的轻松。我们平时讲的公开课包装华丽,运用了大量的多媒体课件,表面上学生参与了学习的过程,课堂上气氛热烈,但静下来想想,学生们就像在演一出教师导好的木偶戏,主角是老师,学生是老师手中的木偶,他们不需要去思考,行动是老师提前设计好的,只要跟着做就行了。试想,这样的课堂教学,学生能有什么发展呢?

  上一节这样的课,教师们都说太累。是啊,我把精力放在了备教材、备教参、查资料、制课件、“背”教案、“背”导语,演练各个环节,付出的辛苦是平时一节课的数倍,课堂上我不停地讲,不断地指挥学生,能不累吗?而成效却是微乎其微的,老师们厌倦是理所当然的。

  在这次活动中,名师们与学生是初次见面,对学生的了解就只有课前短短的几分钟,但课堂上学生是思维敏锐,回答问题积极,课堂气氛活跃。比如太原五一路小学李跃泽老师在《老人与海鸥》的教学中,通过选择台标引出了老人与海鸥的故事,仅从这一点上,就足以体现于老师的魄力。更绝的是学生们在李老师用简单的“读、找、画、品、悟”五个字教给孩子们自学课文的方法的引导下,轻松愉快地进入学习状态,又如从三个“褪色”感受到老人的俭朴,从舍得与不舍得体会“只”的新含义。李老师自然、优美富于亲和力的话语更是让学生融入其中,做到自觉参与而不自知。这样课堂气氛不但活跃了,学生也在不知不觉中达到了学习目标。

  看到这样奇怪的现象,在佩服之余,我不仅要深思差的不是我

  们的学生,是我们的老师素质跟不上。说实话,每次在参加教学研究活动的时候,我总是对实验、彩璟小学孩子的素质羡慕不已,心里都想过如果这样的孩子放在我手里,我一样会教的很好。但现在想来,如果真的把这里的孩子放在我们手里,那是孩子们的悲哀;如果把我们的孩子让名师来教,那是孩子们的幸运。

  两位名师在课堂上风趣机智的语言,亲切祥和的教态,及时捕捉课堂中生成的洞察力以及能将生成内化的应变能力,是我所不具备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成为名师的道路上,我任重而道远,现在的我是丑小鸭,但我相信只要我努力学习、不断探究,在不久的将来我一定会成为美丽的白天鹅。

  二〇一五年十二月四日

  篇六:《送教下乡心得体会》

  听一堂优质课,胜教一年庸碌书

  张咪{体育送教下乡心得体会}.

  我有幸聆听了卢慧玲老师送教下基层活动。我观摩、学

  习了卢慧玲精彩的课堂展示,觉得感触颇深,收益匪浅。现将自己几点的粗浅感受记下。

  一、卢慧玲老师的数学课,让我体会到课堂教学的灵活

  性、灵动性、老师自上课至课终,老师始终围绕学生运转,学生一直环绕老师运行。老师语言亲切和蔼,消除了学生对陌生老师的心理隔阂,它能有效带领学生一起走进课堂,深入文本,深入人的心灵深处。卢老师课堂语言幽默,简洁,准确,他用自己的挥洒自如的语言带着学生感受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乐趣。通过简单明白的通俗语言,让学生由浅入深,不知不觉中把只是收入囊中。其次,教师着眼于学生自主发展的课堂教学,做到“先学后教、师导和学生讨论相结合。老师对学生并没有过多的限制和束缚,学生的想象、讨论、联系是自由进行的,学生占据了课堂的主阵地,但是,学生没有脱离轨道,没有脱离教师精妙设计的运行轨道,教师充分“放”了学生,学生充分“离”老师,而结果是圆满的,成功的,

  学生学到了知识,教师达成了“传道、授业、解惑”的天职。

  

相关热词搜索: 心得体会 下乡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