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会,读音为tǐ huì,汉语词语,意思是指体验领会,出自《朱子语类》卷五,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长津湖观影体会100字3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长津湖观影体会100字3篇
【篇1】长津湖观影体会100字
《长津湖战役》观后感
长津湖战役(The Battle of Chosin)发生在1951年11月27日,当时,陆战一师前进到长津湖西侧,这里连绵的山地。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已经陷入了十万大军的包围中。影片中一张战场形势图,显示了双方战场态势。蓝色为陆战一师的位置和突围路线。湖东侧是陆战一师的1团和5团共8000人,湖的南头是陆战一师师部和部分工兵,有3000人。湖东侧是陆军第7师31团在担任右翼掩护,有4000人。合计总兵力有18000人左右。另外,在战斗中陆战一师还得到第一航空联队的空中支援。红色为另一方部队,形成一个包围圏,为9兵团的20J,27J和26J共三个军,最终投入兵力计15万人。中间浅蓝色是长津湖,它是截流长津江的水库,长津江流入鸭绿江。
老后视角
这部影片,以老兵的视角回顾那场惨烈的战斗,无涉胜败。零下40度的严寒,使战斗变得更加悲壮。健在的老兵在讲述这个故事时,充满感情。离开战场就不再敌对,他们对敌方军人流露同情和敬意。六,七十年过去了,当年爱吃冰激凌的年轻人,都垂垂老矣,但他们依然可爱。
战死的士兵在掩埋前保持冻结的姿势
被俘士兵的’脚冻成冰坨,陆战队士兵脱下鞋来,发现脚趾被冻掉在鞋中
陆战一师师长,作为主角,在影片中一带面过。史密斯将军是个富有经验而且非常谨慎的指挥员。陆战一师深陷重围未被歼灭,很大程度得益于他的指挥。
第7师31团遭到毁灭性打击,只幸存300余人,费思中校最后指挥突围时阵亡。
战斗结局
陆战一师最终突出重围,一路撤到兴南港,乘船离开了。同时带走了9万多北朝难民。此役美军伤亡5000人,其中第7师31团占到3000多人。战役双方共伤亡数万人。
陆战一师1941年2月1日成立,在太平洋战争中,参加了瓜达尔纳尔岛战役、格洛斯特岬战役、贝里琉岛战役‘冲绳岛战役,对日作战屡建奇功。二战后,参加了越南战争、海湾战争和在索马里进行的“重建希望”人道主义救援行动。
老兵永不死,只是渐凋零。
这部影片中除了几个历史学家外,其他的解说都是老兵们的语言,即使他们不出现于画面。他们心里没有仇恨,会拥抱昔日的对手。老兵们有自己对胜败的诠释他们觉得,虽然没有胜利,但是南韩还在,值得去战斗 。此生无悔,一点也不!
9万多难民随着陆战一师撤离了,看这画面上那些妇女和儿童,感到一丝丝欣慰。
【篇2】长津湖观影体会100字
《冰血长津湖》观后感
高二五班 辛利民
今天晚上在学校看了一部电影,非常具有教育意义名叫《血战长津湖》。电影主要说了1953年一天,在朝鲜人民过着平净的日子时,美国的轰炸机炸毁了他们的房子,中国志愿军抵抗外国侵略者的故事。
长津湖之战为抗美援朝第三次战役的东部战役,是朝鲜战争最惨烈的一次战役。
当时,志愿军一九兵团以16万优势兵力在朝鲜东北部的长津湖地区成功包围了美国陆战1师和第7师共约3万人,但由于严寒,补给不足,火力差距和美军空中优势等原因。志愿军未能达到全歼陆战师战的目的,并付出了伤之六万与人的惨痛代价。
而对战局的突然变化,中国急调当时在山东整顿的九兵团约15万官兵冒着严寒对美国陆战1师和第7师的第31团发动了进攻。
在电影中有个志愿队叫“北极熊“在领导看着搬运伤员时发现了有一位志愿军叔叔举着红旗站在美国废弃的坦克上,他已经冻死了,领导和两位战士向他敬军礼,在早上,他们埋伏在靠近美国军队的营地上那时零下40度,志愿军叔叔们美国侵略者用手榴弹炸开冰面,美国军队沉了下去。中国志愿军取得了胜利。
在早上,他们埋伏在靠近美国军营地的雪山上,那时气温是零下40度,志愿军衣服单薄,冷的时候用哈气来暖和,到了晚上九点,志愿军的队长吹起了冲锋号,所有的志愿军从四面八方开始进攻,他们拿着炸药包赶来,有的竟与敌人同归于尽,在枪声中,志愿军鲜血洒满战场,这都是为了抵御外来侵略者才流下的。
队长使用了电报,要求派兵支援。美国军打不过志愿军了,坐飞机到了长津湖,包围了美国侵略者长津湖,用手榴弹炸开了冰面,美国军队沉了下去,中国军队赢得了胜利。
在电影中有个志愿队叫“北极熊”,在领导看着搬运伤员时,发现有一位志愿军举着红旗,站在美国废弃的坦克上,他已经冻死了,领导和两位战士向他敬军礼。
我看完这部电影后,又想哭又生气。要是没有志愿军,就没有我们现在美好的生活,谢谢你们。
我们以后也一定会像你们一样坚强,把祖国建设的更加强大,不被欺负!
【篇3】长津湖观影体会100字
珍 爱 和 平 铭 记 历 史
——观《冰血长津湖》有感
肥城市第二高级中学 孟雅男
昨晚与学生共同观看了《冰血长津湖》这部战争史诗般的影片,感触颇深。这场规模宏大的战役真实、客观的再现了当年中国人民抗美援朝的战争史实。
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率领下,跨过鸭绿江,开赴朝鲜战场。这场出征对新中国来说是首次出境作战,但却并非是中国人第一次入朝作战。纵观中国历史,能够基本实现统一的朝代大都会在朝鲜半岛打一仗,但这一次的出境作战却那么地特殊,不论是毛泽东还是任何中国领导人事前大概都不会想到,新中国刚刚建立便要经受如此严峻的考验。当时的中国军队从未有出境作战的经验,更遑论需要面对的对手是以美国为首的所谓“联合国”军,这几乎意味着要同大半个世界进行战斗!即便如此,中国人民志愿军还是唱着“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歌声出发了,虽然在当时人的眼中,这歌声更带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悲壮。
六十三年转瞬即逝,人们对朝鲜战争的了解也与日俱增。松骨峰战斗、上甘岭战役等等都因各种文学或影视作品而为人所熟知,但论艰苦残酷,论敌人之强大丝毫不在它们之下的长津湖之战却鲜为人知。如今这个遗憾终于被《最寒冷的冬天Ⅲ :血战长津湖》所弥补,它将六十三年前那场超越人类想象的残酷战役展现在了所有读者的面前,让人唏嘘不已。
长津湖发源于长津江,是朝鲜北部最大的人工蓄水湖。在这里作战的志愿军第九兵团是当时中国预备解放台湾的王牌部队之一。这样一支拥有超强战斗力的部队,却在战役准备阶段就遭到了让人难以置信的后勤混乱。从战役准备阶段,到入朝作战都可以说极不充分。对此书中是这样形容的,“在1950年这个朝鲜50年间气温最低的冬天,9兵团每个班十多人只有一两床棉被,夜间,战士们将这一两床棉被摊在雪地上,十多个人挤在棉被上互相搂抱取暖以抵御零下30摄氏度的酷寒,入朝第一天,就冻伤800人。”以至于在这个零下三十多摄氏度的天气中,很多战士还未投入战斗就被活活冻死。这样的极限严寒对于他们的对手--美国海军陆战队第1师来说同样印象深刻,书中引用的美军士兵回忆录形容道:“我们所到之处,冰天雪地,平均气温在零下20多华氏度。尽管有御寒的大衣,可是仍然挡不住刺骨的寒风。直到今天,每当我回忆韩战,总是想到那寒风刺骨的冬天。”但美军毕竟是世界上最现代化的军队,当志愿军连吃个土豆都必须用腋窝暖化之后一层层地硬啃之时,美军却可以在感恩节肆意地吃火鸡大餐。这样后勤上的巨大差距换了其他任何一支军队来恐怕都会绝望。
哲学家萨特曾说过:“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是亘古不变的,一是高悬在我们头顶上的日月星辰,一是深藏在每个人心底的高贵信仰。”由此可知,信仰是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撑和力量源泉。一旦怀抱信仰,相信未来,就会无所畏惧,创造奇迹。因此,拥有坚强信仰的志愿军创造了在几乎没有补给、严格进行隐蔽伪装的情况下,在极寒的严酷境地中,连续行军10天、平均日行军30公里的伟大奇迹。只有这样的军队,才能在后来更为惨烈的战斗中让世界震惊!
相对于志愿军,美国军队的战斗力往往被误认为是现代化的科技和武器所带来的,他们的自身的战斗力似乎不值一提,不过是一些少爷兵,怕死且胆小罢了。可事实却并非如此,在书中我们似乎看到了一支与以往宣传中截然不同的美国军队,在战斗中,美军与志愿军一样,都有着不顾一切的决心,令人难以置信的勇气。他们陷入重围却并不慌乱,虽然在撤退却井井有条。他们的殿后部队尽职尽责的挡住了志愿军的追兵,摧毁了自己认为重要的军事物资,他们的开路部队按照命令,对每一个阵地发起凶猛的冲锋。在一条桥边,志愿军舍生忘死两次炸掉了这座桥,但都被美军修好。但没成想,神一般的志愿军敌后侦察兵第三次炸毁了这座桥,这次连桥基都没给美国人留下。可美国空军居然从日本调来8套每套重达1.1吨的车辙桥组件空投到美军阵地,然后在悬崖上仅用两天不到的时间就架设了一座载重50吨、可以通过撤退部队所有车辆的桥梁。记录展示了这两支军队的可敬可畏之处,一支部队把人的能力发挥到了极致,另一支部队则展现了赤裸裸的工业暴力之美。这两支军队用钢铁一般的意志和精神,在这酷寒的冬天,迸发了一场足以闪耀整个世界战争史的战斗。
实际上,对这场战斗而言,穷究战争的胜负已毫无必要,不论是志愿军在极端劣势的条件下击退美军还是美军陆战1师进行了一场成功地“敦刻尔克大撤退”,这都已经成为了过去,更值得我们深思的是双方军队因为坚定的信仰而表现出的钢铁般的意志。唯有坚定的信仰,才能撑起民族的脊梁!
相关热词搜索: 集合 体会 观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