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心得体会 >

党史故事100讲第五集心得体会范文(精选4篇)

时间:2021-10-24 20:11:28 来源:网友投稿

得体:汉语词汇得体:护理品牌,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党史故事100讲第五集心得体会4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党史故事100讲第五集心得体会4篇

【篇1】党史故事100讲第五集心得体会

2015看《筑梦中国》第五集世纪跨越心得体会

通过全面的理论学习,我在以下几个方面有了新的认识,思想觉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下面是观看筑梦中国后的心得体会。

  首先,只有解放思想才能推进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完善。解放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无产阶级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实事求是的过程,是我们不断认识与把握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过程,是由计划走向市场的过程。新时期新阶段,解放思想的核心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党的十八大提出实现伟大“中国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就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切实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观的突出问题,把科学发展观真正贯彻落实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探索创新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如果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不可能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更不可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展“中国梦 ——我的梦”大讨论活动,就是要找到适应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新方法,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积极主动地转变思想,逐步从不合理的教条中走出来,彻底改变束缚我们的思想和观念,才能真正做到“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最终改变不合理的体制机制,让我们的努力朝着更合理的方向发展。

  其次,科学的指导思想才能明确发展的方向,新的教育理念才能成就与时俱进的教育方法。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打破瓶颈制约,才能实现教育成果的“高效”。更新观念才能使我们的教育事业提速,没有超前意识就不可能有与时俱进的教育方法,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我们的教育事业必须要与现实的需求相衔接,经济的发展已经由计划到市场。国家对教育改革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教师的本分,新时代新形势下的教育要求我们加强理论学习;作为合格的人民教师,要认清历史使命,真正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忠实履行职责,保质、保量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不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教学就有可能偏离方向,教育工作就不可能有新突破。只有在复杂的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勤奋学习,钻研业务,才能肩负起新形势下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才能教育出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

【篇2】党史故事100讲第五集心得体会

第五集,吃货:吃法,就是活法

人生逆旅,处在压力之下,每个人释放压力的方式不同。有人写作,有人听音乐,有人摩挲手上一百零八颗佛珠……苏轼的办法是,寻找美食。

苏轼第一次被贬,是去黄州。他刚刚死里逃生。这次被贬,对他打击很大。在黄州城外,他看到连绵不断的竹林,围绕城郭风平浪静的长江水,心里已经开始盘算:这里竹林多,竹笋一定很香很嫩;长江里的江鲜不愁吃不到。想到这,苏轼心情就好些了。

他写到: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后来,苏轼果然常常拿竹笋和江鱼来安慰自己的胃,款待自己的朋友。

苏轼第二次被贬,是去惠州。惠州在南方,水果四季不断,尤其一些特产果物,因为交通阻塞,在中原很罕见。苏轼第一次吃到因博得杨贵妃一笑而闻名的荔枝,他高兴地写下: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但苏轼在岭南没呆几年,又迎来第三次被贬,去了天涯海角的儋州。儋州在海南,当年不但无肉无鱼,甚至连米面都需要从岛外运送进来。每逢天气变化,海运隔阻,岛外的各种食材暂时都运不上岛,结果苏轼在当地发现了生蚝这一美味!他给儿子的信里激动地写到:“东坡在海南,食蚝而美!”还千叮咛万嘱咐要儿子做好保密工作,别让朝廷的贪官们知道,否则会 

苏轼是一位美食家,在最艰难的时刻,他总能想出办法找到人间的至味。在水产品中,他最钟情两样:一是鮰(huí )鱼,二是河豚。他有一首著名的诗,主角就是河豚。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众所周知,河豚含有剧毒,但味道鲜美。苏轼对此念念不忘,他把河豚和江南春天的美景联系到一起,对河豚的爱呼之欲出。

苏轼住常州时,当地有一士绅特地烧了河豚邀请他上门品尝,士绅家中的女眷全都躲在屏风后面,想听这位大名人如何发表吃后感言,却见苏轼埋头大吃,一言不发。女眷正有些失望,忽然听见苏轼夹着一大块河豚肉送入口里,并大声道:“也值一死。”众人才莞尔一笑,宾主尽欢。

 相比有毒的河豚,鮰鱼就安全多了。苏轼云:

 粉红石首仍无骨,雪白河豚不药人。

寄语天公与河伯,何妨乞与水精鳞。

诗里说的“粉红石首”,就是鮰鱼。因为它是总栖息在石洞中伸出头,好像石头长出了脑袋,所以也叫石首。也有一种说法讲,苏轼途经湖北石首,吃了久负盛名的石首鮰鱼,听了前所未闻的石首民谣“鮰鱼石首有,名字叫石首,白天歇石洞,晚上戏回流”,于是才有了这首诗。

但无论是河豚,还是鮰鱼,其实苏轼并不常吃到。他在海南时用丰富的想象下酒,写了吃货的名篇《老饕赋》:

尝项上之一脔,嚼霜前之两螯(áo)。烂樱珠之煎蜜,滃(wěng) 杏酪(lào)之蒸羔。蛤(gé )半熟而含酒,蟹微生而带糟。盖聚物之大美,以养吾之老饕。

 

小猪颈后部那一小块最好的肉,

吃螃蟹只选霜冻前最肥美的螃蟹的两只大螯,

把樱桃放在锅中煮烂煎成蜜,

用杏仁浆蒸成精美的糕点,蛤蜊要半熟的时候就着酒吃,螃蟹则要和着酒糟蒸,稍微生些吃。

……

寥寥几笔,一个又挑剔又有追求的美食家形象活灵活现,但真实的苏轼却很可怜。他写这首赋时,是在被贬海南之后的1099年。当年4月,正赶上海南岛大旱,米价暴涨。为了解决断粮之忧,苏轼想起道家有一种“龟息辟谷法”,就是模仿乌龟的呼吸,每天迎着初生的太阳吞咽,与口水一起服下。据说不但不饿,还能强身健体。苏轼写下这个方子,和儿子一起练习。

同时,被贬雷州海康县的弟弟苏辙给他来信。弟弟在信里说,自己无肉可吃,体重骤减,瘦了很多。苏轼写了一首《闻子由瘦,儋耳至难得肉食》回赠说,这里的情况比他那边更糟。土著居民一日三餐都吃掺有红薯、芋头的米饭。苏轼想吃肉,他们就给推荐烤老鼠和烧蝙蝠,这该让他如何下咽呢?以前苏轼听到刚出生的老鼠就会恶心想吐,现在偶尔也会入乡随俗吃点蛙肉。

最后苏轼还和弟弟开玩笑说:

 

海康别驾复何为,帽宽带落惊僮仆(tóng pú)。

相看会作两臞(qú)仙,还乡定可骑黄鹄。

未来某一天,兄弟俩一定会瘦成清癯的仙人,骑在黄鹄身上飞回故乡去。

苏轼是美食家不错,但和那种非山珍海味不吃的美食家不同,他对饮食的态度是宽容的、平等的。

北宋的时候,猪肉是鄙贱之物,有钱人根本看不上。在黄州,生活窘迫的苏轼看到猪肉便宜,于是研究如何烹饪,最后大获成功。他写了一篇《猪肉颂》记录这件事:

净洗铛(chēng),少著水,柴头罨(yǎn)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这道红烧猪肉,后来成为一道名菜,那就是我们今天吃的“东坡肉”。

 苏轼还用荠菜、萝卜和米制成粥食用,命名为“东坡羹”,他在《东坡羹颂》中说:“东坡羹,盖东坡居士所煮菜羹也,不用鱼肉,五味有自然之甘。”

“自然”是苏轼在诗文里经常会提到的一个词。这是他的饮食哲学,也是生活哲学。

 苏轼在饮食上到底给我们留下了什么?仅仅是东坡肉和东坡羹吗?不是的,苏轼也把对温暖的爱恋、仁慈、充实和美好注入我们的肠胃和心灵。

 苏轼讲究饮食,却反对杀生。他虽然做不到完全素食,但只吃“自死物”,不因口腹之欲而杀害生命。

从黄州开始,苏轼就在学习如何做一个菜农。每到一地,他都整治出一个菜园子。苏轼对各种菜蔬都带着浓厚兴趣,乐于研究和种植,“早韭欲争春,晚菘(sōng)先破寒。”眼看着菜一点点长大,甚至舍不得吃。“未忍便烹煮,绕观日百回。”而吃下自己种的菜蔬后,他写到:“人间无正味,美好出艰难。”

剖析苏轼自己的饮食之旅,我们仿佛看到,这也是他的人生之旅。苏轼如何在黄州安然自得地吃着东坡肉,如何在各处的漂泊无定中,喝一碗普通的菜羹。在自己的菜园,他弯下腰去,心情愉快地干活……这一切,已经和他热爱的美食融为一体。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liǎo)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这是很多人都喜欢的,苏轼的一首词。台湾作家林清玄说,苏轼的“清欢”,是生命的减法。愿我们在舍弃了世俗的追逐和欲望的捆绑之后,都能和苏轼一样,回到最单纯的喜欢,回到生命里最本真的味道。

第六集,家风:守护苏轼的童年

【篇3】党史故事100讲第五集心得体会

2017《巡视全覆盖》破解“历史周期率”心得体会

在十九大召开前夕,大型政论专题片《巡视利剑》在央视播出,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该片全景展示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巡视工作在纪检领域所发挥的令人瞩目的利剑作用,发现问题,形成震慑,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有力支撑。全面从严治党,就是要探索在长期执政条件下进行自我净化的有效途径,破解“历史周期率”。

“历史周期律”是历史上诸多国家政权所经历的兴衰治乱、往复循环呈现出的周期性现象。1945年,黄炎培先生在延安与毛泽东进行了一段关于“历史周期律”的对话,谈到历朝历代都没能跳出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的“历史周期率”,毛泽东表示,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

随着改革开放事业的迅速推进,我们党带领人民不断取得新的巨大成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现在,我们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但同时,我们也面临着各种新的严峻考验和挑战。尤其在党内,存在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全面从严治党不力,党的观念淡漠、组织涣散、纪律松弛,管党治党宽松软等问题。在这么重要的关键时期,处在这一新的历史方位,面临着“四大考验”、“四种危险”,如果党内政治生活不正常,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不强化,管党不力治党不严,我们党就会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中失去执政资格,就有可能发生“霸王别姬”的悲剧,就不可能破解当年黄炎培在延安与毛泽东进行“窑洞对”时提出的“历史周期律”难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超过60%的问题线索来至于巡视,查处了一大批高级领导干部,全面从严治党虽取得的重大成果,但依然任重道远,巡视巡出了“大老虎”、“大腐败”,“小苍蝇”、“微腐败”还需巡视来精准制导,巡视要查处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对党的执政基础威胁最大的突出问题。

“发现问题,形成震慑。”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从肩负的历史使命出发,直面“四大考验”“四种危险”,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着力从严从细管党治党,党的建设实现重大历史性变革,党经历了洗礼和锻造,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和领导力、号召力大大增强,党心民心更加凝聚。

2013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审议《中央巡视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研究部署巡视工作情况的报告》时强调:“巡视是党章赋予的重要职责,是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举措,是从严治党、维护党纪的重要手段,是加强党内监督的重要形式。”

巡视是政治巡视,要只有巡视全覆盖,才能巡视利剑高悬,巡视震慑常在。市县巡视,特别是县级巡视,巡视对象是县级部门和乡镇甚至延伸至村或社区,更能发挥政治显微镜和探照灯作用。巡视聚焦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全面从严治党三大问题,紧扣“六项纪律”,再到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是对基层党组织一次全覆盖的“政治体检”。

党的十八大以来,超过60%的问题线索来至于巡视,查处了一大批高级领导干部,全面从严治党虽取得的重大成果,但依然任重道远,巡视巡出了“大老虎”、“大腐败”,“小苍蝇”、“微腐败”还需巡视来精准制导,巡视要查处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对党的执政基础威胁最大的突出问题。

利剑锻造,民心所向。“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我们党最大的执政优势就是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而贪污腐败便是破坏党群、干群关系和谐相容的“蛀虫”。“锄一害而众苗成,刑一恶而万民悦。”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巡视组紧扣“四个着力”,实现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巡视全覆盖,根据巡视移交问题线索,各地纪检监察机关立案查处厅局级干部1225人、县处级干部8684人。中央单位开展巡视发现厅局级干部问题线索1537件、处级干部问题线索2363件……巡视组剑指问题“动摇山岳,震慑州县”,让党内党外看到了中国共产党解决自身问题的决心和极强的自我纠错能力,让人民群众不断感受到、享受到更多全面从严治党的成果,“顺党心、合民意”。

利剑出鞘,所向披靡。巡视“利剑”出鞘,发挥“显微镜”和“探照灯”作用,发现问题揪住不放,做到真反馈、真整改,取得真成果、真实效。天津市委原代理书记、市长黄兴国,辽宁省委原书记王珉,福建省原省委副书记、省长苏树林……这一个个本应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高官要员,如今都因违法违纪锒铛入狱。在震惊全国的“三大贿选案”中仅辽宁拉票贿选案就共计查处955人,其中中管干部34人,省管干部905人,这些都是在巡视中发现的。一次次利剑出鞘,践行了“老虎”“苍蝇”一起打的郑重承诺,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对贪腐现象坚持“露头就打”,切实做到“有腐必反、有贪必肃”,对腐败分子,发现一个坚决查处一个,对腐败行为,发现一起坚决惩治一起,让贪腐之人明白“莫伸手,伸手必被捉”。

利剑高悬,警钟长鸣。在巡视组开展巡视以来,一些官员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侥幸心理,即便是巡视组开展“回头看”,一些干部的侥幸心理还没有消除。巡视“回头看”,不是“回眸一笑”,而是“回马一枪”,点中要害、枪枪见血。王珉、王阳、苏宏章、杨鲁豫、杨振超、尹海林、郑玉焯、黄兴国、张文雄、虞海燕等都是“回头看”期间落马的中管干部,用现身说法的形式给那些心存侥幸者一次次发人深省的警示。中央巡视工作以“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的决心,坚决把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巡视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举措,党之利剑、国之利器,不断创新,利剑越擦越亮,始终高悬于每名党员干部头上,精准发力、有的放矢,让被巡视的地区和单位真正感受到压力常在、震慑常在,真正让歪风邪气无所遁形,新风正气浩然长存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巡视工作,先后有23次关于巡视的讲话,50多次关于巡视工作的批示和指示,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巡视工作的理论体系。中央开展了12轮巡视,共巡视277个党组织,对16个省区市进行了“回头看”,对4个中央单位开展了机动式巡视,兑现了全覆盖的政治承诺。党中央的巡视抓住并推动解决党和国家根本性、方向性、全局性问题,发挥出令人瞩目的利剑作用。十八届中央纪委执纪审查的案件中,超过60%的线索来自巡视。巡视不只剑指个人的贪腐,也不留情面地揭开一些地方政治生态严重恶化的问题。山西系统性、塌方式腐败和三大贿选案(湖南衡阳破坏选举案、四川南充和辽宁拉票贿选案)都是巡视发现的。

从来治国者,宁不忘渔樵。巡视同样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当群众感受到巡视是动真格的,他们就敢于讲真话,反映真实情况,巡视中大量问题线索都是由群众提供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12轮巡视共处理来信来访159万件次,与党员干部和群众谈话5.3万人次,发现各类突出问题8200余个。实践证明,巡视监督是党内监督和群众监督相结合的有效方式,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监督的制度优势。自上而下的组织监督与自下而上的民主监督相结合,才能共同维护和促进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

九万里风鹏正举。我们正处在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最近的历史时期,党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对权力进行有效监督。全面从严治党,最终是要探索在长期执政条件下进行自我净化的有效途径,破解“历史周期率”。从巡视突破,坚定不移改进作风、惩治腐败,推动全面从严治党步步向纵深发展,才能实现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

巡视干部要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发挥巡视利剑作用,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纵深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茫茫九脉流中国,纵横当有凌云笔。我们正处在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最近的历史时期,党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对权力进行有效监督。全面从严治党,就是要探索在长期执政条件下进行自我净化的有效途径,破解“历史周期率”。巡视制度是中国特色的自我监督之路,高悬巡视这把利剑,广大党员干部更加感受到肩上责任的重大,使命的光荣,更好地守住初心,有始有终,永葆先进纯洁,在时代洪流的冲击中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

【篇4】党史故事100讲第五集心得体会

《延续中华文脉》心得体会

文运与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中华文明是迄今为止唯一没有间断的文明。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就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大型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第五集《延续中华文脉》刚刚在中央一套上演。其中讲到“四个自信”,其具有特殊重要意义。他鲜明地指出,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以深厚的文化自信,为新时期的文化改革指明方向,流淌过五千年历史长河,中华文明屹立世界潮头。传承传统文化,弘扬时代精神,讲好中国故事。

  其实习近平总书记早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已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他还强调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如果把一个国家比喻为一座大厦,那么,精神文明建设无疑是“大厦”的“四梁八柱”。国家这座“大厦”是否结实,关键取决于“四梁八柱”是否硬朗。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十分复杂的环境,一方面,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经济总量和人民生活都得到了大幅提升;然而,横观世界,希望和挑战并存,前进的道路会更加艰巨。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我们需要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筑牢发展的基础,提升民族的底气,“四个自信”正是引领精神文明建设的旗帜和标杆。

纵观中国历史,我们的文化自信,来源于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史为鉴,一串串历史篇章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一个个文人志士也为道德建设提供鲜活的教材。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从建党伊始中国共产党人一直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创造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形式,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用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由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惊天动地的发展奇迹,让中华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出新的绚丽光彩,使中华民族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这种伟大实践本身也孕育了绚丽多彩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欲信人者,必先自信。”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路上,坚持文化自信,有助于增强中国人民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信心,有助于增添中国傲立于国际社会的底气,有助于提升共产党人用中国理论解决中国问题的豪气。

我们坚定“四个自信”,要始终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立于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从而“笃行信道,自强不息”,将“四个自信”转化为发展动力和行动自觉。  

同样《将改革进行到底》播出后,在长子县委宣传部引起了强烈共鸣。“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只要结合我们中国的优秀文化不忘初心,开拓创新。在我们共同努力下,把我们长子的人和事宣传好,我相信我们长子的精神文明建设会再上新台阶。正如周彦飞部长所强调我们要借着中华民族当前改革的东风做好我们的宣传工作,讲好长子故事,讲好中国故事。

康旭斌

2017年7月24日

相关热词搜索: 党史 心得体会 第五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