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心得体会 >

学习袁隆平精神心得体会

时间:2021-10-24 13:03:37 来源:网友投稿

  1 学习袁隆平精神心得体会 提起袁隆平的名字,在我国可谓是家喻户晓,“杂交水稻之父”的名头,更是兼具分量和荣光。

 2021 年 5 月 22 日 13 时 07 分,“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 91 岁。

 创造中国粮食奇迹的一代巨星就此陨落,国人无不为之哀恸悲伤,得之袁隆平逝世消息后,长沙市民更是自发来到医院,深情送别袁爷爷。

 就是这样一位老人,让中国人不再饿肚皮,解决了千百年来的吃饭问题。袁老的一生和粮食作伴,与饥饿为敌,让十四亿中国人不再忍饥挨饿。

 袁隆平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杂交水稻优势的专家,是享誉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带领科研团队,开展杂交水稻攻关,不断刷新产量记录,直到今年年初,海南三亚南繁基地依然活跃着袁老的身影。袁隆平说过:“我不能躺在功劳簿上,要尽量发挥新的贡献,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把饭碗牢牢地掌握在我们中国人自己手上”。一株水稻,一碗米饭,是袁老一生孜孜不倦的追求。“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袁老为解决世界粮食问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没有饥馑,没有灾荒,这是平凡世界里最朴实、最美好的愿望,在袁老的努力下,一点点地

  2 变为现实。

 袁老的梦想是希望把杂交水稻推广到全世界,愿天下人都有饱饭吃。目前,杂交水稻在国内的年种植面积达到了 2.4亿亩,每年在海外的种植面积达 800 万公顷。中国人民不会忘记,世界人民也必将铭记,这样一位让梦想超越现实的科学家。

 袁老还有一个梦:“我曾梦见杂交水稻的茎秆像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帚一样大,籽粒像花生米一样大,我和助理们一块在稻田散步,在稻穗下乘凉”。禾下乘凉的背后,是丰收的喜悦,是袁老践行农业报国的坚定决心,他和他的团队,实现了粮食的增产增收,解决了老百姓的吃饭问题。

 粮仓满了,肚子饱了,我们是不是就可以肆意浪费呢?“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古训是不是就可以抛诸脑后呢? 2013 年,习 XXX 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全国各地也开展“光盘行动”,有效整治了奢侈浪费的不良风气。

 “一饭一粥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佛教自传入中国以来,和中华文明相互融合,已经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教义中也蕴含着节俭的文化内核。

 食存五观:计功多少,量彼来处;忖己德行,全缺应供;防心离过,贪等为宗;正事良药,为疗形枯;为成道业,应受此食。佛教把饮食和修行结合起来,把吃饭也看成修行的

  3 一门重要功课,并且在吃饭的过程中,进行如理地思维:想一想粮食的来处,想一想自己的德行是不是能够接受这样的供养,对于饮食不要生分别心拣择好坏,要戒除贪心,要虔心地对待每一粒米。有了这样的思维,修行就能够在一粒米、一碗饭中得到成就。

 2020 年,新冠疫情肆虐横行,受疫情的影响,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面临着粮食危机,饿殍遍地、民不聊生的景象仍然在这个世界上真实存在。

 我们习以为常的,却是很多国家最期待的!从抗疫防疫的雷厉风行,到扶贫的历史性成就,再到中国经济的强势归来,现实再次告诉我们,这不是一个和平的世界,但是我们有幸生在和平的中国。

 袁隆平永远的离开了我们,关于杂交水稻的科研工作和结束饥饿的使命将持续下去。

 中国人关于水稻、关于粮食的梦想,也必将世代相承,永不熄灭!

相关热词搜索: 心得体会 精神 袁隆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