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课程改革,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心得体会
郑燕玲
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课堂教学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主阵地。新的《英语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的目的做了如下阐述: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目的是激发,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建立初步的语感,获得基本的语言动用能力,开发智力,培养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和创造能力,了解文化差异,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世界意识,使学生初步形成健全的人格,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新课程的教育观念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使学生充分融入到教学活动中,与教师进行充分的交流。
一、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就是说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获得新知识的方法,这是教学的最高境界。我们“教是为了不教”,“不教”是为了激发学生潜在的自学能力。学生自学能力一旦形成,就能够在英语学习中独立自主地学习,就会不断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就能吸收消化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以此为基础,因势利导,使听、说、读、写各种技能得到全面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必然会得到极大的提高。
二、
培养英语学习兴趣,开发学生自主学习潜能
“没有兴趣任务,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的话使我深深地体会到:要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应抓好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使其学习动机强烈,学习态度端正,学习成绩就会提高。那么,如何在英语教学中贯穿兴趣的精神呢?我认为需要落实以下几点:
1.要善于营造活跃的课堂情境,开展形式多样的、有声有色的英语课内外活动。
为了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给学生更多的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机会,教师可以设计和组织多种难易适度的课内课外的活动。通过活动可以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增添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乐趣,从“要我学”进而发展为“我要学”。进而长久保持其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我坚持每节课堂上均有“动容”的效果,具体做法是尝试在每一节课的首尾时间,请一名同学用英语讲一个笑话,或者是一个心酸的故事。这样的效果很好。许多学生因此阅读了大量的课外小故事,阅读面增大了,英语语感也增强了。学生每天3
分钟的英语听力和口语轮流训练,不仅听力和口语能力提高了,而且强化了自身的心理素质。这样通过每天的轮流训练活动,在很大程度上,真正达到了兴趣培养的教学效果。在英语课前或课后,充分利用录音机、计算机等电化教育手段,让学生通过英文歌曲来强化兴趣,也给我的英语兴趣教学带来很大的启发。
2.注重师生间情感交流,培养学生的情感因素 教学中应重视学生情感因素对学生的影响,想方设法让学生保护良好的心境,保护学生的自信心,这对培养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大的作用。教师要注重对学生人文关怀和情感交流,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情感,陶冶情操,发展健康和谐的人格。学生初学英语时都兴趣盎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容量的增多和学习难度的加大,学习英语兴趣程度也会因人而异,出现变化,有的学生甚至完全丧失兴趣。只有当学生喜欢学习,热爱学习,能从学习中得到一种“乐”趣时,他的学习态度是极为积极的。我在课堂上,结合教材内容中的重点、难点,给学生布置“每天3分钟口语训练”的任务。刚开始由我根据当天所学内容提炼四五个具有一定煽动性的地道的英语句子,要求学生熟读达到脱口而出的地步。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由于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之间开始互相炫耀自己发现的地道的英语句子。我的许多学生因此而讲出让人吃惊不已的复杂的、地道的英语。
3.注重“以人为本”,发挥学生主体性
“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在英语教学中,我们的侧重点不应再是“我们该教些什么”,而应是“我们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创造这些条件”。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回答问题,而不是限制学生的思维,被动地跟着老师走。一位老师在教问路这课时,完全可以避开传统的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的讲解式,而采用多媒体呈现迷路、问路的几个现场情景,然后提问题:假如是你,你将如何问路、指路?然后布置分组活动的工作。只要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就能帮助他们跳出了被动灌输的困境。学生的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英语教学,应以激趣为主。很难想象学生失去了兴趣之后还能怎样培养交际能力。所以作为英语教师,除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外,更要重视培养和保持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真正让学生的学习态度稳定、积极、学习动机更为强烈。那时英语的学习对于学生们来说,不再是负担,而是一种娱乐、一种享受。
三、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研究表明,讨论式、质疑式的教学有利于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的发展。要让学生丰富想象,积极探索求异,坚持独立见解,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通过设疑创设情境,给予每位学生参与的机会。让学生积极运用所学的知识,大胆进行发散创
造。例如:在讲解问路指路知识点时,模拟问路指路现场,让学生在课堂上分角色模拟训练问路指路的各种句型。
课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计新颖别致、并能唤起学生共鸣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前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进行小组交流。也可以用所教的知识,让学生自由地求异发散、编写新的内容。例如教完问路这一话题时,根据问路的几种方式,让学生重编对话,这样使学生相互启发、相互交流,从而以创新意识来灵活运用语言知识。让学生凭自己的能力与摸索解决新问题,掌握新知识。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也得以真正提高。
四、 优化教学设计,构建高效的英语课堂
一堂成功、高效的英语课,首先要求教师在课前作好精心的准备、设计,才能在课堂上有灵感的激发和有丰富的生成。
1. 教学设计时要突出重点,做到主次分明
新课程目标下的课堂教学要求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之间(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
教师要根据学情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要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应该由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过渡。在继续培养学生听说能力的基础上,教师要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虽然在设计教案时教师也需要考虑所设计的课堂活动是否生动、富有情趣和吸引力;但是也不能过度拓展,应该避免重形式、轻内容的倾向。
2. 教学设计要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情感投入出发
初中英语课程难度很大,尤其是对于二、三类普通高中的英语教师更是提出了挑战,而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和积极的情感投入恰是课堂教学有效的重要前提和保障。
新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是英语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材使用的建议是: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实际的需要,灵活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因此,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应学会对课程资源进行开发。
例如在 Alone in Antarctica 中有关南极的气候、地理、动物等的课外知识,教师如果让学生在课前进行资料的阅读、查找,一方面使学生对课文的背景有了充分的认识并为课文的阅读铺平了道路,另一方面也在课堂上为课文的文本教学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在情感上,课文主人公在南极克服种种困难最后探险成功的故事对学生进行了积极的思想教育,激发了他们与困难作斗争的勇气和追求科学的精神,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和提高语言应用能力的同时也受到情感熏陶,进一步懂得了成功离不开勤奋和努力。
3. 课堂任务活动在设计上必须具备可操作性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英语教师采用任务型教学模式。教师对课堂任务活动的设计应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教学中要增加开放性的任务型活动,使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但在设计任务型活动时教师要考虑到活动的可操作性,要考虑活动的难度和所需要的时间长度;在课堂实践中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作灵活机动地调整。
(1)把握任务活动的难度,在最近发展区内搭建活动的支架
任务型教学并不意味着给了学生任务,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去交际。对于缺乏英语环境、以课堂学习方式为主的学生而言,外语教学应遵循外语学习的认知规律,即以“知”为先、从“知”到“做”的过程。教师必须在教学目标、学生实际水平的基础上,先对任务的难度进行预测,要确保任务的切实可行。
最近发展区是指学生目前已经达到的水平与潜在的可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距离;支架原指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是建筑楼房时必须的暂时性支持。学生的学习是不断地、积极地自我建构的过程,教师的教学则是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一个必要的脚手架,支持学生不断建构自己,不断形成新的能力。
教师在任务教学中,应该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作为介入的时空,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和能力创设情景,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一个必要的脚手架。
(2)设计的任务要有探究性并能激发课堂兴奋点
任务型教学活动应使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在课堂实践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机动地调整策略,做到根据学生实际来实施教学。
五、 结束语 没有所谓最好的教师,而只有最适合特定课堂的教师;没有最好的课堂,只有最有效实现特定目标的课堂。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合理确定课堂教学目标,并为学生的知识建构搭建脚手架、激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层层诱导,使我们的英语课堂成为学生积极参与的、高效的课堂。
相关热词搜索: 心得体会 教学质量 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