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二 脱贫攻坚 2021 届高考语文热点押题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时强调,要切实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深入实施东北振兴战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在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体现新担当,在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新路上实现新突破,在加快推动新时代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征程上展现新作为。
(摘自《坚持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东北振兴战略加快推动新时代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人民日报》2020 年 07 月 25 日)
材料二
农业现代化,需要插上科技的翅膀,也离不开生产经营模式的创新。吉林省农业农村厅负责同志向习近平同志汇报时说:“今年吉林全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增加了 83 万亩,玉米保苗率达到 96.06%,是近 5 年来最好水平,玉米、水稻、大豆三大品种现在的株高比去年同期都高,同时在防灾减灾方面也增加了投入。” 总书记指出:“农业现代化关键要靠科技现代化,要加强农业与科技融合,加强农业基地和科研院所的合作,专家学者要把论文真正写在大地上,让农民掌握先进农业技术,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 同时,总书记习近平在长春一汽集团考察时强调,必须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的自主研发,实现技术自立自强。还提到深化改革是东北振兴的首要任务,增强创新能力、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是东北振兴发展的根本途径。
长春市宽城区团山街道长山花园社区,曾经存在着“四多一少”突出问题——下岗失业人员多、流动人口多、老年人多、残疾和困难人多、有稳定收入的少,环境老旧脏乱差,各类矛盾突出。如今,通过完善社区治理,长山花园社区已经建成远近闻名的“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成为近 7000 人安居乐业的家园。
习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基层。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只有不断夯实基层社会治理这个根基,才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
(摘编自《充满希望的田野大有可为的热土——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吉林纪实》《人民日报》,2020 年 07 月 26 日)
材料三
吉林松辽平原是国家粮食主产区之一。考察第一站,总书记来到了松辽平原腹
地的梨树县。在国家百万亩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核心示范区,总书记走进玉米地,了解农业科技研发利用、黑土地保护情况。
过去由于保护不及时、耕作不合理,梨树县黑土厚度曾在 30 年里减少了近 40 厘米。李保国他们展开攻关探索出“梨树模式”:以玉米秸秆全覆盖免耕栽培技术为核心,为黑土层披上“棉被”,产生了改善土地、保护环境、提高效益的综合效应,玉米亩产量从 600 多公斤提高到现在的 800 公斤以上。总书记要求,要认真总结和推广“梨树模式”,切实把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保护好、利用好,使之永远造福人民。
总书记对黑土地牵挂于心,多次强调要保护好耕地、发展现代农业,这是对粮食安全的战略考量。
(摘编自《加快推动新时代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引起当地干部群众热烈反响》,央视网 2020 年 07 月 25 日)
1.下列选项中对材料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吉林省在防灾减灾方面增加了投入,所以全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增加了 83 万亩,玉米保苗率达到 96.06%,达到近年来最好水平。
B.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需要科技引领,创新经营模式,专家学者要理论联系实际,让百姓掌握先进的农业技术。
C.长春市宽城区团山街道长山花园社区,曾经存在着“四多一少”突出问题,通过社区治理,取得显著成效。
D.基层是一个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体现,一定要不断夯实基层社会治理这个根基。
2.下列对材料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实施东北振兴战略,在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新路上实现新突破。
B.东北振兴发展的唯一途径是增强创新能力、实现新旧动能转换,首要任务是深化改革。
C.“梨树模式”为黑土层披上“棉被”,产生了改善土地、保护环境、提高效益的综合效应,造福了百姓。
D.习总书记立足于粮食生产的战略考量,要求梨树县认真总结和推广“梨树模式”,保护好黑土地,发展现代农业。
3.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加快推动新时代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措施。
二.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问题。
遍野荆花 厉周吉 在怪石嶙峋的山坡上,王亮小心翼翼地攀爬着。爬累了,就坐到山石上挠一阵头。遇上难以解决的事,王亮有挠头的习惯,挠来挠去,头发越来越少。这不,今天又把本就稀疏的头发挠掉了无数根。
崮崖是个小山村,全村 500 多口人,只有不到 300 亩山岭地,却有 6000 多亩山场。可这么多山场有什么用?这是水源缺乏、土壤贫瘠、几乎连一棵大树都长不起来的山岭呀!凭自己的本事,让老百姓靠这些山岭富起来,那真是痴人说梦! 可即便是梦也必须做呀,谁叫自己是县里派到这个村的第一书记呢!带领这个村快速脱贫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爬到山腰,王亮已经累得气喘吁吁了。站在这里放眼四望,山野怪石遍布,植被稀疏。多数植被是一种叫荆棵的低矮灌木,偶有几棵针叶松、刺槐之类的,也长得歪歪扭扭,一副苦大仇深的架势。他的心里更加迷茫了。
再往上爬,山坡更陡了,王亮虽然累得浑身冒汗,但还是硬撑着继续往上爬,他在心里暗暗鼓劲,一定要爬上山顶! 快到山顶时,他脚下一滑,多亏拽住手边的一株荆棵才没摔倒,当他站稳身子时,发现已经几乎将那株荆棵拔出来了。
他仔细一看,这棵荆棵植株虽小,根部却遒劲有型,像极了奔跑的骆驼,非常好看。他把荆棵拍照后发到微信朋友圈,竟有好几个人争着买,争来争去,把价格抬高到 100 多元。一棵 100 元并不多,可是几百万棵呢!这里的 6000 多亩山场几乎全部长满了荆棵呀!如果把这些荆棵加工成盆景,即便每棵卖三五十,也是一笔很可观的财富呀! 回到村里,王亮很快就拟好了脱贫方案。这夜,他兴奋得几乎一夜未眠。第二天是村里的议事日,等大家到齐,王亮就匆忙宣读了脱贫方案。他们听完,面面相觑了许久,最后又把目光汇聚到王亮身上,王亮顿时被他们看得心里发虚。
“这办法真好!我们以前怎么就想不到呢!”直到村主任张凯带头说好,大家才纷纷跟着称赞起来。王亮做事干脆,再加上第二天他要去县城参加一个培训,就当场把任务安排了下去,有负责挖荆棵的,有负责整理定型的,有负责网上宣传的…… 等半个月的培训结束,王亮兴冲冲地回到村里,才知道工作几乎没有一点进展。王亮气得随手拿起一块山石,奋力扔出去,山石落地时惊得一只正在打盹的瘦狗落荒而逃。
“我算是知道你们受穷的原因了,思想跟不上,行动也跟不上!你们不知道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半个月的时间有多么重要……”王亮把村主任张凯一顿好训,“你必须给我解释清楚,你们在这件事上,为什么迟迟没有行动!”张凯沉默了许久,才解释说:“那天您事先没和我们交流就宣读了脱贫方案,因为您是上级刚派来的,大家都没好意思直接提反对意见,其实荆棵值钱的事村里人早就知道,不过以前谁也没想把荆棵刨出来卖钱。这地方自然条件差,即便一株很不起眼的荆棵也可能是经过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才好不容易长成的,如果把这些荆棵刨掉了,环境就更差了。这些日子,我们讨论来讨论去,最后还是形成一致意见——宁愿继续受穷,也不发这样的财。” 张凯说完,王亮觉得脸上火辣辣的,比被人当众打了几耳光还难受。
转眼间,荆花遍野的夏天来临了。这天,王亮和张凯爬上村东的一个山头,站在山顶放眼四望,整个山野到处是淡紫色的荆花,微风徐来,荆条轻摆,花间蝶飞蜂舞,鸟鸣啁啾,空气里弥漫着淡淡的清香。
他们禁不住相视而笑。
原来,王亮的脱贫方案被否决后,经过集思广益,崮崖村终于找到了一条适宜的脱贫之路,那就是利用这遍野荆花,大量养蜂并生产纯正的荆花蜜。
崮崖村生产的荆花蜜,色如纯净琥珀,入口留香绵长,投放市场后供不应求。从此,这遍野荆花成为村里永不枯竭的财富之源……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亮是县里派到崮崖村的书记,他的责任是带领这个村快速脱贫,但是这个村的自然条件恶劣,所以他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B.通过艰辛的实地考察,王亮找到了将荆棵加工成盆景出售的脱贫方案,但是最终方案没有得到村民们的赞同,他觉得很难受。
C.王亮迫切地想带领村民们脱贫致富,但他太急于求成了,并没有了解村民的真正愿望,导致村民们不敢当面提出反对意见。
D.小说紧扣农村扶贫的主题,既表现了村民们的善良、质朴,也表现了扶贫干部们的艰苦、执着和睿智,传达出美好的愿景。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写王亮“今天又把本就稀疏的头发挠掉了无数根”,引出下文,叙写发现荆棵的价值、找到脱贫致富的路子。
B.小说运用语言、心理、细节等方法来正面塑造扶贫干部的形象,将其置身在农村典型环境
之下来凸显脱贫致富的主题。
C.文中写王亮绞尽脑汁帮村民找到致富办法,村民却“宁愿继续受穷,也不发这样的财”,这样的安排一波三折,增加了情节波澜。
D.结尾采用留白手法,言有尽而意无穷,让找到致富方法的农村生活富有诗意美,升华了小说主题。
3.小说中有多处关于“荆棵”的描写,请分析其作用。
4.小说中有两个脱贫方案,第一个失败了,第二个成功了,请结合失败和成功的原因谈谈本文乡村振兴、脱贫攻坚中给你的启示。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2021 年一开年,扶贫剧《山海情》就成为了“黑马”。它是上世纪 90 年代闽宁合作实现成功脱贫的一个经典篇章。《山海情》以“真实”二字为基,不过分夸大是其最突出的特色。这部剧不仅有改天换地的豪情,也有创业的_________;不仅有乡土生活的“浓浓烟火”,也有变革中的"鸡飞狗跳"。在人物塑造方面,从小人物的经历出发,现实感强,虽然呈现出有"血肉感"的人物群像,却没有刻意营造一个"完美主人公"。这其实也为广大文艺创作者提供了思路,观众真正_______的作品,一定要能贴近生活,引起共鸣。
值得一提的是,《山海情》的观众构成有很大一部分是年轻人。对于他们中的很多人来说,"脱贫致富"可能只是存在于课本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或是新闻中出现的一个个成功脱贫的成果。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脱贫?怎样才能实现脱贫?脱贫的过程中都经历了些什么?这些问题他们并不了解。《山海情》将宁夏西海固的脱贫致富过程以文艺作品的形式进行了_________,以动人的群像为观众追溯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既直观__________了一个地区从贫瘠到富饶的不易,也让年轻人对我国的扶贫工作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举步维艰
喜闻乐见
演绎
展现 B.步履维艰
脍炙人口
表演
展示 C.学步维艰
脍炙人口
演绎
展示 D.步履维艰
喜闻乐见
表演
展现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虽然呈现出有“血肉感”的人物群像,但是没有刻意塑造一个“完美主人公”。
B.既没有刻意营造一个“完美主人公”,又呈现出有“血肉感”的人物群像。
C.虽然没有刻意塑造一个“完美主人公”,但是呈现出有“血肉感”的人物群像。
D.既呈现出有“血肉感”的人物群像,又没有刻意营造一个“完美主人公”。
3.下列句子与文中划波浪线句子所用修辞一致的一项是( ) A.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B.连峰去天不盈尺,材松倒挂倚绝壁。
C.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D.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四.2020 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为确保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各部门扎实推进各项工作。下文是有关扶贫脱贫方面的新闻报道,请对下文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65 字。
近年来,文化和旅游部、国务院扶贫办确定第一批 10 个“非遗+扶贫”重点支持地区,支持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非遗特别是传统工艺类非遗联系千家万户、遍布城镇村庄,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具有带动贫困地区群众就近就业、居家就业的独特优势。为充分发挥非遗文化在脱贫攻坚中的“扶志”“扶智”作用,全国 393 个国家级贫困县和 150个省级贫困县开展非遗助力精准扶贫工作,全国共设立非遗工坊 2310 个,带动 46.38 万人参与就业,带动 20 万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
五.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经过艰苦卓绝、披荆斩棘的八年奋斗,2020 年我国现行标准下近 1 亿农村人口全部脱贫,832 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取得全面脱贫的伟大胜利。获得脱贫攻坚奖的部分代表登上了2021 年春晚舞台,过去他们把青春乃至生命奉献给了祖国的脱贫攻坚伟业,今天他们征程未尽—— 全国工商联下派的定点扶贫挂职干部郭峰说:“我们民营企业支持乡村振兴共同赋予的使命没有终点。” 河南周口市税务局驻太康县马场镇村第一书记韩宇南说:“我们第一书记,要继续在乡村振兴中一马当先、冲锋在前。” 广西柳州市融水县安陲乡江门村村干部杨宁说:“我们村干部要继续在乡村振兴的主战场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军医朱振宇说:“没有村民健康,就没有全民健康,我们要用医疗技术为乡村振兴加油。” 贵州铜仁松桃苗绣第七代传承人石丽萍:“我要用传统手工艺为美丽乡村建设增光添彩。”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关于“乡村振兴”怎样的思考?请以“‘乡村振兴’的使命与担当”...
相关热词搜索: 训练 热点 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