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沃土上的初心和使命 ——赣南老区脱贫攻坚迈出坚实步伐
6 月 25 日,江西省赣州市会昌县站塘乡大坝脑村山峦绿树环绕,田园农房秀丽,构成一幅夏日绿色画卷。朱海鹏摄
【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调研行】
青山掩映,暖风轻拂,赣南大地迎来又一个夏天。
这是一片红色的沃土。80 多年前,中国共产党在这里创建了最大最重要的革命根据地,组建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中央红军从这里集结出发开启二万五千里长征。
这是一片奋斗的热土。7 年前,《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出台实施,习近平总书记“让老区人民过上幸福生活”的殷殷嘱托化作加快振兴发展的强劲动力,化作打好攻坚战、同步奔小康的追梦号角,破茧成蝶的城乡巨变在这里次第发生。
车行赣南,历史与现实在耳边回响,希望与未来在眼前铺展。承载着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寄托着亿万老区人民对党的信赖和对美好生活的期待,肩负着新时代中部地区崛起的重任,江西赣州蹚出一条革命老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新路,奋力奔跑在振兴发展的新征程上。
“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
俯瞰赣州,武夷山脉横卧东北,罗霄山脉雄踞西北,南岭山脉盘亘南方。“八山一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这里的每一座山都铭记着赣南儿女为中国革命作出的重大贡献和巨大牺牲,也标记着这片红土地实现振兴发展的不易。
“红军长征出发前夕,于都人民母送子、妻送郎当红军。为了给红军搭建渡河浮桥,他们连门板、床板都奉献出来。”老红军王承登已年过百岁,他至今犹记“万里长征路,里里兴国魂”的悲壮:苏区时期,93 万赣南人民参军参战,10.82 万烈士英勇捐躯。
这是一种血肉相连的深情。
这片土地上曾经有过的苦难、伤痛、奉献和牺牲,始终是中国革命史上不可磨灭的一页。也正是由于战争创伤大、历史透支多、底子薄基础差等原因,赣州至今仍是全国较大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脱贫攻坚任务繁重。走出贫困、奔向富裕,成为 981 万赣南儿女的热切期望。
历史没有忘记,人民没有忘记,党和国家没有忘记。作出特殊贡献、有着特殊地位、面临特殊困难的赣南老区,得到了特殊支持。2012 年 6 月,《若干意见》出台实施,明确了赣州要打造“全国革命老区扶贫攻坚示范区”,并从政策、项目和资金等方方面面给予赣南倾斜。
这是一份饮水思源的使命。
赣南儿女永远记得,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惦记着老区,始终挂念着老区人民。从 2015 年全国两会参加江西代表团审议,到今年 5 月到江西考察,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要着力推动老区特别是原中央苏区加快发展,决不能让老区群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掉队”“要饮水思源,决不能忘了老区苏区人民”“我这次来江西,是来看望苏区的父老乡亲,看看乡亲们的生活有没有改善,老区能不能如期脱贫摘帽”……
赣南儿女永远记得,国家各部委“翻箱倒柜、鼎力相助”,为加快赣州振兴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文件达 192 个,42 个部委对口支援赣南,121 名优秀干部沉到赣南挂职帮扶。
这是一种不忘初心的担当。
7 年来,从中央到地方的特殊关怀,形成了一场使命与爱心的接力,最终凝结成一串可喜的数字:至 2018 年年底,赣州累计脱贫 176.02 万人,贫困人口减至 18.86 万人,贫困发生率由 2011 年的 26.71%降至 2.45%,实现有史以来最大规模脱贫。
赣南人民不负厚望,交上了一份“变化真的很快”的脱贫答卷,成为江西和革命老区发展变化的一个生动缩影。
“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
明经华自己也没有想到,在这里一干就是 10 年。
12 个行政村 173 个村民小组,赣县区五云镇的每个角落都留下了镇党委书记明经华忙碌的身影。新阳村的种植大户邱连贵今年想要申报更多蔬菜大棚,在村口看见她赶紧问政策;
老表林然亮想找专家学习蔬菜种植技术,招呼从田垄走过的她来做参谋;结对帮扶的贫困户曾峰申请做保洁员的公益性岗位落实了,她第一时间赶去他家告知好消息。
而明经华更为老表们所熟知的故事发生在 2015 年 3 月。那一年,是她担任五云镇镇长的第 5 年、被选为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的第 3 年。
去北京参加全国两会前,明经华到群众家里走访调研,专门拜访了老红军王承登。老人十分高兴,特地写了一封信,希望国家加大对赣南茶油等扶贫产业的支持,还准备了一份特殊的礼物——两瓶山茶油,委托她转呈习近平总书记,表达赣南苏区老红军对党中央和总书记的感激之情。
带着百岁老红军和赣南老表的重托,明经华来到北京。王承登的信,她顺利转交给总书记;但是两瓶茶油,却没有送出。
“总书记带头践行中央八项规定,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您的茶油他没有收,但您的心意他领了。”两会结束,明经华回到赣州,带去了总书记对赣南老红军的祝福和对老区人民的深切问候。在总书记的亲自关怀下,赣南油茶产业发展良好。而被总书记婉拒的这两瓶茶油,被送到了苏区干部好作风陈列馆里。
以百姓心为心、干群同心加油干,这样的故事在赣南大地俯拾皆是。苏区干部好作风历经岁月洗礼,愈加深入人心。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是中国共产党最重要的治国理政试验田,共产党人的文韬武略都在这里试验过、预演过。80 多年后,扎根基层的广大党员干部,传承红色基因,弘扬苏区干部好作风,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下足了“绣花功夫”。
——在数据管理上,为每名贫困对象建档立卡,对信息进行大数据比对,常态化开展精准识别、精准退出“回头看”,确保户户过筛、人人过点。
——在脱贫措施上,因地制宜、因户施策,通过产业扶贫“换穷业”、健康扶贫“除穷因”、教育扶贫“斩穷根”、安居扶贫“挪穷窝”、就业扶贫“断穷路”、生态扶贫“改穷貌”等组合拳,释放扶贫叠加效应。
7 年来,69.52 万户农村危旧土坯房得到改造,近 300 万农村人口实现安全饮水和稳定用电,25 户以上自然村全部通上水泥路,赣南苏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之快、城乡面貌变化之大,让这片红土地上的儿女获得感满满。难怪老表们又唱响了自编的新山歌:“又见苏区好作风,结对帮带联群众。送宝送暖送新屋,粘心粘肉铭恩情。”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上联“继祖宗勤劳节俭”,下联“教子孙忠厚善良”,横批“励精图治”。2016 年年末,瑞金云石山乡黄安村的雷来生脱贫了,在自家新装修的房子里,他贴上了自己写的这样一副对联。
雷来生的脱贫故事听起来很简单。上有老、下有小的六口之家,因劳动力少、教育养老开支大而生活困难,黄安村精准扶贫工作队帮助他解决了资金、技术等难题,他靠种植香芋改善生活,并最终脱贫。
在这简单故事的背后,是赣南人民“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精神风貌的真实写照。“人一定要勤快,不勤快再好的政策也不起作用,有党和政府的帮扶,再加上自己的努力,老百姓的日子一定会好起来。”雷来生颇有心得。
以雷来生为代表的赣南群众明白,今天的美好生活,是无数革命先辈先烈流血牺牲和大家在党的领导下努力奋斗换来的。老区人民不能“等、要、靠”,拼搏、创新、勤劳才能走上脱贫致富路。
前赴后继扎根脱贫一线的赣南干部明白,脱贫攻坚要扶思想、扶技术、扶干劲,坚持志智双扶才能从根本上铲除滋生贫困的土壤,提高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
走过血雨腥风、奋战在振兴发展征途上的赣南人民明白,只有不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才能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
如今,赣南大地上涌现出让人应接不暇的脱贫新景:“村无闲田,冬无闲人,家无闲事”成为赣县区五云镇新阳村的一道亮丽风景;瑞金云石山乡的“村村一台戏,感恩总书记”群众演出活动场场爆满,脱贫后的村民们演身边事、说心里话来表达对党中央、对习近平总书记的感恩之情;寻乌晨光镇开展“六星创评”、“身边好人榜”评选、“赣南新妇女运动”等乡风文明活动,让贫困户既富了口袋,也富了脑袋,过去光棍多的怪现象变成了寻乌小伙“不愁娶”……
一家一户脱贫致富的小故事振奋人心,由点及面,勾勒出一幅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大画卷。2017 年,瑞金脱贫摘帽。2018 年 4 月,会昌、寻乌、安远、上犹、石城、南康等 6 县(区)脱贫摘帽。赣南革命老区脱贫攻坚的星火,已呈燎原之势,点亮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康庄大道。
“今年年底,赣州 4 个未脱贫县(区)必将全部摘帽。”赣南儿女的这份自信,让踏访这片红土地的记者感同身受。党中央的关怀,赣南人民的期盼,正在变成现实:全面小康路上,老区人民不会掉队。
巍巍井冈山上,滔滔赣江水边,981 万赣南儿女接续奋斗、书写振兴发展的美好图景就在眼前,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历久弥新。
老区人民懂得,中国人民懂得。
( 记者
方莉
李晋荣
胡晓军)
相关热词搜索: 初心 沃土 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