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刺 ——宁夏西吉县决战脱贫攻坚掠影
张堡塬村技术工人正在温棚内育苗。季正摄
红军寨窑洞 季正摄
张堡源村及蔬菜种植基地 季正摄
【决战贫困·中国扶贫十二章⑧】
宁夏西吉县,坐落六盘山下,红军三次经过,是红军三大主力会师之地,5 1935 年 0 10 月 月 7 7 日,毛泽东同志登上六盘山,写下了壮丽诗章《清平乐·六盘山》,抒发了“不到长城非好 汉”的凌云壮志。
6 2016 年 年 7 7 月 月 8 18 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宁夏调研,从固原市六盘山机场一下飞机,就驱车 1 1 个多小时来到西吉县将台堡。“我们这一代人要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在将台堡红军会师纪念馆里,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振奋人心。
西吉县,山大沟深,十年九旱,中国最贫困地区之一— —— “苦瘠甲天下”的“西海固”之“西”,人口 6 49.6 万,是宁夏农业人口第一大县,也是宁夏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的县区,4 2014 年建档立卡人口 1 155581 人,贫困发生率高达 34.4% 。直至今日,作为宁夏唯一未脱贫县,贫困发生率降至 0.95% 。一户不
能落,一人不能少,西吉县人民正以长征精神进行最后的冲刺,已经看到了全域脱贫的曙光……
张堡塬村
宁夏菜心销广东
马莲乡张堡塬村依山抱川,现代化牛舍、设施园艺大棚、蔬菜基地,田间上百农民采摘蔬菜……这样的情景,进入航空拍摄取景器中,真是如诗如画。
川道里数百亩广东菜心正进入采摘期,一位经销商摘一棵菜心咀嚼着告诉我:“这些菜,三天内就能到广州、深圳等地居民的餐桌上,我们有专门的物流通道。”
两位来自南方的蔬菜销售商正和苏相锋谈着买卖。这会儿销售商下菜地去看菜心了,老苏走过来说:“咱们的菜本就紧俏,今年南方省份水灾严重,我们这都无菜可订了。”
张堡塬村是贫困村,2014 年开始,苏相锋动员村民,流转土地 1000 亩,创立了向丰现代循环农业园区。他还肩负着一个重大使命:带领全村脱贫致富——他是张堡塬村党支部书记,既是支部带头人,又是致富带头人。
“建档立卡户 300 多人,没有产业,如何带领他们脱贫致富?”苏相锋挠挠头说,“要带领大家真正脱贫致富,必须做大做强。如何做大做强?依托土地,延伸产业链,走现代企业之路。”
采取“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基地+农户+市场”模式,依托宁夏农林科研院所的智慧,种植马铃薯、青贮玉米和冷凉蔬菜。鲜薯加工成淀粉,废水处理后还田种植青贮玉米,青贮玉米和粉渣育肥肉牛,牛粪和马铃薯秸秆加工为有机肥,种植绿色蔬菜。由此,构建了“种、养、产、加、销”和“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生态循环产业链,形成现代生态循环农业。
“我们有土地和劳动力,可资金和技术只能靠引进。引进老板、资金,引进专家、技术以及返乡的大学生,从广东、四川、甘肃等地请来能人负责经营。”苏相锋指着走过来的一位女士介绍说,“这是广州臻品农业科技发展公司总经理叶洁,她就为我们带来了资金、市场、销售渠道……”
握过手,叶洁摇摇手里的菜心说:“在广州、深圳、香港、澳门,这叫宁夏菜心,在咱们宁夏又把它叫作广东菜心,这可是响当当的品质蔬菜,抢手得很。这里海拔高,日照时间长,雨水少,气候冷凉,土壤深厚、有机质含量高,农作物病虫害少,具有发展冷凉蔬菜的独特优势,生产的蔬菜色泽鲜亮、脆嫩多汁、芳香甘甜,深受消费者喜爱,所以苏书记一叫,我就来了。”
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无疑是最好的选择,产业规模越做越大。苏相锋说:“园区固定用工 150 人,临时用工 320 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在园区上班,人均年收入 3.6 万元,临时用工人均年收入达 1.2 万元,到了采摘季,熟练工日收入五六百元,带
动周边农户户均年增收 5000 元以上。如今,外面打工的不少劳动力都回来了。”
蔬菜示范园里,村民苏梅正在为菜苗子浇水。面对一众人等,她显得落落大方:“我家男人常年在新疆打工,三个孩子正上小学,我成天围着娃娃们转。娃娃上学走了,闲下来了想挣个钱,可附近没处挣钱去,急得人抠手哩。家门口搞了向丰园区,一下把人心里想的解决了,我从打零工做到正式工,五年了,收入从一两千涨到了三千,也没耽误照顾娃娃,做梦都没有想到有这么好的事。”苏梅浇着水往前走去。苏书记笑笑说:“这媳妇子你看口齿伶俐不?刚来时一句话没有,见个人就害羞,甚至往人身后躲,现在出息得!园区几百人,天南海北的都有,也是个小社会,也能让人见世面哩。”
我专门去见了苟银亮。2014 年公司成立,苟银亮就进向丰打工,一年收入也不少。可他不满足,几年间学习钻研,掌握了种菜技术,2018 年走上了创业之路,承包 300 亩土地种植特色蔬菜,已经有了收获。
现在的向丰园区带动的已不仅仅是张堡塬的村民,马莲全乡进入向丰打工的有 1020 人,建档立卡户占 86.2%,月均收入 3000元左右。500 多户群众和 3 家蔬菜外销合作社围绕着向丰发展特色种植业和草畜产业。2019 年,园区年销售总额 1.2 亿元。
北台村
白犊时向芦中鸣
依山谷坐落的什字乡北台村,红顶的民居与蓝顶的牛棚,在一场淅淅沥沥的小雨中组合成一幅山水画卷。水泥硬化路面平整干爽,连续几杆路灯上都站着鸟儿,叫声此起彼落。道路两旁种植着玉米,一人高的玉米案板一样平整,在风中摇曳生姿。我说:“玉米这长势,一定有一个好收成。”村支书马存珍笑笑说:“这玉米不打玉米籽,再过一月收割青贮,是牛的好饲料。”说着他指指路边马建成家的青贮饲料水泥池,“全村耕地 6000 多亩,现在全部种植青贮玉米,户户建有青贮池,家家有草料粉碎机。以前全种洋芋,洋芋产量高么,谁舍得种玉米当饲料?”
马建成家院落电焊火花闪闪,儿子正对一大棚进行改造。和马建成聊起来,他跟儿子生活在一起,一家 11 口人,40 多头牛,光牛圈就四个。显然他有些保守,支书掰着指头为他算了个账说:“百万没麻达(方言,意为“没问题”)。”马建成笑笑说:“看你说得夸张的。”支书说:“年初你一次赶牛几十头哩!”马建成说:“那是靠贷款……”支书说:“光说贷款,不说存款?”马建成哈哈哈地笑着冲我说:“日子好着哩。”支书说:“又养又贩的,没个几十万手头活泛得起来?”
市农业农村局驻村第一书记陈龙说:“支书,快追上你了。”
马存珍嘿嘿一笑说:“追过我了才好哩,我就想着全北台人都追过我,好让我长长地出一口气。”
陈龙说:“支书是能人,北台的养牛产业是他带动起来的,他现在养牛六十多头,一头能卖三万多块。”
我看看支书,满脸皱纹却洋溢着智慧。
“能人能量再大,也比不上组织的能量,有能人的带领,组织的能量发挥到了极致。”马存珍说,“几年前还可怜得很哩,一提起北台村,老百姓叫苦,上下干部发愁。就说 2014 年,贫困发生率高达 41.3%,人均纯收入 4000 多块,比全什字乡人均收入低 1000 块,且人均差距大。北台村有养牛传统,可牛存栏仅有 736 头,而且养牛只是为了种地。380 伏动力电,入户率仅为 1.5%,生产条件落后。”马存珍挠挠头说,“哎呀,羞得人头都抬不起来,乡上、县上开个会,找个拐拐子(方言,意为“旮旯”)一呆,会一散躲着人走……要知道我都当了三十年的村主任、支书了。”
2014 年,固原市农业农村局对口帮扶北台村,向村里派驻工作队和驻村第一书记。市农业农村局制定了《北台村草畜产业发展规划》,采取结对帮扶支持、产业培育支撑、金融扶持助推、基础建设引领等措施,为养殖户发放青贮池建设补贴、养牛圈舍补贴以及见犊补母、铡草机购置、太阳能热水器安装等项目的补贴,开展各类技术培训,打造肉牛养殖专业村。“可一开始,村民们都顾前怕后,推广开并不容易,怕养牛亏损。”支书说着,正好过来一个人,对他叫了一声,“有福,你来给说说刚开始时
你的想法。”又对我说:“马有福是建档立卡户,日子过得恓惶,吃宴席连个新衣裳都没有。”
马有福憨憨一笑说:“养牛种地过日子,靠着老天爷吃肚子,以前就是养牛、种地,养牛就是养劳力,都养老黄牛。也不是没觉悟。家底薄,这儿捂住那儿漏底了,不敢胡折腾,家有千贯,长毛的不算,以前养的牛哪能跟现在养的牛比,以前养的牛才几个钱,现在养的牛一头一万多,怕有个闪失……唉,日子过得有皮没毛的,种地连吃肚子都保证不了……”
“老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这话实实的。帮扶工作,党员干部的带头引领作用始终不可忽视。遇到群众不能接受的新事物,先让党员干部带头做,示范给老百姓。青贮池没人愿意挖,先从支书家开挖;标准化养殖圈舍,先从村主任家建起;帮扶单位的产业补贴,先从带头示范户发起。人们都看着你,你不带头就没人愿意先动。除了县里统一的各项惠农补贴外,市农业农村局在推广过程中,先后对养殖圈舍、青贮池、铡草机等进行了优先的额外补贴。通过党员干部的示范引领,也让群众尝到了甜头,一步步打消了群众的顾虑。”陈龙已经驻村三年了,他说,“村上两个‘带头人’养牛都在 30 头以上,成为脱贫致富的典型。致富带头人的养殖规模和经验不仅是北台村群众的观摩学习示范点,更是什字乡乃至西吉县的观摩示范点。”
为了解决村民养牛的后顾之忧,西吉县实施金融扶贫惠民政策,2019 年136 户享受金融贷款 1161 万元,享受各类补贴 219.35万元。“我第一次拿到扶贫贷款 5 万元,就像做梦一样,我们这穷得提不起鞋跟的人,也能贷款?我一次购买了 5 头牛,一年下来就挣了 2 万多,种地五六年也挣不了这么多。还比种地轻松,一天就喂两次,你想多喂不行,那不科学。日子一下就蹬上劲了。”马有福说。
马存珍说:“有福上进心强,苦钻研,除了参加村里举行的养殖技术培训班外,还自学养牛技术,牛越养越好,现在都是土专家了,养牛超过 20 头了,一年保守点说也能收入六七万。今年下来能养多少头?”
马有福说:“三十头没麻达。”
马存珍说:“我们村还被市里授予‘金融支持扶贫示范村’‘信用示范村’呢。”
北台村牛存栏 3065 头,户均 15 头以上,40 头以上的大户有几十户。草畜产业收入占农民纯收入 90%以上,2019 年贫困发生率降至 0.91%。肉牛养殖已成为西吉县农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肉牛饲养量 33 万多头,北台村成为西吉县养牛第一村。
在北台村穿行,时不时听到牛哞,不由得想起古人《牧童词》中“半陂草多牛散行,白犊时向芦中鸣”的诗句。站在坡上梯田大埂上,硬化、绿化过的道路在太阳能路灯的护送下蜿蜒远去,
村文化活动室、村部活动广场、农村电商平台、新农村农家院舍……尽收眼底,山冈青葱,绿树成荫。
毛家沟
红军寨内忆长征
毛家沟,如一棵倒在地上的大树,沟壑梁峁枝桠纵横,1936年,中央红军穿过这条沟,抵达红军三大主力会师之地将台堡。从此,这条沟穿过了中国历史。“这是红军三大主力会师中央红军行军的最后 2.5 公里。”谢宏义指着老窑洞保护区说,“红军在这里驻扎修整,然后沿沟里的小路,行军至将台堡完成胜利会师!”
走近毛家沟红军寨红色主题体验区,几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正在横幅上签字留念:“弘扬革命精神,牢记使命担当”。他们是正在重走长征路的红军后代,已经住了几天了,谢宏义跟我打过招呼,陪他们游赏红军寨。
少年心事当拿云,出生于毛家沟的谢宏义,从小听着长征故事,憧憬着红军战士的革命生活。大学毕业,谢宏义南下创业,打拼十多年,在浙江金华创建工贸公司,生意做得风生水起。2014年,谢宏义回家探亲,看到土地撂荒,村庄凋零,心里很不是滋味,一向睡眠很好的他失眠了。
奔不惑之年的谢宏义真的不惑了。回到浙江,谢宏义把公司交给弟弟经营,自己回到老家,投资 200 多万元流转土地,种植
秋杂粮,建养殖场,以养羊为基础,羊粪作为有机肥还田,发展循环生态立体农业。两年时间,毛家沟曾经被撂荒的土地生机勃勃,毛沟村变了,100 多户人家全住进新房,村民人均年收入从2014 年的 4000 多元提高到 2016 年的 7000 元,乡亲们的日子好过起来。
然而,谢宏义不满足。他想让毛家沟彻底红火起来,让人们的好日子更上一层楼,可下一步的路该怎么走?
西吉是一片红色的土地。1935 年 8 月,红二十五军长征进入西吉县境,开展活动 40 多天;1935 年 10 月 5 日,毛泽东同志率领的红一方面军沿葫芦河东岸经将台、马莲一带东进,当晚宿营于兴隆镇单家集村;1936 年 10 月 22 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方面军主力会师将台堡,标志着震惊中外的红军长征胜利结束,党中央也将这一天确定为长征胜利结束纪念日……
毛家沟就在将台堡、单家集红色旅游资源核心区域,红军留下了太多的脚印与故事。当年,红军向当地人传授制作粉条的技术,如今粉条已成为人们发家致富的一大产业,被命名为“红军粉”。
谢宏义从小浸埋在骨子里的红色情结被激活了。“这些优势资源不是谁都拥有的,我们得天独厚啊,为何不利用红色优势,在毛家沟发展乡村旅游?让人们走长征路,吃长征饭,体验长征,感悟长征,铭记长征,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谢宏义雷厉风行。红色窑洞宾馆、红色主题餐厅、会师湖水上拓展区、秉慧书院传统国学文化学习区、西北农牧业文化体验区、现代农业采摘园、传统手工作坊区……几年间,工贸公司将利润全投进“红军寨”,占地 6 平方公里的红军寨脱颖而出,成为红色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毛家沟走出一条通过发展红色旅游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之路。
二万五千里长征三大主力会师的最后 2.5 公里,正在建设过草地、爬雪山等景观项目,途中设置有特色小吃店、农产品购物店,还有详细丰富的免费讲解。“我们要再现当年红军长征情景,让游客来到红军寨不仅仅是游山玩水、在农家乐吃饭,更要缅怀革命先烈,传承革命精神。”谢宏义正对那些老人们讲说。
离开毛家沟不久,我收到谢宏义的微信,他告诉我,在刚刚结束的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
相关热词搜索: 西吉县 脱贫 宁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