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游发展助力脱贫攻坚
对于全域旅游精准扶贫而言,“绣花功夫”的重点要从“怎么扶”上切入,发挥好全域旅游的理念优势、模式优势,创新方法、创新路径;在“扶到哪”上以有实效、不返贫、能致富为目标,充分利用好旅游消费的重复性、持续性和乡村旅游的休闲性、体验性特征,让乡村旅游成为推动传统乡村经济转型升级和贫困人口走上脱贫致富道路的新动能
□特约评论员王德刚
2017 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之年,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深化之年。最近,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专门听取各省级党委和政府脱贫攻坚工作成效考核情况汇报,部署全国脱贫工作最后阶段的具体安排。会议强调,到 2020 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所有贫困县、贫困村全部摘帽。这是一个必须在有限时间内完成的目标任务,标志着我国脱贫工
作进入最后的攻坚阶段。
到 2020 年,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贫困村和贫困县全部摘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是必须限时达到的目标。在全国脱贫工作最后攻坚的关键阶段,全域旅游将发挥关键性作用。
自党的十八大确定到 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体目标以来,国家对全国经摸底确认的 8900 万贫困人口全部实行建档立卡,实施精准扶贫战略,推动全国脱贫工作按目标、计划有序进行。从 2013 年到 2016 年,全国已累计有 5564 万人口实现脱贫;预计到 2017 年底,总共将有6600 万人口实现脱贫。而最后的 2300 万贫困人口,则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难中之难、坚中之坚”,这部分贫困人口的脱贫,也将是整个扶贫工作中最艰苦、最艰巨的任务。
乡村旅游精准扶贫作为国家脱贫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已经过去的四五年间发挥了巨大作用,通过规划帮扶、咨询帮扶、培训和辅导帮扶等智力扶贫工程,资金帮扶、投资帮扶、合资合作帮扶等产业扶贫工程,促进许多贫困落后的乡村地区通过发展乡村农业旅游,实现脱贫、走向致富。按照相关规划和工作安排,“十三五”期间,通过发展乡村农业旅游,还将带动全国 25 个省(区、市)2.26 万
个建档立卡贫困村、230 万贫困户、747 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分别占同期贫困村总数 12.8 万个的 17.66%、贫困人口5630 万人的 13.27%、贫困户 838.5 户的 27.43%。同时,“十三五”期间也是中国旅游业进入全域旅游发展的新阶段。作为现代旅游和旅游业发展的新理念、新模式,全域旅游在国家脱贫攻坚过程中,将发挥更大的推动作用。
全域旅游作为一种发展理念,通过“旅游+”和“+旅游”,将贫困地区的农田、荒山、水域、房舍、农作物、乡村环境等生产和生活资源,通过农民自营、租赁、流转、合作、入股等方式,以发展乡村农业旅游为导向,实现乡村资源的多元化利用,促进乡村地区以第一产业为主导的传统农业经济向以旅游业为主导的现代服务经济转型发展,让原本缺乏活力的乡村落后地区自身具有了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能力,促进贫困地区走上产业化脱贫之路。
全域旅游作为一种发展模式,通过市场和产业向乡村地区延伸覆盖,即旅游消费侧和旅游供给侧向乡村地区的同时转移,来引导和推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促进落后地区乡村经济的发展和贫困人口的脱贫。旅游业与其他产业一样,既要靠市场拉动,也要靠政策推动。各级政府和旅游部门一方面要通过营销宣传,策划组织乡村休闲游、农业观
光游、瓜果采摘游、民俗体验游、文化研学游等乡村旅游产品,引导旅游消费市场向乡村地区流动转移;另一方面通过政府主导和政策引导,将社会投资引向乡村和农业旅游开发,即通过对市场和资本的有效调控,形成乡村旅游消费和乡村旅游开发的双向覆盖式全域旅游发展模式,促进贫困地区、贫困村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和贫困人口的脱贫。
当然,在全国脱贫攻坚的最后阶段,那些至今仍然还未实现脱贫的贫困村、贫困户和贫困人口大多属于“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难中之难、坚中之坚”,传统的扶贫手段和脱贫路径与他们的吻合度相对较低、有效性不大,必须真正做到科学施策、分类施策,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策、一人一策的原则,精准对接,产生实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精准扶贫要用“绣花功夫”,在谁来扶、怎么扶、扶到哪等环节上,精准施策;既要采取超常措施加以扶持,又要激发贫困地区干部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靠辛勤劳动改变贫穷面貌。
对于全域旅游精准扶贫而言,“绣花功夫”的重点要从“怎么扶”上切入,发挥好全域旅游的理念优势、模式优势,创新方法、创新路径;在“扶到哪”上以有实效、不返贫、能致富为目标,充分利用好旅游消费的重复性、持
续性和乡村旅游的休闲性、体验性特征,让乡村旅游成为推动传统乡村经济转型升级和贫困人口走上脱贫致富道路的新动能。
相关热词搜索: 脱贫 攻坚 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