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谈话记录 >

【电视谈话节目采访艺术】乌兰图雅做客节目

时间:2021-11-05 11:15:03 来源:网友投稿

  电视谈话节目的主持人

  ------以《鲁豫有约》为例分析

  作者:欧阳梦婷

  指导老师:王农

 摘要:电视谈话节目的主持人至关重要,而主持人的风格,特点和主持的艺术更是决定整个

  栏目成败的关键因素.著名人物访谈节目<<鲁豫有约>>的主持人鲁豫就是以自然清

  新,善解人意,倾听式的采访深入人心,赢得观众的喜爱。

 关键词:电视谈话节目 主持人风格 倾听式采访 倾听艺术

 电视访谈节目如今已日渐深入人心,我们随时随地都可以看到它们如雨后春笋般的身影。人物访谈节目《鲁豫有约》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的成功范例。它之所以如此吸引人,除了栏目设计的个性化,选题内容的多元及亲民化,栏目的品牌化等因素,还与主持人的个人魅力,主持风格和特点及主持采访的技巧是分不开的。我们可以从中总结出电视谈话类节目中主持人的主持艺术,对我们今后的采访,主持等工作都会很有帮助。

 对电视谈话节目及名人访谈节目的概念界定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什么是电视谈话节目?电视谈话类节目脱胎于西方电视传媒,它原名叫做“脱口秀”,是英文“talkshow”的音译。而“show”有表演、展示的意思。顾名思义,谈话节目就是对谈话的一种展示,区别于我们平常意义上的谈话。简言之就是由电视台提供一个谈话的平台,让那些参与谈话节目的人向大众充分展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既然是表演、展示,那么从普遍意义上来讲,就应该既有表演者,也有观众了。俗话说得好,“一个巴掌拍不响”,既然电视谈话节目的声音能够如此洪亮,响彻大江南北,自然是因为观众和电视谈话节目这两个“巴掌”一拍即合了。

  对于电视谈话类节目的概念,美国著名谈话节目“60分钟”的创办人唐·休伊特有一个很形象的说法,他在接受我国节目主持人杨澜采访时表示“我们的工作就是要创造一个节目,让观众忘记遥控器的存在”。

 总而言之,我们认为一档严格意义上的电视谈话节目应当具有如下几个特征:

 以谈话为主要内容。

 谈话是无脚本的。

 谈话是在严密设计基础上的即兴发挥。

 电视名人访谈属于谈话节目的形式之一,具有谈话节目的一般特性,即节目主持人邀请嘉宾或现场观众就各种话题展开轻松平等的交谈。电视谈话这种形式的出现和盛行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体现大众传媒对个体话语权利的尊重。[1] 谈话节目的目标是提供“谈话场”,给任何参与者说话——发表观点和意见的机会,体现一种平等民主交流的精神与新型的传受关系。因此,电视理论学者黄匡宇认为电视进入全方位的“谈话阶段”。相比之下,名人访谈是将采访对象锁定为具有一定知名度与特殊经历的个人,运用电视语言手段“为名人卸妆”,还原背后的真实,获得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与情感。电视作为大众媒体,通过名人访谈节目,实现互勉、共鸣、励志、沟通、启迪、娱乐等社会功能。

 以《鲁豫有约》为代表的电视人物访谈的概况及其成功要素

  《鲁豫有约》是凤凰卫视的一档成功的电视人物访谈类节目。节目自2002年开播,5年以来,一直受到各方面的关注和好评。它已成为凤凰卫视的品牌栏目之一。在《鲁豫有约》之前,凤凰卫视已有两档成功的谈话节目:以新闻事件和热点人物为话题的《铿锵三人行》和《名人面对面》。为了避免话题的冲突,《鲁豫有约》“寻访拥有特殊经历的人物,一起见证历史,思索人生,直指生命的体验与心灵秘密,创造一种新颖的谈话纪录,充满人情味”。

  《鲁豫有约》是一个以她的名字命名,为她度身定做,充满个性化特点的节目。它能在短短时间内从众多的访谈节目中脱颖而出,受到观众的关注和好评,与嘉宾的选择、细腻的沟通以及专业到位的细节运用是分不开的。特别是嘉宾的选择对人物访谈类节目的成功更是至关重要。以往《鲁豫有约》邀请的嘉宾基本上是名人,都是有故事的人。他们的故事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能引发观众的好奇心,同时由于人物本身所承载的历史命运,从而使他们的经历都和我们的某一段记忆有关,因而常常能引起观众对被访谈者的命运产生深深的理解和共鸣。节目的故事性强,内容多元化,贴近观众现实生活和内心世界,并且具有很好的品牌效应等,这都是《鲁豫有约》的成功要素所在。而其中很关键的一点就是陈鲁豫本人的个性魅力和主持,采访的特点和方式。

 以陈鲁豫为代表的电视访谈节目主持人的风格和特点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分析以《鲁豫有约》主持人陈鲁豫为代表的主持人的主持艺术。

  一档电视栏目的好坏往往取决于主持人的主持水平。“谈话类节目”也称为“主持人的节目”。

 陈鲁豫说:“好的节目应该是以主持人为中心的,因为最后就是靠你主持人来呈现,你团队再好,也要靠你主持人把节目呈现出来。主持人的想法应该能被贯彻下去,因为主持人在最前面,什么选题可以什么选题不可以,他最清楚,我觉得主持人的想法应该很快地能贯彻下去,然后这个团队是要靠主持人建立起来的,这样的状态就已经是理想的了,就是你有这样一个舞台给你去施展,你有一个想法,立即就有很多人来帮你,把这个想法共同完成,这就是一个理想的状态。”所以主持人对于电视访谈节目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一)鲁豫的个人背景和经历及性格,风格

  陈鲁豫出生在北京一个充满书卷气的家庭,从小对语言非常敏感,1988年考入北京广播学院英语系国际新闻专业,五年的专业学习,为她今后的主持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她敏而好学,敬业认真,身上始终有一种脱不去的校园气息,也因此受到了许多大学生朋友或刚出校门的新知识分子阶层的喜爱。她那安静淡定的气质赢得了嘉宾的信赖,使他们能够袒露心声。鲁豫因其独具的敏捷机智和沉稳澹定的气质而被塑造成一位邻家女孩的形象。她永远都是带着最真诚最自然最美丽的笑容出现在嘉宾和观众面前。鲁豫在节目中总穿着一身很舒适的衣服,没有过多的修饰,给人很亲近,很舒服,让人感到真实可信,没有一点的距离感,非常有亲和力。在节目中她邀请受众和她一起聆听客人讲故事。无论是什么级别的学者、专家,也无论曾经拥有多么辉煌丰富的人生,到了这里,被访者就只是一个普通的“说故事的人”。鲁豫始终如一的微笑和内敛的谦和态度,在为被访者创造场内轻松语境的同时也为受众创造了场外自然的语境。[2]就像是一个虚心请教的学生,常常以“有一点,我不太明白……”这样的语言来提问,也体现了她诚恳的态度。鲁豫工作几十年,在世界各地采访报道,做过很多直播节目,亲身经历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阅人无数,有丰富的人生体验。同时,她沉静,沉着,自然清新的气质和认真倾听的态度和意识,又能有效的引发嘉宾的谈话愿望。很多主持人之所以没有办法跟嘉宾对话,是因为我们阅历匮乏。当别人的心灵在震撼的时候,作为主持人不能传递这种感应,你又怎么能够让你的表达穿透屏幕呢?有位学者比喻得好,两朵云只有在同一高度相遇才能形成雨,嘉宾的思想很丰富,嘉宾是一朵高的云,主持人在那儿是低的一朵,两朵云都在那儿飘,你看着干着急死活碰不到。

  清华大学传播学院教授尹鸿则说:“新版的《鲁豫有约》从历史走向当代,从故事人物走向流行人物,流行人物带来的更多的是话题。它从讲述性的节目越来越像一个谈话类节目,节目走向和趣味都有比较重要的改变。和我们原来的预期有了差异。”作家刘震云说,鲁豫是个对生活有帮助的人。刘震云自称是鲁豫的fans,“鲁豫节目的主持是特别的平心静气,最大特点是逻辑性、思想性,她的脑子很清楚,和那种激情澎湃的主持人比,她的节目有点冷,她在现场对很多事情的反应都是轻松淡定的。”刘震云对《鲁豫有约》的期望就是能够办到80岁。作家郑渊洁说:“鲁豫和别的脱口秀不一样的地方,就是你看着她就要告诉她,把难以启齿的事都想告诉她,这就是天赋。”而这种天赋也是同她在与嘉宾聊天过程中的互动沟通,倾听意识是分不开的。

 (二)倾听式采访的特点及优势

 倾听式采访有如下特点:一.听得多,问得少.二.正面提问多,质疑性提问少.三.多以顺应被访者思维的方式提出问题.四,顺势追问.五.多表同情,同感,少评论.倾听式采访的好处在于,它可以营造一个无压力,和谐的谈话空间,让被访者畅所欲言.被访者可以倾诉式的叙述表达自己的故事,情感,遭遇和感受,从而形成一种一气呵成,畅快淋漓的语言效果.

 《鲁豫有约》的访谈中,主持人的倾听式采访是节目的最显著的特点之一,鲁豫本人的特点与节目的嘉宾搭配在一起,恰到好处地营造了独具鲁豫气息的谈话空间。它还原历史本色,使嘉宾流露出压抑许久的真实情感,完全消除戒备,沉浸在内心最深处的感觉和故事之中,让嘉宾在松弛的状态中还原本色性格。倾听式采访营造了一个充满尊重,善解人意,气氛宽松的谈话空间。鲁豫在节目中也表现得很本色,很文静,她自然流露出对嘉宾的关注,倾听,同情和欣赏。这个安静,松弛,真实的节目吸引了观众,许多观众认为观看《鲁豫有约》能获得一种难得的愉快的收视体验:专著地收获在电视机前,和屏幕里的人一起回忆,一起思考,一起欢笑,一起落泪。

  有调查研究表明,陈鲁豫每期节目时间平均为40分钟,《杨澜工作室》的杨澜为25分钟,《名人面对面》的许戈辉为20分钟。使节目时间与问题数量之间加以计算,我们得出,杨澜的提问速度最快,平均每分钟1.12个问题,其次为许戈辉的提问频率,平均每分钟为0.9个问题,陈鲁豫为平均每分钟0.625个问题,提问速度最慢,她是点到为止,沉静恬淡。在和嘉宾谈话的时候,鲁豫把大多数的时间都交给了嘉宾,鲁豫说话的时间最多也就占总谈话时间的20%,而最少的时候只占了7%。鲁豫曾经说过:“我不要算准了时间做节目,我要给被访者营造这样一种氛围:谈吧,我们有的是时间,你慢慢谈吧,无论你谈什么,无论你谈多久。”鲁豫在和嘉宾交流的时候,不仅仅是用耳朵在听,更是用心去倾听,去交流。主持人最大的问题不是怎么说,而是怎么听,怎么发现。我国目前有不少的谈话节目,在嘉宾还没有说完或是说到关键尽兴的时候主持人就抢着发表个人主张见解。现场嘉宾在诉说的时候,主持人也不是很好的去倾听,而是在回忆编导事先安排的下一个问题是什么。因此主持人并没有和嘉宾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交流沟通,即使再有兴趣的嘉宾一下子也失去了继续诉说的欲望。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节目主持人朱军说:我把主持人分了三个层次:最初级的是技巧层次的介入。第二个层次是智慧介入。主持人需要给嘉宾以安全感,彼此建立信任,用智慧调动嘉宾的倾诉欲,这种智慧必须来源于生活积淀,书本上是学不到的。最高层次的介入是情感介入。也就是说,主持人必须真诚地投入情感。从嘉宾的眼睛走到他的内心,这就是情感的介入。陈鲁豫在倾听方面就做得非常出色,她并不是一言不发地呆坐着,而是真正用心去听去感受,然后获得信息和灵感,进行成功的追问,让嘉宾说出生命体验和心灵秘密。但同时也表现得体贴和善解人意。

 鲁豫没有用眼下娱乐主持人通用的“煽情”“赚眼泪”来刻意的去追求轰动效应,没有利用手中的话语霸权去对咄咄逼人的逼问被访对象,去揭发他人的伤疤、发掘别人的隐私中得到乐趣,而是作为朋友,让被访者和自己处于同一个平等的位置,去交流,去回忆,通过访谈使被访者的心理创伤得到安抚和释放。坐在黄色的沙发上,随意地拉着家常,偶尔调动一下现场的观众,这是她希望表达出来的感觉—随意自然。“我不是特别着急地想把我的想法告诉大家。有时候我说话可能并不多。我是现场带着很多人去听这个故事,帮他们再问一些东西,再告诉他们一些什么。”她的风格曾经被认为充满促膝长谈式的温情,缺少尖锐的一面。对这样的评论,她不以为然:“没有必要为了尖锐而尖锐。其实要想尖锐是很容易的事情,你只要说狠话就可以了,说别人不敢说的话就可以了。这个并不难。但我个人不喜欢这种所谓的尖锐的风格,?因为我把你请来不是要让你难堪的,那不是我的风格,也不是我为人的原则。把别人请来,就要负起保护的责任。”因此,当很多人来上节目时,她通常会先问一个问题:?这个故事讲完会不会影响你的人生如果会,那她建议嘉宾不要讲。“你可以不做任何节目,但是你的生活是接下来每天都要去面对的。我不希望你做完我的节目以后连日子都活不下去了。不过是一期节目,犯不着把你一生都搭进去。

 鲁豫对倾听的技巧也有很好的把握.一方面她做了充足的前期准备,对嘉宾的职业,身份,个人经历等都有了一个很全面的了解和掌握,才能更好的运用她的成熟思想和睿智和嘉宾进行无阻碍的交流和沟通。另一方面,鲁豫又很好的做到了对现场的控制和收敛自如的把握。可以很自然的把嘉宾的谈话引向事先设定的方向,甚至让你感觉不到主持人的存在,但又不会让话题偏移,主持人也不会过分入戏。

 (三)有效地运用姿态语言

  在面对面的谈话中,体态语言有时甚至比有声语言更重要,一个人的体态语言可以反映出内心深处最深刻细腻的情感和态度。心理学家说:人际交往由7%的语调+38%的声音+55%的表情。因此作为一个采访节目的主持人,不仅要注意其谈话的内容,更应该重视其谈话时所伴随的动作,即礼貌举止,彬彬有礼。而这些礼仪,鲁豫做到了。鲁豫在节目中不时会点头或者利用表情的变化给予对方自己在倾听的信号,从而增强自己与受访者间的融洽气氛,推动谈话的深入开展。她的身子总是微微向前倾,头略偏,给人一种“侧耳倾听”的感觉。在倾听的过程中,她的面部表情随着嘉宾的叙述不断的变化,嘉宾说到高兴的事情时,她会和嘉宾一起大笑,说到伤心的事情时,她会眉头紧锁,表情凝重,使嘉宾感到被尊重,被理解。鲁豫说:“我觉得在现场,你应该让你的嘉宾爱上你,因为只有他爱上你,他才会愿意跟你分享他的故事,他会把心稍微打开一点。我不知道算不算我的秘密武器,但是我经常这样想,我相信在那一刻,他应该是相信你,喜欢你,信赖你的。我用“爱”这个字眼概括这一切,他必须在那一刻爱你,否则的话,你就不算成功,你这个节目不能算精彩。所以我的武器就是,让你的嘉宾爱上你。”也许这就是她能让嘉宾敞开心扉的秘密武器吧。

  本文只是从以《鲁豫有约》主持人鲁豫的风格和采访特点等方面分析了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应具备的一些主持艺术,可以供我们学习和借鉴。同时对于我们日常生活中与人的沟通和交流也有一定的帮助和启发。

 注释:

 [1]黄匡宇.电视节目编辑技巧[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254-257

 [2]刘长乐.鲁豫有约——说出你的故事[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

 参考文献

 [1]翁佳.名牌电视访谈节目研究报告.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2]陈鲁豫.鲁豫有约[DB/CD].深圳音像公司,2005

 [3]朱文慧,<<谈凤凰卫视中文台<鲁豫有约>主持人的倾听艺术>>,<<山东视听》2005.

 [4]<<南方周末>>鲁豫专访

 [5]俞虹.节目主持人通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

 [6]曾祥敏.电视采访[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

 [7]朱习君.电视采访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相关热词搜索: 谈话 采访 节目 艺术 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