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年轻干部谈心谈话作风篇
作风就是形象,作风就是力量。党的作风问题,是关乎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大问题。年轻干部作为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骨干力量和生力军,其作风如何,直接影响着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与进步。
年轻干部要学会干好小事。年轻干部应事事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善于抓大事,乐于做小事,才可能取得良好的工作效果。善于抓大事,是反映党员干部的政治敏锐性与政治责任感和检验党员干部素质能力的重要标尺。抓好大事,需要努力把大事看清看透,既把握全局,又兼顾局部;既整体推进,又突出重点;既注重过程,又关注细节;既促进量变,又争取质变;既坚定必胜信心,又积极应对困难。此外,年轻干部应不畏做大事,不拒做小事,而且乐于做小事并能把小事做好的人,才有可能成就大事,所谓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就是同一个道理。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恃才傲物,眼高手低,大事不会做,小事不愿做,这是人才成长的大忌。大事往往是通过小事慢慢积累形成的,所以我们工作中应该关注小事,讲究细节。中日甲午海战前,日本间谍化装后到中国军舰上侦察。当时中国的军舰在吨位、数量、火力上都胜于日本,举国上下一片陶醉,以为中日海战,中方必胜无疑。可是那个日本间谍看到中国军舰的炮塔上居然横七竖八晾着短裤、袜子等,就把这个细节写在情报中,并由此分析道:这是一支纪律松弛、
管理混乱的军队,不会有强大战斗力。果然,海战结局中方惨败,几乎全军覆没,先进的军舰成了日军的战利品。这个例子,足以见得细节的重要。
年轻干部要勇于扎根基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古代思想家、政治家孟子就已认识到要把人民群众始终放在第一位。基层是离人民群众最近的地方,是各种问题和困难最集中的地方,是年轻干部了解国情、民情的最好阵地,是年轻干部成长和锻炼的最好的舞台,也是检验年轻干部能力和水平的最佳平台。然而,现在不少年轻干部,都是三门干部:家门—校门—机关门,如果不到基层接受锻炼,仅靠理论知识“纸上谈兵”,难以准确把握当前社会发展的时代脉搏。年轻干部只有在基层,沉下心来,多向人民群众学习,多向经验丰富的老同志学习,多请教具有专业基础和地方知识的人,做到本土经验和外来经验的相互融合,才能加深对国情、民情、社情的了解、增进与人民群众的感情,积累比较全面的领导工作经验。其实,重视干部基层工作经验和综合素质,一直是我们党和国家选拔干部的重要标准。早在唐代,宰相张九龄就提出“不历州县,不拟台省”的选官原则,正所谓“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卒伍”。当然,“下基层”并不是“蜻蜓点水”式的、“做秀”式的下基层,而是要扎扎实实深入到基层,而是要扎扎实实深入到基层,深入到一线,脚踏实地向基层人民群众学习,努力扎根基层,建设基层,急人民群众之所急,想人民群众之所想,做人民群众之想做。
年轻干部要做到求真务实。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古今兴盛皆出于实。还是那句老话,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我们很多工作方向是对的、措施是对路的,但往往是热热闹闹开了头,冷冷清清收的场,究其原因,主要是干部作风漂浮,缺乏真干实干苦干的作风。年轻干部应该大兴务实之风,力戒浮躁之气,真务人民群众利益之实,做出经得起实践检验的业绩。实干兴邦,空谈误国,年轻干部决不能坐而论道,一味空谈,必须将“实”字贯穿于工作始终,要重实际、说实话、务实效。年轻干部学历高、素质高,但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做到实在、实际、实干、脚踏实地,则还需倍加努力。实在,就是指做人要实在。实际,就是做事情、想问题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尊重规律,尊重民意,工作务实求实,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实干,就是要亲历亲为,力争事必躬亲。年轻干部应当站稳脚跟,创一番业绩,赢得群众和组织的认可,要切实注重塑造实在、实际、实干令人信赖的形象。年轻干部不能急功近利,要察实情,深入群众和实际工作中做艰苦细致的调查研究,不要走马观花,浮光掠影,杜绝“拍拍脑袋想想、开开会议谈谈、坐在车上看看”;要说实话,有喜报喜,有忧说忧,不要说套话、空话、大话、假话,杜绝“工作在会上,干劲在纸上,行动在嘴上”;要干实事,把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实事办好,把好事办实。俗话说得好,“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这奖那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可见,我们的年轻干部做事干业只有实实在在,贴近群众,才能赢得群众好评,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以下内容供参考:
与年轻干部谈心谈话学习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从古今中外历史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这样的现象:事有所成,必是学有所成;学有所成,必是读有所得。人的第一能力就是学习能力,会不会学习,勤于不勤于学习,从一定意义上讲,决定了我们年轻干部理论水平的高低,也决定着我们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的安危。知识改变命运,无论是公务员招考、竞争上岗等等,许许多多的 PK,都是以各种知识学习为前提和基础的。没有学习的积累,包括实践学习的积累,在当今的社会是无法立足的。
学习应有主动性。学习是一个人进步成长的阶梯。现在,我们年轻干部最大的挑战是能力的挑战,最大的危机是本领的危机,最大的恐慌是知识的恐慌,但是我们有部分干部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有的把学习当成“虚指标”、“软任务”,把不学习当作“无伤大雅”的事情;有的满足于现有知识,满足于已有经验,重交往应酬,少学习研究;有的在总结不足时就说学习不够,系统性不强等。有一副对联说得好:“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心似平原走马,易放难收。”照这样下去,这部分干部迟早有天会黔驴技穷,江郎
才尽,被社会淘汰出局。
读书养性,学可立德,学可增智,学可扩识。不学习,思想就缺少灵气,讲话就缺少底气,行动就缺乏朝气,工作就缺少锐气,竞争就会缺少志气,奋斗就会缺少士气。书读多了,就会腹有诗书气自华。书读多了,少了市侩气,多了书卷气;少了俗气,多了清气;少了媚气,多了骨气;少了霸气,多了和气。三国时东吴的吕蒙骁勇善战,但不愿读书。经孙权的劝导,年过三十始发奋读书,连一向瞧不起他的鲁肃都不得不刮目相看,抚其背称赞道:“汝非复吴下阿蒙”。后来吕蒙屡出奇谋,建奇功,成为千古不朽的名将。宋代文学家欧阳修为后人留下很多不朽之作,有人曾问他政务繁杂从哪挤出的时间读书著述,他答了六个字:“枕上、马上、厕上”。我们年轻干部应该耐得住寂寞,抗得住诱惑,读书能使人在纷繁急躁的心态中平静下来,能使人在吸取知识乐趣中时常保持平常心,保持常态,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做学习型的年轻干部。
学习应有针对性。非学无以广才,非学无以明志。然而学习历来就不是一件轻松的差事,特别是对新理论、新知识的学习,更需要花大力气、下苦功夫。中国有句古语:“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年轻干部要加强学习,需要涉猎方方面面的知识,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最基本的就是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陈云同志曾指出:“学习理论,最要紧,是把思想方法搞对头。因此,首先要学哲
学,学习正确的观察问题的思想方法。如果对辩证唯物主义一窍不通,就总是要犯错误。”同时,大家也要多读做好领导工作必需的各种知识书籍,包括经济、法律、科技、文化、管理、国际和信息网络等方面的知识都要学习。大家要读读古今中外优秀传统文化书籍,特别是许多优秀文化典籍蕴涵着做人做事和治国理政的大道理。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讲的就是这个意思。三人行,必有我师, “处处留心皆学问”,年轻干部还要善于向人民群众学习,向周围同事学习,更要善于向领导干部学习,要学习领导的方法与艺术,学习领导的为人与处事,学习领导的胸襟和气度。
但是,知识海洋浩如烟海,任何人都不可能通晓所有知识,所以大家先要把厚书读薄,再把薄书读厚。“由厚到薄”是要求我们大家做到博采众长,兼收并蓄,而“由薄到厚”则是要求我们大家“术业有专攻”。老话讲“干什么就要吆喝什么,干什么就要琢磨什么;干一行要爱一行,爱一行要专一行。”我们年轻干部必须从工作需要出发,从自身知识结构出发,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做到“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学什么”,要努力使自己成为本领域内的行家里手和业务骨干。在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时还要注意学习有重点方向,有明确任务,不能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而应当日积月累、循序渐进,正如荀子在《劝学篇》中所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学习应有实效性。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书本上的东西是别人的,要把它变为自己的,离不开思考;书本
上的知识是死的,要把它变为活的,为我所用,同样离不开思考,思考的过程,就是对学习的东西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提炼升华、消化吸收的过程。古人说“学贵善疑,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年轻干部基本上都受过高等教育,独立思考能力比较强,应带着问题读书,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歌德曾说:“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面。”读书学习不是为了走形式、摆样子,而是为了开拓视野,提高修养,丰富知识。学习的效果并不是看我们读书的数量,而是要看我们能否通过学习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否成功地解决许多问题。
学习效果的取得除了要勤于思考外,还要善于总结。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我们不靠上帝,而靠自己努力,靠不断总结,坚定地前进。我们年轻干部要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联系实际,开动脑筋,对现实中的疑惑进行深入思考,力求把零散的东西变为系统的,孤立的东西变为相互联系的,粗浅的东西变为精深的,感性的东西变为理性的。“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在阅读过程中,通过思考、总结,把他人的直接经验转变为自己的间接经验,汲取他人的丰富营养,升华自己的思想认识,做到学以致用,举一反三,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和工作效率。
相关热词搜索: 谈心 作风 谈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