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事迹材料 >

关于大国工匠8位人物事迹【二篇】

时间:2022-01-02 15:57:33 来源:网友投稿

事迹,读音是shì jì,汉语词语,意思是过去做过的较重要的事情,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大国工匠8位人物事迹2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大国工匠8位人物事迹2篇

【篇一】大国工匠8位人物事迹

大国工匠周永和与毛胜利人物事迹介绍

周永和 巧手拼就世界最大“天眼”

40多万块面板,逐一编号烂熟于心。脚踏实地,中国工匠为天文事业贡献卓越。

2021年3月,中国超大射电望远镜建设项目在贵州省平塘县的喀斯特天坑里正式动工,它被简称为“FAST”。“FAST”工程的主体部分是一个口径500米的球面反射镜,依托在巨大的索网结构上,总面积达到25万平方米,相当于30个足球场的大小。

周永和是中船重工武船集团的起重工,有18年从业经历,曾参与过诸多国家重点工程,但面对这个世界级的大镜子,他也深感无从下手。FAST射电望远镜的反射面板多达40多万块。周平和和工友们先把100块小反射面板组装成规格不一的4000多块大反射面板,其中单片最大面积约120平方米,最大重量超过1吨。由于强度低、容易变形,而且由“小镜片”组合的曲面,形状并不整齐划一,把它们一个个起吊数十米高,空中运送数百米,下落安装,不能有一点磕碰污损,面板相互间的吻合误差不能超过两毫米,这简直是一个前人从未领教过的挑战。周平和他们从圆规中得到启迪,决定以“FAST”大球面的中心为圆心,在离地面50米的高空中,用现代机械架起“半径型”的吊运系统,一个圆规式吊装体系就成型了。周永和精心研究安装图,每一块面板编号多少,在什么位置,尺寸大小,他闭上眼睛都能说出来。

2021年7月3日,位于中国贵州省平塘县大窝凼洼地的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FAST”完成最后一块反射面板的吊装,历时11个月的主体工程正式完工。“FAST”属于国家九大科技基础设施之一,是世界射电天文科技领域的巅峰之作,中国射电天文将因为拥有这件神器而领跑世界。它能够以目前世界上最高的灵敏度,开展从宇宙起源到星际物质结构的探寻。甚至还可能用于搜寻地外文明的通讯信号,寻找外星人。

全世界乐于探索宇宙的人们都将能够分享这个威力无比的“天眼”所探寻到的太空奥秘。他们仰望星空的时候一定不会忘记脚踏实地的中国工匠们对人类天文事业的卓越贡献。

在人类的探索之路上,工匠破解了创造之路上的无数难题,保证了人类的求索之路永续延伸。

毛胜利 当了29年晒纸工,依古法造出“三丈三”大宣纸。

在宣纸的故乡安徽泾县,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的晒纸工毛胜利和上百位工匠在进行着“造大纸”的实验生产。这种大幅面宣纸按照尺寸规格,被称为“三丈三”,宽度3.6米,长度达11米。

纸张成型的第一关键环节就是捞纸。手工捞纸讲究的是精细,听水的声音,感知竹帘晃动的韵律。在号子声中,44人将均匀附着纸浆的一幅特制的巨大竹帘抬出水面,形成了一张湿漉漉的宣纸。“捞”出来的“三丈三”大纸帖一层层叠码成摞,放平压实,缓缓挤出水分。再经过一天的烘干后,三丈三的命运就交给了晒纸的三位工匠。在古代,湿纸干燥的工序是在太阳下面晾晒,现在改在了室内,用加热了的“焙”来烘干。毛胜利用白粗布浸透米汤,快速地涂抹到焙面上,作用是让纸张贴得平整严实。米汤的浓淡程度,与焙面的温度如何搭配,全是影响晒纸质量的重要因素,这都要靠工匠的经验来把握。

一切准备就绪,毛胜利站上了3米高的平台,他要把一张30多平方米的又薄又软的湿纸一刷一刷地定在加热的焙面上。第一刷尤其重要,它要为整张纸端端正正地定位。行业里把大纸贴上、有把握按下第一刷的工匠叫“头刷”,是不容置疑的大拿。

除了定位的功力之外,毛胜利的顶尖技艺就是他的“刷子功夫”,手法干脆利落,稳准快实,连贯流畅,直如行云流水,绝无拖泥带水。湿润柔软的大纸张在焙面上平平整整,没有一个气泡,不出一条褶皱,不留一道刷痕,更不许有一点撕裂,毛胜利已经把自己的这把刷子练到了化境。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篇二】大国工匠8位人物事迹

大国工匠裴永斌和方文墨人物事迹介绍

裴永斌 靠双手摸就能“测量”油箱壁厚,行业里的“金手指”。

哈尔滨电机厂为水电站生产核心设备,其中有一个不起眼的名字,叫做弹性油箱,它的品质关系到整座水电站的安危。生产这样的关键设备,自然要靠顶级高手,这就是车工裴永斌。弹性油箱处于水电站发电机和水轮机之间的关键部位,要求具有统一的刚强度和尺寸精度,因此,制作它的工艺非常复杂,加工精度要求异常严格。裴永斌在加工中,必须把弹性油箱内圈和外圈的每一处壁厚控制在7毫米。而在加工油箱内部的时候,车刀刀架会遮挡,加工过程中注入冷却液产生的烟雾,致使要求极为精密的加工过程都处在雾里看花的状态。

裴永斌是全厂唯一靠双手摸就能“测量”油箱壁厚的工匠,这双神奇的工匠之手,仿佛长出了可以拐弯的“眼睛”,其测量精度和效率甚至超过一些专用仪器,也因此成为行业里公认的“金手指”。

裴永斌无可替代的技术位置也就让他不能不承担巨大的生产压力。他的工作计划表上已经排满了弹性油箱的生产任务,但还是无法满足世界各地众多水电站的需求。所有人都清楚,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彻底改变现有的生产方式。为此,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给裴永斌配备了新的数控机床。为数控机床自制“个性化”刀具,是裴永斌挑战数控机床的最大难题。从手工操作到数控机床,并不像裴永斌想像的那么简单。反复的琢磨,反复的修改,刀具在裴永斌手中强度和稳定性越来越好。无论是对刀刃角度、切削弧度、曲线走向,同样力求极致完美。

30年,裴永斌练就了一身绝技。不断进取是裴永斌成为顶级高手的最大诀窍。从1995年第一次接触弹性油箱加工开始,裴永斌就在不断突破各种技艺瓶颈。现在需要使用数控机床加工弹性油箱,裴永斌依然充满创新精神,数控机床的加工精度越来越接近完美。“中国制造”就在每一个工匠具体而微的自我超越中走向更高层次的“中国创造。”

方文墨 “文墨精度”,手工锉削精度相当于头发丝的二十五分之一。

方文墨的工作是为歼15舰载机加工高精度零件,加工精度挑战着世界级水平。在工业化时代,尽管大多数零件都可以自动化生产了,但是有的战机零件因为数量少、加工精度高、难度大,还是需要手工打磨。所以精湛的锉磨手艺还是钳工的必备功夫。教科书上,手工锉削精度极限是千分之十毫米。而方文墨加工的精度达到了千分之三毫米,相当于头发丝的二十五分之一,这是数控机床都很难达到的精度。中航工业将这一精度命名为——“文墨精度”。歼15舰载机一些高精度的细小零件加工尤为繁琐。一个看起来并不起眼的电缆铜接头,需要打出一个1.4毫米的小孔,但加工时产生的铜屑总有飞溅残留的概率,这就可能引发电路短路,甚至导致机毁人亡。如何消除铜屑残留,成了关系工作成败的大事。方文墨反复研究后发现,徒弟们的加工方法没错,出现铜屑残留是模具的设计和工艺存在问题。他一遍遍琢磨,对铜接头的工艺流程和生产模具进行深度改进,不仅解决了铜屑残留的麻烦,工作效率也提高了四倍。几天之后,文墨班组按时按量交出了百分之百合格的铜接头零件。

方文墨整个工作历程都是在不间断、不懈怠的自我超越中走过的。在参加工作不到13年的时间里,方文墨改进工艺方法60多项,自制新型工具100多件,整理了20多万字的钳工技术资料。这是方文墨自身技术进步的最佳实证,是人生境界的扎实跨进。

今天,歼15舰载机上,有近70%的标准件是方文墨所在的工厂生产的,那些担当大任的小零件,是方文墨和工友们的智慧与汗水的结晶。他们助力中国战机一飞冲天,惊艳世界。在全球军机发展背景下看待中国歼-15舰载战机,都堪称奇迹。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热词搜索: 工匠 事迹 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