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概念解读:
◆ 发现教育资源新分类——在张江,教育资源突破原有的定义,被重构为社会进步标杆资源(对接科教事业拓展课程开发),学科成长的知识应用型资源考察基地(适合教科书体系的拓展,以及学科知识的生活佐证),孕育创新意识萌芽的未来产品孵化型的研究(探究)型应用的践行开发环境(适用于研究型、拓展性课程的资源支撑)。
◆ 体验互动学习场诱导效应——场效应是一种基于原子反应的半导体表面电导受垂直电场调制的效应。张江教育人以此引申为在智慧教育中,教育技术环境作用于教育实践过程中的某种调制反应,并命名为互动诱导效应。这种诱导效应,对于体验式学习和学习互动各方的调制作用把控,起到了微妙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俗地说,就是适时地激活学生自主探究的好奇点,且快速实现从好奇向兴趣迁移,并借助于知识应用来验证兴趣的科学性和创新价值。
◆ 注重团队合作精神实践的极限任务——在新世纪国际五项学习能力支撑中,学会共处(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的提出,点明了现代社会对于人才潜能的时代预期,既要尊重多样化的现实,学会在合作中竞争,又要尊重价值观的平等,在竞争中合作。张江教育人在引进极限学习概念的过程中,侧重对团队合作项目的再设计和评价机制的完善,力图通过活动,增进相互了解、理解和谅解,加强对相互依存关系的认识。
◆ 融入理性批判思维的创新课题再论证——英特尔创新大赛已经成为中国学生展示创新思维的最重要的平台。然而,张江教育人在响应这样的需求时,却坚持自己的导向,首先是凡经俱乐部辅导的创新大赛选题,全部来自于对张江本土话题的思考;其次是张江学生的选题,从来都不是利用一次后就抛弃,而更注重启迪后来者向前人的成果发起挑战,或进一步完善,或调整视角引出质疑……张江教育人意欲通过这样的检验式学习来探索批判思维进入基础教育的途径和模式。
经典案例之:形成规模化实验群
张江教育人最初选择园区教育的一个很重要原因是看中了校外资源环境的对接。作为依托园区为特色的办学单位而言,面临着三大难题:资源的遴选、资源的重构、资源的共享。大张江选择了两个样本来展开实验。
张江园模式。实验重点放在与科研院所、科教基地的合作办学上,以营造多级保障的学科实验室群为优势。张江园辖属有13所中小学,但所在园区却拥有中科院上海高研院等中央到地方的40多所科研机构,上海交大、复旦等20余所高校的本部或院系,还有50多家行业学会、协会入驻其中,同时,各类科教基地也广泛分布。正是依托于这些校外教育资源,先后组建了张江科教孵化俱乐部、张江白领科技志愿者团队、张江教育资源联盟;在社会民间的支持下,建立了一百万黄炳权教育奖励基金,张江科教图书馆;在校内原有学科实验室重组开放的基础上,形成了10余个校内创新实验室、园区企业专业实验室向学生开放、高校科研院所实验室接受学生课题研究的逐级响应式的教研实验保障机制。
嘉定园模式。尝试的是“智慧教育发展联盟”,通过校企合作来固化学科特色。成立了由园区管委会副主任牵头,管委会社会发展部和园区教委、园区所辖12所中小学及幼儿园组成的教育工作委员会,聘请上海市教科院课程与教学研究室主任等6名专家组成教育顾问团,借助联盟力量,加强学校与入驻园区的创新型高科技企业等成员单位的合作联系,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为宗旨,因地制宜、改革创新,为园区教育事业提供服务。
经典案例之:综合分析思维能力,形成多样式、多维度的成长支撑
张江的探索历程中也曾走过不少弯路,如缺少师资和课程,常因一人一事而变卦;再如过分迁就外来支援,不得不为“五斗米折腰”(经费、渠道、人脉、导向)。在一次与园区企业的对话中,有家长反映,现在的孩子缺少对知识活用的能力,题型稍有变通,就不知所措,希望园区学校能在素质教育的多样性落地上有所建树。经过统一思想,张江教育人坚定了走园区化教育的决心:张江的园区教育不搞面子工程,不搭花架子,下决心改变根基不深、难接地气的短板;更多地遵循脚踏实地的风格来有序展开;张江的园区教育更注重抱团的力量,更崇尚公益的导向,更坚持走符合教育规律的发展之路。现在,无论是张江的园区职工,还是张江的社区居民都知道,张江的暑假生活犹如一个大超市,几乎所有的个性化学业需求都能得到回应,而夏令营更是K12学子们的最爱!仅2011年就举办了10期,2012年举办了15期,2013年举办了18期,而今年的夏令营数量更是达到了近30期;不仅如此,规模和受益对象也逐年扩大,从莘莘学子,扩大到家长、社会,甚至是外区县(2014年的接待总人次达到6000多人,与此同时,投入的志愿者也接近千人)。
至今,张江依托科教孵化俱乐部,实现了从学科知识跨纲到教学内容跨学科,再到学科教学模糊学段属性的多级跨越。
经典案例之:创新大赛不是终点,甚至也不是重点
俱乐部指导的学生创新大赛选题,全部出自园区身边的案例研究,这已经为创新大赛评委们所关注。然而,评委们或许并不知道,张江的不少项目还有着其他与众不同之处,坚持课题的深度挖掘,就是亮点之一。七年前,张江实验中学的老校长陈胜庆先后参与编撰了两本环保教材,自那以后,环保题材的研究就成了俱乐部的保留选项;几年后,曾有学生在操作当年某机关发出的号召学校回收废电池的过程中,做了有心人,上网咨询之后发现,在此号召发出之前,国家七部委就联合发布文件,提示社会,鉴于电池生产工艺的普遍升级,普通电池已经符合国家环保标准,无须再集中收集处置;遂以此作为研究线索,形成了自己的课题;然而,因为事关某机关,所以这个课题甚至都没有入选。面对学生的沮丧,俱乐部教师引导孩子继续坚持自己已有的研究成果,并将视角聚焦到高新园区的高科技废弃物处置话题上来。在这位学生再次取得成功的基础上,这个话题被继续发酵和延伸。嘉定工业区的智慧教育联盟促成了朱桥学校与区内的伟翔环保科技公司(上海指定大型电子垃圾处理企业)合作开发升级后的“绿色环保”课程,此课程更注重教学过程中校外资源的嫁接,以及学生过程体验与学科知识的贯通。
变构进化之:育开放共赢的新学习生态
◆ 发现STEM的核心价值——自从奥巴马政府发布“STEM教育战略”以来,STEM成了一种时尚标签,然而,国内最早引入此概念的张江教育人却对此出言谨慎,他们清醒地意识到,虽然STEM恰好对接张江的园区教育外廓,但它在策源地美国,却是走的“先进入高校,再逐级向下兼容”的战略定位,耐人寻味!他们在反复比较世界各国推进STEM教育的做法之后,审慎地将其锁定在两条主线上,一条是提炼出STEM的聚焦核心是基于工科教育的工程思维理念强化,一条是对应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教改内核与教育原点的深切剖析所形成的契形切口。依此来融入园区教育的内涵实验。
◆ 行动学习——从企业培训课程迁移而来的“行动学习”概念,在相当程度上填补了传统学习重概念、轻体验,重经验传递、轻经验摸索,重结果、轻过程的种种遗憾;但在实际教育检验过程中,张江教育人却深刻意识到,行动学习远非字面概念那般的直白,真正的行动学习应该比体验式学习走得更远。譬如重新解构“学习”,不能止步于知道(更不是一种记忆过程),而应明确是“学而时习”的现代引申,是指知识的炼制、储存并在日后运用中自构与变形的元认知过程。从这个定义出发,教师的担当,就远非一杯水和一桶水的交换,其功力高下,直接映射在学习方法的自省与优化之中。
◆ 项目引领——浦东教育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聚焦国家和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的发展方向,重在落实浦东教育“均衡化、优质化、规范化、国际化”的战略目标,深入开展基于问题与需求的教育实践研究,以项目实施为载体,培育“针对真问题、开展真研究,收到真效果”的浦东教育研究文化,助推浦东教育内涵发展。自2010年以来,俱乐部每年申报的相关课题都被批准立项,业已结题的项目均被评选为优秀。体现了教育主管部门对张江经验的重视和支持、指导。
◆ 极限成长——极限学习概念,由清华大学首先导入。极限学习过程有三点特色:①突破教学角色的界限:组织学生团队与教师在课前共同设计学习活动;②突破空间的界限:通过网络采纳分布各地的信息内容、专家咨询服务等;③超越专业的界限:让知识的应用领域尽可能地跨越传统专业的界限。通过系统的极限学习打造,有助于训练学生养成高效的学习习惯与方法,为他们的高效成长和完型成长提供可能。
经典案例之:项目合作模式下的重点课题突破
最先导入的是《体感学习系统的构建及其在课间操教学中应用探究》(获市教育信息技术重点课题立项,系与浦东软件园有关孵化平台联手开发),该项目较好地改变和规范了体育教学的经验模式,提升了田径训练的科学、高效水平;在研发运作的10个月中,项目的基础架构已经从最早的二维应用自我升级到了三维;借力项目阶段成果的显现,作为一所非体校的普通中学,张江实验中学的学生运动员在今年四月刚刚结束的全国中学生运动会上,一举夺得了铁饼和标枪的第三名和第七名。这个案例告诉我们,传感—可穿戴结合的学科教学应用领域非常广阔,其研发原理可以移植到实验教学等更多的层面;也验证了其入门门槛远不如人们想象的那样高不可攀。
在开发这个体感学习系统的过程中,俱乐部邀请浦东软件园的相关公司加盟,联手开发,一方更多地倾力于技术攻关,另一方更注重对项目要求、检测条件和数据分析模型的设计。目前,课题和项目都取得了重大突破。可引申到在理、化、生等学科的虚拟实验中。
经典案例之:学习就是要敢于挑战权威的观点
一场有关最新节能灯具技术展望的讲座正在举行。与传统的技术高端研讨不同的是,它是在一所普通中学,面对的听众是学生和教师;虽然是一种科普,但针对技术领域的思想交锋却并不因此而让主讲者省心。甲同学:“节能应该是省钱,但刚才介绍的生产工艺复杂程度和成本居高不下,消费者购买也多花了钱,而节能灯本身的报废污染成本也高,怎么来算这笔经济账?”乙同学接口:“我们呼吁对LED这类节能灯具自身存在的报废以后的污染问题的处置方案应该尽快出台。”老师抛出问题:“我们在物理课的光学实验中做过测试,认为市场上出售的书写台灯有关保护视力作用的提法大都是在忽悠人,甚至可以断定高频闪烁不仅依然存在,并且潜在的损害更大。行业协会对此有何对策?”政治课代表也质疑:“请问为什么我国的光伏产业会产能过剩?”……一位曾来校参与活动的中科院院士感叹道:“这才是我们需要的科普氛围,张江俱乐部实施的科学素养推进工程让我改变了‘科学家不是教育出来’的观点,我相信接受了这样发散式的科教课程洗礼的孩子们,才是真正的创新人才。”
经典案例之:高新技术迎接移动学习时代的到来
目前,在不少地方,电子书包工程的部署已经日臻完善。但由于一次性投资不菲,加上相关标准的彼此不兼容,导致了很多发展瓶颈,即便是上海这样的发达城市,也远没达到普及的程度。如何缩短这样的剪刀差?张江俱乐部在调研之后发现,现在学生手里的各种电子产品,尽管五花八门,但功能都趋向于智能化、网络化、普及化。由此,张江俱乐部向有关企业发出邀约,希望开发出一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设备建立起来的智能教师平台。这个诉求迅速得到了企业的回应和开发。目前,一款兼容多种系统平台,可以自建教学数据库,可以实现同一教学环境的不同智能设备间互动的系统已经在大张江园区首先得到试用。
破除高新技术的神秘感,但有必要保留适度的神奇。张江STEM俱乐部以下属学生车模设计工坊(社团)为试点,面向刚刚入学的预备年级新生(上海市为缓解小学就学压力,将六年级学生提前收入初中,称预备年级),全面引进了图形化编程技术。这对于从来没有涉及软件开发领域的六年级小学生来说难度会很大;然而在实施过程中,由于把软件教学捆绑传感—可穿戴配件,结果变得非常直观,因此推进顺利,学生上手很快,在掌握了初步的编程原理之后,孩子们就直接锁定当时(2013年)最时髦的社会话题:雾霾,瞄准了PM2.5实时监测器的设计。在遭遇时间节点短、配件数据缺失和走了一段弯路等挫折的情非得已形势下,当机立断临阵调整方案,团队同学齐心协力,以菲律宾风灾为背景,同样利用传感—可穿戴配件,重新组合传感器件,快速開发出了另一款两栖多功能灾区救援车,一举夺得了由美国汽车工程师协会组织的全球学生车模挑战赛的第一名。
经典案例之:自我挑战与极限学习
张江引进极限学习之后,恰逢上海市政府强调中小学生一律禁止饮用纯净水。俱乐部依此创生出了系列微极限学习课程设计,围绕禁饮纯净水文件给出的理由,进行由浅及深的极限式研究,要求在每半小时之内,分别完成发布的有关任务,对象是六年级学生,课程采取阶段淘汰制。正如清华课程负责人、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副教授顾学雍所称:“在真实世界里,处理技术以外的困难,是比解决技术本身更难、更重要的事情。”这对于从来没有接触过主动学习的准中学生来说,对于刚刚报到的新生团队来说,挑战可想而知。所幸这些孩子不仅经受住了考验,还突破原有预设,自觉挑战难度更高的系列项目,包括对世界发达国家有关法规的调研,对市售各类水制品的成分研究,甚至发起了学校直饮水设计工艺的挑战……
张江在全面介入极限学习之后,正在将其导入学科成长的常态教学领域,争取探索出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新生态。
相关热词搜索: 高科技 联姻 进化 资源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