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2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2-0049-01
俗话说:"十年种树,百年育人。"可见育人之难。小学教育是人的一生中接受正规教育的初始阶段,是从无知到有知的一个转折。怎样把一个处于蒙昧阶段的孩子纳入正规教育的轨道,引导他们走进知识领域,从简单的形象思维到学会一些抽象思维,显得尤其艰难和至关重要。因此,在整个小学教育的过程中,人们往往容易片面化地强调智育,却忽略了另一个重要方面――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教育是一个综合概念,它不是单纯地教授知识,更包括德、美、体、劳等。我们不能承认一个不文明、不礼貌、自私自利却成绩好的小学生是一个好学生,这样的学生恰恰是教育的失败。应该说,除了学习之外,还有更广阔的生活领域都是小学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育人之难,也正是体现在这里。
小学教育是启蒙教育阶段,尤其不能忽略思想品德教育。在国外,小学生学习任务很轻,基本上是边学边玩。这期间,老师给学生们的知识主要是培养学生们的道德规范,使他们在玩耍中学会做人,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在小学生的是非观念还处于朦胧状态时,老师如能趁机给予解释、纠正、引导,是很容易帮助他们建立起正确观念的。这就是说,小学生可塑性很强,思维方式极易受他人的影响。在此期间如果老师要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人生观,既容易做到,又能为他们以后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而坚实的基础。可见忽略了思想品德教育会是怎样的一个失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小学生对老师有着天生的崇拜,对他们来说,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力,如果借助这个优势加强对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常常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1.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创新兴趣
良好的情景设置,可以使学生产生一种心理上的期待感,形成对问题探究的强烈热情,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能力的重要条件。同时,问题情景的设置,也有利于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和明确问题,引导和发动积极思维活动。因此,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我经常采用漫画、小品表演、故事、音乐等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创设直观鲜明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让学生乐于发现"柳暗",并孜孜于求"花明"。如在讲《做学习的主人》这节内容时,我用故事倒入,然后提出问题:"两个同学对学习的态度有什么不一样?结果会怎样呢"等一系列的问题,从而促进他们去探究、深思,发现和解决问题,激发他们浓厚的求知欲望。
2.课堂上要体现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大胆尝试
学习方式有很多种,但总体上可以分为两种:接受式学习方式,探究式学习方式。由于传统的影响,以往的思想品德课教学过分强调接受性学习,在教师的帮助下得出正确的结论,然后学生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也许学生的分数不会太低,但长期以来会抑制学生创新精神和道德行为的养成,也会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新的理念要求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课堂教学,一起体验、探讨、研究,通过活动让学生逐步明白道理、分清是非,同时提高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进而适应社会的能力。首先,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自始至终成为课堂的主角,而不是教师的"自我表现"。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在学生身上打主意。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尽量让学生去思、去做、去发展。教师想参加学生活动,那么就以和学生平等的身份加入。其次,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教师不要担心自己不讲学生就无法学会,应该相信自己的学生能行,让他们尝试着自己去理解、去探索。学生尝试的过程,就是一个自我探究的学习过程,即使结果是失败的,但过程也是有价值的。比如:教学四年级上册实践活动《我们爱教师》一课时,课前要求学生在课外仔细观察老师的活动,特别让学生去观察体会老师的一天是如何度过的,然后回到课堂上让他们说说自己的观察和体会。学生就会各抒己见,教师进一步启发:你想对他们说点什么?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拿起笔给自己现在的或幼儿园的老师写一封信,表达自己对他们的爱,或者写写自己理想中的老师。这样,理性知识上升到感性知识,把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结合起来,把教学与生活结合起来,把培养情感与提高能力结合起来,课堂教学实现多赢。
3.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小学生
思想品德教育应该源于生活,并以生活为归宿。儿童对世界的认识首先是从其面对的现实生活开始,他们通过对在生活中所面对的人与事的思考,形成好与坏、善与恶、是与非的认识与判断,进而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以及自觉的道德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们可以与社会生活隔离开来集中学习知识经验,却不能与社会生活相隔离去学习道德。道德是社会生活的规范和准则,真正的学习必须在社会生活中进行。因此,以生活为途径,构建思想品德的大课堂,是深化思想品德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我们要针对同学生活中接触的各种事情随时随地进行教育,把思想道德教育渗透到小学生的言谈举止,衣食住行等各方面,使他们从小就萌发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的情感,培养他们诚实、勇敢、好问、友爱、爱惜公物、不怕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品德、行为、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真正地为他们良好的品德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比如,有的同学有困难,有人主动帮助他,劳动时,有的同学不怕脏,不怕累,对待老师有礼貌等。教师和父母要善于抓住这些典型事例进行随机表扬,鼓励好的典型,对那些抢别人东西,打架、骂人的同学随时用建议的方式引导、教育,使他们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引导学生养成辨别是非的好习惯,同时也在潜移默化的净化他们的心灵,通过典型的日常小事,学生亲眼目睹、亲耳所听,容易理解和掌握,因此,日常生活的教育是所有教育途径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教育。同时思想品德教育又要适应未成年人身心成长的特点和接受能力,从他们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循序渐进。多用鲜活通俗的语言,多用生动典型的事例,多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多用疏导的方法、参与的方法、讨论的方法,进一步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
4.构建完整的德育体系,形成学校教育与社会家庭教育的合力
学校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但家庭和社会对孩子思想品德形成有重要影响,因为德育的成果很大程度上要靠个体用自觉的实践最终来落实和完成,家庭教育是孩子人格成长的摇篮,家庭是孩子接触的第一个环境,家庭环境会给孩子人格的形成打下难以磨灭的烙印,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位老师,也是他们终身的教授,《中国青年报》曾报道骆风先生提供的北大博士生家庭教育的分析专著,分析表明,这些博士生的父母学历并不高,但是,虽然他们对子女的学业无法直接辅导,可是其人格因素尤其是诚实、进取、勤奋、吃苦耐劳等优良品质,深刻影响子女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及良好品德的形成,使子女终身受益。为此,我们是不是该认识到,家庭教育既是启蒙教育,又是终身教育。所以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要相互协调一致,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道德修养,使祖国的新一代在良好的教育氛围下茁壮成长。
总之,小学思品教育要体现以儿童为本的教育思想。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同样是一个宏大的世界,学生是这一世界的主体,教育的责任就是创造条件,为学生进行正确的选择服务。使社会道德在他们身上迅速内化,使他们自身的道德行为能力得到提高。努力使每一个儿童都能在愉快、自信、有尊严的学习中发展潜力,健康成长。
相关热词搜索: 浅谈 小学生 思想品德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