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教育整顿 >

PBL与我国教育现实_pbl教学

时间:2021-10-19 11:05:50 来源:网友投稿

PBL与我国的教育现实

  内容提要:PBL(Problem-BasedLearning,基于问题的学习,是让学生围绕着解决一些结构不良的、真实的问题而进行的一种有针对性的、实践性的学习。本文通过对PBL的分析,认为这种在西方兴起的教学模式非常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终身学习;但在我国具体教学中,实施PBL依然障碍重重。

 

  关键词:PBL;建构主义;问题情境

 

  PBL自20世纪60、70年代在西方教育领域产生以后,因其直指知识的应用和未来职业技能的培养,并充分体现了建构主义的思想,因此在短短的二三十年内,该教学模式已风靡全球,对各办学层次、各学科的教学与培训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我国教育研究工作者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大量介绍国外在该领域的研究,并尝试探索如何将

 

  PBL引入我国的教学实践之中。但纵观我国的研究介绍,笔者认为尚有一些问题亟待澄清和反思。

 

  一、什么是PBL

 

  PBL(Problem-BasedLearning,基于问题的学习)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把学生置于混乱的、结构不良的情境中,并让学生成为该情境的主人,让学生自己去分析问题、学习解决该问题所需的知识,一步一步地解决问题。老师们把实际生活的问题作为教学材料,采用提问的方式,不断地激发学生去思考、探索,最终解决问题。

 

  1.PBL的产生与发展

 

  从20世纪60年代起,国外一些医学院就开始采用PBL。那时, __安大略湖(Ontario)麦克马斯特(McMaster)大学的老师就开始关注学生在课堂和考试中的优异表现与他们临床上笨拙的实际操作之间的关系了。学习成绩好、考分高并不等于临床实际操作能力强。

 

  后来,医学院的老师们就把学生分成小组,每个组派一个指导老师,然后把一组一组的学生放入一群由健康人组成的“病人”群中。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就开始对“病人”进行访谈、做笔录,然后针对“病人”的症状,到图书馆去查资料,并在小组内讨论,最后给“病人”开处方。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查资料、向老师请教问题以及和组员讨论都很主动,他们完全成了学习的主动参与者,而不是坐在课堂里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知识。

 

  与传统教学相比,接受过PBL的学生的知识面要广得多,实际操作能力也要强很多,特别是自主学习能力的增强,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很有帮助。

 

  目前,PBL已从当初的医学教育领域走向其它学科教育领域。并演化出多种流派。

 

  2.PBL的理论基础

 

  PBL以信息加工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为基础,属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范畴,是建构主义教学改革设想当中“一条被广泛采用的核心思路”。

 

  建构主义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开始于杜威(JohnDewey)和皮亚杰(JeanPiaget)。杜威和皮亚杰都认为是实际生活中的一些认知冲突和疑惑在促进人们去学习,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知识(SaveryDuffy,1995)。杜威还认为个人的学习是为他以后的整个生活做准备,而不仅仅是为以后的工作做准备;学习是学生为解决一些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而做的一种积极的努力和付出;学习是学习者围绕着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组织、建构自己的知识。皮亚杰认为学习不是获得学习者想要获得的,而是原有思维方式的改变,这种改变导致“适应”和新的“平衡”。

 

  二、PBL的教学流程

 

  PBL中设置和安排的教学活动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让学生成为积极主动的、能自主学习的学生。老师们往往都精心构思一些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其中为解决问题而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学活动各个环节的顺序都不是死板、不可改变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调整顺序,也可以学完后面的某些环节后在重复前面的一些环节。

 

  1.创设情境,呈示问题

 

  老师在了解了课程和教学标准后,通过查阅一些课程资料、报纸杂志或者与同事讨论的方式为学生选择适当的问题。选择问题时,老师们也会兼顾学生的性格特征和需求,思考以什么样的方式呈现问题才能较好地吸引住学生。

 

  问题情境往往都很有趣。在问题情境中,学生可以和正在探测的人一起交流、探索,也可以和身处逆境的人一起感受生活的艰难、分享人生体验。

 

  2.划分学习小组

 

  小组的划分或者是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或者是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通常是在发放多个可供选择的问题之后,由学生根据自己对问题的兴趣爱好自由地结合成小组,有的学者称这种分组方法为“基于问题的分组”,而分组方法中又有同质分组和异质分组之分。所谓同质分组是指把学习风格、认知水平相近或相同的学生编成一个小组;所谓异质分组是指把学习风格、认知水平相差比较大的学生编成一个小组。这里应该尽量让学生自愿组合,创设较为自由、舒适的合作氛围。

 

  3.分析问题

 

  该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对问题情境有一个清楚而 __的理解(让学生先弄清楚对需要解决的问题他们已经知道些什么,还需要去学习些什么,以及他们对该问题的看法)。

 

  当给小组呈现初始问题后,学生们首先会激活头脑中与此问题相关的已有知识,并根据已有知识、一般的观念和逻辑思考来建构解释这个问题的“理论”。当一个成员调动起自己的已有知识的时候,这些知识可能会激活另一位成员在曾经看来不可能的知识。一旦集体的知识被激活了,学习者就会开始详细解释他们知道什么,并尝试建立起他们的知识与问题中所描述的现象之间的桥梁。于是,合作便开始了。在此分析过程中,他们将对问题获得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因此能很快知道怎样对各种信息资料进行分类、怎样给组员分配任务。

 

  4.收集和共享资源

 

  学生一般都是三个或五个人组成一个小组,来共同讨论解决眼前的问题他们还需要收集哪些资料、学习哪些知识。当所有的资料都收集好以后,小组就被拆散。然后组与组之间交换组员,组成新的小组。这样他们就可以在新的组内共享信息。

 

  5.选择并陈述解决问题的方案

 

  学生一旦选择出最佳的解决办法,他们就得为大家解释为什么他们认为这是最佳解决方案而做准备。他们可能会用概念地图(conceptmap)、图表、演示文稿、音像多媒体或者万维网主页的形式,给大家展示他们对问题的思考和为什么选择上面的最佳解决办法。具体选择什么方式,由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自己在问题情境中的角色来确定。

 

 

  内容仅供参考

 

相关热词搜索: 现实 我国 教育 PB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