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设计 >

“忠孝节义”教学对当前高校德育的影响研究

时间:2022-11-01 15:10:10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 2014年4月,在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中着重强调了思想政治教育是当代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辅导员的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有效结合有着重的提及。本文通过分析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形势下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偏低的现象,结合在校的“双师型”辅导员的工作经验,提出应在“思政课”上对大学生开展以“忠孝节义”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美德教育,从而配合高校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 忠孝节义 传统美德 高校德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5.05.039

Influence of "Loyalty, Filial Piety, Chastity and Righteousness"

Teaching to Current College Moral Education

SHI Jingpu, LI Yuntao

(Sanjiang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12)

Abstract April 2014,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issued a "high school counselor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Standards" emphasize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counselor professional capacity building,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unselors and dail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have focused on effective combination of men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our students’ low moral qualities phenomenon in the current situation, combined with the school"s "Double" work experience of counselors, strengthen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lass" on college students to "Loyalty, Filial Piety, Chastity and Righteousness"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virtues of education so that students work smoothly.

Key words Loyalty, Filial Piety, Chastity and Righteousness; traditional virtue; college moral education

从1999年全国高考大幅度扩招到2014年为止,我国的高考录取率已经达到了74.3%。根据美国学者马丁·特罗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指标的研究——“15%以下属于精英教育阶段,15%~50%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50%以上为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高等教育不仅已经快速地度过了“大众化”,甚至进入了“普及化”发展阶段。在这种形势下民办高校要面临学生的素质相对偏低这一现实,这里所说的素质,不仅仅是以成绩为标准的学习能力素质,还包括了思想道德修养素质。

2014年4月,国家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中着重提及当前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有效结合,进一步强调以高校辅导员为代表的学生工作者们不仅是学生管理工作的“导师”,也是思政理论课“教师”,只有加强“德育优先”的教育理念,才能更好地开展新形势下的高等教育工作。

1 当前大学生道德素质偏低的具体表现

1.1 理想信念淡漠,价值取向功利化

当前大学生大多都是“90后”,所经历的都是社会的高速发展而造成的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多元化、复杂化;目睹的是家长们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起起落落;接受的是网络世界中形形色色的世界观、人生观。特别是在市场机制还不健全的情况下,以权谋私、贪污腐败、背信弃义、不公平竞争等不良现象影响着部分年轻学生的价值判断,干扰着他们理想信念的养成。

有不少大学生缺少明确的个人理想和人生目标,大学生活昏昏噩噩,没有学习目标和动力,也没有年轻人应有的热情和活力;有的学生只是凭一时兴趣或是老师和家长的要求确定短期学习目标,却并不清楚自己真正的志向,无法说出自己的特长和能力。同时,部分大学生在价值取向方面也呈现功利化的趋势,把实现较高经济收入和奢华的物质生活视为唯一追求,做任何事情都只重实惠、求实用,面对实际的学习、工作都过于急功近利,敬业意识薄弱,一味地强调索取而不谈奉献。

1.2 自我意识膨胀,道德评价存在双重标准

当代大学生大多是新时代的独生子女,从小到大都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自我意识很强。他们一方面习惯了一切人与事都以自我为中心,一方面也希望尽快摆脱家长和学校对他们的监护和管理。但是由于自控能力较差,辨析能力较弱,在缺少正确引导的情况下,他们对于善与恶、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高尚与卑劣、荣誉与耻辱等方面很难正确掌握界限。任何事都以自我价值的实现为核心,强调个人本位,导致他们缺乏基本的社会意识、责任意识、自律意识、关爱他人的意识,在道德标准甚至在生活行为上出现问题。

他们过分强调个体行为的随意性,对道德、纪律的蔑视与叛逆却被看作是有个性。自我意识膨胀,要求身边的一切事物都要重视自己的利益和需求。然而,在面对社会公共利益时,他们却显现出漠然不顾,片面强调狭义的、极端个人主义的“自由”,甚至会做出考试作弊、损坏公物、不良竞争、破坏环境等不良行为。

1.3 贪图安逸享乐,缺乏社会责任感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经济实力的逐步增强,人们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不少青年学生也受到了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影响,在生活中推崇及时行乐、超前消费、崇拜名牌。为了相互攀比、讲究排场,一些学生不惜借钱“摆阔”,甚至做出一些违反法律的行为。他们为了追求自身安逸、享乐的生活而不顾家人的辛苦工作,在面对学习时却缺少努力刻苦、积极进取精神,错误地推崇“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的学习态度。

部分大学生在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严重地忽视个人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所应当承担的职责与义务。他们认为节约资源是“小农意识”,认为乐于奉献是“傻冒行为”,认为个人的需求是应该放在首位的,而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需求都与自己无关,谈到社会责任和社会义务更是嗤之以鼻。

2 “思政课”中加强“忠孝节义”为代表的美德教育对高校德育工作的积极影响

新形势下的大学生道德素质问题,对我国高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而思政理论课中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两门课程都同时将“继承和发扬中国优良道德传统”作为重点教学内容,使得我们在面对部分大学生的道德素质问题时,不禁豁然开朗——虽然当前市场经济为现代独立人格的发展开拓出了新的空间,可古语云:“民知有‘忠孝节义’,不知妄作邪为。”高校德育工作者完全可以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提高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成效。

2.1 忠

《说文解字》:“忠,敬也,尽心曰忠。”古人谓,“忠者,德之正也。”所以,“忠”是中华民族所有道德的根本。

高校“思政课”中一直在不断强调:在当今社会,作为一名大学生要树立一种高尚的政治信仰。其中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有一个关键的“选择”问题——“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怎样选择了改革开放”。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带领着学生们“回到”每一次选择的时代中去,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去讨论,从而得出“选择”的结果,就可以让他们切实地认识和透彻地理解到这“四大选择”是在历史发展的潮流中人民的选择,通过他们自己的“选择”,也可以进一步巩固大学生们的政治信仰。

当然,“忠”不仅仅是忠于国家,还要忠于信念,忠于自己内心最初的良善。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上,我们谈理想谈道德,也要不断地强调:不管社会的发展有多快,环境变化得多复杂,我们都一定要忠于自己的信念、忠于自己的理想。要求学生时常认真思考,究竟是为了什么而读书。读书不是为了打发时间混日子,不是为了敷衍家长,不是为了虚度青春,而是为了实现崇高的理想。所以,最切实的“尽忠”,其实就是每一个人“存心居中,正直不偏”,树立高尚的理想信念,为之坚定不移地去努力。

2.2 孝

孝乃“百德之首,百善之先”,所谓“百善孝为先”,反映了中华民族向来极为重视孝的观念。也正如著名的史学家裴达礼所言:“对家庭的尊重的观念,是各种信仰的华人间唯一的共通点”,是中华民族非常典型的优良道德传统。

在“思政课”中我们应该多进行感恩教育、孝道教育。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长辈都不能尊敬、感恩、尽孝,一切都以自我为中心,又如何能关爱他人,关心集体,奉献社会呢?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不仅仅可以使用传统的“孝道故事”进行教育,还可以通过“角色转换”等方法,来激发出“孝”的意识。

《孝经》曾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我们通过“孝道”的教育,也可以减少当前大学生的一些不成熟、不理智的自我伤害事件,还可以以“百善之首——孝”的名义去引导学生们努力学习。且《弟子规》中有云:“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也是可以看出“孝道”不仅是强调对父母长辈的尊爱,对身边人的守信、仁爱,也强调个人知识技艺等外在的修为。

2.3 节

所谓“节”,其中包含了节操、诚信和守则的含义。这种气节操守一直是中国人做人的标准,也正是我们当前思政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可以在教学中,针对平日校园里出现的一些学生乱扔垃圾、在办公楼随意大声喧哗、浪费水电、拾到别人的校园卡大肆挥霍等“失节”的行为,加强诚信教育,加强价值观、荣辱观教育,加强社会责任意识教育。特别是在当下物欲横流的社会环境下,多借鉴一些古今中外的事例,让一些“碎了一地”的“节操”重新树立起来。同时,也要加强规则意识教育和责任意识教育,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做人做事一定要讲究“公理”和“正义”,如果违反了,就一定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消除当前社会上的某些不良风气对大学生们的影响。

2.4 义

所谓“义”,《说文解字》:“与善同意,故从羊。”义者,理义、道义、正义、公义。简单地说,也就是要求每一个人要有“公正的道理”、“正直的行为”。

子曰:“君子义以为上”。而当下不少大学生号称自己是“三无”青年——无兴趣、无所谓、无意义,对他人的事,集体的事向来漠不关心。这就是社会上一些浮躁情绪和不良风气所造就的失“义”青年。而我们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可以针对这些现状,开展小组讨论、小型辩论赛、阅读分享等各种教学活动,来增强同学们的正确价值取向和集体荣誉观念。

当然还有很多年轻人说到“义”,就会想到“古惑仔”之类的帮派电影中的“哥儿们义气”,在平时的生活中也常常认为这种“哥儿们义气”是“混社会”的根本,以致会做出为了朋友的一点小的得失,冲动行事,甚至大动干戈,造成一些恶性事件。事后有些同学追悔不已,而有些同学还执拗地认为自己是可以为“兄弟义气”而“两肋插刀”的汉子。殊不知,这只是最浅薄的“小义”。我们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中可以讲述我国历史上众多民族义士的“大义”之举,甚至可以开设专题讲述,例如“戊戌六君子”、“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故事,让学生们认识到一时冲动莽撞行事的人并非真正的“义士”,而那些为了公理正义、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而牺牲小我成就大事的人,才是真正的“义士”。

3 结语

在当今时代,国家越来越重视加强高校德育工作,其中思想政治教育是德育工作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我们伟大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恰恰为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提供了最好的素材。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逐渐建立和成熟的阶段,虽然我们目前发现了很多问题,但是“最坏的阶段”也往往正是思政教育 “最好的契机”。

只要我们在工作中认真学习理论知识,细心揣摩当前学生政治信仰和道德修养的实际状况,将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灵活采用一些新颖的教学方式,言传身教,就一定可以在思政理论教学环节中,有效地帮助当代大学生坚定理想信仰,加强道德修养,从而提升高校德育工作的成效。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指导项目“基于国学教育下的民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项目编号:2013SJDFDY079)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S].2014.

[2] 杨涛.加强对青年大学生进行中国传统美德教育的必要性和措施[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4):73-74.

[3] 张建宏.人文素质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中国传统美德[J].陕西教育:行政版,2010.9:62.

[4] 王仕民.论中国传统美德在现代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价值意蕴[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8(5):101-104.

[5] 袁钰.社会转型期的高校传统美德教育——兼议中国文化史课堂教学改革[J].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1(2):81-82.

[6] 余睿.论传统美德对现代道德教育的影响[J].理论观察,2014(4):49-50.

相关热词搜索: 忠孝节义 德育 高校 影响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