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设计 >

五年级位置教学设计一等奖三篇

时间:2022-01-18 17:21:40 来源:网友投稿

五年级是指小学阶段的高年级阶段,其中五年制五年级的学生要面临“小升初”考试,所以要认真学习、仔细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六年制五年级的学生要为六年级的小升初做好准备,所以也要认真学习、备战小升初,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五年级位置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五年级位置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第一篇: 五年级位置教学设计一等奖

白杨礼赞 茅盾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散文特点。2、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找出富有感情的句子,体味其中蕴含的感情。 
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象征手法的理解。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歌咏。我们欣赏过“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的柳韵,瞻仰过“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竹姿,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影。这节课我们将到西北高原走一走,看看白杨树的勃发英姿。   
  二、解题 
  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文学家,创作了《林家铺子》《子夜》《春蚕》《秋收》《残冬》等小说。在这篇散文里,茅盾把视线投向了白杨这种在西北高原极为常见的树。“礼”是敬礼、致敬,“白杨礼赞”是宾语前置,实际上是“礼赞白杨”,意即带着敬意赞美白杨树。那么,茅盾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他又是怎样赞美白杨树的呢?    

三、教师范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不识的字的读音。

无边无垠(yín) 坦荡如砥(dǐ) 恹恹欲睡(yānyān)

虬枝(qiú) 婆娑(suō) 秀颀(qí)

四、要求学生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并做好下面的填空练习(目的是启发引导学生粗读课文,初步理清全文脉络):

五、文章一开始就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接下来并不说明道理,而在第2自然段写 景色,交代了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第4自然段承上启下,又回到了对白杨树的赞美。第5、6自然段描绘了白杨树的 和 ,突出了它的不平凡。第7自然段把白杨树象征为 ,点明了主题。最后,第9自然段以斥责 ,赞美白杨树收尾。

学生作业后,教师点拨:以上的练习,反映了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基本思路。按照这条思路,本文可以分成五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

  第二段(第2—4自然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段(第5、6自然段),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段(第7、8自然段),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第五段(第9自然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
  六、品读文本
  1.细读全文,看看文中哪些句子和段落是直接对“白杨”进行“礼赞”的。 

提示: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我赞美白杨树……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2.齐读直接礼赞白杨的句子、段落,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极力赞美白杨树? 
  提示:白杨树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3.作者仅仅是在赞美白杨树吗?请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 
  提示:不是。 
  第7段:“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那种精神和意志?”第一个“难道”是总提,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第二个“难道”点明白杨树象征北方农民;第三个“难道”点明白杨树象征北方农民中的战士;第四个“难道”点明白杨树象征民族的抗日精神和意志。 
  4.反复朗读文章第7段,思考: 
  (1)这一段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提示:反问、排比,即“难道你就只觉得……那种精神和意志?” 
  (2)将四个反问句改成陈述句,朗读并体会两组句子的不同效果。 
  反问句:“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陈述句:你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你应该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四个反问句组成一组排比句,层层递进,气势恢宏,语气更加肯定、强烈,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5.茅盾借赞美白杨树歌颂北方抗日军民,为什么他不直接赞美北方抗日军民呢? 
  提示:使文章显得含蓄隽永,与当时的写作背景有关。 

 《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广大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团结一致,粉碎日寇“扫荡”的战绩。茅盾从他们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由于当时处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表达自己对抗日军民的赞美之情。 
  6.学习象征的写作手法。 
  (1)在文章中找出集中描写白杨树的段落,说一说白杨树与北方军民有哪些相似点。 
  提示:第5段先总述白杨树“力争上游”的外形特征,然后分别通过对干、枝、叶、皮等方面的描写来表现其“力争上游”的特征,最后概括出白杨树的内在品质与北方抗日军民“不折不挠”“坚强朴质”等性格特点的相似之处。 
  (2)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试举几个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言之成理即可。 
  提示:(1)蜡烛,光明磊落,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可以使人联想到甘于奉献的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2)梅花,不畏严寒,独自开放,可以使人联想到坚强不屈的精神,因此梅花是品质高洁的象征。    
  七、合作探究 
  (一)文章要赞美白杨树,第二段却没提白杨树,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删掉这一段可不可以? 
  提示:这一段描绘了西北高原的壮美景色,抓住“黄与绿主宰着”这一特色,突出“雄壮”“伟大”,同时又用“单调”“恹恹欲睡”与白杨树的“傲然地耸立”相对照,从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说明它的不平凡,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因此不能删掉。 
  (二)文章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提示:第7段中作者先虚写一笔,用否定句暂退一步,说白杨树“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这是“抑”。接着,突然转折,连用七个感情色彩强烈的褒义词语“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热情赞美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这是“扬”。 
  (三)结尾处为什么提楠木? 
  提示:把楠木和白杨树对比,再次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与顽固派的观点形成对比,表明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歌颂抗日军民,斥责“积极****,消极抗日”的国民党反动派。茅盾自己也曾说过:“贵族化的楠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 
  (四)文章反复强调白杨树是“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你认为“极普通”和“不平凡”矛盾吗?说说理由。 
  提示:不矛盾。“极普通”是单纯从树的生物角度而言,因为这种树在西北很多很常见。“不平凡”是从树的象征意义角度讲的,因为它象征北方的抗日军民。    
  八、阅读迁移 
  朗读文中直接赞美白杨树的句子,你会发现它们像一首现代诗,言简意赅,直抒胸臆。在理解这篇散文的基础上,试着用更简洁的方式概括文章的主题。 
  提示:可以用律诗、绝句或者对联等方式(与茅盾的格律诗对比)。 
  1941年《白杨礼赞》发表后,一位画家根据《白杨礼赞》的题意,画了一幅白杨图。茅盾看后,觉得礼赞白杨之情意犹未尽,于是又写了一首格律诗:“北方有佳树,挺立如长矛。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与本文有异曲同工之妙。   
  九、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白杨礼赞》的姐妹篇《风景谈》,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

板书设计:

白杨礼赞

生长环境

不平凡 外部形态 象征

象征意义

欲扬先抑

第二篇: 五年级位置教学设计一等奖

致我亲爱的老班——吉乃菊老师

五年级二班 宋承烨

我们换过很多的班主任,但最使我敬佩的,还是我们的现在的老班——吉老师。我的班主任是一位对工作认真负责的好老师,她和我们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是园丁,哺育我们健康成长。班主任是严厉的,也是和蔼的。

有一次,上语文课的时候,老师让我们把作文誊抄在作文本上,我们都一本正经,认认真真的在写。这有两个同学在底下想两只小老鼠一样,咯吱咯吱的说话。老师发现了,却并没有把他们两个叫到跟前,而是一忍再忍。快下课的时候,别人都写完了,老师收上作文本批改作业时,只有他们两个还没有写完,老师就把他们两个叫到跟前,训斥了一顿:“你们两个怎么回事?上课不好好写作业,一直在那儿说话,下课了还没有写完!以后这样还怎么学习!”看见老师严肃的神情,听见老师严厉的批评声,我知道他们两个快遭殃了。说老师严厉也并非很严厉,吵了他两个几句,教导了一番,就让他们把作业赶快补上了。老师一般都是和蔼的,只是在学习上严格要求我们。

上次,我们班有个同学感冒了,上课的时候就突然头痛,老师看见了,担心地说:“怎么了,是不是发烧了,要不要回家让医生检查检查?”打完电话以后,他的家长还没有来,老师就亲自跑到学校对面的药店买了止疼片,会来时,老师头上挂满了汗珠。看见这位同学渐渐地好起来,老师脸上又有了笑容,感到了欣慰。

看,这就是我们的老班,这就是那个与我们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人。在学习上,老师当我们是她的学生,但在生活中,她当我们是她自己的孩子。我爱我的老班!

致我亲爱的老班——袁方华老师

五年级一班 陈思涵

  岁月就是这么不饶人,转眼我已经升入高年级了。回头看看三四年级的时候,我真的觉得对不起自己,因为那是真的在浪费时间,原因也有很多:班级的氛围不是很好,自己的自觉心也不够,老师又不是那么的严!直到遇见了他--袁老师。
  他,神情严肃,如果和学生站在一起,我估计,你还会觉得他是我们班的一份子,不错,他是我们班的一份子,不过他是老师,我们只是他的学生!他表面上看着是一个学生样,可是他的气场却是十足,让你不得不去听从他;当他看着你的眼睛时,从他眼睛里射出强有力的眼神,让你没有什么机会去骗他!
  这就是我们五年级一班的老班,一个让我们足以敬佩的老班,一个让我羡慕的老班。
  不知道为什么,我特别喜欢他,即使有人觉得他不好。我们在三年级的时候,堪称学校的传奇,最会吵,读书又不认真,单单我们班就吃了好几个处分……但是,袁老师刚教我们的时候,他说:“我不管你们以前的时候是如何,但是你们现在在我的班级,我相信你们可以重新来,能做的更好,现在你们每个人在我心中都是一张白纸,相信等你们小学毕业离去的那一天,你们会绘出一幅美丽的蓝图”
   他,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在改变我们;他,让我们重新燃气了自信之火;他,让我们对未来有了明确的目标!他,让我们从最差到了最好,这全是他的功劳;他,不知为我们付出了多少!
   老班!谢谢你!我会珍惜以后和您一起待过的小学时光,我会努力,我们全班会努力,让您的努力有成果!让我们一起加油吧!


第三篇: 五年级位置教学设计一等奖

《狼》教学设计

(获龙岗区“初中文言文经典课文”教学设计比赛一等奖)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略读课文介于精读课文与课外阅读之间,成了桥梁性的教学材料,需要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半独立阅读。因此,教学《狼》这篇课文,我准备给予学生足够的独立、安排“合作”的任务,让学生运用已得的学习经验来学习这篇文章。我是在初一刚入学的学生中上这一堂课,在小学,他们已经学习了几篇文言文,本学期的《童趣》也已学完,有一定的学习文言文的基础。

这篇课文的教学,我准备分三个阶段落实:一是预习。二是课堂学习。三是课后作业。

预习阶段,主要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相关信息并记忆这些信息;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解把课文读通顺,把文意弄明白。这为课堂学习奠定了基础。

课堂学习阶段,一是让学生积累词语,包括含“狼”的词语和文言实词虚词及活用词语;二是让学生理解重点语句的翻译;三是让学生领悟课文的主旨,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多元认识事物,培养学习辩证的思维能力。课堂学习主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引领,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

课后作业阶段,是对课堂的有效延伸。背诵和默写全文,是对知识的巩固;拓展阅读《狼》三则的另两则,是对课堂知识的发展。

这一教学思想,符合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在理解文言知识的基础上,有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受到古代优秀文化遗产的熏陶,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语文能力的提高,使语文学习开放而充满活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生字生词,积累文言词汇。

2.朗诵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中心意思。

(二)过程与方法:

1.熟读成诵。

2.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狼贪婪、凶残和狡诈的本性。

2.懂得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3. 推荐阅读,让学生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辩证地认识狼,培养学生个性思维及立体思维的习惯与能力。

教学重点:训练学生的朗读感悟能力和熟读成诵能力。

教学难点:文言实词虚词理解和记忆。

课前预习:

1.查找作者蒲松龄的相关资料。

2.利用工具书,帮助自己解决字词问题,力争把课文读通顺。

3.结合课文注解,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课堂学习:

一、狼图导入,积累词语

出示狼的图片(插入狼嗥),请同学们各抒己见,谈谈自己对狼的看法或者,所听到的周围的人对狼的评价

请同学们说说带“狼”字的词语,这些词语说明了什么?

【设计意图】

根据新课程基本理念之一“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及“立体教学法”提倡的“信息互动”、“资源共享”、“立体交叉”、“综合利用”等教学手段,把图片和音乐作为本文的导入,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开课伊始就全情投入,取得“成功一半”的良好效果。

说带“狼”的词,一是先入为主,暗示本文的主旨,二是潜移默化,强调积累的重要。

二、记忆作者,略知作品

作者蒲松龄,字留仙,号 柳泉居士,清朝山东人,是我国着名的文学家。

《聊斋志异》是我国着名的文学作品,是短篇小说集。作者通过谈狐说鬼,讽刺当时社会的黑暗、官场的腐败、科举制度的腐朽。

【设计意图】

必需要记忆的文学常识性的东西,要求学生一定要熟记,没有别的窍门,只是记和背。

三、个性阅读,读通文本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2~3遍,把课文读通顺。

2.检查同学们朗读课文的情况,对比较难读顺的地方,老师范读。注意以

下词语的读音:

缀zhuì?窘jiǒng?苫shàn?蔽bì?弛chí?眈dān?瞑míng?隧suì?尻kāo?黠xiá

【设计意图】

这是学习古文最基本的要求,不把文章读通读顺,就不可能进入理解和感悟的环节。

四、结合注解,疏通文意

1.要求学生自己阅读课文,并对照注释,能把课文的大致意思弄明白即可。

2.请几位同学把这个故事复述一遍,如果有复述不清楚的地方,教师相机

提醒。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和能力——学会利用现在资源去辅助自己的学习,这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

五、细读课文,理解文章

1.请同学们各自读课文,边读边在不能理解的词语或句子下面注上自己喜

欢的标志。

2.同学之间疑问互解。

3.向老师提出不明白的词句。

4.教师结合同学们自学互学及提出疑问的情况,迅速归纳整理,对重要的内容,学生容易出错容易忽略的内容再以提问的形式加以强调和强化。

【设计意图】

以上4个小环节是自成一体的,“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是我校主张的教学方法,这与新课程的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谋而合。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充分调动他们的思维器官,全面自学之后,再同学间合作学习,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后,许多知识都稔记于心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方法比老师“填鸭式”地“我讲你记”更有效。然而,学生毕竟是学生,他们的认知水平受到一定的限制,所以,第3和第4点弥补了这一缺陷,通过师生互问作进一步的探究,解决重点和难点问题,以保证学生把课文弄懂弄通。

(1)词语方面:

①重点词语要结合课文句意帮助学生分析理解,如以下词语:

惧:恐惧。 从:跟随。 故:原来(一样)。 驱;追赶。 窘:困窘。

恐:害怕。 顾:看到。 瞑:闭眼。 暴:突然。 毙:杀死。股:大腿。

寐:睡觉。 黠:狡猾。止:有两讲—— 一为“只”;另一为“停止”

②有些词语用的是其引申的意思,要提醒学生注意,如:

缀:原意是连结,文中意是紧跟。

弛:原意是放松,文中意是卸下。

③一词多义:

止:同“只” “止有剩骨”?停止?? “一狼得骨止”

意:神情?“意暇甚” ?想 ?“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

敌:攻击?“恐前后受其敌”??敌方 “盖以诱敌”

前:前面?“恐前后受其敌 ”?向前 “狼不敢前”

④词类活用:

洞:名词用作动词,打洞。??“一狼洞其中”

隧:名词用作状语,从隧道。?“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犬:名词用作状语,像狗一样。“其一犬坐于前”

(2)句子方面

重要语句翻译:

两狼之并驱如故——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恐前后受其敌——(屠户)恐怕前后都受到狼的攻击。

苫蔽成丘——覆盖成小山似的。犬坐一一像狗似的坐。洞其中——在其中打洞。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狼也是很狡猾的了,可一会儿功夫两只狼先后毙命,禽兽的欺骗手段又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应该说是本课的重点部分。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它有自身的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对古文而言,对词语的理解,对句子的翻译,向来是学习古文最重要的一环,也是最基础的一环,对学生今后古代汉语的学习起作奠基的作用,不可轻视。虽然本文篇幅较短,内容也并不难懂,甚至可以说是同学们喜欢的、感觉趣味无穷的短文。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篇文章字词、句式难点很多,语言障碍相对比较大。所以,我设计了这些字词句的理解环节,这样,就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文,并掌握古代汉语的一些语言习惯,为学生今后学习古文奠定坚实的基础。

六、理顺思路,体会中心

1.填下表:

2.指名说一说文章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迪?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的设计,一是让学生弄懂本文记叙的顺利,并梳理故事情节,进一步加深对文本的感知和记忆,由此概括本文的主旨,并让学生就事论事,有感而发。这样,既训练了学生分析与概括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七、拓展延伸,辩证思维

1.提问:除了作者想要表达的主旨,你有什么不同的想法?

2.出示文章《母狼的智慧》让同学们阅读,谈谈读了这篇文章后,你对狼有什么不同的认识?

【设计意图】

新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提到语文教学应该让学生“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基于这一理念和立体教学法提出的“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多方面、相交叉的师生互动”教学思路,我设计了这一环节。强调的是老师与学生,社会与师生之间相互教与学。这一环节,老师提出新的学习要求,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由课本知识迁引到课外知识,抛开本文作者的写作主旨——对狼的抨击、耻笑等思想意识,让学生通过阅读从另一个方面认识狼,评价狼,从而,培养学生初步辩证思维的能力。

八、推荐阅读,开启智慧

《狼图腾》

《狼道》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上一环节的延伸,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扩大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方法和能力。

九、课后作业,巩固落实

1.背诵并默写这篇古文。

2.找出《狼三则》另两则阅读并能初步理解。

【设计意图】

本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在巩固已学知识的基础上,能举一反三,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和自学能力。

2010-9-22

相关热词搜索: 教学设计 五年级 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