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是一个汉语词语,指“把一种设想通过合理的规划、周密的计划、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出来的过程”。人类通过劳动改造世界,创造文明,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最基础、最主要的创造活动是造物。设计便是造物活动进行预先的计划,可以把任何造物活动的计划�,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五年级上册位置教学设计4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五年级上册位置教学设计4篇
第1篇: 五年级上册位置教学设计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苏教版)
张 发 海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
张发海
一、情况分析:
1、整体学习状况:学生整体学习比较认真,并善于设法自主去获取知识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知识。
2、已有知识、经验: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大部分学生的科学常识缺乏,科学探究能力也较弱。家长和某些教师偏重于语数教学,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接触大自然,更没有得到大人和老师及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科学情感。
3、儿童心理分析: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二、教材分析:
本册是科学教材的第五册。全册教材包括了“我们的地球”主要使学生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是由小部分陆地和大部分水域构成的;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科学发展史)以及对地球仪、地图的主要标识和功用等。
“光与色彩”主要使学生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平面镜或放大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光是有颜色的;日光是由七种色光组成的,以及有关眼睛的构造及保健方面的知识。“电和磁”本单元主要使学生知道电是生产生活中常用的能源;认识完整的电路组成;会组装一个简单电路;知道有的材料容易导电,有的材料不容易导电;掌握安全用电的常识;认识磁铁的性质;知道电能产生磁性;会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大小的因素;了解电磁铁的应用等。“呼吸和血液循环”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呼吸器官、呼吸过程及常见呼吸疾病的产生和预防的初浅知识;了解心脏和血管的作用及保健,增强健康及保护的意识。“解释与模型”和“自由研究”6个单元,教材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课程的兴趣,帮助他们体验科学课程学习特点,引导他们尝试性地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学习一些清晰的科学知识和技能。
三、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四、教学目标: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 、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取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5、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五、教学措施:
1、首先加强教师自身的科学教学基本功的训练是最主要的。平时要充分利用空闲时间,认真学习科学课程标准、科学教材,认真钻研科学教法学法,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科学教师。
2、结合所教班级、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尽可能在课堂上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开放的教学氛围。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采取一切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和兴趣。
3、充分利用好学校的科学实验室,尽可能的去科学实验室上课,做到“精讲多练”,多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到收获。
4、注重学生课外的拓展研究,不应只停留在课堂教学内,要将学生带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中去,将科学课的学习从课堂延伸扩展到活动课程,扩展到家庭和社会。
5、由于班级人数多,教学中要指导学生互帮互学,形成良好的班风。
六、教学进度:
周次 教学内容 课时 周次 教学内容 课时
1 太阳和影子 2 12 研究磁铁 2
2 太阳钟、昼夜交替 2 13 电磁铁 2
3 看月亮 2 14 测量呼吸和心跳 2
4 看月亮 2 15 肺和呼吸 2
5 国庆 16 心脏和血液循环 2
6 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 2 17 元旦
7 光的行进 2 18 解释 2
8 照镜子 2 19 建立模型 2
9 研究透镜、七色光 2
10 简单电路 2
11 导体和绝缘体、 2
探测暗盒里的电路 2
第一单元 白天和黑夜
第一课 太阳和影子
过程与方法:
*能够连续观察记录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变化。
知识与技能:
*知道一天中阳光下影子变化的规律。
*懂得一天中气温和影子与太阳的运动有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进持之以恒的观察品质。意识到完整的观察记录对结论的重要性。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知道影子是怎么样的方向、长短受太阳的影响。
知道气温和太阳的运动的关系。
能够坚持观察一天中影子方向、长短、气温和太阳位置的关系。
学习成果评价
概念发展
层次1:学生不知道影子的变化和太阳运动的关系,也不知道气温和太阳运动的关系。
层次2:学生知道影子的变化和太阳运动的关系,但不能将气温的变化和太阳的运动建立起联系。
层次3:学生能够将影子的变化、气温的变化和太阳的运动建立起联系。
探究能力:能够坚持长时间观察。
层次1:学生不能进行自行观察。
层次2:学生能够进行自行观察,但不能坚持长时间观察。
层次3:并能够坚持观察一天中影子、气温与太阳的运动。
教学材料指南针、直尺、铅笔、计时器、手电筒、铅笔、橡皮
教学步骤
第二课 太阳钟
过程与方法:
*做一个用太阳的影子表示时间的钟表。
知识与技能:
*了解太阳钟的计时原理。
*认识古代的计时工具——日晷以及其他计时工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可以利用自然规律为人类和社会的发展服务。
*体会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进步的。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知道可以利用影子推断时间。
会自己制作太阳钟。
了解古代的计时工具。
学习成果评价
概念发展
层次1:了解古代计时工具,但不理解用影子推断时间的理由。
层次2:学生能够大概了解用影子推断时间的理由。
层次3:学生能够清楚了解用影子推断时间的理由。
探究能力:能够制作太阳钟。
层次1:不能够制作太阳钟。
层次2:在老师的指导下可以制作太阳钟。
层次3:学生能够自己制作太阳钟。
教学材料:硬纸板、双面胶、铅笔
教学步骤
第三课 昼夜交替
过程与方法:
*会做地球自转形成昼夜现象的模拟实验。
*能收集资料,了解人类对昼夜现象认识的历程。
知识与技能:
*知道昼夜的成因。
*知道哥白尼和托勒密的主要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科学是在不断发展的,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在不断进行的。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知道地球自转引起了昼夜交替。
了解人类认识昼夜交替的历程。
学习成果评价
概念发展
层次1:不知道昼夜交替的原因。
层次2:知道昼夜交替的原因,但不能体会人类对昼夜交替的探索历程。
层次3:知道昼夜交替的原因,并能体会人类对昼夜交替的探索历程。
探究能力:进行地球自转形成昼夜现象的模拟实验。
层次1:不能进行地球自转形成昼夜现象的模拟实验。
层次2: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地球自转形成昼夜现象的模拟实验。
层次3:学生能够自己进行地球自转形成昼夜现象的模拟实验。
教学材料:手电筒、地球仪
教学步骤
第四课 昼夜交替
过程与方法:
*能够根据记忆,画出多个月相图,并能够按顺序排列。
*连续一个月观察月亮,给月亮记日记。
知识与技能:
*了解月相的变化规律。
*知道月亮在天空的运行模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够坚持长期观察。
*能够实事求是地观察。
*意识到如实观察的重要性。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知道月相变化的顺序和规律。
能够坚持长期实事求是地长期观察。
学习成果评价
概念发展
层次1:不知道月相在一个月中不同。
层次2:知道月相在一个月中不同,但不知道月相变化的规律。
层次3:知道月相在一个月中不同,知道月相变化的规律。
探究能力:能够坚持长期实事求是地长期观察。
层次1:不能够独立观察月相的变化。
层次2:能够独立观察月相的变化,但不能坚持长期实事求是地长期观察。
层次3:能够独立观察月相的变化,能坚持长期实事求是地长期观察。
教学材料:月相变化盒、硬纸板
教学步骤
第五课 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学会调查身边动植物变化与昼夜交替之间的关系。
*能根据调查作出相应地分析和判断。
知识与技能:
*知道昼夜变化对动植物会产生影响。
*知道动植物、人体有自己的生物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尊重证据的科学品质。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知道昼夜交替对动植物有影响。
能够调查身边动植物变化与昼夜交替之间的关系。
学习成果评价
概念发展
层次1:不知道昼夜交替对动植物有影响。
层次2:知道昼夜交替对动植物有影响,但不能举出实际的例子。
层次3:知道昼夜交替对动植物有影响,并能举出实例。
探究能力:能够调查身边动植物变化与昼夜交替之间的关系,能根据调查作出相应地分析和判断。
层次1:不能够调查身边动植物变化与昼夜交替之间的关系。
层次2:能够调查身边动植物变化与昼夜交替之间的关系,但不能根据调查作出相应地分析和判断。
层次3:能够调查身边动植物变化与昼夜交替之间的关系,能根据调查作出相应地分析和判断。
教学材料:学生课前准备的资料
教学步骤
第二单元 光与色彩
1. 光怎样行进
课程标准:
科学探究方面:
知道在科学探究中,要运用理性思维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整理加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种种解释。
知道在探究过程的各个环节,需要探究者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与分享。
知道探究过程与探究结论应该允许别人的质疑,结论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能在总结证据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解释。
科学知识方面:
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了解平面镜或放大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知道日光可以分解成不同颜色的光。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热爱科学,尊敬科学家,喜欢看科技书籍和影视作品。
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自然美。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l 学会做小孔成像实验盒。
l 能够用语言和简图来解释小孔成像的成因。
知识与技能
l 知道会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l 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到光学世界的神奇和奥妙。
教学重难点:1.学会做小孔成像实验盒。
2.能够用语言和简图来解释小孔成像的成因。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l 能认识光源
l 光线沿着直线行进的。
l 小孔成像的原因
教学准备:有关光源、光的直线传播和小孔成像的图象资料。分组实验材料:小孔板,电筒、白纸屏
学生准备:纸盒、剪刀、胶水、透明纸
教学步骤:
2 照镜子
课程标准:
科学探究方面:
知道在科学探究中,要运用理性思维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整理加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种种解释。
知道在探究过程的各个环节,需要探究者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与分享。
知道探究过程与探究结论应该允许别人的质疑,结论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能在总结证据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解释。
科学知识方面:
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了解平面镜或放大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知道日光可以分解成不同颜色的光。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热爱科学,尊敬科学家,喜欢看科技书籍和影视作品。
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自然美。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l 能通过自己的研究,发现镜子的一些有趣现象。2 能倾听其他同学的发现和想法。
知识与技能
l 知道平面镜能成像,像与物体的左右相反,了解镜子的用途。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l 能动手制作简易的潜望镜,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体验完成自己作品后的成功感。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想法。
教学重难点:
1.知道平面镜能成像,像与物体的左右相反,了解镜子的用途。
2.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想法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l 发现镜子的有趣现象
l 从平面镜成像和成像的物点了解镜子的用途
l 利用镜子的特点制作潜望镜。
教学准备:镜子、汤匙、金属面
教学过程:
3、研究透镜
课程标准:
科学探究方面:
知道在科学探究中,要运用理性思维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整理加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种种解释。
知道在探究过程的各个环节,需要探究者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与分享。
知道探究过程与探究结论应该允许别人的质疑,结论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能在总结证据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解释。
科学知识方面:
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了解平面镜或放大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知道日光可以分解成不同颜色的光。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热爱科学,尊敬科学家,喜欢看科技书籍和影视作品。
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自然美。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l 学会做凸透镜成像实验;
l 尝试制作望远镜。
知识与技能
l 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l 了解凸透镜的应用;
l 初步了解望远镜的构造。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l 体验到人类对光学规律的认识与利用会为我们带来许多方便;
l 乐于用所学的知识改善生活;
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会给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教学重难点:
1.学会做凸透镜成像实验
2.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l 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l 了解凸透镜的应用;
l 制作望远镜。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材料:三种类型的凸透镜各一片,蜡烛一支,火柴一盒,纸屏一个,支架三个,凹透镜一片,布卷尺一把,记录纸一张。
教学过程:
4、七色光
课程标准:
科学探究方面:
知道在科学探究中,要运用理性思维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整理加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种种解释。
知道在探究过程的各个环节,需要探究者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与分享。
知道探究过程与探究结论应该允许别人的质疑,结论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能在总结证据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解释。
科学知识方面:
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了解平面镜或放大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知道日光可以分解成不同颜色的光。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热爱科学,尊敬科学家,喜欢看科技书籍和影视作品。
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自然美。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l 制造彩虹,学会做日光的色散和合成实验;
l 透过单色光观察物体颜色的实验;
l 尝试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出猜测和合理的解释。
知识与技能
l 知道光是有颜色的,了解光的色散现象;
l 初步了解光与色彩的关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l 感受光学世界的无限奥妙,欣赏大自然的缤纷色彩。
教学重难点 1.尝试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出猜测和合理的解释。
3. 知道光是有颜色的,了解光的色散现象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l 描述光的颜色
l 知道光的色散现象
l 了解光和颜色的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演示材料:有关彩虹的图象材料,牛顿与七色光的制作幻灯片。分组实验材料:三棱镜一块,喷雾器一只,彩色玻璃纸。
学生准备:白纸,自制陀螺,彩笔一盒,手电筒一只,纸筒。
教 学 过 程
第三单元 电和磁
1、简单电路
一、课程标准:
l 知道常用电器的工作需要一个完整的回路;知道开关的功能;能用一些基本组件连接一个简单电路。
l 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作实验记录。
二、教学目的:
l 过程技能
1. 能够连接基本电路,并画出电路图。
2. 能够根据电路图连接简单电路。
3. 能够制作简单的红绿灯。
l 科学知识
1. 知道一个基本电路的组成条件。
2. 认识一些常见的电路符号并能画出简单的电路图。
l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愿意与同学一起去探讨有关电路的问题。
2. 体会制作的快乐,感受成功的喜悦。
三、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l 能够连接基本电路,并画出电路图。
l 知道一个基本电路的组成条件。
l 认识一些常见的电路符号并能画出简单的电路图。
四、学习成果评价:
1、概念发展:
层次一:不知道常用电器的工作需要一个完整的回路;不能用一些基本组件连接一个简单电路。
层次二:不知道常用电器的工作需要一个完整的回路;能用一些基本组件连接一个简单电路。
层次三:知道常用电器的工作需要一个完整的回路;能用一些基本组件连接一个简单电路。
2、探究能力:
层次一:不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作实验记录。
层次二: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不会作实验记录。
层次三: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作实验记录。
五、教学材料:小灯泡、导线、电池、开关
六、教学过程:
2、导体和绝缘体
一、课程标准:
l 了解电是生活和工作中常用的能量来源。了解安全用电常识。
l 知道有的材料容易导电,有的材料不容易导电。
l 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作实验记录。
二、教学目的:
l 科学探究
1. 能够设计检测装置检测物体的导电性能。
2. 能对物体的导电性能作出预测并检验自己的预测。
l 科学知识
1. 认识导体和绝缘体。
2. 知道人体、大地和自然界的水也是导体。
l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树立安全用电的意识。
三、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l 能对物体的导电性能作出预测并检验自己的预测
l 认识导体和绝缘体。
l 树立安全用电的意识。
四、学习成果评价:
1、概念发展:
层次一:不能分辨导体和绝缘体。
层次二:基本可以分辨导体和绝缘体。
层次三:能准确的分辨导体和绝缘体。
2、探究能力:
层次一:不能对物体的导电性能作出预测并检验自己的预测。
层次二:能对物体的导电性能作出预测,不能检验自己的预测。
层次三:能对物体的导电性能作出预测,并能检验自己的预测。
五、教学材料:
若干金属和非金属制品、自来水、纯净水、盐水、小灯泡、导线、电池
六、教学过程:
3、探测暗盒里的电路
一、课程标准:
l 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l 了解科学探究的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二、教学目的:
l 科学探究
1. 能够利用检测器检测暗盒里的电路。
2. 能够根据检测到的现象作出假设性的解释。
3. 能够利用简单图形记录下检测结果。
l 科学知识
1. 知道不同的电路会产生不同的现象。
2. 学会一种解暗箱的方法。
l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尊重证据,实事求是。
2. 养成周密的思考的习惯,意识到讲究一定的顺序对探究有更多地帮助。
三、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l 知道不同的电路会产生不同的现象。
l 能够利用检测器检测暗盒里的电路。
l 能够根据检测到的现象作出假设性的解释。
l 能够利用简单图形记录下检测结果。
四、学习成果评价:
1、概念发展:
层次一:不知道不同的电路会产生不同的现象。
层次二:知道不同的电路会产生不同的现象,不知道现象反映了什么。
层次三:知道不同的电路会产生不同的现象,清楚现象产生的原因。
2、探究能力:
层次一:不能够利用检测器检测暗盒里的电路。
层次二:能够利用检测器检测暗盒里的电路,不能够根据检测到的现象作出假设性的解释。
层次三:能够利用检测器检测暗盒里的电路。 能够根据检测到的现象作出假设性的解释。能够利用简单图形记录下检测结果。
五、教学材料:暗盒、小灯泡、导线、电池
六、教学过程:
4、研究磁铁
一、课程标准:
l 知道磁铁有方向特性,磁铁有两极,磁铁间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l 知道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会用指南针。
l 懂得交流与讨论可以引发新的想法。
二、教学目的:
l 科学探究
1. 能够探究磁铁的有关性质。
2. 能够描述磁铁的有关性质。
l 科学知识
1. 认识不同形状的磁铁。
2. 知道磁铁的一些基本性质。
l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乐于探究,善于发现。
2. 尝试制作的乐趣。
3. 感受作为中国人的一种自豪感。
三、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l 能够描述磁铁的有关性质。
l 知道磁铁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l 能够利用简单图形记录下检测结果。
四、学习成果评价:
1、概念发展:
层次一:不能准确描述磁铁的一些基本性质。
层次二:能描述磁铁的部分基本性质。
层次三:能描述磁铁的一些基本性质,以及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2、探究能力:
层次一:能够按照教师的要求探究磁铁的部分性质,但不能够利用简单图形记录下检测结果。
层次二:能够自行探究磁铁的有关性质,但不能够利用简单图形记录下检测结果。
层次三:能够自己设计不同实验探究磁铁的有关性质,并能够利用简单图形记录下检测结果。
五、教学材料:
各种形状的磁铁、回形针、针、线、泡沫、盘子、水彩笔、卡纸
六、教学过程:
5、电磁铁
一、课程标准:
l 知道电能产生磁,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大小的因素,了解电磁铁的应用。
l 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会设计简单的实验报告,绘制简单图表。
二、教学目的:
l 科学探究
1. 能够自己做一个电磁铁。
2. 能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电磁铁与永久磁铁的异同点。
3. 能够探究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相关因素。
4. 能够设计实验探究电磁铁的磁极变化。
l 科学知识
1. 知道什么是电磁铁。
2. 知道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电池的数量、线圈的匝数有关。
3. 知道电磁铁的磁极是可以变化的。
4. 了解电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
l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能主动对电磁现象产生研究,体验探究的乐趣。
2. 意识到电磁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很多方便。
三、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l 能够自己做一个电磁铁。
l 能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电磁铁与永久磁铁的异同点。
l 知道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l 知道电磁铁的磁极是可以变化的。
四、学习成果评价:
1、概念发展:
层次一:不知道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层次二:知道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一些因素有关,但不知道具体的关系。
层次三:知道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清楚知道如何控制电磁铁的大小。
2、探究能力:
层次一:不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
层次二: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但不能根据结果做出解释。
层次三: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并能根据结果做出解释。
五、教学材料:电池、铁钉、电线、回形针
六、教学过程: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苏教版)
程 功
第2篇: 五年级上册位置教学设计
《位置》教学设计
第三实验小学 段艳辉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19页例1,20页例二及“做一做”,练习五第1~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行、列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2.使学生经历由语言描述实际情境中物体的位置抽象成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位置的过程,理解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体会到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发展空间观念。
3.在经历把具体情境中的物体抽象成点的过程中,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知道数对与方格纸上点的对应关系。
4.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在方格图上用数对准确表示点的位置。
教学准备:将本课教学内容制成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宇航员的图片,同学们,你们知道他们是谁吗? 你们知道他们做了一件什么事吗?
对,他们都是我国的航天员,其中杨利伟于2003年乘坐神州五号飞船进入太空,费俊龙和聂海胜于2005年乘坐神舟六号载人飞船进入太空,当他们在太空完成探索任务后,乘坐的返回舱返降落在了内蒙古大草原上,在茫茫无边的大草原上,我们的科学家是怎样迅速找到返回舱着陆的位置呢?这全依赖于“GPS——卫星全球定位系统”。大家一定觉得很神奇吧!从火箭发射到返回舱着陆的位置非常重要,位置在我们的生活中也非常重要,我们全校每个班的教室都有指定的位置,每个同学的座位也都有指定的位置。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如何确定物体的位置。
二、尝试探索,感悟新知
(一)认识平面上确定位置的必要条件
1.观察:多媒体教室中学生的座位情境。(演示PPT课件)
2.思考:你现在怎样描述张亮同学的位置呢?(预设学生回答:第几组第几个;第几排第几个;第几行第几个;第几条第几个……)
3.引导:同学们的描述各不相同,虽然说法不一样,但是有一点却是相同的,你们发现哪一点相同?(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适时板书:两个数、确定位置)
4.揭示:要在教室平面内表示出某个同学的位置,只用一个数是不能确定的。要在教室平面内确定某个同学的位置必须要有两个数,这就是在平面上确定位置的条件。(演示PPT课件)
(二)认识行与列
1.统一行与列的名称。
(1)讲述:同学们刚才在描述张亮的位置时,所说的排、行等,都是指的横排,在数学里统一称为“行”;所说的组、条等,都是指的竖排,在数学里统一称为“列”。(教师适时板书或课件显示“行”“列”)
(2)尝试:同学们,你现在能用行数和列数两个数来描述张亮同学的位置吗?(演示PPT课件)
(3)预设:预设学生回答:第3行第2列;第3行第5列;第5列第3行;第2列第3行。(教师适时追问:你是怎样数的?)
2.统一行、列的顺序和方向。
(1)设疑:刚才,同学们都说张亮的位置在第3行,但有的同学是从前往后数的,还有的同学是从后往前数的;在说张亮的位置是第几列时,有同学说是第2列,也有同学说是第5列,张亮的位置到底是第几列呢?
(2)归纳:看来还需要统一行、列的顺序和方向,在确定第几列的时候,我们约定从左往右数;在确定第几行的时候,我们约定从前往后数。
(三)在平面图上确定行与列
1.将座位情境图抽象成座位平面图。(演示PPT课件)
2.在平面图上标明行、列的顺序和方向。(演示PPT课件)
3.在平面图上标出张亮同学的位置。(演示PPT课件)
(四)认识数对
1.自主探索表示位置的方法。
(1)提出问题:我们用行数和列数两个数描述了张亮同学的位置,也在平面图上标出了张亮同学的位置,那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表示、记录张亮同学的位置呢?
(2)反馈交流:组织学生展示、交流自己的表示方法。(用黑板或投影展示学生的记录方法)
2.评价归纳:同学们的表示方法各不相同,但想法都很好,都想到了用两个数分别表示行与列。但有的是先表示行,有的是先表示列,还有的是借助文字、符号、箭头来说明行与列。但像这样表示,不仅记录麻烦,交流时还要请同学们一个一个去解释,你们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呢?(统一表示方法)
3.统一位置的表示方法。
(1)呈现统一的表示方法:对,应该用统一的表示方法!在数学里是怎样统一、怎样规定的呢?张亮的位置在第2列、第3行,在数学里就用(2,3)表示。(教师板书或演示PPT课件)
(2)理解(2,3)的含义:前面的“2”表示什么意思?后面的“3”表示什么意思?两个数中间的逗号起什么作用?外面添加的小括号起什么作用?(教师演示PPT课件,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3)揭示数对的名称:像这样用两个数分别表示列和行,前面的数表示列,后面的数表示行,两个数中间用逗号隔开,并在两个数外面添上小括号表示是一个整体,像这样的两个数称为“数对”,这节课学习的就是用数对确定位置。(教师板书或演示PPT课件)
4.数对的读法。
(1)以张亮的位置为例,可以直接读(2,3),也可以读作数对(2,3)。
(2)任意举一例。
(五)、学习例2
1.动物园里有许多动物场馆,为了便于游客找到各个场馆的位置,绘制了下面的示意图。在这幅示意图里用一定大小的方格来统一距离,用格点(方格纸上竖线和横线的交点)来表示场馆。(PPT课件出示“动物园示意图”)
2.质疑:在这幅示意图中,哪些是它的列?它的第1列在哪里?哪些是它的行?它的第1行在哪里?
3.理解数对表示的含义和方法。
(1)引导学生观察大门在方格纸上的位置。
(2)组织学生交流如何用数对表示大门的位置。
(3)呈现教材中用数对表示大门位置的情境。(PPT课件演示)
(4)结合情境交流反馈:这位小朋友和我们很多同学一样,用数对(3,0)表示大门的位置。这里的“3”表示什么?“0”表示什么?为什么用数对(3,0)来表示?(PPT课件演示)
(5)归纳小结:大门的位置在第3列的起始行,也就是第0行,所以用数对(3,0)来表示大门的位置。“0”既是行的起点,也是列的起点。
3.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熊猫馆的位置。
(1)引导:在方格纸上,第3列的起始行是大门,看一看在第3列的其他行有没有什么动物场馆呢?(PPT课件演示)
(2)提问:你能用数对表示熊猫馆的位置吗?(PPT课件演示)
(3)组织交流:你是怎样表示的?为什么这样表示?
4.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其他场馆的位置。
(1)提问:我们已经用数对表示了大门和熊猫馆的位置,你能用数对表示其他场馆所在的位置吗?(PPT课件演示)
(2)组织交流:你是怎样表示的?为什么这样表示?
(二)应用延伸
1.根据给出的数对标出场馆的位置。
(1)在示意图中标出飞禽馆(1,1)、猩猩馆(0,3)、狮虎山(4,3)的位置。
(2)组织交流:你是怎样确定这些场馆的位置的?
2.看图讨论同列数对的特点。(PPT课件适时演示)
(1)请同学们看示意图,我们已经知道大门和熊猫馆都在第3列,你发现它们的数对有什么特点?
(2)这一列上还有许多其他的点,它们的列数都是3,但它们的行数没有确定,你能用一个数对来表示这一列上所有点的位置吗?〔可以用(3,a)、(3,y)表示〕
3.看图讨论同行数对的特点。(PPT课件适时演示)
(1)请同学们再看示意图,比较大象馆和海洋馆的位置,你又有什么发现呢?
(2)这一行上同样也有许多点,它们的行数都是4,但列数不确定,你用一个什么样的数对来表示这一行上所有点的位置呢?〔可以用(b,4)、(x,4)表示。〕
(3)猩猩馆(0,3)和狮虎山(4,3)在同一行吗?你是怎样判断的?
4.看图讨论行、列交换数对的特点。(PPT课件适时演示)
(1)我们比较了猩猩馆和狮虎山的位置,再来比较猩猩馆和大门的位置,你发现它们的数对又有什么特点呢?
(2)讲述:用数对表示位置时,一定要按照规定先写列数,后写行数。如果把列数和行数的位置写反了,表示的实际位置也就不同了。
三、综合练习,体会联系
(一)数对与位置的对应练习
1.在图中找出数对(1,2)、(5,3)的位置。
2.数对(6,4)表示的是王乐同学的位置,你能指出哪个是王乐同学吗?
(二)体会相关数对之间的联系
1.王艳同学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 , ),赵雪同学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 , )。看一看有什么不同。
2.用数对表示出周明、张亮、赵雪三个同学的位置,你发现了什么?
3.用数对表示出李小冬、孙芳、张亮三个同学的位置,你发现了什么?
四、联系生活,实际应用
1、点名学生用数对报出自己的位置。
2、小游戏,同学之间尝试用数对找同学,学生起立,另一名学生用数对表示。
3.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确定位置。
4.尝试在方格纸上找位置。
五、课堂小结,提炼延伸
(一)课堂小结
1.让学生说一说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2.教师归纳本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
3.拓展。
(1)生活中的数学:经纬线的知识。
(2)知识小介绍:介绍法国数学家笛卡尔。
六、作业练习
1.课堂作业:练习五第1、4题。
2.课外作业:练习五第3题。
反思:这节课我以宇航员乘坐飞船进入太空为例导入新课,立刻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借助课件显示教室情景,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用两个数可以在平面上确定位置。充分利用例1的座位情境,放手让学生尝试探索,让学生经历了三次“统一”的过程:统一行与列的名称、统一行与列的顺序和方向、统一位置的表示方法。在三次“统一”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认知的发展和数学规定相融合。
在学习例二时,通过学习“动物园示意图”让学生感受到方格纸上每条竖线和每条横线的交点都能用数对确定其位置,明确“0”既是列的起点,又是行的起点,既使学生初步感受到直角坐标系的思想,又使学生明确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位置的含义,即把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实际问题抽象成用数对表示平面上点的位置的数学问题。
为了让学生掌握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的方法,针对各场馆所在位置的特点,让这些场馆分别承担三个不同层次的教学作用。首先以“大门”为例(其位置最具有本节课的特点,即起始位置),组织学生观察大门的位置,交流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理解数对中每个数的含义,既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又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明确“0”既是列的起点,又是行的起点。然后,指定熊猫馆(其位置与“大门”联系最为紧密,都是第3列,再由起始行接着往上数),既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在方格纸上怎样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又沟通特殊点与一般点的关系。最后,让学生用数对表示其他场馆所在的位置,使学生达到熟练应用的程度。本环节的教学主要有两个意图。一是逆向进行用数对确定位置的应用,帮助学生感悟数对与场馆位置的一一对应关系,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二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示意图比较一些特殊数对之间的位置关系,探究相应数对的特点和规律,加深对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的理解。
我认为本节课的最大亮点是导入时运用宇航员的例子吸引学生注意力,并且抛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课末小结时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解释抛出的问题,既做到了首尾呼应,又体现了数学和生产生活、科学考察的紧密联系。
在讲这节课之前我虽然进行了精心的备课,但仍有遗憾,如有的学生回答不完整时没有及时纠正,容易重复学生的回答,当学生出错时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等等。
第3篇: 五年级上册位置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 位置
位置
教材来源: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版
内容来源: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
主 题:位置
课 时:共2课时,第1课时
授课对象:五年级学生
设 计 者:
目标确定的依据
1.基于课程标准的思考
《数学课程标准(2012年版)》有关本课的要求是:了解确定物体位置的一些基本方法,在具体情境中,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限于正整数)表示位置,知道数对与方格纸上点的对应。这要求教学过程应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让学生经历表示物体位置的过程,在对比中体会用数对表示位置的简洁与有效。
2.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小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位置”的第一课时,教材除了从数的角度刻画平面上点的位置,还特意安排了一些素材,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教材充分利用这些素材,通过形来研究数的特点,通过数来呈现物体的位置,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3.学情调查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具有大量用数对确定物体位置的经验,通过前面的学习也获得了确定物体位置方面的许多知识,因此在教学时应充分利用这些经验和知识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将用生活经验描述位置上升为用数学方法确定位置,发展数学思考。
目标
1.通过观察同学在班级的位置,理解行、列的概念。
2.会用数对确定位置。
3.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验用数对确定物体位置的必要性,能根据数对在方格纸上确定物体的位置。
评价任务
1.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自己在班级里位于第几行、第几列。
2.向同桌说出如何用数对表示自己在班级里的位置。
3.对同桌在方格纸上描出的点和写出的数对会做出正误判断,独立完成练习。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环节1
创设情境
激趣导学
师:同学们在班级中都有自己的好朋友吧?谁愿意说一下你的好朋友的位置?
教师:还可以怎样说?
师:为了统一,我们把竖排叫做列,横排叫做行。谁再来用“第几列,第几行”介绍一下自己的好朋友?
师:确定好朋友的位置用到了几个数据?
师:对,用两个数就能确定一个具体的位置。
能准确的用“第几行,第几列”描述自己和好朋友在班级中的位置。
环节2
探究新知
看投影,出示班级里同学的座位图。
师:现在我们做一个简单的位置记录游戏。我说某同学的位置,同学们做记录,看谁记录得又快又准。
学生活动1:教师快速朗读(第几行,第几列),学生记录
师:那你能不能想办法让记录更清楚明白简洁呢?
学生活动2:教师快速读第二组,学生记录。教师展示学生的记录。
学生能用自己认为简便的方法记录位置
环节3
归纳总结
师:同学们看看数学家是怎么表示的。
教师出示课件资料法国数学家迪卡儿的表示方法。
师:看过资料之后,你知道描述一个位置用几个数据吗?写的顺序是什么?你会用数对记录下列位置吗?你会用数对记录自己和好朋友在班级里的位置吗?
学生活动3:教师读位置,学生在练习本上用数对记录。
1.学生能说出要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需要两个数据和这两个数据的顺序。
2.学生会用数对记录位置。
环节4
练习反馈
巩固深化
1.教师出示例2.,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
用数对(3,0)表示大门的位置,熊猫馆在( , )。
(1)你能表示其他场馆的位置吗?
(2)在图上标出下面场馆的位置
飞禽馆(1,1)猩猩馆(0,3)狮虎山(4,3)
1.会正确描述每个位置。
2.能熟练的根据位置找出场馆。
环节5
全课小结
达标检测
师:这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啊?
达标检测:
1.照样子写出下面字母的位置。
A(5,8)B( , )C( , )D( , )
2.描出下列各点并依次练成封闭图形,看看是什么图形。
A(5,9)B(2,1)C(9,6)D(1,6)
E(8,1)
大多数学生能用正确的方式表示位置,并能根据位置,描出各点。
第4篇: 五年级上册位置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位 置 (第1课时)
教学内容: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19页例1及“做一做”和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行、列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2.使学生经历由语言描述实际情境中物体的位置抽象成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位置的过程,理解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体会到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在具体情境中理解要用两个数来表示物体在平面上的位置。
教学准备:将本课教学内容制成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活经验
(一)激活经验
1.我们在以前学习了用方位确定位置,我们在生活中还常常用“第几”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2.这有一排同学,你能描述张亮同学的位置吗?(PPT课件)
3.怎样表示出周明同学的位置?赵雪同学的位置呢?(PPT课件)
(二)引入新课
1.如果不是只有一排同学,而是教室里的座位,你还能只用一个数就表示出某个同学的位置吗?(PPT课件)
2.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继续学习“位置”。(板书课题:位置)
二、尝试探索,感悟新知
(一)认识平面上确定位置的必要条件
1.观察教室中学生的座位情境。
2.现在怎样描述张亮同学的位置呢?(第几组第几个;第几排第几个;第几行第几个……)
3.要在教室平面内表示出某个同学的位置,只用一个数是不能确定的。要在教室平面内确定某个同学的位置必须要有两个数,这就是在平面上确定位置的条件。(PPT课件)
(二)认识行与列
1.统一行与列的名称。
(1)同学们刚才在描述张亮的位置时,所说的排、行等,都是指的横排,在数学里统一称为“行”;所说的组、列等,都是指的竖排,在数学里统一称为“列”。(适时板书“行”“列”)
(2)你能用行和列来描述张亮同学的位置吗?(PPT课件)
(3)预设答案:第3行第2列;第3行第5列;第5列第3行;第2列第3行。
2.统一行、列的顺序和方向。
(1)刚才,同学们都说张亮的位置在第3行,但有的同学是从前往后数的,还有的同学是从后往前数的;在说张亮的位置是第几列时,有同学说是第2列,也有同学说是第5列,张亮的位置到底是第几列呢?
(2)看来还需要统一行、列的顺序和方向,在确定第几列的时候,我们约定从左往右数;在确定第几行的时候,我们约定从前往后数。
(三)在平面图上确定行与列(PPT课件)
1.将座位情境图抽象成座位平面图。
2.在平面图上标明行、列的顺序和方向。
3.在平面图上标出张亮同学的位置。
(四)认识数对
1.自主探索表示位置的方法。
(1)我们用行数和列数两个数描述了张亮同学的位置,也在平面图上标出了张亮同学的位置,那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表示、记录张亮同学的位置呢?
(2)组织学生展示、交流自己的表示方法。
2.同学们的表示方法各不相同,但想法都很好,都想到了用两个数分别表示行与列。但有的是先表示行,有的是先表示列,还有的是借助文字、符号、箭头来说明行与列。但像这样表示,不仅记录麻烦,交流时还要请同学们一个一个去解释,你们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呢?(统一表示方法)
3.统一位置的表示方法。
(1)张亮的位置在第2列、第3行,在数学里就用(2,3)表示。(PPT课件)
(2)前面的“2”表示什么意思?后面的“3”表示什么意思?两个数中间的逗号起什么作用?外面添加的小括号起什么作用?(PPT课件,学生观察、思考。)
(3)像这样用两个数分别表示列和行,前面的数表示列,后面的数表示行,两个数中间用逗号隔开,并在两个数外面添上小括号表示是一个整体,像这样的两个数称为“数对”,这节课学习的就是用数对确定位置。
4.数对的读法。
(1)以张亮的位置为例,可以直接读(2,3),也可以读作数对(2,3)。
(2)任意举一例。
三、综合练习,体会联系
(一)数对与位置的对应练习
1.在图中找出数对(1,2)、(5,3)的位置。
2.数对(6,4)表示的是王乐同学的位置,你能指出哪个是王乐同学吗?
(二)体会相关数对之间的联系
1.王艳同学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 , ),赵雪同学的位置用
数对表示是( , )。看一看有什么不同。
2.用数对表示出周明、张亮、赵雪三个同学的位置,你发现了什么?
3.用数对表示出李小冬、孙芳、张亮三个同学的位置,你发现了什么?
四、联系生活,实际应用
(一)生活举例(第19页“做一做”)
(二)实际应用
1.练习五第2题。
(1)理解题意:第(1)问是用数对表示指定汉字的位置,第(2)问根据数对找对应汉字。
(2)学生独立完成。
(3)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和思路。
(4)组织开展“根据数对找对应汉字”的游戏活动。
2.练习五第5题。
(1)理解题意,介绍国际象棋。
(2)理解国际象棋在棋盘上表示棋子位置的规则。
(3)集体完成第(1)问,让学生任意选择一个棋子并描述它在棋盘上的位置,体会数对也可以用字母表示。
(4)独立完成第(2)问,标出棋子移动后的位置,然后集体反馈交流。
五、课堂小结,提炼延伸
1.让学生说一说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2.我们这节课从在“一排座位”里确定一个同学的位置,到在“教室平面”里确定一个同学的位置,你有什么感受?
六、作业练习
1.课堂作业:练习五第1、4题。
2.课外作业:练习五第3题。
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题卡
1、识字表中的“山”用数对(1,5)表示。
(1)像这样,说一说“春”、“雪”、
“花”、“土”的位置。
春( , ) 雪( , )
花( , ) 土( , )
(2)数对(4 , 2)表示的汉字是 ,
数对(2 , 4)表示的汉字是 。
2、
这是国际象棋。棋盘中,白方的 “王”在(e , 1)处。
(1)讨论:是怎样确定棋子位置的?
(2)交流:说一说其它棋子的位置。
(3)“接下来,白方(g,1)处的马进到(f,3)处,黑方(d,7)处的兵进到(d,6)处。”分别在上图中标出它们移动后的位置(白马移动后的位置用“△”标注,黑兵移动后的位置用“●”标注)。
相关热词搜索: 上册 教学设计 五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