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与本文相关的文学常识,并梳理文中的字词;
2.速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并梳理故事情节,体会文章的写作顺序;
3.初步感知祥林嫂的悲剧命运。
教学重难点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并梳理故事情节,体会文章的写作顺序。
课前准备
1.在老师的引导下,上网查阅相关资料;
2.通读全文,给不认识的字做上记号,并标注拼音;
3.给每一自然段标上小序号。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我们今天的话题从“生”字开始:满清末年,在江南的一个乡村里,一个极为平凡普通的女孩降生了。这是一个穷人家的孩子,父母也许无法抚养过多的孩子,于是,这个女孩很小就被送到一个叫祥林的男孩子家做了童养媳。后来,这对男孩女孩都长大了,他们于是成了亲。如果不出意外,这对小夫妻的人生轨迹将会怎样呢?(夫唱妇随、男耕女织、生儿育女、子孙满堂……)
然而事实又是怎样的呢?
二、文学常识
1.关于《祝福》和《彷徨》:
《祝福》选自《彷徨》,《彷徨》是近代文学家鲁迅创作的小说集,其中共收了《祝福》《在酒楼上》《伤逝》等11篇小说。作品表达了作者彻底的不妥协地反对封建主义的精神,是中国革命思想的镜子。作品中主要包括农民和知识分子两类题材。前者以《祝福》和《示众》为代表;后者以《在酒楼上》和《孤独者》为代表。
2.关于“祝福”:
“祝福”原是浙江绍兴一带的风俗,是当地一年中最为隆重的庆典,以祭神祭祖、祈年求福为主要内容,极为庄严肃穆,一定在深夜举行,不允许妇女参加。
小说正是从鲁镇“旧历的年底”写起,在人们准备“祝福”这一“年终的大典”的气氛中,展开了祥林嫂的故事。
3.写作背景:
20世纪2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取而代之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在个人对社会的责任感驱使下,1924年2月7日鲁迅先生创作了这篇小说。
4.文体常识: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或通过情节的展开和环境的渲染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典型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三、初读课文,梳理字词。
1.明确字音:
钝响(dùn) 寒暄(xuan) 朱拓(tà) 间或(jiàn)
悚然(sǒng) 踌躇(chóu chú) 更事(gēng) 谬种(miù)
俨然(yǎn) 雪褥(rù) 瑟瑟(sè) 尘芥(jiè)
絮絮(xù) 呜咽(yè) 驯熟(xùn) 桌帏( wéi )
讪讪( shàn ) 咀嚼(jǔ jué) 赏鉴(jiàn) 渣滓(zhā zǐ)
瞥(piē)见 拗不过(niù) 蹙缩 (cù) 门槛( kǎn )
窈陷(yǎo) 惴惴(zhuì) 歆享(xīn xiǎng) 牲醴(shēng lǐ )
蹒跚( pán shān )
2.明辨字形:
寒暄 烟霭 形骸 惴惴 回头
喧哗 和蔼 惊骇 揣摩 走投无路
弹劾 湍急
3.明析字义:
俨然:形容庄重严肃。
讪讪:不好意思的样子
怔怔:呆愣的样子。
怨府:大家怨恨所集中的对象。
沸反盈天:声音像水开锅一样沸腾翻滚,充满了空间。形容人声喧闹。
四、速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任务1.
快速阅读课文,说说,这篇小说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
小说主要写一个离开故乡的知识分子“我”在旧历年底回到故乡后寄寓在本家四叔(鲁四老爷)家里准备过“祝福”时,见证了四叔家先前的女仆祥林嫂瘁死的悲剧。
任务2.
画出课文中表示时间、地点的词语,完成下面的表格,梳理小说的情节。
顺 序
情节
内容
时间
序幕
结局
开端
发展
高潮
尾声
明确:
顺 序
情节
内容
时间
倒 叙
序幕
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结局
祥林嫂凄然死去
三个半月
开端
祥林嫂初到鲁镇
两年
发展
祥林嫂被迫改嫁
约两年
高潮
祥林嫂再到鲁镇
五年
尾声
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
任务3.
作者用倒叙的手法,回忆了祥林嫂的一生,小说的整个思路是“现实——过去——现实”。请大家在课文中找出标志作者思路转换的句子。在结构上采取这种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
“然而先前所见所闻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倒叙手法的作用:
一开始就将祥林嫂的悲惨结局呈现在读者面前,设置了一系列的悬念:祥林嫂过去是什么人?为什么死去?为什么又会在死前提出那样奇怪的问题?
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 声中寂然死去,形成鲜明对比,渲染了浓厚的悲剧气氛,突出了小说的主题。
五、课后练习
以《祥林嫂的故事》为题,写一个200字左右的小故事。
相关热词搜索: 课时 下册 教学设计 必修 人教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