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用情 服务教育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一篇结构严谨、逻辑严密,充满真挚情感的悼词。在现代生活学习的背景下,学生可能接触类似的葬礼这样的场合,或者直接地感受到过葬礼上悲痛沉重的氛围,但是却不一定接触过与葬礼相关的特殊文体——悼词,这与中西方传统文化差异有直接的关系。加之,本篇文章是一篇译文,虽然文章蕴含着深厚真挚的情感,但是由于时空差距和文化背景不同等原因,对学生而言,存在一定的文本认知和情感体验难度,如果教学措施与方法不当,很容易在教学过程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厚,参与课堂积极性不高,难以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情感等问题。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对悼词进行解释,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能理解悼词;通过寻找对马克思的评价来看其功绩,在语言品读中领会作者情感,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其次将话语权还给学生,让他们在思考中感悟终其一生都在思考的马克思。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在把握总体内容的同时,深入分析句子含义,感受马克思为全人类作出的伟大贡献,从而体会马克思去世后,恩格斯的沉痛悼念之情。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悼词的内容与思路。
2.认识马克思的伟大功绩与崇高人格。
3.领悟品味文中深刻的思想和精彩的语言,感受作者的悲悼之情。
教学重点
1.领悟品味文中深刻的思想和精彩的语言;
2.理解作者贯穿全篇的深沉而含蓄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曾经有一个女儿问她的父亲:“您的座右铭是什么?”父亲的回答是“思考一切”。这位以“思考一切”为座右铭的父亲就是著名无产阶级革命导师,被誉为千年来最伟大的思想家的马克思。他的一生,一直在思考人类社会的问题,并为人类社会更好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一直到逝世,他才停止思考。在向这位伟人告别时,他的亲密战友恩格斯发表了《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让我们一起走进《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走近马克思。
二、背景及作者介绍
马克思(1818-1883),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社会学家 、社会学三巨头之一、千年第一思想家, 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全世界 无产阶级和 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无产 阶级的精神领袖,当代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主要著作有 《资本论》、 《共产党宣言》。
恩格斯(1820-1895)德国思想家、哲学家、革命家、教育家,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是马克思的挚友,被誉为“第二提琴手”,他为马克思从事学术研究提供大量经济支持。马克思逝世后,将马克思遗留下的大量手稿、遗著整理出版,并众望所归地成为国际工人运动的领袖。
1844年8月,恩格斯从英国返回德国,途中来到巴黎,拜访了马克思。这次会晤为两人今后的合作奠定了基础。马克思对恩格斯的意见比对其它任何人的意见都更加重视。因为马克思认为恩格斯是能够同他合作的人。为了说服恩格斯赞成某一思想,马克思觉得费多少力气都值得。
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逝世。3月17日,在伦敦海格特公墓举行了葬礼, 葬礼简朴、庄严,在安葬这位伟人的时候,恩格斯作为卡尔?马克思的挚友,代表全世界无产阶级向自己的导师表达了深切的悼念, 用英语发表了这篇悼文。
作为马克思伟大事业终身战友的恩格斯,在马克思逝世以后,出色地完成了《资本论》第二第三卷的整理出版工作,卓越地领导了国际工人运动,直至1895年8月5日因病逝世。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友谊“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在马克思之后,“恩格斯是整个文明世界中最卓越的学者和现代无产阶级的导师”。
正是由于这种伟大的无产阶级的友谊,才使他们为人类作出了如此伟大的贡献。正是由于恩格斯最了解马克思的一生,最了解他的科学理论和革命实践,所以只有他才能具备正确地、科学地评论马克思的理论和实践的主客观条件,正因为恩格斯是马克思终生不渝的同志和朋友,所以才能写出这篇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容,充满着深厚的无产阶级情谊,闪耀着科学共产主义光辉的演讲悼词来。
三、语言学习
悼(dào)词 纷繁芜(wú)杂 豁(huò)然开朗 嫉(jí)恨
衷(zhōng)心喜悦 诬(wū)蔑 卓(zhuó)有成效 诅咒(zǔ zhòu)
诽谤(fěi bàng) 给(jǐ)予答复
诽谤:无中生有,说人坏话,毁人名誉;诬蔑。
诅咒:原指祈祷鬼神加祸于所恨的人,今指咒骂。
繁芜丛杂:丛生的杂草多而乱。形容内容、文字或种类繁多杂乱。
浅尝辄止: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指对知识、问题等不做深入研究。
豁然开朗:由狭窄阴暗一下子变为开阔明亮,也形容一下子领悟到某种道理而感觉明朗。
坚忍不拔:形容意志坚强,不可动摇。
四、整体感知
1.从题目“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我们可以知道,这篇文章的文体是什么?
明确:悼词
内容思路:悼词一般是按照“述其哀、赞其功、颂其德”的思路来写。可以按这一顺序来理清写作思路,概括文章内容。
情感表达:悼词是对死者表示哀痛和怀念的致词。既是对死者的敬仰、悼念,又是对死者亲属的安慰。但主要目的是为了化悲痛为力量,更好地勉励生者。扣住这一特点,便不难把握文章丰富的情感内涵。
语言特点:悼词的语言要十分讲究,既要充分表达对死者的哀思,又要给以慰藉和鼓舞。评价时,要实事求是,赞而不媚,哀而不俗。用语要仔细斟酌,反复推敲。悼词的语言要庄重严肃高雅,不能使用幽默低俗的语言和不庄重的语词。
悼词的结构
开头:介绍死者逝世的原因、时间、地点及其享年,还有死者生前的身份职务;
主体:追述死者的经历和一生中做出的成就贡献,并简要地作出评价;
结尾:对死者表示哀悼之情,对参加悼念仪式的人提出希望和要求等等。
2.阅读全文,根据悼词的特点理清文本的结构。
明确:
A(1)追述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和情景。
B(2-7)叙述马克思生前的主要活动,评价了马克思一生的伟大贡献。
C(8-9)论述马克思在当代的巨大影响,并对他的逝世表示深切的悼念。
四、精读思考
(一)走近马克思:赞其功
1.仔细阅读文章,找出悼词中对马克思个人的评价,并从文中寻找这些评价的依据。
明确:(1)第一段中,恩格斯把马克思称作“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在第三、四段讲述的,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和剩余价值这样的理论发现中体现出来。
(2)第二段中,恩格斯评价马克思为“这位巨人”。作者认为马克思无论是在无产阶级斗争这样的实践领域,还是历史科学这样的理论领域,都有不可估量的贡献。
(3)第六段中,恩格斯说马克思是“科学家”。马克思对于历史科学具有深入的研究,而且在其他科学领域同样都有独到的发现,而且不是浅尝辄止,涉及范围广,研究深入。而且他还重视科学,认为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还曾密切地注意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发展情况和关注马赛尔·德普勒的发现。
(4)第七段中,作者说马克思是“革命家”。他注重革命实践,参加推翻资本主义事业和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并且编报著书,创立了国际工人协会,是当之无愧的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领袖。他不仅关注一国的无产阶级工人运动,而且致力于把其发展成国际性的无产阶级工人运动。
总结:马克思在他的一生中贡献巨大,在历史科学领域他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剩余价值的规律,而且在每个领域都有独到的见解;在革命实践上,他认为科学是一种革命的力量,他参加了推翻资本主义事业和无产阶级解放事业,而且编报著书,创立了国际工人协会。
2.为什么恩格斯认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呢而不是思想家??
明确:马克思毕生使命是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来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制度事业。正因为马克思首先是革命家,把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视为毕生使命,所以他才会有意识肩负起对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研究和提出科学理论及指导性纲领。他在历史科学方面的理论都是为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实践服务的,他的研究对启发无产阶级革命力量有着深远的意义。所以我们应该从革命家的高度去解读马克思,如此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走上科学研究之路的目的。
(二)走近作者:感其情
1.面对这样一个伟大的马克思,恩格斯在悼词中用了哪些词表达其情感的?
明确:尊敬、爱戴和悼念。
2.(1)第一段表达了恩格斯什么心情?为何要强调精确时间?
明确:A. 沉痛悼念
B.“两点三刻”
①因为是在葬仪上讲话,需要向全世界公布逝世的准确时间;
②强调这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应当永远不忘的时刻;
③表明马克思生命的每一刻对世界无产阶级都十分宝贵,饱含了对马克思的无限崇敬和赞扬。
C.“不到两分钟”:让人深感惋惜、痛心、遗憾
(2)“停止思想”能不能换成“心脏停止跳动”?
明确:不能。用讳饰的修辞手法,是为了突出马克思的伟大,因为他是一位卓越的思想家,他的逝世,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失去了一个最睿智的、最重要的阶级头脑。
(3)为什么要强调“在安乐椅上”死去?
明确:说明了马克思临终的姿态,表明这位无产阶级导师一直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流露出死者忘我工作精神的赞颂。
小结:第一段简述马克思的逝世,恩格斯把自己的情感浸入到叙述和描写之中,是含着泪去介绍死者逝世的时间、地点、原因、身份和职务。?
第三小节,作者先说马克思发现的是“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后又指其为“简单事实”,这种说法矛盾吗?
明确:不矛盾。这里所说的简单,一方面表明了这个规律于人们生活的密切相关性,从而显示出重要性;另一方面将“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和“简单事实”列举在一起,说明这个规律容易被遮蔽而难以发现,反证出马克思的思想十分敏锐。人们意识到,马克思第一次带领我们发现了人类历史上这一简单的事实真相,马克思这一发现的开创性意义也就呈现出来;再者,把他的这一发现说成是“简单事实”,也是相对于马克思对人类的巨大贡献来说的。
4.第四小节“豁然开朗”和“在黑暗中摸索”是什么关系?说明什么问题?
明确:“豁然开朗”和“在黑暗中摸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剩余价值理论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指导意义,从而高度赞扬马克思的理论贡献。?
5.如何理解第八小节 “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
明确:无论性质怎样的政府,也无论什么资产者派别,都毫不例外地疯狂地嫉恨他,恶毒地诬蔑他。马克思对此“毫不在意”,当作蛛丝“轻轻抹去”,表明马克思对敌人的极端蔑视的大无畏的人格精神和他追求自己理想的执着。?
6.第八小节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这里的“敌人”和“私敌”有何区别?
明确:“私敌”是指以我为中心,以“我”的利害区分敌友。马克思没有这样的私敌,说明他不存私念。他是坚定地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全力以赴地与形形色色的敌对分子作斗争,因而他有“许多敌人”。这些敌人都是无产阶级的敌人。这个评价含蓄深刻,高度赞颂了马克思光明磊落、大公无私的高尚的革命品格。?
(三)走进读者
出于这样的情感,恩格斯最后庄严宣告“他的英名和他的事业将永垂不朽”这句饱含深情和敬意的结语,是由马克思的丰功伟绩中引申出来的必然结论,体现了作者的心声,也是亿万人民的心声。?
1.“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中“将”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1)是预见。马克思当时所处的环境是资本主义社会,相对来说,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还比较遥远,因此,恩格斯认为马克思的事业“将”永垂不朽,就是说共产主义事业的胜利可能是将来的事。
(2)是信心。当时,马克思主义的追随者还只是少数,就连当时参加马克思葬礼的人也只有十来个人。而共产主义运动还刚刚兴起,在那样一个时代,恩格斯说“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虽然在恩格斯看来,“人类失去了一个头脑,而且是它在当代所拥有的最重要的一个头脑。”但无产阶级革命并不会因此而停止自己的运动,而且,必将取得最后的胜利。因此,这个“将”是表明了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不朽生命力的信心。?
2.拓展:马克思何以成为一代伟人?贫穷疾病困扰,他不曾停步;驱逐,污蔑,诅咒,他不曾彷徨。是什么力量,支撑他穿越风雨,走向伟大?
齐读: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写下这段话的时候,马克思17岁。在这样一个充满梦想和希望的季节,他对自己的人生、未来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规划。此后的一生中,不论遇到什么艰难困苦,马克思都坚定不移地实践了他的诺言:为全人类而工作。
毛泽东16岁离家也留给父亲一首诗:学生齐读“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这首诗道出了少年毛泽东非凡的志向,博大的胸襟。从此,少年的毛泽东闯荡天涯,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成长为一名纯粹的马克思主义者,缔造了崭新的新中国。
五、内容小结
本文以悼词的方式,首先追述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和情景。其次叙述马克思生前的主要活动,评价了马克思一生的伟大贡献,最后论述马克思在当代的巨大影响,并对他的逝世表示深切的悼念。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相关热词搜索: 马克思 下册 教学设计 必修 人教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