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为本培养语感 ——《雨点儿》语感训练活动设计 泗洪县龙集小学
胡继勇 【设计内容】
《雨点儿》这篇课文以童话的形式再现了春雨过后大地回春的情景,阐述了雨水与植物的关系。本课设计旨在通过阅读实践,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受、理解与品评能力。
【设计理念】
语感训练是语文新课标赋予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在新课标中,把“培养语感”、“发展语感”、“形成良好语感”等纳入了“语文素养”的范畴,并有计划地分解、落实到了各个阶段的课程目标中。语感训练能够成为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任务,主要是由它的学科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语文是母语课程,重在实践和运用,这就要求学生对语言有一种特殊的敏锐的感受力,能根据汉语言的特点,准确把握语言的形象、意蕴、情趣,这样才能达成“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这一总体目标。培养和发展语感,重要的方法和途径就是阅读实践,让学生在大量的有效的阅读实践中,接触、感受语言材料,捕捉语言信息,准确地理解和体味语言,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
【活动目标】
在教学中坚持以读为本,通过“启读引趣——初读入境——细读自悟——品读体情——熟读积累”等教学活动来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
受、领悟与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活动过程】
一、启读引趣
阅读是学生的自主行为,学生的兴趣、需要、动机是阅读实践的前提和保证。因此,在引导学生阅读的时候,首先应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阅读实践中来。这里可以这样设计:
老师可以让同学们闭上小眼睛听一段录音,然后问学生从录音中听到了什么或“看”到了什么,以此来调动学生的思维与想像,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当学生从录音中感受或想像到下雨的情景时,老师适时地引导学生进入课文,走进课文所描绘的具体情境中,这时学生一定会兴趣盎然,把阅读训练变为自己的一种自觉行为。
(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使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自我需要,而不是一种单纯的任务。有助于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借助生活经验来理解、领悟课文内容。) 二、初读入境
对语言情境或形象的把握,是语感训练的一个重要任务。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独立的、循序渐进的阅读实践,来逐步感知和把握,不能操之过急。初读时,只要求学生能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大致了解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为后面的感悟、品评、欣赏做好必要的铺垫。
在学生初读前,老师可以这样指导学生:请同学们寻找伙伴,把
课文自由地读一遍,读完以后想一想:你从课文中又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把你发现到的给大家说一说。这时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实际说出自己的感受、体会和发现,在相互的描述、补充中,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进入到文章的情境中。
(初读重在感知,重在入境。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把阅读体验的机会留给了学生自己,让学生在“自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自主地进入语言情境,获得初步的体验和感受。)
三、细读自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评价学生的朗读,还应注意考查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由此可见,对内容的理解和探究也是“读”要达成的目标之一,我们不能为读而读,要通过“读”着力提高学生对语言的准确理解和体悟能力。
在指导学生细读时,老师可以这样引导:我们刚才已经一起走进了课文中,大家想一想:这么多的雨点儿是从哪里来的呢?请你把有关的句子找出来认真地读一读。然后让学生细读第一自然段,并指名回答。学生会结合课文的句子回答:“数不清的雨点儿从云彩里飘落下来。”这时老师可以相机引导:“数不清”、“飘落”是什么意思?谁能把它的意思给“读”出来,或者用动作“做出来”?让学生在自读或表演中把词语的意思形象化地表达出来。
在理解第二至五自然段时可以采取类似的方法,以“读”促悟。在阅读的方式上,可以选择自由读、分角色读等,重点练读大雨点儿与小雨点儿的对话,体会大雨点儿与小雨点儿的不同语气和各自不同
的目的,教师随机引导: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后来都到了哪些地方?他们到过的地方都发生了什么变化呢?揭示出雨水与植物的关系。
四、品读体情
语言本身的情趣和美感,需要“品读”才能准确地体味和把握。品读就是在读中体味,在读中欣赏,在读中产生情感的共鸣。
在指导学生品读时,老师可以先让学生看一个画面,亲自感受一下雨点儿给大地所带来的这些变化。(出示动画:春雨丝丝、万物复苏的情景)然后老师提出问题,引发思考:看了画面,你最想说什么?让学生说出自己独特的感悟和体验,在此基础上老师进行引导:雨点兕不仅是大地的好朋友,还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下面让我们一起把这段话美美地读一遍,表达我们对雨点儿的喜爱之情。
在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后,老师进一步启发:你觉得这段话哪些地方写得特别美?谁能够一边读一边做动作?让学生运用体态语言表达情感,阅读与表演结合,生动形象 地表现语言的情趣与美感。
五、熟读积累
对各种语言材料的不断吸纳和积累,是提高学生语感能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学好语文的关键。因此在阅读训练中,一定要帮助和指导学生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增加语言的储备。在本课结束前,老师可以提出这样一个任务:请同学们根据屏幕上的提示,把第五自然段背下来。(出示课件,指导背诵)
在学生背下来后,老师再让学生伴着《小雨沙沙》的旋律,把自
己当作雨点儿、小花、小草,一起有感情地朗读或背诵这一段。
(这一环节的设计遵循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规律,把语言的习得和积累落实在了阅读教学的全过程,为学生语感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设计评述】
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体现了以下三个特点:一是把语感能力的培养落实在了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凸显了语文的学科本质与特点,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二是把握了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实践性”,引导学生开展了大量有效的阅读实践,促进了学生语感的形成和发展。三是遵循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个性化学习”,尊重学生对阅读方法的选择,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感悟,尊重学生个性化的表达,使学生在个性化的学习中,提高了对语言的理解、感悟能力,促进了学生对语言的习得和积累。
参考文献:
1.王美英:《论小学生语感心理机制及其教学策略》,《上海教育学会优秀论文选》,1998.1 2.王美英:《重视语感》,载《辽宁教育》,l999 年第 8.8 期
务 3.王美英:《语感教学模式的程序和策略》,《中国教育改革》,2002.7 4.《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之策略》
相关热词搜索: 语感 为本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