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土同悲,与诗共鸣 ——艾青《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朝阳学校
赵聪聪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爱国是中国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习近平同志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爱国”被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个人层面的首位。而中国现当代诗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一诗中的核心灵魂即是爱国主义精神。这种家国情怀在今天,在中小学生的语文教学中依然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教师会引导学生们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感受抗战历史,感受中华文化,感受知识分子的匹夫之责,并且使学生自发确立和深化自己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和关键能力。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提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由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
《我爱这土地》一课的设计,从根本上体现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诗歌教学内容上继往开来,诗歌精神内涵上承先启后,既带领学生学习语文学科知识,积累文化底蕴,又培养学生的民族担当。
( 三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中学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分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层面。《我爱这土地》一课在设计上力求培养学生的语文
学科的核心素养。
1.语言建构与运用:《我爱这土地》是一首现代诗,有其自身的诗歌语言的特点。上课时不会给学生生硬的框架、定义,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感受诗歌的凝练性、象征性,感受其深刻而丰富的内涵,并且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分析诗歌内容和情感,最后提炼诗歌结构、诗歌逻辑,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
3.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分析《我爱这土地》中的意象、情感,培养学生对美的欣赏、鉴别和评价能力。
4.文化传承与理解:在理解《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歌中的内容和情感后,感悟中国爱国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和民族担当,引导学生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身份认同和社会责任感。
(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我爱这土地》一课在设计上主要凸显了《课标》的两个理念。
首先,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我爱这土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就是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其次,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自主:本堂课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我爱这土地》、自由书写、表达对它内涵的理解。
2.合作:课堂是老师的,更是学生的。《我爱这土地》一课在教学过程中,有组内讨论、组内互读等环节,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生成学生的智慧和成果。在小组合作中,获得提高。
3.探究:即通过“做”,完成“想”。《我爱这土地》一课注重学生对问题的发现、解决、深化能力,老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提出自己的问题,并且探究结果。这个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系统而有逻辑地思考能力。
(五)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 要求
《我爱这土地》一课贴合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要求,抓住基础、综合、素养、文化等关键词,彰显语文味儿。具体体现在:
1.“基础”:通过朗读感知、语言审美、逻辑提升,营造课堂语文味儿。
2.“综合”:首先,本堂课注重锻炼学生听说读写等不同能力;其次,本堂课注重学生课内外知识的迁移,以及学科之间知识的衔接。例如,学生在研读诗歌内容时,能够联想到当时的抗战背景,并且能够糅合历史、地理等知识来解读诗人艾青的情感。
3.“素养”:本堂课能够体现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具体见第(三)条。
4.“文化”:本堂课能够体现中华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并且可以引导学生理解中国革命历史和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具体见第(一)条。
二、教学背景分析
学习内容:初中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我爱这土地》。
学情分析:授课对象为刚上初三的学生,有两年多的知识储备,在语言表达、思维深度、审美鉴赏、文化理解等层面都有一定的积累。
教学方法:朗诵法、写作法、讨论法、联想法等。
教学手段:多媒体。
前期准备:打印好《我爱这土地》课本以及相关背景资料,同学们自行阅读资料及预习诗歌,注意正音。
三、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学生能够结合参考资料及课堂渗透,了解并说出诗人艾青情况及本诗歌的写作背景。
2. 学生能够通过默读勾画整体感知诗歌内容,理解并表述“鸟”、“土地”、“黎明”等意象的内涵。
【能力目标】
1.学生能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如默读感知、自由朗读、示范朗读、走动朗读、小组互读、小组齐读等方式)和恰当的朗读技巧,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客观公正地评价他人的朗读,掌握赏读结合的诗歌学习方法。
2. 学生能够通过写朗读小脚本以及小组讨论的方式鉴赏诗歌,将自己的对诗歌的独特理解和感悟写下来,或用准确精炼的语言表述出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赏读诗情、提炼诗理,体悟诗歌《我爱这土地》中饱含的爱国主义精神,感受诗人的家国情怀和匹夫之责。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内容及诗人的情感。通过朗读和分析诗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三)
教学难点
深入赏析诗歌,理解“鸟”、“土地”等中心意象的深刻内涵,最终提炼诗歌逻辑和诗眼,深化对诗情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教 学 过 程 环节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导入
题解
朗读
一、导入 中国近现代史上,有一首诗歌,仅仅 10 行 110 个字;可是在 78 年后的今天依然回味无穷,荡气回肠——“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这首诗就是诗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
[板书:我爱这土地]
二、题解 首先,请大家默读课文,进行整体感知,并勾画出最打动你的词句。
结合你刚才勾画的内容出声朗读标题:你会在哪儿重读?为什么? 换一个重音试试呢?如何理解?
生:土地——歌唱的对象。这里象征祖国母亲。
我——歌唱者,在诗歌中以小鸟的形象出现,以第一人称直抒胸臆表达情感。
爱——“我”对“土地”的感情。
师:同学们不同的朗读方式及理由,让我们感受到:对诗歌理解不同,在朗读上就会呈现出不同的效果。
那么,“我爱这土地”,这个“爱”是哪种爱?诗人是如何去爱的?爱到什么程度?这将是我们这堂课探讨的主问题。
[板书:
三、以读会意 (一 )
情感基调 师:想要准确理解、感受诗歌的感情,就要了解其写作背景。浏览全诗,你找到了什么时间线索? 生:诗歌的结尾处发现了写作时间:1938 年 11 月 17
回答问题
默读课文 圈点勾画
出声朗读题目
思考问题并回答 朗读题目
浏览阅读 搜寻线索
引入诗歌
1.整体感知诗人情感 2.掌握默读勾画的方法。
以读会意:
将朗读题目和理解诗人情感结合起来。
明确主问题
知人论世
写作
朗读
赏析
日。
师:这个时间给我们提供了什么信息呢? 生:这是抗日战争时期。诗歌内容应该和抗战有关。
师:那么,这样的历史境遇里创作的诗歌,会是怎么样的情感基调呢? 生:悲愤、激昂、痛苦、反抗、沉重„„ 师:找一位同学朗读,读出诗人这种悲怆、深沉、激愤的情感基调。
生:朗读。
师:他的朗读,是否让你触摸到了诗歌的情感底色?哪位同学为其朗读做点评? 生:点评。
师:朗读有一种奇妙的效果。它像一种无形的媒介,打破了我们和诗歌、诗人之间的壁垒,让我们触摸到了诗歌的灵魂、诗人的感情。
再找一位同学尝试朗读。
生:朗读。
生:点评。
(二)
情感探究 师:为了进一步体会诗人的感情,我们做一个小活动:设计朗读小脚本。
1.任选诗歌中一两句话,或一个小语段,设计朗读方案。
2.说说你为什么这么读?要表现出什么内涵?
师:老师做一个示范。例如:“假如我是一只鸟”
这一句,我会读慢一点、声音低沉一点,用悲痛的语气来读,并注意重音和停连。
因为诗歌开篇用想象构建审美,“假如”一词使我们身临其境,仿佛眼前就是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
诗人把自己想象成小鸟,是希望能为祖国做出微薄的贡献,所以“鸟”这个意象要重读。
通过这种朗读,我会感受到诗人沉痛、悲怆的情感。
师:请同学们参考设计。两分钟时间,计时开始。
师:好,停。先示范朗读,然后说出你朗读脚本及理由。
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嘶哑”一词要重读。
因为:诗人为什么没有用“婉转”、“嘹亮”、“动听”?1.用尽全力,必然受伤。哪怕受伤,也要歌唱。2.体现歌唱之久,永不言弃。
回答问题
朗读
点评
朗读 点评
看 ppt
倾听
写朗读小脚本
范读诗句 赏析诗句
理解感情基调
理解如何通过朗读来表现诗人情感
培养学生赏析点评能力
语文活动:设计小脚本
写作能力 赏析能力 表达能力
朗读
赏析
师:诗人通过歌唱的方式,爱这片土地。他关注革命,关注时代。(注:1933 年《大堰河——我的保姆》歌唱至 1938 年《我爱这土地》,已经“歌唱”了 6 年。)“嘶哑”这个词语甚至让我们有一种疼痛感。
生:“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第三至五句语气悲愤激烈,语调稍微高昂,有波动,有力量,语速应该加快,“打击着的”“永远”“悲愤的”“无止息地”“激怒的”要重读(情感的强化,情绪的激烈); 第六句应该用抒情的语气,语调稍微下滑一些,语速要放慢。感觉就像小鸟的力量随着歌声温柔地散布在林间的每一个角落。
因为,这几句句式工整,但饱含的情感不同,读起来要区别对待。
“土地”“河流”“风”“黎明”是歌唱的对象,都有其深刻的象征内涵,要重读,就是要读实了。
土地——遭受苦难的祖国,暴风雨象征着日本侵略者,“打击着的”要重读,体现苦难之深重。
河流——对侵略者汹涌的愤怒之河,国破家亡,满目疮痍,怎能不“悲愤”?“永远”表示程度上的强调。
风——对侵略者毫不妥协的激怒的抗争, “无止息地”表示时间之久和内心之执着,国恨不止,反抗不歇。
以上三句,情绪是激烈的,情感是迸发的,所以要读出力度。
黎明——革命终将胜利的曙光,美好未来的希望。是暖色调的、柔和的,因此朗读起来要舒缓,节奏放慢,要抒情。
师:(指黑板题目)诗人“爱这土地”,爱到了哪种程度?爱你温柔的黎明,更爱你苦难的伤痕。
生:“——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这句话读来要舒缓、坚定,重读“腐烂”一词,再现诗人视死如归的坚定。
因为,“羽毛”一词体现倾其所有,全部都奉献给祖国大地了。
“腐烂”:叶落归根,化作春泥更护花。这只小鸟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还要化于斯。
师:(指着黑板题目)爱土地,爱到了哪种程度?生
范读诗句
几位同学回答出各自的理解
范读诗句
深入剖析和解读
范读诗句
深入剖析和解读
多元思维 多角度思考
朗读技巧
挖掘意象内涵,理解修饰词的感情基调。
将朗读与审美结合起来,体悟感情,体悟“爱”。
朗读
是中华民族的人,死是中华民族的魂。
生:“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这一句,我的情感会下沉,然后再迸发。我会用缓慢的语速、坚定深沉的语气去读,去读出诗人对祖国直抒胸臆的深爱。
此时已经区分不开“我”是艾青还是小鸟了。诗人常含泪水的情状如同雕塑一般,悲愤痛苦恒久萦绕。
回应开头的提问,这是哪一种爱?对祖国的热爱,它是多层次的,痛苦,悲愤,但又充满希望。
师:如何朗读表达,才能最好地理解、阐释诗人的情感? 前高后低?(意犹未尽,深沉内敛)
前低后高?(对比,激烈抒怀)
标点在表情达意上有何作用? 生:省略号,言有尽而意无穷。朗读时要低缓、深沉,意犹未尽。
师:“爱”的古体字,字形是:上面是一只手,下面是一颗心,最后是一张嘴。谁能结合字形,用一两句话来概括你对这种爱的理解?
这是一颗什么心?虽九死而犹未悔的赤子之心。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爱?“连羽毛都要腐烂在泥土里”的家国之爱。
[板书:家国情怀]
示范朗读 多元解读
朗读
思考并发言
观看板书 思考并发言
课内外综合、 学科间综合:结合历史、地理知识,深入理解诗人情感。
标点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通过古体字形,理解“爱”的本来含义,进而体悟诗人感情。
探究
合作
(三)情感形象 请同学们看黑板,回归题目——《我爱这土地》,回归这堂课的主问题。
1. 小鸟 —— 家国情怀 师:诗人以“鸟”自喻,也是颇为耐人寻味的。他没有选择强壮的狮子、老虎。为什么? 生:以小鸟之弱小,对比暴风雨之肆虐;以小鸟之单薄,对比土地之厚重。力量的悬殊形成巨大的反差,凸显作者哪怕自身力量再小,也要对土地、对祖国尽匹夫之责。
师:力微足以爱国。小鸟对土...
相关热词搜索: 我爱 教学设计 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