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设计 >

《心声》教学设计

时间:2021-10-26 12:45:49 来源:网友投稿

 心声 教学依据

 《心声》是一篇新课文,但它却悄悄传达着一个信号:曾几何时,那个一直被教育工作者、被全社会所忽视的问题已走到了我们的面前:教师——那个在传统意义上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重大职责的“绝对权威”的地位,正在新的背景、新的对象面前悄悄动摇着:社会生活如滚滚洪流,冲击着学生的心扉,他们带着自己对生活独特的经历与体验走进我们的课堂,他们对生活有着自己虽然稚嫩但却珍贵的思考与感受。

  作家与常人的不同在于,他总是以独特的眼光审视人生。作者正是透过这节不同寻常的公开课向我们发出了沉重的质疑:“朗读课文难道一定要唱歌的嗓子吗?”“公开教学课难道是上台表演吗?嗓子不好的人,就只能躲在树林子里读他喜欢的课文吗?”她一次又一次借助细致的心理描写表达着李京京的心声,表达着她对教育问题的关注与思考。她是成功的!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而这一观点不正是作者力图通过她的作品告诉我们的吗?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们首先要关注作品的主人公李京京的形象,力求通过对李京京心理的分析挖掘出作品深刻的主题含义,进而结合实际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师生观。

  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教师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将在学生的眼底心中留下深刻印象。你给学生二个冷眼,收获的将是无数个轻蔑;你给学生一张笑脸,收获的将是无数个尊敬。特别是在新课改下,老师,请推倒心中那堵已并不牢实的“师道尊严”的篱笆,给每个学生以宽容和爱,让师生成为一对相互尊敬、“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陶行知语)吧!

 教学设汁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学习本文,首先要求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整理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并在此基础上找出文中主要的矛盾冲突,体会和学习小说的艺术特色——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和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矛盾冲突的分析,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深刻理解文章主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作者以“心声”为标题的深刻含义,引导学生学习主人公对美好生活的执著追求,促进健康师生关系的形成。

 ●教学方式

 尝试多种阅读方式: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能按每分钟不少于 500字的速度速读;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复述情节,理清思路,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进而达到理解文章主要内容的目的。

 培养表达的勇气和习惯:能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与疑问;能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能适当地运用联想和想像表达丰富的内容。

 发挥主体作用,引导合作探究: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等形式将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灌输给学生,使学生获得终身受益的观念和方法。

 ■教学构思

 导人新课,激发阅读表达的兴趣。

 速读课文,感知情节,梳理结构。

 小组讨论,由表及里:主要的矛盾冲突是什么?小说为什么命名为“心声”?

 师生交流,阅读延伸:假如你是李京京,你最想对程老师说的一句话是什么?假如你是程

 老师,你会如何对待李京京这样的学生?

 讲述故事,倾诉心声。

 一.

 导入新课。激发阅读表达的兴趣

 从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那天起,我们就心安理得地接受着来自父母的无微不至地呵护与关爱,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也渐渐发现:在享受这份关爱的同时,我们也经历了各种考验和困惑。成长中的你是否有些感慨想说给爸爸妈妈呢?能不能放下心中的顾虑,把心里的话说出来呢?

 (听取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感受)看来,面对人生,面对爸爸妈妈,成长中的我们有太多的话要说,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静静地聆听黄蓓佳 的“心声”吧。

 二. 速读课文,感知情节,梳理结构

 1.通过预习,你发现本文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了吗? 小说。关于小说你知道些什么?

 小说有三个要素,即人物、情节和环境。

  小说按篇幅长短可分为短篇、中篇、长篇和小小说。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但人物描写必须具有典型性。

 2. 刚才大家说了那么多,看来大家对小说这种体裁并不陌生。下面我们一起来解决一个问题:本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请几个同学用简练的语言复述故事的主要内容,其他同学认真听。

 你认为这个同学对课文主要情节的复述完整吗?你觉得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内容吗?

 小说写了李京京班上要上一节公开课,老师预先指定了六个她信任的学生朗读课文。李京京很想朗读这篇文章,因为李京京和课文《万卡》中的主人公有着许多相同的经历和感受。可老师却因为他声音沙哑,毫不客气地拒绝了京京的请求。李京京只好躲进小树林里去读这篇深深打动了他的文章;他情不自禁地为同学纠正不正确的朗读却遭到同学无端的嘲笑。公开课上,老师预先指定朗读的同学由于 f 去场没有站起来,京京却勇敢地举起手朗读了这篇文章,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3. 通常我们学习;小说,可以将小说情节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哪四个阶段? 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好!本文的开端是„„?

 故事的发展是„„?

 故事的高潮和结局往往联系在一起,本文呢?

 4.综观情节发展的全过程,你找到小说中的主要矛盾冲突了吗?

 本文主要的矛盾冲突是李京京想在公开课上朗读课文,程老师却以李京京嗓子沙哑念不好为由不同意他读。

 不错。一个想读,一个不让读,课文好像正是围绕这一矛盾冲突展开情节的。果真如此简单吗?那么,这个看似简单的冲突与课文标题“心声”有什么关系呢?作者以“心声”为标题究竟要表达什么深刻含义呢?

 三.小组讨论。由表及里

 1.请大家先思考两个问题:李京京为什么渴望有机会朗读这篇课文?程老师为什么不同意李京京读课文?请大家认真阅读课文,得出自己的结论,并将你的依据提供给大家。

 李京京想在公开课上朗读这篇文章,是因为李京京与万卡在感情上产生了共鸣,文章中万卡的经历与李京京相似,读《万卡》,李京京可以找到“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觉。

  2.那么程老师为什么不同意让李京京在公开课上朗读课文呢?

 因为李京京声音沙哑,程老师认为他读不好,会影响班级和学校的荣誉。

  在我们看来问题似乎很简单,但原因真的如此简单吗?那么大家想到过另外一个问题吗?课文

 为什么被命名为“心声”? 或者说李京京仅仅是想读一段课文吗?(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充分讨论,得出自己的结论,并提供相关的依据。教师通过巡视,参与讨论,综合了解讨论的进程和倾向性的观点) 现在请各组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推荐一个发言人大胆陈述你们的见解。

 课文 15 段中“京京站起来,结结巴巴地说:‘老师,我能„„念一段吗?’表达了李京京想要在公开课上锻炼和展示自己的心声。

  课文 32—41 段写李京京纠正同学错误的朗读遭到同学嘲笑,表达了他渴望得到老师、同学的肯定、理解和尊重的心声。

 课文 18—2l 段,写李京京在小树林里读书,表达了李京京想念爷爷、渴望父母和谐、家庭温暖的心声。

  李京京与文章中的万卡有着相同的经历,而《万卡》正好道出了李京京渴望得到友谊、亲情的心声。

 3.大家都能从阅读文本出发深入挖掘,形成自己的观点,很善于阅读。大家讨论过程中是否还注意了一个问题,你认为程老师不让李京京朗读课文真的就只是因为李京京嗓子沙哑吗?从程老师身上你看到了哪些问题? (不是)那么还有什么别的原因呢?请大家再读课文,找出依据。生选读相关叙述和描写后,抓住关键词语进行分析 。

 (1) “一声呵斥”“程老师不满地盯住他”,说明程老师对李京京是“另眼相看”的,持的是不平等的态度。

  (2)李京京渴望在公开课上朗读他喜欢的课文,却遭到程老师的严词拒绝,“不行,„„念不好”,说明程老师在乎的不是学生的感受,对学生抱的是不信任、不尊重的态度。

 (3)为了上好一节公开课,程老师不惜弄虚作假,表现出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关注的还是教师个人的表现、学校的荣誉,忽视学生的需要和发展。

  4.文中还有一个地方不是直接写程老师,可也看得出程老师教育的结果。课文 38 段,“你又不是老师,怎么知道我们读得不对?”39 段:“对呀,只有老师才有资格说这个话。要是程老师说不对,那就是真的错了„„”,这说明在孩子心中老师就是绝对的权威,说明平时的教学就不是民主的教学,学生的思想感情从未得到关注和尊重,学生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没有被老师当作有血有肉的生命个体。

  是啊!学生是有血有肉的生命个体,学生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人,因此,学生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应该成为课堂教学应该关注的焦点。

 三. 师生交流,拓展延伸 请结合课文,发挥想像,从下面两个问题中任选一题,用一句精练的话回答:假如你是李京京,你最想对程老师说的一句话是什么?假如你是程老师,你会如何对待李京京这样的同学?

 四.讲述故事。互诉心声

 1. 是啊,作为受教育者,我们对教育有着许多切身的体会与感受,请用精练的语言,讲述你亲身经历的一件小事,表达你的心声。

 2.成绩可以用来检验我们一段时间学习的状态和效果,可它绝不应该成为判断好生、后进生的标准。

 五.课堂小结

 作为一名老师,李京京的故事给了我许多启示,同学们的发言更是让我受益匪浅。

 今后的日子里,让我们再多一些心与心的沟通,让我们成为彼此尊重、彼此信任的好朋友,好吗?

相关热词搜索: 教学设计 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