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理解文中新词的意思,背诵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2、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
1、抓住重点词句,感受草原的碧绿、辽阔。
2、联系课文,说说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课时安排 :2 课时 课前准备 :下载草原风光和民族风情的图片,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16 课《草原》。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生字词语,初步感知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节课我们进一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在学习课文之前,老师想先请你们欣赏一组图片,可以吗?(课件出示一组草原风光的图片)
3、欣赏完这些图片后,你想说什么? (学生谈感受,“草原的景色很美,到处都是绿色,我想去大草原看一看······)
二、品读优美语句,感受草原的风光美 过渡:老师啊今天就帮你们实现这个愿望,和老师一起乘坐老舍爷爷的汽车去呼伦贝尔大草原去看一看吧!
1、请同学们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把描写草原美景的句子画出来。师:同学们可以自由地放声地读这一段,把那些你认为写得很美的句子,让你感受很深的句子多读几遍,一会儿读给大家听。
(1)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
A、这一句是描写草原的什么景物?(天空)
B、草原的天与别处的天有什么不同?(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天空是-----)
点出“那么···那么···”练读“空气是那么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 C、作者为什么总想高歌一曲呢?(作者第一次来到草原,看到明朗的天空,呼吸着如此清新的空气,心情非常激动、愉快,情不自禁地想要高歌一曲。)
师:还有谁也愿意来读一读,读出作者内心的舒畅。(指名读)
师:听了你的朗读,我们也仿佛置身于美丽的大草原中,仿佛也想高歌一曲。好,我们一起来读这句话,表达我们内心的舒畅。
过渡:还有谁愿意把你认为优美的句子读出来,和我们大家一起分享呢? (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A、你能不能说说“一碧千里”在你的脑海里一幅怎样的画面? (站在草原上,在我眼前是绿色的,望远一点儿,还是——,再望远一点儿,也还是——,这就是——。放眼望去,草原就如同一张巨大的绿色地毯,一直铺到天地相接的地方。
师:我们要像他这样读书,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
B、“茫茫”是什么意思?(视线模糊不清)
C、作者为什么说“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草原的空气和城市的空气不一样,因为没有污染,所以更干净,更清新,草原的天空是那样明朗,它让视线变得更清晰。)难怪老舍先生会说—— 师:还有哪位同学也喜欢这一句,你愿意站起来给我们朗读一下吗? 过渡:你还想把那句写得美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呢?除了写草原的天空,作者还写了草原的哪些景物呢? (3)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A、这一句是描写草原上的什么?“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说明羊群生活在这里怎么样啊?(羊群在辽阔的草原上多么自由自在啊!)
B、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把什么比作什么?(把羊群比作白色的大花,)还有呢?(把草原比作无边的绿毯)
过渡:好了,还有哪些优美的语句? (4)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样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A、这一句是描写什么景物?(小丘)
B、在作者眼里,小丘像什么?(作者把小丘比作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
C、我们班有同学画过中国画吗?你知道渲染和勾勒的不同吗? (学生回答,老师补充:画中国画时,当你在宣纸上用颜料渲染时,会发现颜料在纸上向周围慢慢扩散、渗透、流动。)
师:随着小丘那柔美、起伏的线条,碧绿辽阔的草原似乎变成了波涛起伏的大海,静静地、缓缓地流到了天边。难怪作者说“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我们读书不仅要读懂文字表面的意思,还要用心去感悟,用情去体验,用想象去补充,读出文字背后的含义。
D、谁愿意用心来读一读?(草原上的空气清新,天空明朗,又有小丘和羊群的点缀,难怪老舍爷爷会说“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过渡:同学们可真会找,老师觉得你们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老师也觉得这些句子写得太好了,想不想再读一遍? 2、请同学们一边欣赏美丽图片,一边读优美的句子。(课件出示四个句子,指明学生有感情读。)
3、面对这天堂般的草原,老舍爷爷也情不自禁地赞叹道:----引读“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来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种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A、作者用了两个“既···又···”来抒发对草原的赞美之情。
B、“回味”是什么意思?(在这里是指对草原美景的重新体会)
C、牛羊和骏马真的会回味草原的乐趣吗?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呢? 师:看到这样的美景,你们的情感和老舍的情感产生共鸣了吗?谁还愿意来读一读这句话? 三、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蒙古人的热情好客 过渡:好了同学们,我们刚才游览了呼伦贝尔大草原,那里美丽的风光已经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心中,现在你还想干什么呢?(去见一见生活在草原上的人)那还等什么呢,让我们再一次乘坐老舍爷爷的汽车一起去陈巴尔虎旗的牧业公社,看看那里的主人迎接客人的热闹场面吧!
师:同学们,汽车在辽阔的大草原上行驶可跟在城市里不一样,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呢?同学们赶快读第二自然段的前五句,找出这个词。(洒脱)
1、“洒脱”是什么意思啊?(就是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2、那在城市行车能洒脱吗? (不能,我们这儿人多、车多、路窄,没有草原那么辽阔。)
师:是呀,我们在马路上可不能像在草原上行车那么洒脱,否则会出交通事故的。
过渡:汽车继续前行,或许见到的景色也不一样了。那么作者见到的景色有什么不同呢?同学们接着读下面的四句话,看一看初入草原和走了许久见到的景色有什么不同? 3、谁来说说初入草原看到了什么?(初入草原······忽飞忽落的小鸟。)
4、这句话说明什么?(草原很寂静)
5、走了许久,又看到了什么? 出示:走了许久,远远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
(1)同学们注意了,“河”字前面有一个破折号,你知道起什么作用吗?(解释说明)那么“河”后面还有一个感叹号,又起什么作用呢?(看到了河,快到了,心情很愉快;而且汽车走到现在才看到一条河,感到很惊奇,所以用感叹号)
师:同学们,河在草原上是非常重要的,有了河才会有人们,才会有牲畜,那么作者看到了河就会觉得快到了,觉得很高兴。而且这是一
条怎样的河啊?(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
(2)“迂回”是什么意思?“明如玻璃的带子”又说明了什么? 6、那么后面的“快了,快到了”应该怎么读? 师:快了,快到了,快见到热情好客的蒙族人民了。下面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一段的最后几句话,看看哪些语句最能体现蒙族同胞的热情好客?(学生说语句,谈感受)
出示: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
(1)“各色的衣裳”“襟飘带舞”,多美呀!美得像天上的------ (2)从“疾驰”和“飞”这两个词,我们可以看出什么?速度越快,越能体现出他们的-------- 师:一个贴切的比喻、一个准确的动词,就生动形象地把主人迎接客人的热闹场面再现了出来。老舍爷爷真不愧是语言大师啊!
(3)还可以从哪些语句中看出蒙族同胞的热情好客呢?(“几十里外”、“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的前面与左右引路。” 7、好了,同学们,谁能够有感情地把”迎客”部分再读一下? 过渡:欢呼着,飞驰着,他们要把客人迎到哪儿去呀?(他们的家)
老舍爷爷一行在蒙族同胞的引领下,很快来到了蒙古包外,见到了早已在蒙古包外等待的主人了。
8、主客见面时心情怎样,你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出来的? (1)“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从这些语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蒙族同胞的热情好客,蒙汉人民之间的友情深厚,民族团结互助。) 谁愿意把这饱含深情的句子再读一遍? (2)客人们来到了家里,主人们拿出些什么款待远方的来客? (3)除了吃的、喝的,主客们在一起还做了什么? (4)出示课件:联欢的项目有些什么呢? (5)说明:这些都是蒙古人最喜爱的传统项目,是能骑善射、能歌善舞的蒙古人力与美的展示。
从这些场景中,我们再一次感到了主人的热情好客,宾主无拘无束,
其乐融融。
出示课件:背景为夕阳西下的草原 师导:太阳已经慢慢偏西,金色的阳光洒满广阔无边的碧绿的草原,再美好的相聚,也终有分别的时刻,此时的宾主双方站在蒙古包外,望着那一望无际的草原,充满热情的手握了又握,载满祝福的话说了又说……那可真是:──依依不舍,难舍难分(引导学生说出表示舍不得离别的成语)。
面对此情此景,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课件出示:)“蒙古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四、课堂拓展
1、相聚是短暂的,但我们结下的友谊却是长久的。愿我们蒙汉人民情同手足,愿我们五十六个民族亲如一家。
2、学了这篇课文,我们不禁要感谢草原,因为是它养育了那些淳朴热情的人民。我们要感谢老舍先生,是他给我们带来了这篇意境优美,情深意浓的文章。其实,老舍先生的名作很多,希望同学们课后有时间读一读。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课文中优美的句子。
2.背诵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相关热词搜索: 副本 教学设计 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