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张庆军同志在全市加快经济创新转型升级发展动员大会上讲话(2015)》
张庆军同志在全市加快经济创新转型 升级发展动员大会上的讲话要点 (2015年5月26日,根据录音整理)
一、关于省政府第五次全体会议精神(略)
二、关于近期省政府相继出台的三个文件精神(略)
三、关于当前我市经济发展态势
今年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形势,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以深入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为动力,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严峻挑战,坚持稳中求进、稳中强基、稳中创优,强化改革攻坚,强化开放集聚,强化创新驱动,强化民生保障,拉高标杆,跨越赶超,全市经济运行逆势上扬,多数指标保持“两位数”增长,位居全国省会城市“十强”,呈现出中高速、中高端同步展现的新气象。
一季度,在全国26个省会城市中,我市经济总量居第10位(超过西安)、增速居第4位,规上工业增加值居第10位(超过石家庄)、增幅居第3位,固定资产投资居第2位(仅次于成都),工业投资居第2位(仅次于南京),地方财政收入居第8位、增幅居第1位,进出口总额居第9位。1—4月,全市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735亿元、增长10.8%;
固定资产投资1861亿元、增长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93亿元、增长13%;财政收入379亿元、增长17%,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25亿元、增长20.7%,经济运行凸显五大亮点。一是主导产业增势强劲,六大主导产业实现增加值487亿元、同比增长14%、占全市工业65%,主要产品产量实现倍增,运动型多用途乘用车(SUV)增长5倍,太阳能电池增长9倍,彩电增长7倍,家用冷柜增长2倍。二是新兴产业高速增长,实现增加值211亿元、增长29%,高于全市工业11个百分点,拉动工业增长
1个百分点,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三大产业分别增长51%、24%、19%。三是投资结构优化升级,民间投资活跃,增长32%,高于全市26个百分点,占全市投资70.2%,提高10.1个百分点,对全社会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153%;现代服务业投资增势迅猛,完成投资577亿元、增长22%,高于全市投资16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服务业投资119亿元、增长4倍。四是消费市场日趋回暖,限额以上商贸企业1351家、同比增加127家,住宿业零售额同比增长15%,餐饮业零售额同比增长11%,市9家五星级宾馆餐费收入有8家保持增长态势,其中5家增幅超过两位数。五是经济效益不断提高,财政收入快速增长,总量占全省的比重由上年同期26%提升到24%,对全省财政增长的贡献率由57%提升到57%;一
季度,规上工业实现利润82亿元、增长9%,高于全省增幅8个百分点,同期全国下降7%;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533元、增长17%,高于全国3、全省6个百分点,高于全市GDP2个百分点。
总体来看,虽然目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但是,我市加快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转型升级的主基调没有改变,争先进位的大格局没有改变。合肥之所以能保持逆势上扬的良好发展态势,最重要、最根本的是我们践行“三严三实”要求动真格,坚持创新转型升级发展不动摇,推动合肥经济发展的新方略与中国经济升级换挡、加力爬坡的新进程高度契合,形成了“三个”交汇。一是与世界产业变革的新趋势形成交汇。当前,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呈现出突破性和颠覆式两大特征。近年来,我们审时度势,趋利避害,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大力建设中科大先研院等六大协同创新平台和十大新兴产业研究院,加快培育壮大电子信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一些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上取得了革命性突破,实施了一批居于产业链核心环节的重大项目。比如,京东方5代线建设、光伏产业发展、新能源汽车等,我们看准了,就敢冒风险,舍得投入,由此也收获了硕果。可以说,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占据了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前沿,抓住了新一轮产业变革的先机,赢得了新一轮区域竞争的主动
权。二是与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形成交汇。新常态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双中高”,即增长速度由高速向中高速转换,产业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转换。近年来,我们推动经济发展的发力点就是聚焦产业转型、聚力结构调整。2011年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了“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富民强市”的发展主线,2012年提出了“主动调整转型、保持发展势头、实现争先进位”的思路,2013年提出了“平中见奇、稳中求快、调整转型、夯实基础”的思路,2014年提出了“以改革促发展、以改革推转型、以改革惠民生”的思路,今年又提出了“稳中求进、稳中强基、稳中创优”的思路,制定了《关于聚焦重点领域产业推动创新转型升级发展的指导意见》(合发?2015?1号文件),出台了扶持产业发展“1+3+5”政策体系,确立了重点产业“十个一”推进机制和“十大”发展路径,全市经济创新转型升级迈出了重大步伐,不仅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两位数增长,而且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层次不断提升,跨越赶超的新姿态与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重影叠合”。三是与国家区域发展的新棋局形成交汇。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我国区域发展和开放开发格局作出了重大调整,确立了“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重大战略。我们主动融入全国发展新棋局,加快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大力构筑综合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合新欧班列等八大开放平台,
为合肥在更宽领域参与全国乃至世界产业分工体系、集聚优质要素资源构筑了广阔平台,为在国家层面上提升合肥战略定位奠定了坚实基础,取得了双节点城市实至名归的效应,打造全国开放高地开启了波澜壮阔的新征程。
总体来说,形成“三个交汇”,意味着合肥开始大步迈向世界竞技舞台和全国第一方阵,这既是我们把握大势、遵循规律的重要体现,也是我们超前谋划、主动作为的重大成果。下一步,我们要继续开拓创新,进一步放大“三个交汇”效应,努力把合肥经济发展推上更高境界。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对自己的不足进行冷静地分析,当前全市经济形势比较突出的问题和矛盾有两个方面。第一,投资增幅不够理想。主要表现为“三低”低于全国增幅(12%),低于全省增幅(19%),低于多年来我市同期增幅。我市投资虽然保持增长,但增幅下滑较大,首次未达两位数,我们要看到目前内在发展动力不足的严峻性。虽然民间投资增幅较快,但政府投资增幅下降,主要因为政府财政安排的公益性项目和一些大建设项目进展缓慢。虽然土地、资金都基本能够保证,但是由于征地拆迁等前期工作面临着许多障碍,导致很多项目开不了工,施工进度受到干扰,在建项目推进也明显落后序时进度。第二,部分企业经营困难。特别是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还面临着融资难、融资贵、市场制约等较大困难,
篇二:《在全省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会议上的讲话》
在全省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会议上的讲话
张宝顺书记
今天,省委、省政府召开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会议,目的是动员全省上下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理清发展思路,完善工作机制,全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奋力开创安徽科学发展新局面。刚才,省直有关部门和合肥市作了交流发言,介绍了经验体会和工作打算。三运同志的讲话,系统全面,重点突出,我完全赞同。下面,我再强调三点意见。
一、着眼全面转型,切实增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紧迫感责任感 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部署,是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举措。我们一定要从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切实摆上战略位置,坚持不懈加以推进。
第一,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把握发展主动权、抢占竞争制高点的必然选择。当前,全球经济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科技发展正孕育着新的革命性突破。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全球气候变化双重压力,世界主要国家纷纷把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宽带网络、生物技术、节能环保等作为新一轮产业发展的重点。面对新的国际竞争态势,中央及时出台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对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七大产业进行前瞻性布局。各省区市也纷纷集中力量,主攻新兴产业,抢占发展先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的新一轮区域竞争已经拉开帷幕。我们要实现加速崛起、走在中部前列,就必须抢抓机遇、主动作为,以更大的气魄和力度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只有这样,才能在新一轮产业分工中占据更加有利的位置。
第二,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调整经济结构、推动转型发展的根本途径。现代经济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就是相继出现了一轮又一轮的高增长产业群,推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我省过去30多年的发展实践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经济发展主要靠食品、轻纺等产业;新世纪以来,能源原材料和汽车、家电等产业快速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这些优势产业虽然仍有很大发展空间,但随着宏观环境深刻变化,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强化,迫切需要有新的产业引领和支撑未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潜力大、资源消耗少、技术含量高、综合效益好,代表着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方向,完全可能推动新一轮产业革命。我们必须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突破口,集中力量培育一批支撑未来发展的高成长产业,推动全省经济长期持续快速发展。
1
第三,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建设两大平台、提升对外形象的重大任务。当前,我省正在全力推进皖江示范区和技术创新试点省建设,这是安徽加速崛起的重大机遇,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的重要舞台。我们建设合芜蚌试验区、国家技术创新试点省,要抓的事情很多,工作任务也很重,但最根本的就是要看拥有多少高新技术和自主品牌,形成多少高附加值产品和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这也是检验我们工作成效的首要标准。我们建设皖江示范区,要实现科学承接、绿色承接,就必须把工作重点放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上,着力培育和引进技术含量高、成长性好的企业和项目,绝不能搞产能的简单复制和低水平重复建设。这是推动安徽产业升级的内在需要,也是国家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示范区、试点省作为国家级战略平台,要在全国作出示范、形成影响、打响品牌,更要有一些标志性的企业和产业,像北京的中关村、深圳的华为、武汉的光谷、江西的赛维光伏等。我们一定要抢抓历史性机遇,放大国家级平台的战略效应,力争在新兴产业发展上有所作为、有大作为,全面提升经济素质和综合竞争力。
二、发挥比较优势,加快把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成加速崛起的新引擎 “十二五”是安徽大有可为的黄金发展期,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在把握发展大势、深入分析省情的基础上,省委八届十三次全会明确提出,要把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重要突破口,力争到“十二五”末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超过万亿元。有关部门围绕这一问题,深入开展调研,加强规划论证,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去年底,省里下发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前不久又召开了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明确了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支持措施。现在方针目标已定,关键是要扎扎实实地加以推进,加快把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成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第一,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进一步聚焦产业发展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门槛高,投资需求和市场风险都很大,科学确立发展方向和重点至关重要,选对了就能引领未来、跨越发展,选错了将会贻误战机、造成巨大浪费。现在,省里正在编制“十二五”专项规划,其核心任务就是要把这个问题解决好,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引导各地突出特色,错位发展,避免同质化低水平重复投资。省里已经明确,现阶段培育和发展的重点是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公共安全等八大产业,同时立足现有产业基础、技术条件和资源禀赋,列出了新型显示、智能家电、纯电动汽车等30多个产业发展方向。当然,这些产业和领域基础不尽相同,不可能齐头并进、同时突破,我们必须根据产业规模化的发展时序,明确哪些是近期能够形成气候的,哪些是能够取得突破的,哪些尚处于孕育期的,加强分类指导,实行一业一策,分层次、分阶段加以推进。各市都要从本地产业、技术、资源等基础条件出2
发,加强研究论证,决不能盲目跟风、贪多求全,一定要围绕产业链条中的关键环节找准定位,在点上寻求突破,在链上做出规模,锲而不舍地抓下去,力争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打造若干个在全国有影响力的企业和产业。
第二,坚持以培育支柱产业为目标,着力推动产业规模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未来区域竞争中举足轻重。我们抓战略性新兴产业,目的就是要培植一批支柱性产业,进一步强化经济增长的产业支撑力。围绕这一目标,省里提出组织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千百十工程”,以领军企业为主体,以大项目为支撑,以产业基地为平台,促进产业集群集聚发展。一要抓龙头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密集、资本密集,要在短期内做大做强,龙头企业至关重要。要坚持通过内部培育和外部引强,打造更多的行业龙头,发挥中流砥柱作用。龙头企业发展离不开众多的中小型企业配合,许多中小科技型企业都拥有核心技术和关键产品,是新兴产业发展的主体,要加大扶优扶强力度,促进尽快上规模、上水平,使之成为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生力军。二要抓产业链核心项目。产业的发展要靠一个个具体项目来支撑,抓住了产业链上的关键项目、关键产品,就抓住了产业发展的“牛鼻子”。省里已经建立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项目库,储备了近1000个项目,要继续加强项目谋划工作,不断完善和充实项目库,切实提高项目工作水平。对省里每年扶持的重点项目,一定要加强科学论证,广泛听取专家意见,真正把那些战略性、集成性、牵动性的大项目、好项目选出来,集中力量加以扶持,通过抓好一个项目,壮大一个企业、催生一个产业、带动一个园区,形成一个爆发性增长源。三要抓特色产业基地。这是促进新兴产业集群集聚发展的有效途径。各地在这方面已经有了一些基础,比如合肥平板显示、芜湖光电、蚌埠生物技术、马鞍山高性能材料、滁州绿色照明、亳州现代中药等,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充分依托高新区、开发区等平台,引导各种要素向园区集聚,促进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努力建设一批起点高、环境好、特色鲜明的新兴产业示范基地。
第三,坚持创新和承接有机结合,促进新兴产业快速突破。在国内外产业加速转移的大背景下,我们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坚持一手抓创新驱动,一手抓开放合作,在承接中发展,在创新中提升。要深入推进以合芜蚌试验区为重点的技术创新试点省建设,围绕省里支持的重点领域,大力发展一批由企业主导,科研机构、高校积极参与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凝练实施一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突破一批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培育,我省在不少领域掌握了一批核心技术,但科技成果转化始终是一大薄弱环节,有技术无产业、有“盆景”无“风景”的现象还比较突出。要紧紧围绕尚处于产业化初期且市场前景好的技术和产品,大力推动科技与资本融合,组织实施一批重大应用示范工程,着力培育新兴产业市场,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坚持创新发展的同时,还 3
必须坚定不移地扩大对外开放,这也是我们培育新兴产业的一条成功经验。要抓住皖江示范区建设的重大机遇,进一步加大境内外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力度,对照八大产业排出上下游产业链、主导产品及关键零部件目录,瞄准国内外领军企业和行业龙头,瞄准行业领军人才,用好与央企、知名民企等对接合作平台,下功夫引进一批新兴企业、产业和人才,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第四,坚持新兴和传统融合发展,不断拓展产业发展空间。从我省发展现状看,传统产业仍占主导地位,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还比较小,且发展壮大还有个过程。因此,我们在抓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传统产业,尤其要通过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带动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国内外实践证明,许多新兴产业就是在传统产业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我省也不乏这样的成功典型,如安凯的新能源汽车、海螺的节能环保设备、铜陵有色的循环经济等,不仅巩固提升了优势产业地位,形成了一批新的增长点,还实现了转型发展。这是我们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条现实途径。要加快传统产业新型化改造步伐,支持引导传统产业通过产品技术的换代升级、延伸产业链条进入新兴产业领域,实现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互动融合发展。省属大企业资金实力雄厚,技术和管理水平较高,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条件和基础较好,要瞄准行业前沿技术和高端产品,加大联合攻关力度,力争在高速轮毂、高品质特殊钢、特种玻璃、新能源汽车电池电机电控技术等方面尽快取得突破,把企业发展推向更高水平。
第五,坚持体制机制创新,积极构建产业支撑体系。与传统产业不同,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需要我们在发展理念、要素保障、市场培育、管理体制等方面加大创新力度,形成有利于产业创新发展的支撑体系。要加快构建风险分担的融资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积极推进知识产权质押、产业链融资等金融产品创新,进一步完善担保体系,同时要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大力发展创业投资、产业基金、私募股权基金,形成多渠道、多层次的投融资体系。要围绕产业发展需要的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快完善期权、技术入股、股权、分红权等多种形式的激励机制,引进和留住一批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智力支持。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的研发服务、信息服务、创业服务、技术交易、知识产权转化等高技术服务业,积极发展现代物流和环境服务业,建立健全立体化、网络化的公共服务体系。
三、提高领导水平,努力营造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重大任务,需要全省上下共同努力。各地各部门要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4
策部署上来,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策支持,狠抓工作落实,确保既定的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一要加强知识学习,着力提高科学决策能力。当今时代,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日新月异。领导干部的眼界和知识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质量和速度。战略性新兴产业很多是全新的领域,可供参考借鉴的经验比较少,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我们各级领导干部与时俱进,主动加强学习,创新发展思维。我们只有真正了解这些新技术新产业,准确把握其成长发展的基本规律,才能知道哪些行业是有前景、有效益的,哪些领域是适合本地区发展的,从而把握工作主动,作出科学决策。【比如,光伏产业是目前许多地方大力推动发展的产业,但其产业链的上游,即多晶硅提纯,已出现较严重的产能过剩,属于国家限制发展的领域,我们的重点应当发展硅片、电池片、应用系统等产业链中下游的技术密集型行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超前眼光和战略思维,需要敢于担当的勇气和魄力,但前提也是要了解和掌握这个领域,决不能蛮干、硬干。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一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竞争,比的就是我们各级领导干部的学习能力、专业知识水平。各级领导干部都要自觉加强学习,重点围绕省里确定的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了解产业总体态势和具体内涵,熟悉上下游关联产业,科学确定自己的发展重点,持之以恒加以推进和突破。
二要健全推进机制,加快形成发展合力。省里已经成立了高规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由三运同志任组长,省直有关部门为成员单位,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这项工作的高度重视。省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设立以来,积极主动作为,做了大量工作,打下了很好的工作基础,要加快建立省市联动、高效运作的工作推进机制,充分发挥领导小组办公室统筹协调的作用,切实解决好重大事宜,推进落实重大项目,抓好督查考核,全面推动各项工作。省直各相关部门要切实增强全局意识、服务意识,按照职责分工,通力合作,集中优势资源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在规划编制、核心技术攻关、重大项目谋划、人才培养引进等重点事项方面,加大对市县的指导和服务,加强与国家部委的沟通和衔接,争取国家更多支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市一级是主战场。各地要结合实际,研究制定本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建立领导机构和工作机制,研究细化政策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切实发挥主导推进作用。合芜蚌试验区和皖江示范区,要充分发挥政策叠加优势,率先取得突破,努力打造成全国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行区、密集区。
三要完善支持措施,不断增强政策引力。目前,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迫切需要政府给予强有力的政策扶持,这也是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但政策支持不等于政府包办,我们的着眼点应该放在调动企业和社会的积极 5
篇三:《在全市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会上的讲话》
在全市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大会上的讲话
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 倪玉平
(2011年 月 日)
同志们
今天,市委、市政府召开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会议,目的是动员全市上下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理清发展思路,全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奋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稍后,姚书记、侯市长将作重要讲话。根据会议安排,我先讲几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充分认清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意义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其作为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举措,摆上紧要日程,强力予以推进。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充分认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明确方向,突出重点,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1、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改革开放以
相关热词搜索: 抓好 培育 讲话 创新 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