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观后感 >

纪录片中国观后感12篇【六篇】

时间:2021-10-31 18:18:34 来源:网友投稿

《观后》是黄征演唱的歌曲,由黄征作词作曲,收录于《态度》专辑中,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纪录片中国观后感12篇6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纪录片中国观后感12篇6篇

【篇1】纪录片中国观后感12篇

纪录片大国崛起观后感中国篇

  前几日听了先生《中国社经大势与商业大未来》的课程,并进行了课后梳理、总结、反思。然后这两日又回头去看了央视曾经热播的纪录大片《大国崛起》,本片也是和君知识结构中推荐的影视剧。整个影视剧看完之后,颇受启发!
  本片对15世纪以来,人类开始全球化贸易一直到今天,可以说是人类从封闭的区域、蒙昧的中世纪、专制的封建时代,走向新生的文明、相互依赖的商业贸易、整体的联结以来,相继在世界范围内崛起的九个大国(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俄国、日本、美国)的兴盛衰落进行了展示,从历史地理的、商业贸易的、经济文明的、制度变迁的、思想文化的、战争和平思考的等多个层次给予观众一个脉络清晰的认知,使观众对于世界整体形势的认知与格局变迁有很好的帮助,是一部很好的片子。
  本片基于历史事实进行展示,片中采访了诸多名人,有《大国的兴衰》一书的作者保罗•甘乃迪,还有多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科学家、世界知名大学教授、国家政要,不仅清晰展示历史事实,而且以一种历史、民族、国家、文化、思想的深度,肩负人类发展使命的高度、关注并思考未来的眼光进行展示。
  通过本片,对过去五百年来世界上各个相继崛起兴盛的大国有了基本的认识和认知,本片中最后,有四个小结,实际上也是四个问题:
  1、大国之谜。是什么因素能够使这些大国在相应的时期崛起从而傲立全球,成为那个时代的世界霸主或者时代的先锋巨擘?稳定的政治基础、国家民族的统一从而形成核心凝聚力、思想文化的繁荣、科技发明与创新对时代发展的推动、适合国情的政经体制以及发展道路……
  创新是一股伟大的力量,比如苏联社会主义道路,而后发国家对于先进国家的学习模仿也是一个重要方面,比如日本明治维新前以中国为师,明治维新开始以西方为师。历史机遇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荷兰,只有两个北京大的弹丸之地,三百万的人口,抓住了全球海上贸易的契机,通过发明创新以弱胜强战胜英国,并且建立起世界海上霸权,成为著名的“海上马车夫”,辉煌一百余年!英国更是抓住时代机遇,在伊利莎白一世主导建立的体制环境下,在科学巨匠牛顿、人文思想大师莎士比亚、经济学巨擘亚当•斯密,发明家瓦特等巨星的光芒照耀之下(牛顿发现了走向新世界的一把钥匙,瓦特用这把钥匙打开了通向新世界的大门,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指导了自由市场经济的腾飞),率先突破中世纪的黑暗、走向经济与思想文明新的曙光,缔造了百年不落的日不落帝国与称霸世界几个世纪的全球霸主!
  是的,历史留给每个国家的机遇窗口是短暂的,能抓住时代的机遇,便能乘风顺势,一飞冲天。
  2、大国之惑。历史上的大国崛起都是依靠不公平贸易与海上霸权、或者战争,已被证明结局并不美好,比如德意志民族和日本民族,让他国人民和自己民族都承受了深重的灾难。没有永远的霸权国家,大国的兴衰交替,是不可避免的历史法则,二十一世纪,新兴大国应该怎么样和平崛起?
  3、大国之路。每个大国崛起都是找到适合自己本国的合适的道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是时代的机遇、海上贸易的兴起与他们的探索精神,同样是在世界前进车轮中的下一轮被淘汰;英国堪称伟大的了不起的帝国,为世界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先声,把全世界带入工业文明时代,并为世界留下了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美国则是体制、创新、科技、法治、地域、资源、时代等等综合因素造就的传奇;苏维埃社会主义联盟则开创了独特的社会主义道路,并在一段历史时期创造了经济史上的奇迹,造就了一个辉煌的大国,在二次世界大战中为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每个国家崛起的道路都不一样,既要学习先进,也要兼顾历史,既要创新发展,也要保留文化传统。
  4、大国之思。对于本题目,节目给出了这样的观点:我们不知道21世纪的变化将把大国带向何方,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建立永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将是人类共同努力的方向。这一观点对各个国家来说都需要铭记,因为历史已经给我们最深刻的教训、也给了我们最大的启发。或许这才是本节目的现实意义所在,鉴往然后面向未来。这让我想起来,先生讲课的时候说到的中美俄三大力量的制衡,以及“中美共和,是人类的最大福音;中美对抗,是人类的最大灾难;中俄联手,是对抗美霸的最有效策略;中美合作,是防范俄霸的最后安全”。
  先生讲了,未来三十年的全球化,是中国的全球化,那么,中国怎么样和平崛起?这也是一个我们要面对并且解决的问题,一条适合的道路就非常重要了!当然,按照先生的观点“中华民族复兴,中国崛起,势不可挡”,相信在三十年之后,我辈即将退休之际,便可看到了!
  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近日推出12集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引起强烈反响。对于众多国人来说,这部纪录片无疑称得上是一次“历史教学片”,是对公元1500年以来世界9个主要大国发展史的一次集体学习。
  用电视画面展现曾经的大国兴衰,显然没有浩瀚的历史典籍来得深刻。但是,电视能以光和影的三原色转变形象地将历史上曾经的辉煌、荣誉、血战前行和繁华散尽形象地在大众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将历史反思从精英的书斋挪移到草根大众思考的有益尝试。央视将9个大国的500年兴衰史用12集的短短篇幅浓缩,绝非大众娱乐的电视剧快餐,而是品读历史的镜鉴和对中国未来的深深思索。
  在过去的500年间,中国所谓的盛世已经持续至清康乾时代,期间还包括明初郑和浩大船队的远洋。但这只不过是古老的“中华龙”惯性繁华的回光返照。而从14世纪开始的300年间,欧洲文兴复兴击碎了中世纪宗教的神学桎梏,将人们从蒙昧主义、禁欲主义和神秘主义解放出来,在精神方面为近代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发展奠定了基础。从1500年开始,欧洲的强国你方唱罢我登场,引领了欧洲作为全球翘楚的新时代。
  无论是伊比利亚半岛的葡萄牙和西班牙通过海洋冒险成就的海洋霸权,抑或荷兰凭借一系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创立的商业帝国,还是率先发起工业革命推动自由贸易成就的大不列颠“日不落”帝国,以及法德两国的随后兴起。这些欧洲强国都是通过制度和体制创新、科学和文化的发展、将商业和自由贸易作为大国崛起的基本要件。至于继承欧洲文化谱系的美国在另一块大陆的崛起,日本和俄罗斯的后发制人,除了自觉的赶超意识,也经历了制度转型的阵痛。当然,这9大强国的辉煌中也都沾染了穷兵黩武的战争残酷和侵略他国乃至灭绝异质文化的原罪。但不管如何,自1500年以来的500多年间,这些强国或有兴衰,但他们的一个或多个在21世纪依然占有全球主导地位。即,西方社会主导全球的大趋势并没有逆转。
  对中国而言,读懂这9个大国的兴衰起伏,对于中华民族的复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9个大国在过去的150年间和中国都发生过直面接触,对中国而言更多是不堪回首的痛苦记忆。但沉浸在历史的伤痛和仇恨中是没有意义的,基于意识形态的偏见嘲弄和怒斥资本主义的罪恶更是无谓的。在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中国要实现民族复兴和大国崛起首当其冲地要融入这个世界。改革开放,制度创新,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理念等等,这些既是中国从既往强国的兴盛中总结的经验,也是从某些强国的灭亡中汲取的教训。
  半个世纪前毛泽东主席在回答民主人士黄炎培先生对新中国如何摆脱历代王朝“兴勃亡忽”的质疑时,给出的药方是“人民民主”。今天,这句话对中国如何实现民族复兴和重新崛起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当综合实力成为衡量大国地位的标准时,作为硬实力的经济和军事力量同作为软实力的政治文明和文化影响力一个都不能少。美国的强国之路充分验证了这一点。而新一代的中国领导人也以超凡的政治智慧将“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并列。
  必须厘清的是,和上述9个大国不同的是,中国的强国之路有着5000年和平包容文化的深厚根底,绝少侵掠他国的文化传统的贪婪品格。也正因为如此,在学习9大国优点的同时,中国可以避免其他强国最终“亡乎”的历史宿命。
  不过,仅有和平的理性,经济的势力和开明的政治依然不能实现强国之梦。如中国两宋,经济文化发展俱佳,政治也相当开明,但依然是偏安一隅最终被异族所灭。去年5月22日,美国《纽约时报》在评论版中罕见地以中文标题发表著名专栏作家克里斯托夫的评论文章:“从开封到纽约——辉煌如过眼烟云”。这虽是对美国提出的警醒,但也给我们以警醒,强国之路,必须要保持软硬力量的综合平衡,综合国力的哪一个要素都不能偏颇。
  几年前,中央电视台推出了12集电视系列片《大国崛起》(以下简称《崛起》),以探究15世纪后的世界历史与大国兴衰的原因。此纪录片众说纷纭,褒贬不一。反对意见集中在其政治意图和对各大国列强侵略中国的行径只字不提。该剧总编在看待这些议论时说道:“我们的意图只是通过解读15世纪以来世界性大国崛起的历史,探究其兴盛背后的原因,进而让我们思考,中国的和平发展,可以从中借鉴什么样的经验和教训,我们如何从容地立足于世界去探索自己的和平发展之路。”
  的确,我们看待历史,不仅看到自己经受过的屈辱,而且更应该去研究学习他人如何强盛和自己如何不再那么屈辱。历史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空虚,而更重要的是提供一个提升自我的手段,并且是最直接的手段——改正与吸收。纵观《崛起》,其重点介绍了历史上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的国家: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
  葡萄牙的强盛源于它是欧洲大陆上出现的第一个统一的民族国家。王权使葡萄牙人有了强烈的民族归属感,而资源十分匮乏迫使其花去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开发世界,走向强盛。随后完成统一的西班牙境况相似,而二者的竞争更加速了其共同崛起。荷兰人凭借其经济头脑和对财富的向往打开国门,经营海运,他们关心如何尽可能多地增加财富,并凭借东印度公司展开了全球的贸易。英国通过文艺复兴将其文化的精华提升,成为一个思想高度发达的民族,而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之彻底翻身崛起,超越其他欧洲国家。法国经历了太多的兴衰交替但最终走向了富强。德国统一后大力发展教育,并两次走上了侵略外国的道路。日本的明治维新使其文明彻底脱离亚洲不如列强行列。俄罗斯靠彼得大帝改革和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德国血统充分吸收欧洲工业革命的精华,而战争波及的延迟也使俄国有充分的时间完成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型,最终成为世界大国,并以此能够在冷战中和经过118年成为世界经济头号强国的美国抗衡。
  片中有几处出现了中国的身影,而正是穿插在各国崛起时段中的中国的情形,更发人深省。第一处是在开篇,“公元1500年前后,中国正处在明朝统治之下。郑和的船队七下西洋,但不是为了开拓贸易,而是为了宣扬皇帝的德威。郑和死后,中国人的身影就在海洋上消失了。”当时,世界处于航海时代的顶峰。西班牙,葡萄牙为了争夺世界的霸权而竞争,而引领霸权的正是航海技术和经济实力。中国在宣扬国威,而别国在开创贸易之窗,提高自己的经济实力与综合国力。第二处是在介绍日本时不可避免地提到了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受到英国军舰攻击的邻国大清帝国的遭遇,从另一个角度给了日本统治者一个新的信号。几千年来,日本几乎都在向中国学习,连中国都败给了对手,那么这样的对手,应该是非常强大的,这样的对手的出现,对日本来说也是一个冲击。”由此,日本决定打开国门,吸收西方的先进技术,为后来的跻身列强做了铺垫。第三处也就是中日甲午战争,“从1890年以后,日本就变成了通过战争来促发展…日本侵占了朝鲜和中国的台湾,大量的资源和赔款流入日本国内。仅甲午战争后日本从中国掠去的赔款数额,就相当于它当年国家财政收入的4倍多,赔款中的一半以上都用于扩充海陆军军备。”这是中国近邻日本的崛起实录,当时的中国依然没有意识到闭守国门的劣根。
  需要借鉴之处还远不止这些。西班牙,葡萄牙让我们看到了对外贸易对国家崛起的支柱作用。荷兰的商人让我们明白商业中诚信的重要性,以及集资的手段。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或许不适用于中国,但是其革命产生的人权与自由的思想却影响了全世界。
  日本和苏联都是后来才崛起的国家,和中国的处境及其相似。同样认同自己的民族优越性,然而当苏联吸收欧洲先进工业技术的时候,中国还在享受康乾盛世带来的表面的繁荣。当然,地理因素也不能排除在外。苏联和欧洲毕竟毗邻,思想交流方便,突出体现在彼得大帝时期攻夺地中海、黑海港口和建都圣彼得堡后。然而,彼得对于西方的先进科技几乎是谦卑学习并顶着叛乱亲自到欧洲各国考察学习,这是当时的康熙所不能及的。而被西方工业化影响的程度直接影响了后来国家的命运。日本在看到中国不敌西方列强入侵时也自动打开国门,往来通商,并积极和西方先进国家沟通,派出了大批留学生和使团,其中大量出国人员为自愿,这与随后中国的洋务运动中被迫入洋学的情形形成了鲜明对比。如果说地理的隔阂是中国当时闭塞的原因,那比中国更东的日本的崛起将给予这种借口一些打击。当然,西化过程的代价也是不可估量的,苏联的西化导致了彼得大帝时期普通百姓,射击军军团,乃至彼得儿子的造反;日本的西化也使名相大久保利通遇刺身亡。但是这些都丝毫没有削弱其对先进,强盛等状态的无限渴望。
  中国在历史上走过弯路,受过屈辱,但是有的时候走些弯路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走过弯路能够使中国在更大的决策上不走弯路,屈辱能够使中国在今后的交锋中不受屈辱。
  
  

【篇2】纪录片中国观后感12篇

纪录片美丽中国观后感

篇一:美丽中国观后感

《美丽中国》观后感

我是在我同学的电脑上找到这个纪录片的,当时同学想我推荐,我怀着不是很放心的心情去看,结果实在让我震惊了!!因为这是我看过拍中国最美的纪录片!!!它的英文名叫《Wild China》,中文官方译名最后被定为《美丽中国》。该片是由世界闻名的英国BBC自然历史制作小组和中央电视台影视制作主力——中视传媒——合作制作的一部关于中国野生动物和自然风光的系列记录片,也是BBC和中国电视台的首次合作。

《美丽中国》分为“富饶华南”、“彩云之南”、“青藏高原”、“长城以外”、“龙之疆域”、“喧闹海岸”6集。这部投资达500万英镑(合计人民币7500万元)的纪录片延续了BBC狂野系列的概念,但却将视角扩展为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的关系。BBC环球公司首席执行官史约翰先生说:“我们很自豪地将这个宏伟的系列片介绍给世界各地的观众,所有镜头都是高清拍摄。”这里我选择了它的第二集,也就是拍云南的那集,告诉了我中国美丽的动植物和生活在那里的人们,片名也叫做《香格里拉》。

云南独特的气候和地理环境,使它能供种类繁多的野生动物栖息,这就是选择那里的首要条件吧。按气候划分,既有热带、亚热带、温带的动物,也有寒带的动物。按植被类型划分,既有高山森林、草甸种类,又有河谷,平原种类,形成了寒温热带动物均有,动物种类南北东西交汇的奇特现象,被誉为“动植物王国”,这可是全世界都很有知名度的。

片子依次呈现出的分别是傣族的庆典仪式与节日,穿插剪辑的是一尊佛像与傣族女人们去取水,然后是一些同期声的打击乐,这里很欣赏的是对脚部给的特写,这种足部特写在片中有多处。接下来的剪辑有点快,有个剪辑是不知道是哪种鸟的眼睛切到了佛像的眼睛,这就让仪式内与外界联系到了一起,类似的还有剪辑进孔雀羽毛和大象的眼睛。紧接着用很轻快的打击乐带入到了一个欢快的泼水节的场面,那晶莹的水珠和欢乐的人们所构成的画面,人们尽情的泼水玩闹,加上那么轻快和优美的音乐,让人觉得舒心、愉快。其中有一个很特别的画面,一个解放军穿戴的人被人泼水而自己这是憨厚的傻傻的笑着,帽子上的国徽标志不由得使我想到这部片子是否还是有政治宣传色彩呢,毕竟这是全球播放的片子

【篇3】纪录片中国观后感12篇

党员心 祖国情---《新中国》纪录片观后感

新中国即将迎来60周年华诞,60年弹指一挥间,神州大地沧桑巨变,焕发勃勃生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辉煌成就,今天,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回首60年前,新中国面对的是民生凋敝、满目疮痍的局面,在世界经济“俱乐部”中,几乎听不见中国的声音。整个国民经济处于崩溃状态,生产倒退、交通破坏、物价飞涨,人民生活极端贫困。在这种情况下,在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始恢复国民经济的建设。1953年,党正式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并开始执行国家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的制度基础。 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实现了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创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科学评价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上开拓奋进。1992年党的十四大强调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四大之后,党中央就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创全面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重大问题作出部署。2001年11月我国加入了WTO(世界贸易组织),此后,借经济全球化这股东风,经济得到了高速发展。而通过这个国际多边组织提供的宽松经贸环境,我国的对外开放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对内改革也得到进一步深化。

从满目疮痍、积贫积弱到经济总量世界第三、人民生活迈向总体小康,从封闭半封闭到直接关系全球经济复苏……新中国成立60年来,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励精图治、奋发图强,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惊人跨越。解放前我们只能制造一些轻工日用品,装备制造业一片空白。新中国成立后,第一辆汽车、第一架飞机、第一个万吨水压机……每一个前进步伐,当时都让人们激动自豪。

中国走向市场经济,这不是传统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的选择,而是在探索和解决社会主义实践中所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现实问题与矛盾的过程中逐步演进的结果。”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制度,不仅让中国赢得了全世界的尊重,还让中国与有着不同经济制度的国家开展经济合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经济成就。

走过峥嵘岁月,历经风雨砥砺、焕发青春活力的共产党更加成熟坚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我们将更加从容自信。我们伟大的党、伟大的祖国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积淀的宝贵经验,照亮更加光明的前程。

【篇4】纪录片中国观后感12篇

纪录片《美丽中国》观后感

《美丽中国》是表现中国野生动植物和自然人文景观的大型电视纪录片,看过之后给了我深深的触动。纪录片作为“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的电 影电视艺术形式” ,其手段在于对真实素材进行艺术加工与展现,其目的在于以展现真实为 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但是,自然类纪录片因为较少有人的参与,缺少人与人之间 一目了然的矛盾冲突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 与社会类的纪录片相比, 它更多地表现为单纯 的猎奇与对真实镜头的捕捉,在思维品格上难以胜出。在纪录片创作中,创作观念是非常重 要的,创作者在拍摄纪录片之前,先要对所表现的事物进行思考。任何一部纪录片都或多或 少地体现作者对艺术和生命的态度, 纪实的品格上升为思维的品格, 才能使创作进入审美的 层次。 国际自然类电视节目主席帕萨`萨拉斯曾说: “自然类影片绝不只是动物、树和昆虫等非 常近的镜头和放大镜头,还有被称为自然精神的东西。也就是说拍摄自然类纪录片,首先需 要摄制者对自然的热爱和了解,要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它需要一种人文精神,而绝不 只是为了追求感官刺激。 ”他同时还说: “现今社会强调的人文精神,并不是单纯的指对人的 价值、人的个性、人的尊严、人的地位、人的发展与人的自由的关怀、看护和尊重,还有我 们所在的这个大自然,包括自然中的一切生命。人文精神就是一种关怀,真诚的对自然世界 的一种关怀。 ” 《美丽中国》是一部反映中国自然生态的纪录片。由 BBC 环球公司与中国中视传媒股 份有限公司联合拍摄,英文名称为”WILD CHINA” ,也有译为《野性中国》《锦绣中华》, 历时三年拍摄,共六集。与其说这是一部纪录片,不如说它是一场视觉的盛宴。诗一般的画 面、 伴之纯粹大自然的声音、 独具中国气质的磅礴之声相结合的美丽画面„„都给我们带来 了一种久违的震撼,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带给我们的是全新的视听完美享受。 然而,不仅如此,纪录片《美丽中国》中更有一种陷于画面和音乐背后的、厚实的浓浓 的情怀,一种博大警世的人文关怀流淌其中,它不仅给我一种视觉的震撼,更让我有了对自 然的震撼与敬畏。 《美丽中国》中的人文精神。在整部纪录片中,没有清晰的人物对白,解说词只是展示 性的, 可以说主要是在用视觉语言和影像的力量展示着自然, 更展示着不朽的人文主义精神, 这些精神深深地打动着我。 张家界深山溪水中的娃娃鱼,贵州山间的叶猴,茫茫雪山中被呼为“山中野老”的滇金 丝猴,迁徙途中在鄱阳湖歇脚的浩荡鸟群,上海郊区寺庙中 400 余岁高龄的斑点龟,贵州岩 洞中的蝙蝠。 傍晚时分, 古老爹倚在窗前, 仰头远眺, 看着遮天蔽日从北方飞来的成群雨燕, 计算着它们南来的日子,并以此盘算着插秧的日期。金腰燕飞来的第二天,各家各户就一同 忙着把秧苗移到山间的梯田之中,而头上的雨燕也在忙着建筑新巢。 如此清晰逼真的视觉语言让我在体味生命力量的挣扎的同时, 更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在这 部 6 个小时的纪录片中,所展示的动物、植物是与我们人类一样平等而珍贵的生命。在优美 的摄像的引导下, 渐渐走进了大自然的世界, 逐渐用一颗平等的心态感受着自然中生命的起 起伏伏。这部纪录片带给我们的不单单是美的享受,更融入了一种生命的整合:当我们知道 在拍摄后的几周后 400 余岁高龄的斑点龟死了时会遗憾; 在蛇岛上, 当我们看到鸟儿逃脱蛇 的攻击时会高兴„„影片中, 往南迁徙的鸟儿在枝头歇息, 透过画面观众看到伪装的腹蛇就 附着在同一棵树的树枝上,且仿佛那腹蛇一张口就要吞下鸟儿了,内心就会焦急万分,担忧 鸟儿能否躲过蛇的攻击。当看到有的鸟儿未能逃脱,只能成为腹蛇的食物时,令人感到无助 和无奈,并感受到了生物链的冷酷与无情。这一切令观众的心随着自然生命而跳动。 《美丽中国》中展现给观众的自然世界与每一个人所面对的并无不同:孤独、疲惫、不 能支撑和致命伤害。 《美丽中国》用它的镜头告诉人们:自然生物是我们的朋友,只不过与 我们生活的方式、地点不一样。也许是社会生活太过复杂和疲惫,我们早就忘了其实所有的 生物都是地球的主人,我们应该发现,这个地球不仅仅属于我们,还属于动物,属于更多的 生灵。纪录片引导人们关注或者说重拾的,可能正是已被忽视掉的人类与动物之间的感情、 生物之间奇妙的感应和联系。 如果每一个观众都在观后像珍惜自己一样善待动物, 那么这就 足以体现这部纪录片在现实中的价值和意义。 理解爱护珍稀动物, 保护我们的自然环境的意 义,正是影片所要表达的强烈的人文关怀精神。 《美丽中国》中的生态平衡观。文明是一把双刃剑,在带给人类物质享受和现代生活的 同时,也带来了人类与自然的隔阂和异化,人类的心灵越来越粗糙,感觉越来越迟钝,心肠 越来越坚硬„„于是生命的意识淡薄,悲悯情怀丧失,人文精神缺乏,人类成为唯一只爱自 己的冷漠动物。但是《美丽中国》 ,它带给观众的不仅是美轮美奂的中国自然视觉奇观,还 有前所未有的心灵震撼, 人们震撼于大自然的美与脆弱, 让冷漠已久的心灵变得湿润、 柔软。 这部长达 6 小时的大型纪录片的特点是以自然为对象, 以平等的视点关注人与自然界中的生 物。以纪实的手法和写意的风格,来抒写和展示自然的奇观和生命的奇迹,让观众有机会近 距离地观赏中国大自然中生存的各种生命,在观赏中感受自然的壮观、神奇与美妙,感受生 命的庄严、神圣与美丽,同时也对自然法则产生了新的认识和新的思考。 《美丽中国》把思考的领域从自然界扩展到人类、扩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实际上它是 在借大自然中生物的生存状态观察人类的行为,反思人类未来的命运。或者说,它不是从人 类的角度看自然,而是从自然的角度解读人类,即将动物的世界作为这个世界的主角,从自 然的角度来观察人类的行为, 巧妙地将动物的世界与人的世界进行艺术化的对比, 用暗示和 警示的方法来审视人类的价值观念及许多悖论性行为方式。 无污染无破坏的自然环境本来是 自然界最美好、最壮观的景象,而人类无止境的开发与建设却把这些美好近乎破坏殆尽,多 种物种濒临灭绝,美丽的自然美景不复存在,最终也影响了人类的生存。当我们从大自然的 角度来观察这个世界时, 才能看清这个世界的面貌与形态, 才能发现这个世界的自身结构和 内在关联,才能看清自己面貌的丑陋和行为的愚蠢。 《美丽中国》中人文精神指导和欣赏下的视觉语言。视觉语言是

【篇5】纪录片中国观后感12篇

纪录片中国式奋斗观后感

中国式奋斗是怎样的一种奋斗方式?希望通过以下关于《中国式奋斗》这部纪录片的观后感范文,能给同学们一个满意的理解。欢迎阅读!

纪录片中国式奋斗观后感:

寒假期间,我观看了系列社会学纪录片《中国式奋斗》,片子记录了在北京生活的7类青年人群的思想动态,并以&ldqu;1%抽样调查&rdqu;的方式带领观众了解他们的生活现状、幸福指数。这7类青年人群分别是:&ldqu;北漂&rdqu;艺术青年、在京创业青年、机关事业单位青年、媒体从业青年、青年教师、农业青年、在京外籍青年。

这一纪录片我觉得非常有意义。首先在于它的构思很巧妙: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北京人,我身边的环境日新月异,随着北京现代化程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外地人、甚至外籍人选择来到北京寻求更大的发展。而我作为北京人本身,却时常需要停下来思考:我身处的,究竟是怎样的环境?有时候甚至觉得陌生:这和小时候的北京城,是那么的不一样啊!这时候,这样一部纪录片横空出世了,他最真切、最直观地带领我了解我身处的这个社会,以及我周围的环境。那些默默无闻的普通人,正式作为这部影视作品的主角,为我们娓娓道来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故事。这一立意很有意思,很接地气儿。

其次在于它的选材非常有代表性。7种不同的青年群体,7类相异的生活状态,却每种都值得关注。有的已经为我们熟悉,例如&ldqu;北漂&rdqu;艺术青年群体;有的却不为人所知,就如&ldqu;在京外籍青年&rdqu;群体。同时,编导又在每一类青年群体中选取了5位有代表性的人物,讲述他们的生活。在讲述的同时,插入&ldqu;北京青年1%抽样调查&rdqu;的调查结果,这样的纪录风格科学严谨、思路清晰,既能涵盖绝大多数在京青年的生活现状,又做到了具体、详实,不泛泛而谈。这是我喜欢这部纪录片的第二个理由。

更要说的是,这部纪录片有不少地方带给我很深的感触,引发我的思考。下面我想就&ldqu;北漂&rdqu;艺术青年和青年教师这两方面具体谈谈我的感受。

首先,&ldqu;北漂&rdqu;艺术青年。五个追求梦想的年轻人,满腔热血,拒绝在生活面前低头。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要数陈天田了。他有着优越的家境,却坚持过着精打细算、省吃俭用的生活;他不顾演艺事业道阻且长、父亲的固执阻挠,执意来到北京寻求灵感与磨砺、追求自己的兴趣与理想。他会说:&ldqu;我现在处于结冰期,但只要没冻死就能活下去。&rdqu;&ldqu;每当自己处于绝境的时候,就想&lsqu;明天会更好&rsqu;。&rdqu;&ldqu;坚持下来的理由就是,能给大家快乐,也能给自己快乐。&rdqu;好一个追求精神富有的乐天派,颇有那么一股子破釜沉舟的劲头!我欣赏他对梦想的坚持。我想,所谓的&ldqu;坚持&rdqu;在一开始一定会受到诸多质疑,但当他无畏地坚持着自己的&ldqu;坚持&rdqu;,直到最后,所有的人一定会起立为他鼓掌、喝彩。因为这真的是一种伟大的坚持!此外,这集里面其他几位北漂青年分别怀揣着相声梦、音乐梦、雕塑梦、舞蹈梦,无一不坚持着自己的坚持,承受着只有自己能明白的苦涩。而这一切,只因为他们坚信,明天会更好。说实话,在看这集纪录片之前,我从没有如此真切的感受到,我日夜守候的&ldqu;北京&rdqu;竟然承载了那么多人的梦想,那么多人的心血。他们一定承受着巨大的孤独——因为太少的人理解他们——但他们依旧乐观、依旧向上,从不推脱、从不踌躇,凭这满腔的热血,誓定要打造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用自己的力量,全部的力量。这值得我们每一个北京人学习。

其次,青年教师队伍。这一集里面涵盖的范围很广,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从远郊、市区到海归,无一不有。更大的感触是,教师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职业,他们对学生报以极大的热情和爱护,但是在他们眼中,&ldqu;是他们(指学生)成就了我。(刁荣春)&rdqu;我想,这也是一种伟大,同时也是教师这一职业的乐趣所在。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而他们本身就是护航人。就好像自己一心一意呵护长大的花朵,或是一手雕刻的塑像,在这些作品中,已然蕴含了自己太多的心血,于是这作品本身也即拥有了自己的生命。而对于教师来说,学生就是他们的生命。体育老师高佳说,做老师就是&ldqu;用生命影响生命&rdqu;;英语老师徐杨说,做老师的责任就是&ldqu;把爱传递下去&rdqu;;大学老师程晓说,&ldqu;用学生延续科研的生命&rdqu;。可见,伟大的老师都是把学生当做自己的接班人一样,薪尽火传,代代不灭。这些老师拥有与时俱进的思想,他们对待学生不再倾向于管束学生,而是给孩子更大的空间;不再吝惜自己的微笑,而是把更多的微笑传递给学生;不再隐藏自己的爱,而是追本溯源地,把每个学生当成一个个体去倾注自己的爱。老师是成长的守护人,爱的传递者,在每一个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正是因为他们在心底&ldqu;承认自己很重要&rdqu;,才让他们自信的、无所保留的把爱分给学生。每一个老师都不平庸!

7集的纪录片看完了,而生活远没有结束。感谢这个寒假让我爱上了纪录片这个体裁——一个以前从未触碰过的影视题材。它并不想我想象的那么无聊、单调,甚至正相反,它可以通过口述、记录的方式,把每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每一个不曾闪耀过的个体,活生生、辉耀耀的展现在你的面前,不加粉饰,无所掩喻,无比真实。也许真的早应该迎面而上,而不是逃避。接下来我打算读一读去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S.A.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作品《我还是想你,妈妈》,同样是纪实作品,把二战时期发生在人们身上的故事做以记录,而几乎不掺杂作者的情感导向因素,我相信这样的作品会直观而动人。

【篇6】纪录片中国观后感12篇

纪录片《巡视利剑》观后感12篇

纪录片《巡视利剑》观后感12篇

大型纪实纪录片《巡视利剑》观后感1

近日,大型纪实纪录片《巡视利剑》热播荧屏,充分展示了党中央开展巡视工作以来的显著成果,深刻反映了党内监督全覆盖、没例外的决心,用真实案例印证了巡视制度推崇备至的缘由,对巡视为何成为国之利器、党之利器做出智力回应,对利剑锋从何出、剑指何方给出时代答案。

利剑高悬,擦亮巡视“千里眼”,纵寻政治生态“病菌”。党纪如尺,量出高矮胖瘦;监督似网,虑出真假美丑。党中央自开展巡视以来,机动灵活捕捉巡视线索,以群众口碑勾勒党员干部画像,以下沉一级倒逼真相浮出水面。让巡视不仅仅成为惩治贪腐违纪的有力武器,更形成一种震慑力、正能量。巡视道阻且长,回头看是政治复查,对没有见底的问题再了解,释放巡视不是一阵风的强烈信号,是与时俱进的新巡视。经常杀出回马枪,让政治巡视所到之处没有过关,只有坚持政治纪律始终过硬,做到为民清廉,方能保为官平安。

利剑出鞘,用好巡视“显微镜”,深挖政治生态“病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巡视作为党内监督的战略性制度安排和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举措。习近平总书记说过:“用好巡视这把利剑,首先是‘止血’、遏制,进而治本,标本兼治”。巡视深入细枝末节,探索腐败根源,利箭在弦,直击一大批违法违纪官员,将“苍蝇”、“老虎”权力寻租、利益输送等贪腐现象一网打尽。不导演巡视工作,不搞假把式,让广大党员干部以案为鉴,以案为戒,坚定理想信念,筑牢防腐拒变的思想防线。

利剑淬火,锻造巡视“高温炉”,厚植政治生态“沃土”。梁启超在《过渡时代论》说过:“故必有大刀阔斧之力,乃能收筚路蓝缕之功;必有雷霆万钧之能,乃能造鸿鹄千里之势。”探索实践在前,总结提炼在后。巡视工作在真找问题、找真问题上下功夫,在不断加强和改进中迸发新活力,2015年党中央颁布《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十八大以来不断完善相应配套制度,形成了中央巡视工作指导方针,为全面从严治党的再动员、再部署、再出发奠定了法律基石,使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显著提升。

大型纪实纪录片《巡视利剑》观后感2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巡视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巡视工作的力度、强度、效果也是前所未有。巡视的利剑高高举起,剑芒逼人,直指毒瘤,从多日的“追剧”来看,笔者认为,持续掀起的“巡视风暴”,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都发挥了极大的震慑作用和有效的遏制作用,深得民心。

利剑出鞘,斩妖镇魔,威力倍增。十八届中央纪委执纪审查的案件中,超过60%的线索是来自巡视,巡视的大量案件数据以及“老虎”“苍蝇”的纷纷落马,都表明了巡视利剑绝不是“花剑”,决不是在搞“假把式”。其重要原因是把党内监督和群众监督紧密结合在一起,使组织监督和民主监督形成合力。巡视利剑所向披靡,关键在于敢于动真碰硬,赢得了党心民心。无论是“五假干部”卢恩光,还是“最难对付”的武长顺,都躲不过这把锋利的“达摩克里斯之剑”。悬在党员干部头顶上这把巡视利剑,不仅刺到了管党治党的要害,也强化了党员干部的政治责任感。

利剑高悬,震慑常在,确保平安。权利失去监督是灾难祸害,私欲失去约束是洪水猛兽。只有让巡视利剑始终高悬,才能对党员干部形成震慑,才能确保平安。甘肃省委书记王三运在自己的忏悔录中写道:“中央对我进行组织审查是完全正确的,自己落得如此下场绝非突然、而是必然,我心服口服、认错认罪。虽然我现在悔恨交加、痛不欲生,但也深知错已铸成、为时已晚。” 党员干部只有抵制欲望、坚守原则、守好底线,处理好公与私的界限,才能做一名真正的党员干部。

大型纪实纪录片《巡视利剑》观后感3

巡视,顾名思义就是巡行视察,其目的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近期热播的“巡视利剑”正是巡视工作最好的缩影。

在万众期待中“巡视利剑”如期上映。剧中纪实场景,让人大跌眼镜匪夷所思,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五假干部”的出境,刷新众人固有的心中形象,尤其是他封建的官本位思想,为了升迁不择手段,在岗位上一直以拉赞助、搞项目、增政绩为幌子,凸显其感召力,殊不知是一场自导自演的闹剧。剧中,某些位高权重的领导干部罔顾党纪国法,为所欲为,不是在其位谋其政,而是一心想着中饱私囊,徇私枉法,尤其善于使用各种小伎俩苦心钻营、卑躬屈膝、唯唯诺诺等方式博得领导的信任,从而为非作歹。剧中的纪实场景、情节令人愤恨,也让人无奈,无奈的是高级领导干部真的能够随心所欲,独断专行?显然,随着巡视利剑初露锋芒,答案终将会揭晓.

巡视利剑是完善党内相互监督的杀手锏。只有相互监督,形成良性监督闭环,才能够在在党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吸取教训,同时在监督的过程中巡视人员更应严于律己,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素质能力,避免“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巡视过程中,用好用实巡视之剑,才能取信于党,取信于民。古人云:单刃为刀,双刃为剑。倘若在巡视过程中只用“单刃刀”,就会导致对边网开一面;只有使用“双刃剑”,才能双管齐下不别亲疏,不殊贵贱,拿起巡视之剑,一断于法,形成威慑力,真正做到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让抱有侥幸心理者万念俱灰。

巡视工作关键在于人。常言道,己不正,焉能正人。巡视工作中,巡视人员在整个工作环节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稍有不慎可能就会功亏一篑,为此,巡视人员更应具备较高的政治觉悟,思想觉悟,才能避免“灯下黑”,与此同时确保自身硬,才能够利用巡视“利剑”来剔除人民蠹虫。相反,如果巡视队伍中存在“武爷”形象,白天当领导干部,晚上做董事的两面派,就会导致自身党性丧失,最终身陷囹圄葬送前程。当然,在巡视工作上,在选拔任人的时候就应科学、全面、合理,让心理素质强,业务素质能力好的人来担当重任,同时严肃规范巡视流程,让巡视利剑斩之有证,刺之有据。

巡视工作是党之所需,是国之所需,更是黎明百姓所需。纵观古今,没有政党的国家终将硝烟弥漫,没有规矩、准绳的国家终将紊乱不堪,没有民众为水的国家政权之舟终将搁浅停滞。站在历史新起点,机遇和挑战并存,此时巡视工作就显得格外重要,而巡视人员更应该审时度势,果断出击,让一切“老虎”“苍蝇”钻头觅缝不得逞,还政治生态一片绿洲。

大型纪实纪录片《巡视利剑》观后感4

7月26日,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告诫全党,全面从严治党依然任重道远,强调要坚持问题导向,保持战略定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近日,大型纪实纪录片《巡视利剑》播出,不仅让我们了解了巡视工作过程、办案细节及反腐时的种种困难,更让我们重新认识了中央反腐的坚定决心、巡视组的细心和机敏。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12轮巡视共发现各类突出问题8200余个,这些问题涉及上至中央部委一把手,下至国企基层干部,一些只在电视剧中看到过的故事情节,也出现在现实之中,让我们不禁感叹“腐败之重,已深入骨髓”,而巡视“利剑”像捏在党中央手中的一根针一样,将扎在党内的毒刺一根根挑出来,真可谓巡视“利剑”、剑巧如针。

巡视组在巡视时所采用的方法多种多样:查档案,查出“五假干部”卢恩光;下沉一级,发现王保安、杨振超、陈树隆的许多违纪违法行为;通过听兰州干部群众的声音,了解到甘肃省副省长虞海燕违规提拔干部的问题……除此之外,巡视组还通过个别谈话,召开座谈会,进行民主测评、问卷调查等方式开展工作、发现问题,我们不禁为党中央之策略拍案叫绝。由于个别地方官场黑暗,官官相护,巡视工作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很多问题无法通过一次巡视就能够发现解决,因此巡视组采用回马枪这一策略并产生了奇效。一些本以为在第一次巡视后侥幸过关的腐败分子被回马枪挑落马下。例如辽宁省委书记王珉的落马,如果没有中央巡组的“回头看”,他或许还会隐藏更长时间,甚至还会如他所愿:平稳着陆。然而巡视利剑总是出其不意,将违规腐败者挑落下马。

多年以来,反腐过程存在各种各样的难题:上级监督太远,下级监督太险,同级监督太难,纪委监督太软。现在中央巡视高举利剑,坚决地捍卫了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将党内的毒刺一一挑出。十八大以来的反腐“成绩单”,不仅令世界瞩目,更使人民群众增强了对党的信任和支持。肃清党内蛀虫,只有清正廉洁之政党,才能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大型纪实纪录片《巡视利剑》观后感5

手握巡视利剑,如何挥好手中的这把利剑,是我们利剑出鞘前需考虑首要问题。若挥得好,它将是把好剑,挥不好,反将误人误己。

利剑出鞘,巡视自我,亮出不遮丑护短的决绝之心。“要巡视别人,先巡察自己”,铁肩担道义,打铁还需自身硬。巡视工作者在巡视他人之前,应先巡视好自己,及时自我审视,弥补自身的不足与漏洞,只有自觉念好共产党人的“心学”,补足精神之钙,炼就金刚不坏之身,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自觉做到政治过硬、业务过硬、作风过硬,严管自己,持续定力,提升能力,才有“敢于巡视”的底气和自信,才能客观巡视、公正巡视、有效巡视。

利剑出鞘,坚定信念,亮出善于巡视的决绝之心。政治巡视工作政策性和业务性都很强,需练好过硬的本领,练就“火眼金睛”,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蛛丝马迹中“挖老矿”“找病根”,真正做到“利剑出鞘,问题难逃”“不放坏人,更不伤好人”。善于运用巡视方式,坚持原则,坚定信念,实事求是深入发现问题、客观公正指出问题、坚定督促彻底整改问题,拿出成效。

利剑出鞘,巡视千里,亮出敢于巡视的决绝之心。政治生态的破坏,并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要修复曾经污染的生态,让它重新变得风清气正,也并非一两天就能完成。巡视利剑出鞘,已表明中央对于良好的政治生态、从政环境治理的决绝之心,一定决绝的坚定巡视信念,彻底修复被破坏的政治生态,让政治生态变得更加风清气正,以巩固国家建设基础。

巡察工作是巡视工作的基层延伸,要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为镜子,以党章党规党纪为尺子,紧扣“六项纪律”、紧盯“三大问题”、紧抓“三个重点”,突出对加强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政治巡察,发现并推动解决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发挥巡察的震慑、遏制、治本作用。同时,深入发现并揭露损害基层群众切身利益,以进一步传导全面从严治党信号,增强基层组织及干部的紧迫感和自觉性,唤醒领导干部的清风正气之心,从而全面推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真正的落地生根,以进一步巩固国建建设之根本!

大型纪实纪录片《巡视利剑》观后感6

利剑锻造,民心所向;利剑出鞘,斩断腐败;利剑高悬,正气长存。央视《巡视利剑》的播出,让我们对巡视内幕有了更深的了解,其中的一些巡视细节,特别是杀它个回马枪,既凸显了巡视工作的权威性,又展现了中央在自我监督的历史性难题上敢于“刮骨疗伤”的气魄与决心。也让那些第一次巡视还抱着侥幸心理的贪官们,来个措手不及,也给还没被查出的腐败分子们敲了一记很响的警钟。就好比节目中所讲,要“发现问题,形成震慑”,告诉我们,“别伸手,伸手必被捉”。

片中出来现身说法的,他们的违纪违法都是巡视当中发现的,而且他们全都是曾为任一方的官员,本该有着无量前途,最后却藏送在了权力、金钱和利益的漩涡无法自拔。因此,无论是身居高位的“大老虎”,还是徘徊在群众身边的 “小苍蝇”,巡视都会让其无所遁形,任何一个人都不能心存侥幸。随着工作的深入,巡视已经不仅仅是惩治贪腐违纪的有力武器,更是一种震慑力、正能量,让讲政治守纪律成为党员干部不能背离的“底线”。

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巡视作为党之利剑、国之利器,始终高悬于每名党员干部头上的,只有用好巡视利剑,精准发力、有的放矢、形成震慑,才能真正让歪风邪气无所遁形,新风正气浩然长存。

大型纪实纪录片《巡视利剑》观后感7

近段时间,《巡视利剑》引发收视热潮,展示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败斗争的巨大成就。

巡视监督是党内监督和群众监督相结合的有效方式,是我们党长期执政条件下强化自我监督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巡视作为党内监督的战略性制度安排,不是权宜之计,要用好巡视这把反腐“利剑”。

用好巡视这把反腐“利剑”,要把准纪律这把尺子,把违反纪律的问题找出来,这是巡视工作的重要使命。只有紧紧盯住重点人、重点事、重点问题,找准找全问题,才能真正发挥巡视工作的功效,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据不完全统计,十八届中央纪委执纪审查的案件中,超过60%的线索来自巡视。根据巡视移交的问题线索,王三运、王保安等一批腐败分子被查处。

让我认识到,不光在于其查处的贪污腐败现象,更在于其背后的威慑力,使党员干部心存敬畏,谨慎用权,做政治上的明白人。 作为基层的党员干部要时时刻刻处理好公与私的界限,不秉私心谋事,不以私欲废事。抵制欲望、坚守原则、守好底线,才能向党和人民交出满意的答卷。

大型纪实纪录片《巡视利剑》观后感8

近日,大型纪实纪录片《巡视利剑》播出,全面披露巡视工作过程、展现办案细节,不仅使民众对巡视工作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更赢得了各方对中国共产党净化政治生态决心的点赞。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12轮巡视共发现各类突出问题8200余个,这些问题涉及上至中央部委一把手,下至国企基层干部。巡视工作始终将纪律挺在前面,以党章党规党纪为尺子,着力发现纪律、腐败、作风和选人用人方面的突出问题,始终对领导干部进行重点监督,实现了监督的由远到近,由短到长,由晚到早,净化了政治生态环境,维护了党章党规党纪尊严。

《巡视利剑》让人们看到了巡视工作的长效机制建设效果初现。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阶段,面临的反腐败形势严峻复杂,巡视工作能及时发现和纠正领导干部存在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为及时揭露腐败现象和查处腐败分子、从源头上遏制腐败现象的蔓延势头打下了坚实基础。十八届中央更是在党的历史上首次实现了一届任期巡视全覆盖,实现了管党治党的重大创新和突破,显示了党内监督没有禁区、没有例外的鲜明立场和坚定决心,使巡视成为“国之利器、党之利器”。

有多大的责任,必须要有多大的担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全党要以自我革命的政治勇气着力解决党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必须从巡视突破,高悬巡视利剑,坚定不移改进作风、惩治腐败,推动全面从严治党步步向纵深发展,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身为一名共产党人在这样的党政环境下深深感受到巡视利剑力量之所在,不光在于其查处的贪污腐败现象,更在于其背后的威慑力,使党员干部心存敬畏,谨慎用权,做政治上的明白人。正所谓“一心可以兴邦,一心可以丧邦,只在公私之间尔”。党员干部要处理好公与私的界限,不秉私心谋事,不以私欲废事。抵制欲望、坚守原则、守好底线,才能走向人生的康庄大道。

大型纪实纪录片《巡视利剑》观后感9

近日,全面从严治党大型纪实纪录片《巡视利剑》播出以来,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广大干部群众的共鸣,震撼人心,是系《打铁还需自身硬》后的又一部佳作。巡视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一劳永逸,而是永远在路上,坚持进行到底。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确保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继续前进,亮巡视利剑,斩不正之风。

巡视已是国之利器,党之利器。要旗帜鲜明讲政治,确保巡视工作始终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对党绝对忠诚是巡视的生命线,也是巡视工作的根本点。讲政治维护核心,坚定维护核心不迟疑,不动摇,自觉在思想上拥戴核心、政治上维护核心、行动上紧跟核心;讲政治维护大局,聚焦大局、对接大局、服务大局;讲政治敢担当,巡视工作要敢动真碰硬,靠得住,站得出来、顶得上去。讲政治心系群众,始终站稳群众立场,思民众之所虑,解民众之所难,为政清廉才能取信于民,秉公用权才能赢得人心;讲政治严格程序,巡视工作程序性很强,必须严字当头,严格管理,严格按照程序操作;讲政治推动落实,雷厉风行、紧抓快办,真正做到言必行、行必果。

宝剑锋从磨砺出,巡视之剑越磨越锋利,使巡视之剑劈得更快、更准,专斩贪除腐。坚持把从严治党与“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相结合、与落实八项规定相结合。从细抓作风,从严抓管理,从实抓实效。始终坚持以高的境界、远的眼界,通盘考虑,全局谋划。聚焦作风加强力度不减,要坚持抓常、抓细、抓长,咬住不放,力度不减。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敢于正视现实、直面矛盾,把党的自我监督和人民群众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加强真抓务实,把全面从严治党记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落实在行动上。坚持标本兼治,惩防并举,才能见实效,见长效。

治顽疾、转作风,强服务、树形象。全党同心,其利断金,统一思想,步调一致,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高亮巡视利剑,快斩不正之风,震慑无边,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引领中国攻坚克难,乘风破浪。

大型纪实纪录片《巡视利剑》观后感10

近日,全面从严治党大型纪实纪录片《巡视利剑》在央视播出,获得群众一致好评。该专题片反映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巡视作为党内监督的战略性制度安排,巡视发挥出令人瞩目的利剑作用。

巡视“利剑”高悬。巡视是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一把利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巡视是党章赋予的重要职责,是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举措,是从严治党、维护党纪的重要手段,是加强党内监督的重要形式,反腐败斗争形式依然严峻复杂,巡视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巡视作为反腐败斗争的一把“利剑”,唯有高悬,时刻磨砺,威慑党内违规、违纪、违法的党员干部,才能充分发挥巡视的战略意义,保持党内“卫生”整洁,还党内政治生态一片清澈的天空。

深化政治巡视。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巡视是政治巡视,要提高政治站位,坚持以下看上,重点对象是党的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要想防止党内腐败现象滋生,各领导干部要做好带头作用,严于律己,时刻牢记自身职责与义务,制定并完善自身“三张清单”,时刻反思,兢兢业业,如履薄冰,为其他党员树立良好的政治形象,发挥党内“领头羊”标杆作用。

坚持巡视全覆盖。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中指出:“要加强对巡视工作的领导,确保在本届任期内实现巡视全覆盖。巡视全覆盖本身就是震慑”。巡视全覆盖是党中央向全党、全社会做出的庄严承诺。唯有做到全覆盖,才能确保巡视工作尽其职责,查无遗漏;唯有做到全覆盖,才能确保巡视工作取得应有的成效;唯有做到全覆盖,巡视工作才不负党和人民的期望,确确实实为党和人民服务。

形成震慑常态。形成威慑常态,具体需要怎么做呢?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要经常杀个回马枪,只要过去的问题没有见底、没有彻底解决的,还是要杀回马枪。巡视回头看实际上就是再巡视,它释放出了不是巡视一次就万事大吉的信号,彰显的是党内监督的严肃性与韧劲”。显然,巡视回头看就是我党巡视形成震慑常态的一种重要的手段,巡视回头看,确保问题得到整改,发现隐藏在更深处的问题,严肃打击,绝不留情,形成震慑,巡视才能成为国之利器,党之利器。

大型纪实纪录片《巡视利剑》观后感11

近日,大型反腐专题片《巡视利剑》在央视开播,该片展示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巡视工作在惩治腐败方面取得的重大成果,反映了巡视制度在全面从严治党道路上起到的关键作用。作为首部以“巡视”为主题的专题片,该片一经开播便引起广泛关注。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开展了12轮巡视,共巡视277个党组织,对16个省区市进行了“回头看”,对4个中央单位开展了机动式巡视,兑现了全覆盖的政治承诺,保持了反腐败的高压态势,反腐斗争取得阶段性胜利,政治生态得到进一步净化。在十八届中央纪委执纪审查的案件中,超过60%的线索来自巡视。可见,巡视制度已成为“斩妖除魔”、剔除“毒瘤”、全面从严治党的利器。为保党的肌体永远健康,我们须进一步坚持和完善巡视制度,打磨好巡视这柄利剑。

巡视制度是治党管党的重要举措,是党内监督的战略性制度安排,展现了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铁腕正风反腐的鲜明立场和坚定决心。反对腐败是党心民心所向,铁腕反腐才能凝聚党心民心。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举措、党内监督的战略性制度安排,巡视正以令人瞩目、震慑有力、赢得民意的影响力发挥出令人瞩目的利剑作用,推动了政治生态风清气正,展现了党的良好形象,凝聚了党心民心。

大型纪实纪录片《巡视利剑》观后感12

近日,由中央纪委宣传部、中央巡视办、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电视专题片《巡视利剑》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展现了党中央从严治党的决心,为人民负责的态度,引起了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热议。

巡视制度是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整治地方党政体制,揪出混迹于体制中各种贪官的制度,是党中央作出一项伟大的决策,也是党员干部自我监督、自我教育的要求。

巡视重在落实责任,利剑志在斩断病根。巡视就像阳光,把很多不为人知的事实曝光在人民面前。制度就是保障,坚决执行,毫不留情面。无论,个人功勋多大,职务多高,违规必查,失责必究,严厉打击。

从历史来看,重巡视制度的时代,国家兴盛,人民幸福。不重视巡视的时代,腐败丛生,人民生活艰难。今日的巡视制度,让党纪党规时时刻在每一位党员干部的心中。

巡视是长期的,多层次的,多领域的,像一张大网正全面铺开而来。巡视的目的很明确,意义很明显,手段很高明,取得成效多。每一位党员干部都应牢记巡视利剑随时降临,必须兢兢业业干好本职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巡视利剑》是党中央开展巡视以来的结晶,体现了全面从严治党的决心,展示毫不动摇的与腐败作斗争,理所当然的赢得了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支持与热议。

大型纪实纪录片《巡视利剑》观后感13

近日,新华网报道。大型纪实纪录片《巡视利剑》播出,全面披露巡视工作过程、展现办案细节,不仅使民众对巡视工作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更赢得了各方对中国共产党净化政治生态决心的点赞。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12轮巡视共发现各类突出问题8200余个,这些问题涉及上至中央部委一把手,下至国企基层干部。巡视工作始终将纪律挺在前面,以党章党规党纪为尺子,着力发现纪律、腐败、作风和选人用人方面的突出问题,始终对领导干部进行重点监督,实现了监督的由远到近,由短到长,由晚到早,净化了政治生态环境,维护了党章党规党纪尊严。

《巡视利剑》让人们看到了巡视工作的长效机制建设效果初现。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阶段,面临的反腐败形势严峻复杂,巡视工作能及时发现和纠正领导干部存在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为及时揭露腐败现象和查处腐败分子、从源头上遏制腐败现象的蔓延势头打下了坚实基础。

今年7月14日,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正式发布,明确了政治巡视的定位和要求。巡视干部把使命、责任扛在肩上,敢于动真碰硬,使巡视的过程成为严明政治纪律的过程、传递震慑常在的过程,促进党章党规党纪成为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的行动之规、检查之镜、护党之宝。

巡视工作还不断创新方式方法,紧紧依靠广大干部群众,采取多种措施查找问题,中央12轮巡视共处理来信来访159万件次,与党员干部和群众谈话5。3万人次。正如巡视组同志在专题片中所说:“群众也有一个观望的过程,让群众感受到巡视组是在真巡视,真去查问题,这样群众才有信心,才会去积极地给你来信,给你提供材料、提供线索。”

十八届中央在党的历史上首次实现了一届任期巡视全覆盖,实现了管党治党的重大创新和突破,显示了党内监督没有禁区、没有例外的鲜明立场和坚定决心,使巡视成为“国之利器、党之利器”。我认为这样的巡视应成常态化和制度化,让巡视工作推进我国政治生态文明和谐发展。

相关热词搜索: 观后感 纪录片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