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观后感 >

关于校园霸凌主题班会观后感(精选范文6篇)

时间:2021-10-26 01:33:23 来源:网友投稿

《观后》是黄征演唱的歌曲,由黄征作词作曲,收录于《态度》专辑中,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校园霸凌主题班会观后感6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校园霸凌主题班会观后感6篇

第一篇: 校园霸凌主题班会观后感

《校园欺凌主题班会》观后感500字作文


  校园是我们增长知识、接受教育的地方,本不该为欺凌事件的阴影笼罩,可据有关方面统计,全国绝大多数地区未成年人犯罪增多,有些地区年增幅在30%以上,作案者和受害者绝大多数为像我们这样的在校学生。
  从80年代末到现在已出现了一个未成年人犯罪高峰,我国出现的校园欺凌事件并不是孤立的。由于影视业的商业化,欺凌恐怖影视作品越来越多,充斥我们的视野,许多作品中对于犯罪过程细节的描述,成了不少青少年模仿的根源,而校园又成了他们“付诸实践“的理想场所。
  校园欺凌事件的存在,受影响的绝非个别学生,我们全体青少年都会受此不良影响。校园本应是我们学习的净土,但屡见不鲜的校园欺凌却打破了校园应有的宁静。花季少年身上的欺凌倾向十分令人担忧。说来说去,就是一句话“冤冤相报何时了?“
  校园欺凌同时也体现出人际交往问题,人际交往需要风度,风度就是用温柔去对待倔强的人,用宽容去冰冻苛刻的人,用热情去融化冷酷的人。
  儒家学说认为,人心固然有善端,但它一开始只是一个萌芽,而且它随时会遭到私心杂念和外界诱惑的摧残。这萌芽要成熟、长大,就需要特别的守护和滋养。提高德性是一个十分艰难的修养过程。游戏人生,看起来固然潇洒,可如此泛泛而过又能找到什么样的人生感觉?生命是单程线,没有回头的机会。
  我们青少年共同生活在一起,就应当互相帮助、互相谅解、互相包容。仇恨的种子,长不出和平的芽,单纯的冤冤相报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让我们一起携手共进、驱逐笼罩在校园上空的黑暗!
  

第二篇: 校园霸凌主题班会观后感

向校园霸凌SAY“NO”
作者:张引
来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7年第35期

        〔摘要〕当前校园霸凌事件频发,已经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初中生的心理闭锁性,导致其表露于外的内容减少了。怎样才能更好地对隐藏于学校的霸凌行为进行干预,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努力尝试与探索。本文以校园心理剧作为切入点,希望能够提供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新型模式。

        〔关键词〕关系霸凌;校园心理剧;初中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35-0034-03

        一、故事情景切入

        2017年3月份的一天,初中部的一位女生小妍(化名)走入了心理辅导中心,了解到她因为得罪了班里比较霸道的一位女生,这位女生联合班里的其他同学排挤她,这让她感到非常痛苦。她给我写了这样一封信,内容如下:

        从预备年级下学期开始,我因为得罪班里比较霸道的一位女生,她联合其他女生排挤我、嘲笑我、孤立我,在每一个我出现的地方,教室内外、走廊上下,都会蓦然喊叫起来。

        那个女生会当着同学的面骂我贱;她们玩的时候,只要我走过去,她们就会走开;她们在说话的时候,我走过去,她们就会停止说话。我又羞又恼还要假装若无其事。

        我为什么不曾反抗?我试过,只会让自己遭受更大的排挤,我常常不由自主地流泪,这会引来她们的一阵讽刺。内忧外困到这种程度,我却跟家人一个字也没提起,宁愿晚上自己躲在被窝里哭泣。

        霸凌极大地打击了我的自信心:一定是因为我成绩不够好,因为我不会做人,因为我又胖又矮又丑还戴了眼镜。听的烂俗的一句话“可怜之人必有可嫌之处”,像密密麻麻的毒箭,铺天盖地射得我无处可逃。

        看到这封信,我意识到这是一起严重的校园霸凌事件。校园霸凌是儿童青少年中反复出现的、存心的、实力不均的一类特殊性攻击行为,主要有三种形式——言语霸凌、身体霸凌和关系霸凌。这三种霸凌往往一起出现,实际工作中往往以所出现的主要的霸凌行为进行类别区分。这位女生所遭遇的主要以排挤、孤立为主,霸凌个体利用同伴中的社会关系来达到伤害意图,这就是关系霸凌。关系霸凌相比其他两类更为隐秘,但危害性更大。

第三篇: 校园霸凌主题班会观后感

感恩主题班会观后感

第一部分是感知父母爱。先通过多媒体幻灯片播放的形式,讲述了发生在汶川地震中的废墟下母亲保护孩子的动人故事,从而唤醒母爱的伟大。然后班主任发动学生讲述自己父母对自己的爱,从而产生感情的共鸣。接下来让学生作自我反思,对待父母的爱,你是怎么做的,你对父母关注多少,了解多少。 一些学生代表发了言,从这些发言的学生身上可以看到,当今的孩子自私的很,对父母漠不关心,只知道从父母身上索取,而不知回报,至少一点点的关心都很少。

第二部分抒发感恩之情。首先由学生进行配乐诗朗诵《感激》,煽情的诗,加上富有感染力的音乐,把学生的情感激发出来了,大部分学生低下了头。有的泪流满面泣不成声。然后由学生表达心声,讲一讲以后自己怎么回报父母之爱,感谢父母之恩。学生们这是非常踊跃。有的说要好好学习,考上理想大学,完成父母的心愿;有的说以后听父母的话,不在和父母顶嘴;有的说从现在做起,回家之后,要帮父母做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务,减轻他们的负担。。。。。。在一种比较凝重的气氛下,学生们表达这自己的那种决心。最后全班学生起立,共同喊出内心对父母的承诺,把班会推向了高-潮。

这次班会应该说深深地触动了学生的灵魂,唤起了隐藏在人的内心深处的那份感恩与父母的情谊。在班会的组织上也是比较顺畅的,确实也起到了教育学生的作用。

但是我总觉得这次班会,还是有些欠缺和遗憾。关于感恩,它的意义有很多很宽泛。因为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不是孤独的,我们身边的人和物给我们创造了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生存空间,让我们的生存有了意义,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精彩。因此我们需要感恩的对象很多。因为我们的父母给我们的爱是最多的,所以想的更多的是感恩于父母。应该让学生知道感恩是一种责任,是一个人积极向上的思考和谦卑的态度,是一种阳光的普世情怀。我们对周围的任何人和事物,都应该心存感激之情。在佛法中,经常说“报四重恩”:一、感念佛陀摄受我以正法之恩;二、感念父母生养抚育我之恩;三、感念师长启我懵懂,导我入真理之恩;四、感念施主供养滋润我色身之恩。我们感念众生旷劫供我所需之恩,感念自然界,太阳供我光明与热能,空气供我呼吸,花草树木供我赏悦;感恩于我们的同窗,他们给了我学习的环境,感恩同路人,他们让我的行程不再孤独。因此感恩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感激之情的表达了,已经成为了做人的基本准则了。因此在班会的后半部分,应该把感恩上升到更高的高度来说,从感恩是做人准则的角度去引导学生,从而使感恩教育得以升华。

第四篇: 校园霸凌主题班会观后感

美国全面“围剿”校园霸凌
作者:忠东
来源:《检察风云》2017年第12期

        1999年4月20日,科罗拉多州科伦拜校园发生震惊全世界的校园枪击案,高中学生埃里克·哈里斯和迪伦·克莱伯德持枪以及爆炸物冲入科伦拜高中,连续枪杀12名学生和一名老师,伤及20余人,最后自杀。事后的调查表明,科伦拜高中的霸凌现象非常普遍,两名杀人者都是霸凌的长期受害者。

        霸凌,众多校园枪击案的导火索

        美国特勤局和教育部的共同调查表明,科伦拜校园事件的发生绝非偶然。在此之前的37起校园枪击案中,有三分之二的攻击者之前都曾遭遇霸凌、羞辱乃至受伤。“霸凌是科伦拜校园等枪击案最后的导火索,美国校园霸凌的严重性无法再被回避。从一定程度上说,美国的校园文化甚至放纵一定程度的霸凌。有人甚至认为这是成长的代价,学生表现自己的方式,只是有点不择手段罢了。”心理学家贾娜·朱沃宁称,“在校园里发生的霸凌事件中,老师会出面干涉的仅10%。”

        在科伦拜校园事件中,走上杀人之路的是忍无可忍被霸凌的学生。事实上,霸凌别人的学生犯罪率更高。他们携带枪支到校,参与吸毒、抢劫、斗殴和偷窃等活动。据调查,到24岁时,霸凌的男学生中有60%被定过罪,而没有霸凌也没有被霸凌的男学生比例是23%。总之不管是霸凌者还是被霸凌者,都会背上沉重的包袱。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学校竞争愈加激烈,一切以成绩为先,校方更加不在意对学生的管理。另外,在美国校园里,教室之外有大量教师无暇顾及的公共场所,致使霸凌现象愈发突显,并且极有可能重复出现。美国宪法规定民众有持枪的权利,出现学生持枪进校园的现象,以致校园霸凌在20世纪90年代达到高峰。电脑的应用和普及也使学校霸凌事件越来越严重,孩子们喜欢玩暴力电脑游戏,缺少社交及社交技能训练。2016年11月2日,由于在学校受到欺侮,而且在社交网络上遭到匿名者的辱骂,美国德克萨斯州15岁女中学生娜塔莉·纳蒂维达德服药自杀。娜塔莉多次向学校说明自己被欺侮的情況,母亲为了保护女儿甚至曾经不让她去上学。娜塔莉还在一个名为“放学后”的社交网络上遭到辱骂,匿名者指责其长得太丑,希望她去死。该社交网络的初衷本来是为年轻人提供一个交流自己经历的安全平台。由于是匿名,目前无法查清辱骂者的真实身份。

第五篇: 校园霸凌主题班会观后感

浅谈“校园霸凌”

作者:黄天[1];

作者机构:[1]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广州510631;

来源:青年与社会:下

ISSN:1006-9682

年:2018

卷:000

期:012

页码:P.30-33

页数:4

中图分类:D669.5

正文语种:CHI

关键词:校园霸凌;社会化;德育法治建设

摘要: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重视新一代青年的建设性作用。近年来,“校园霸凌”事件的频发越来越受到国家层面的重视,并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多种讨论。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处于一个新的转型期,诸多的法律漏洞、教育体制缺陷以及社会不良亚文化使“校园霸凌”在这一特殊时期不断地滋生恶化。总结起来,“校园霸凌”的本质就是“霸凌”,它不单纯是简单的越轨行为,有的更是违法犯罪行为。若任其发展,只会毁掉更多新一代先进青年。文章将对“校园霸凌”这一问题进行综合性探索,分析这一乱象的成因以及危害,探究解决这一乱象的现实困境,并从法律、道德、监督机制等维度,提供具有建议性的应对策略。

第六篇: 校园霸凌主题班会观后感

校园霸凌行为研究
作者:安洲
来源:《职工法律天地·下半月》2018年第07期

        摘 要:校园霸凌是发生在校园中学生间权力不平等的长期的欺凌与压迫,导致学生身心的严重伤害。霸凌行为是不同于校园暴力行为的青少年的偏差行为,青少年间出现霸凌行为有青少年自身心理的原因,也有家庭、学校的原因,我们要从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层面共同努力预防和应对校园霸凌行为。

        关键词:校园霸凌;青少年偏差行为;预防和应对

        一、霸凌行为概述

        霸凌,是指人与人之间权力不平等的欺凌与压迫,它一直长期存在于社会中,包括肢体或言语的攻击、人际互动中的抗拒及排挤,也有可能是类似性骚扰般的谈论性或对身体部位的嘲讽、评论或讥笑。霸凌的主要方式有肢体性霸凌、言语霸凌、性霸凌、关系霸凌、网络霸凌等,通过毁坏或夺取被霸凌者的财物、孤立或无视被霸凌者、恶语相加、推推搡搡或重度拳打脚踢等方式对被霸凌者造成在生理上、心理上、物理上的伤害。霸凌的特点是手段的多样性、对象的固定性和行为的反复性。这种霸凌者和协助者形成的霸凌氛围,在旁观者的莫名助长下,使得被霸凌者成为一个霸凌的固定对象而受到长期的侵害。根据台湾学者关于学生烦恼的调查,发现校园里面学生的烦恼大多是被人排挤了、被人嘲笑了、取难听的绰号了,甚至是被人围殴了……这些行为都是校园霸凌的表现。作为一种现象级事件,校园霸凌不同程度地存在于世界范围内,成为了孩子成长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校园霸凌伴随我国对暴力、冷暴力的研究而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同时,霸凌问题也伴随着新媒体时代所带来的各种欺凌、自杀事件的发生而成为社会问题之一。霸凌者和被霸凌者都可能会成为暴力行为者或犯罪潜在分子,所以这也是犯罪学应予以关注的问题。

        霸凌现象带给在校青少年的不仅是身体和心理上的摧残,给成长带来阴影,而且这种心理创伤是不可逆的。这种危害不仅仅止于被霸凌者,霸凌者和协助者、旁观者也会卷入恶性循环。霸凌者会因为霸凌行为的得逞,逐渐强化自己的霸凌行为,并在价值观上形成错误的认知,即认为自己的这种行为没有过错,很好玩、很刺激;协助者和旁观者则主要是受到霸凌者的权力与地位优势的影响对其霸凌纵容,从而形成懦弱、依赖等性格特点;旁观者则会在自己没有揭发霸凌恶行的事情中产生长期的愧疚感和抑郁感。

相关热词搜索: 观后感 班会 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