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工作要点 >

四项原则解读院前急救工作

时间:2022-10-31 16:55:06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 东营市医疗紧急救援指挥中心通过五年来的实践,总结出“患者自愿、就近就医、医院能力、划片分工”等四项院前急救原则,提高院前急救医疗质量,确保了院前医疗急救的及时、安全、有效。【关键词】 院前急救; 原则 院前急救是社会紧急事务安全保障系统和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医疗急救三个阶段之一,且为首要阶段,是指从第一救援者到达现场,并采取一些必要措施开始,直至救护车到达现场进行急救处置,然后将病员送达医院之间的阶段。加强院前急救医疗体系建设,提高应急救治能力,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维护人民群众健康利益,体现社会公平正义。2005年5月12日零时,东营市医疗紧急救援指挥系统开始运行。东营市医疗紧急救援指挥中心实行120指挥调度型运行模式,辖23处医疗急救站点,拥有急救车47辆,服务人口185万。截至2010年8月1日零时,东营市医疗紧急救援指挥中心安全处置接警1090368次,出车次数144918次,其中有效出车116915次,救治各类患者118152例,保持指挥调度零投诉,实现了“接警及时、出警迅速、运转协调、救治有力”的院前急救工作目标。1 基本做法1.1 构筑体系框架 东营市政府印发《东营市院前急救管理暂行办法》,为全市院前急救工作的规范运行提供保障;并与东营市信息产业局联合印发《关于加强院前急救网络建设及120特服号码管理的通知》,明确120急救电话为本市院前急救的唯一特服号码并归指挥中心集中管理,确立了指挥中心在院前急救统一指挥调度工作中的核心地位。按照先城区、后县区,最后覆盖全部乡村的院前急救网络建设步骤,实现“急救站点建设、通信平台搭建、急救从业人员培训、指挥中心装备联网、急救网络规范运行”等“五位一体”同步推进。1.2 规范急救网络建设 印发《关于重新设置院前急救网络单位的通知》,明确急救站点建设原则、模式、性质、功能和职责,理顺了急救站点与指挥中心间的管理运行体制。出台《院前急救网络建设要求和急救站点建设标准(试行)》,确保急救站点建设任务明确,标准统一。1.3 优化急救资源配置 搞好院前急救与院内救治工作的衔接,完善急救“绿色生命通道”,形成有效的“生命急救链”,让接收医院能及时了解危重患者的病情概况,有针对性地做好患者送达医院前的相关抢救准备。一是划片分工。根据急救医院的救治能力、综合实力、服务质量、社会认可程度和群众就医习惯等,分配基本的急救区域。二是就近就医。患者病情较重,已对生命健康安全构成威胁(针对患方或报警者而言),为体现院前急救的及时性、有效性,到就近急救医院就诊。三是医院能力。患者情况特殊,比如严重的外伤、烧伤、精神病、肢体断离等,虽然患方(报警者)有选择医院意向,但东营市医疗紧急救援指挥中心仍会考虑救治医院能力和在救治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有关问题或后续问题,在征得患方(报警者)同意后,直接调派或转送具有较强专科救治能力的医院或综合能力较强的医院。四是尊重患者选择。患者病情在短时间内尚不危及生命时,为满足患方(报警者)的就医习惯和就诊愿望,根据患方(报警者)意愿选派急救出诊。1.4 加强能力建设1.4.1 开展诚信医院创建活动 各急救站点单位不断完善院前急救服务的监督机制,增强急救人员岗位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建立急救服务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对急救人员工作规范执行情况,进行定期及不定期的监督检查,通报质检和奖惩情况。建立社会对院前急救服务的监督评价机制,通过开展诚信医院创建活动及发放服务情况征询表、电话征询、开通24小时急救服务监督电话等形式,了解市民对院前急救的满意情况、热点问题及改进服务的意见和建议。加大社会宣传力度,改进与推动院前急救服务工作,树立良好的医院形象。1.4.2 加强队伍建设 制定急救从业人员教育培训的有关制度与规定,确定急救岗位培训的目标、计划和内容,并组织实施。建立严格、规范的培训考核制度,将考核结果作为胜任急救工作的重要依据,使培训考核与岗位聘任相结合,从制度和机制上保证教育培训的有效性。要坚持“名院、名科、名医”战略,着重从重点学科、特色专科、重点人才等方面入手,培养一批优秀学科带头人和有发展潜质的准学科带头人,带动一批学科发展,提高医院的综合实力和救治能力。1.4.3 完善规章制度 出台《东营市院前急救调度人员工作规范(试行)和《东营市院前急救人员工作规范(试行)》,规范院前急救从业人员的班前准备、接岗上班、工作程序、下班工作、接警工作、车辆调度等多个方面,实现院前急救工作规范运作,尽可能地减少或避免院前急救投诉、纠纷和事故的发生。2 讨论2.1 四项原则 东营市医疗紧急救援指挥系统建立后,优化急救资源配置,实现“接警及时、出警迅速、运转协调、救治有力”的院前急救工作目标成为首要任务。从优化急救资源配置,提炼出“划片分工、就近就医、患者自愿、医院能力”等院前急救的四项原则。四项原则是指导院前急救的重要原则,其排列次序为“患者自愿、就近就医、医院能力、划片分工”。2005年以来,正是坚持这四项原则,全市实现院前急救统一指挥调度和医疗呼救统一受理,整合了医疗急救资源,提高了急救应急反应能力和救治水平,规范了院前急救秩序,显示出其旺盛的生命力,架起了政府联系群众的连心桥,树立了卫生部门的良好形象[1~3]。2.2 四项原则的意义 坚持按照“划片分工、就近就医、患者自愿和医院能力”的原则,增加工作的透明度和公平性,接受群众和各单位的监督,是做好院前急救工作的重要保证。2.3 四项原则之间的相互关系 “患者自愿”原则是维护知情同意权利,有效避免和减少医疗纠纷的优先原则;“就近就医”原则是争取“黄金救命时间”的重要原则;“划片分工”该原则是一般情况下的首选原则;“医院能力”原则是病情特殊情况下的必要原则,以上四项基本原则相辅相成、各有侧重。东营市医疗紧急救援指挥中心在严格坚持以上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针对那些不能或者没有选择意向的患方(报警者),在具体指挥调度工作中,还要兼顾各急救医院间急救出诊率的相对平衡,为急救站点的医疗救治提供时间和精力上的保证[4]。2.4 四项原则实施的制度保证 制度是实现工作规范化的保证,良好的调度工作制度是准确把握院前急救调动的前提和有力保证。东营市医疗急救救援指挥中心建立,并实行的指挥调度首次接警、主班组长、复核查对三级责任制,能够及时核对并发现首次接警过程出现的有关偏差;调度员日调度工作记录,由中心主任负责质量控制,管理工作小组对调度工作进行全面核查和监控;电话回访社会满意度调查,做到及时听取患者、社会对120医疗急救的意见和建议[5,6]。2.5 四项原则实施的队伍保证 当院前急救的基础设施和基本条件较好或完备时,更需要提高队伍的素质和医疗水平,只有这样才能驾驭现代化的装备,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首先,要强化队伍练兵。强化院前急救从业人员的医疗急救专业理论知识,加强业务技能培训,使医务人员能够熟练掌握院外伤病判断的要点,急危重症患者抢救的基本技能;调度人员熟练掌握调度计算机操作技能,有线通信和无线通信操作技能,地理信息应用技能。其次,落实院前急救人员岗位考核,资格准入管理制度。实施院前急救人员准入管理,对经考核确定为合格的人员,准予从事院前急救工作;经重复培训、考核,仍达不到合格要求的人员,调离院前急救一线岗位,不得从事院前急救工作。最后,要进行实战拉练。定期模拟急救现场,组织实战拉练,采取实地报警呼救、接警出动、指挥调度、现场抢救等,进行实战考核,以检验120规范处警、快速反应、现场处置的实战能力,提高了医务人员之间的院外协调作战水平,建立拉得出、冲得上、战得赢的120急救队伍。参 考 文 献[1] 周泓君.准确把握院前急救派车原则,防止医疗纠纷的发生.西南军医,2009,11(3):519-520.[2] 郑玉艳.准确把握院前急救派车原则,避免医疗纠纷发生.中国急救医学杂志,2008,28(6):562-563.[3] 马利平.准确把握派车原则,提高院前急救质量,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中国医药指南,2009,7(15):126-127.[4] 东营市院前急救管理暂行办法.2005,第128号政府令.[5] 米明超.构建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完善突发事件医疗救援.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2008,6(6):1-4.[6] 武秀昆.发展建设需要坚实的基础-从建设原则谈《中西部地区县级院前急救体系建设规划方案》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中国急救医学杂志,2010,30(6):20.(收稿日期:2011-05-16)(本文编辑:郎威)

相关热词搜索: 急救 解读 原则 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