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人民银行举办职工心理减压服务工作启动仪式,全面开展以“呵护心家园、共筑中国梦”为主题的职工心理减压服务工作。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工会工作委员会关于加强“职工之家”建设、开展职工心理减压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的下发,人民银行心理减压服务工作进入全面推进时期。时任人民银行纪委书记的王华庆同志就曾经指出,开展职工心理减压服务,解决职工最关心、最迫切现实问题是落实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体现,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有益探索,是促进人民银行高效履职的有力保障。
人民银行职工心理减压服务工作是针对人民银行职工队伍中存在心理压力较大、需要心理减压专业指导而组织实施的,以“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提升心理调适能力、促进和谐央行建设”为总目标,以建设心理知识科普、心理健康检查、心理咨询援助和心理调适培训“四个体系”和“一个职工轻松驿站”为总任务,通过为职工提供多层次、高品质、专业化、常态化的心理减压服务,全面提升职工解决心理压力的应对能力,在人民银行系统内部建立完善促进心理健康的长效机制。
一、人民银行职工心理压力的多重来源
人民银行作为国家央行、宏观审慎监管机构,具有机关化、职能化、专业化定位。在金融框架中对比其他金融机构,人员日常工作压力相对偏低,心理压力不大。但心理问题几乎是任何人都无法绕开和回避的。根据不完全统计每十个人就会有九个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弗洛伊德从本能决定论观点出发指出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他说社会与人的本性是对立的,人的本性总是反社会的。他认为,本能与文明永远处于二律背反之中,即文明既是出自于本能的冲动,有是对本能享乐的否定。在这种情况下,人总是处于被压抑当中,因而就使人的心理能量得不到释放,形成种种焦虑。弗洛伊德所说的焦虑就是压力的显性化,是正常健康人在遇到某些紧张刺激后挫折时出现的不安和忧虑心态。如果以个体与环境的接触为界面来划分,心理压力有外部和内部两个来源[1]。人民银行职工队伍是一个类公务员群体,压力主要来自于外部。有研究认为,这些压力主要来自于7个因素:上级领导、工作责任、人际关系、工作任务、工作性质、完美倾向和职业前景[2],但人民银行职工的压力来源又有所不同。
(一)时代性压力引发心理冲击
从某种意义上说来,当前正处于一个压力时代。社会发展不平衡、价值观冲突、忽视个体需求和信息超载等都给心理过度超载的压力。在强调发展经济的今天市场性格成为社会中极具代表性的社会性格,市场性格者把人看成商品,把能否在市场竞争中获胜作为衡量自己和他人价值的唯一标准[3]。人群中更乐于谈“利”而非“义”,金钱决定人的价值,散乱思想荼毒每个人的三观。人民银行职工在时代背景下,是坚韧的,是有原则、有立场并且有自我定位的,但社会压力产生焦虑指数依旧持续上升。无论是物质待遇还是精神待遇的提升对压力减缓的效果均不明显,造成个人幸福感下降。生活一旦不如意,整个世界都会变成压力,从而对工作生活产生连锁反应。改革开放推进社会发展,但当前对物质、技术和工具理性的过分依赖也给个体带来深重的异化危机。智能手机主宰世界,凌驾于大脑之上。信息过载让理性爆炸,金钱至上让感性沉沦,成功决定论让人身上的诗性荡然无存。所有人都被打上标签,被各种外界标准所驱使和奴役,人性与自我处于意识形态散乱,共同信仰崩溃的时代。人民银行职工在此逆潮中,被裹枷、被迷惑,被注入压力已经是不可避免。
(二)环境压力造成精神负担
人民银行有专门工作地点,有标示性建筑物。配合国家中央银行职能特征和地位,建筑物通常都很宏伟、庄严,同时为保障金库安全,建筑物布局紧凑,绿化范围狭窄,职工活动和放松的空间有限。人民银行职工每天八小时的工作时间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度过的。长期封闭和压抑,环境单一和简单化使得人久而久之会形成潜在压抑,如果得不到宣泄,压抑累积会导致精神倦怠。这样发展下去的话,就会积压很多负面情绪,导致抑郁症产生,使人的精神状态变差,精神面貌不好。低迷的精神状态导致对工作疲于应付,使工作效率降低。在日常工作中表现是:粗心大意、工作懒散、脾气暴躁、无精打采、莫名焦躁、头昏、偏头痛等等不良状态。这些表现都被简单视为工作态度不端正,缺乏工作积极性而被忽视。长此以往,小的方面会影响工作进程,延误工作时机;大的方面会致使人民银行职能无法有效发挥,影响人民银行整体形象。
(三)工作压力形成职业倦怠感
职业倦怠感越强,心理健康状况越差。职业倦怠感对人们的身心健康有极大的负面影响,可能诱发如压抑、焦虑,头疼、失眠,肠胃功能失调等一系列身心疾病[4]。一旦陷入职业倦怠感,就会出现情绪衰竭、去人性化和个人成就感降低等症状,情绪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逐渐丧失工作热情,对工作的意义和价值评价下降,自我效能感和成就感丧失,时常感觉到工作无法胜任,将严重影响其本人的身心健康[5]。人民银行职能细化,工作分配明确,岗位分明。重要职能都详细划分到各部门,每个部门负责专项事务有严格、特殊的操作规程。专业化分工有利于工作效率提高,防范内部金融风险发生。但固定工作模式使操作流程过于单一,方法程序僵化,缺乏创新。部分工作虽有计算机替代但仍处于机械化重复劳动,再加上人员流动与轮岗执行不到位,大量职工长期固守在同一或相似岗位,职业倦怠感自然上升。职业倦怠会降低思维活跃程度,使得思维模式简单化,发散性思维缺失,会让工作显得单调,缺乏活力,过于呆板。长期重复的惯性操作会使职工风险意识降低,精神疲惫,缺乏工作责任感。对于技能娴熟的职工,在工作量一定的情况下,如果工作方法便捷、高效,工作时间会缩减。剩余空白工作时间无事可做会让人感到厌烦。用心理學专业术语来描述:过长的空白时间段凸显了现实的存在感,从而产生的现实的压力和存在的虚无感会使人觉得迷失了方向,感到迷惘。这样的状态一旦持续,人就会丧失斗志,觉得无所作为,形成心理压力,积压的时间一长,就会引发其他心理问题。心理压力是小问题容易被忽视,但会影响人在生活和工作中的自信力:起先会对工作漫不经心,随后会产生抵触心理,对工作疲于应付。无法适应工作新形势、新变化,无法及时接受新事物、接收新信息,逐渐失去应变能力和处理突发事件的果断力,工作效率成倍数下降。
二、心理减压服务工作承载的使命
(一)兼顾不同年龄层需求的使命
在人民银行内部开展心理减压服务是很有意义的。过去,人民银行内部也许不需要心理减压的“洋货”,但随着人员结构老化,老一批人员会退休,继而会有新生力量。年轻一辈不同于老一辈,他们在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精神与抗打击能力等等上和老一辈有很大的差距。相比而言,他们心理更为脆弱,会有更多心理问题,对他们来说心理减压是生活与工作常备科目。提供心理减压服务可以同时兼顾两代人需求:为年轻职工解决心理问题,舒缓工作与生活压力,引导其正确应对压力,提升自身心理健康指数等;为年老职工则解决退休后如何重新确立生活基点的心理困惑,解决思想观念与时代不同步造成的心理压抑和痼疾等等。
(二)舒缓心理压力强化人文关怀的使命
通过专业心理减压、心理咨询和辅导可以帮助舒缓上述原因形成的心理压力。配合多样化工青妇活动,能为职工提供身心双重健康服务。心理减压服务是一项暖心工程,是人民银行职工之家建设的有效延伸。可以提高单位在职工心目中的地位,增加职工对单位的归属感,从而形成以事业留人、以感情留人的工作氛围。心理减压服务让职工以更愉快、更积极的心态开展工作,建立职工对单位的责任心,自上到下形成向心力,使各个本来分散的个人和具有不同能力、不同个性的人,组成有共同目标的、相互协调的整体。通过心理完善,心理健康重塑在人民银行内部形成整体能力并非人员能力的简单算术和,而是一种不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远远超出原有人员综合效益的新力量,而这种力量才是人民银行以更进取的精神面貌有效履职,深化“四个全面”战略的重要支撑,也是坚持人民银行以人为本,精细化内控管理,建设和谐央行的体现。
(三)以人为本提升管理绩效的使命
建立心理减压服务生成个性化心理档案,定期不定期对职工心理状况进行评测,帮助职工从心理误区中走出来,建立对生活的自信心和工作的责任心。通过心理评测可以对职工精神状态有所了解,作为判断其是否还有能力胜任工作的辅助性依据,成为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的重要依据,同时也不失为在人事调动和干部晋升上一個可供参考的材料。通过心理评测可以大致的了解人目前所思所想,并且可以了解其生活习惯。从人的生活习惯,可以初步了解其个人未来的发展走向。在考察干部时,良好的心理状态、积极正面的人生态、优秀的抗压力能力,是高水准情绪智商的体现,在当前需要正面舆论发声的工作中尤其重要。心理档案积累的点点滴滴是职工未来可以良性发展的展示台。心理减压服务对于选择人才,帮助每个人发挥出比个人的才能更大潜力力,使每个人的弱点缩减到最小程度是积极正面的。
(四)情感安抚引导思想教育的使命
建立心理减压服务为职工提供相对专业化的心理辅导,帮助舒缓精神压力、减轻心理负担。引导职工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展现正面人生态度和工作情绪,完成精神洗涤与自我净化。良好精神面貌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激发工作热情,产生更多工作创新。积极精神状态可以抵消人本身以来的反社会原罪心理,预防潜在欲望因素造成的内部风险。通过心理健康建立人的责任感、风险意识,防止失职、渎职的情况发生。人本性是趋利避害的,根据马斯洛的人类需要层次论可以认识到有了适当的心理健全措施,以满足职工的需求为基础进行控制和引导,不但可以达到更高的工作效率、还可以切实有效的防范道德风险滋生。
三、心理减压服务的关键点
(一)处理好心理减压室实体与虚拟的关系
按照文件要求全面建设职工心理减压服务中心,根据各行自身条件搭建多元化平台。建立内部心理减压室如同设立一个小型心理诊所。需要专用房间,必要设备,合适装修风格,成本还是比较高的。鉴于心理减压服务室功能与职工活动室有重合,一旦建立单独的心理减压室,可能对原有设施和设备形成边缘化效应。鉴于此,在心理减压室的设置上还是分三步走较为妥当:第一步在原有“职工之家”场所外,加挂“职工心理减压服务中心”标牌,或者“职工之家”隔离出部分区域作为心理减压空间。适当加配减压器材、减压设备、心理健康书籍等。购置器材时,要从单位所能、职工所愿出发,重实际、求实效,不追求“高大上”;第二步利用现有资源在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的内网论坛上设立开放式的心理减压服务栏目,如:遵义论坛的心理保健栏目。在开放平台设置虚拟式的减压服务,能够消除心理减压咨询的紧张感、羞耻感,也能够集思广益,动员人民银行内部力量互帮互助解决各自的实际困难;第三步在条件成熟时,“心理减压室”应该参照职工之家、阅览室、荣誉室等实体工作空间进行单设,配备专业人员协同志愿者共同开展心理科普、体验、放松、咨询、宣泄等活动。当然前提也是大家对“神经”、“精神”、“心理”等等概念有全面认识,对心理加压服务认同度趋高,毕竟人、物相配,功效才能发挥。
(二)处理好心理减压过程中信息与隐私的关系
心理减压服务应该有相对专业的工作流程。在心理减压过程中必然会接触到职工个人信息、隐私等等,这些信息所形成的材料应该具备高度的保密要求,绝对不可以外泄。除必要合理使用之外,这些资料应该有严密的保管措施。如果处理不好信息收集与隐私保护的问题,心理减压很可能会沦为摆设,甚至成为一种变相的负面情况反馈通道,抵消正面价值。正因为如此,如果要利用网络、微博、微信、邮箱等互联网媒体时,必须非常谨慎,应该有必要且适度的管理。在心理减压服务之初,还是不建议将其平台建立在互联网上,还是以内部局域网为主,更利于保护职工信息和隐私。
(三)处理好心理减压专业人员与志愿者的关系
心理减压服务应该有专业人员,一般认为有国家认可的心理咨询师资格为宜,普通志愿者则不受此限。但关键是志愿者选择上应该有不同年龄层次分布、不同成长经历、不同工作职能,要组建一支多样化的志愿者队伍,而不是当前认为的以政工部门的同志为主,而与其他人无关。同样在志愿者选择上还是应该适当避开领导、干部身份,以普通职工为主,使心理减压服务上与现实工作有适当切割,避免因为存在隶属关系或是上下级关系导致服务过程中沟通不畅的问题,也避免领导、干部进入后,心理减压服务变为潜在的信访通道。
(四)处理好心理减压服务共性与个性着力点的关系
心理减压服务覆盖心理知识科普、心理健康检查、心理咨询援助和心理调适培训“四个体系”,各有侧重。但心理压力还是个体差异性的特征,毕竟每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小屋子。同样工作在人民银行,但每个人生活境遇仍有很大差别。政治、经济地位和所处亚文化群体的不同,性别、年龄、民族、宗教信仰和性取向的不同,这些都导致个体可能会接受和采取不同的心理保健和减压方法[6]。人民银行开展心理减压服务应该以面向更多受众、解决共性问题的心理知识科普讲座为主,是服务工作的主要着力点。在日常服务工作中要更加注重对群体性心理健康的调适和引导,帮助职工解决共性的压力。心理健康检查、心理咨询援助则针对有实际问题的个体来开展作为辅助。其中还是有个主次、先后的问题需要在实际工作中斟酌和考虑。
参考文献
[1]吕伟红.论心理保健与减压之路径[J].学术交流,2013,227(2):38.
[2]封丹瑶,石林.公务员公务压力源问卷的初步编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5):297- 300.
[3]沈德灿.精神分析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368-370.
[4]Maslach C.What have we learned about burnout and health[J].Psychology and Health,2001,16(7):607-611.
[5]李亚云,曹亚茹.公务员职业倦怠问题思考[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10,5(2):52-54.
[6]吕伟红.论心理保健与减压之路径[J].学术交流,2013,227(2):42.
相关热词搜索: 人民银行 减压 心理 研究 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