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工作要点 >

高校科普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2-10-27 11:20:11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 高校作为一种重要的科技资源,在科技创新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如何扩大高校在社会科普事业中的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公众的科普素质,已成为我国当前科普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针对当前我国科普现状,本文在分析高校科普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从影响高校科普工作的主要因素入手,提出了加强高校科普工作的主要对策。对提升高校在科普工作中的作用,对接“十三五”国家科技规划和推动我国科普事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提升作用。

关键词 高校;科普;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N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7)199-0190-03

1 概述

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等一系列科普政策[1-2]。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6月召开的“科技三会”上明确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积极鼓励全社会参与科普,营造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这对于在新形势下推动我国科普事业的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意义。在此背景下,我国科普理念不断提升,科普方式、管理和科普队伍等方面得到很大提升,科普成果丰硕,社会公众科普素质得到显著提高[3]。

作为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是进行高水平学术研究的重要基地和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能够与社会建立更为广泛的联系,服务于社会,其科普优势潜力巨大[4]。然而,由于高校专业性极强的教学和科研功能,国内针对高校在科普工作中的定位及如何开展科普工作等研究相对较少。

在当前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国家持续加大对高校的教育投入,其科研能力和成果也日益丰富,这就要求我们抓住机会,提升高校在社会科普动作中的角色,加大高校的科普工作,进一步提升社会公众的整体科普素质。此外,当前科普内容陈旧,宣传手段单一,科普工作和管理方式相对落后,不仅没有紧跟时代特征,而且也并未采用时下最易为公众所接受的新媒体技术手段进行科普内容开发与推广,对社会公众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其科普效果也并不理想[ 5 ]。如何充分发挥高校在社会科普工作中的角色,调动高校主动参与科普工作的积极性,已成为当前社会提升科普工作成果的难点和瓶颈,这对于当前高校促使科普工作更上一个台阶及服务社会的水平,提升服务国家科技创新建设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2 高校科普工作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尽管近年来我国科普工作蓬勃发展,但是与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无论是在科普内容、方式、推广手段[6],还是科普管理及人才培养方面[7-8],差距明显。在发达国家,由于经济高度发达,高校在开展科普工作方面起步较早,其经验也相对丰富,有很多成功的案例值得我们借鉴。例如,美国和英国很多高校每年都会举行科技节活动,依托网络技术搭建高校网络化科普教育模式,向社会开放大学实验室和学校博物馆,引导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大学科普志愿者活动中来。

在国内,随着我国总体经济实力的增强,国家和地方科研投入不断增加,高校中依托大型贵重仪器的学科前沿研究不断深入,其科普的功能也日益凸显出来。例如,我国高校贵重仪器在2011—2015年间增长了约3.5倍,年增长率超过40%;截至2015年,高校贵重仪器总金额已达到700亿元。与高校贵重仪器数量的激增相伴的是,对于产生的大量科研成果或尖端研究等,并未向社会进行相应的宣传,再加上当前高校普遍缺少专门的科普人才[9-10],其科普功能也大打折扣。

随着当前国家科技创新建设的持续推进,高校承担起相应的科普功能更加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意义。由于高校的特殊地位,在完成日常的而教学和科研任务之余,只有向社会开放、积极参与科普工作,才能充分释放其服务潜能,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更加有效的支撑。通过加强高校科普工作充分发挥高校的自身优势,使更多的高水平研究工作和重大工程项目得到社会大众的理解,在推动高校科研水平提高的同时,为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提升社会公众科普素质,推动整个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3 影响高校科普工作的主要因素

3.1 高校科普意识淡薄,社会定位模糊

但是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基因工程、人工智能等一大批新技术应运而生,其应用领域也不断拓宽。尽管高校的主要功能是教学与科研,但是这些新兴、交叉学科技术等都能被快速的在高校教学和科研中体现出来,并在社会上迅速得到广泛应用。长期以来,高校过于强调教学和科研功能,忽视了其对社会公众进行科学普及的功能,導致当前高校往往存在科普意识淡薄、科普定位模糊等问题,造成高校和科普工作之间的脱节,大大限制了高校在科普工作中的潜力。

一方面,在早期高校依托贵重仪器设备开展的科研工作,科研成果较多,但是受限于贵重仪器设备独占性,据此产生的科研成果也通常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排他性,外界很少能够了解。另一方面,高校产生的大量科研成果常以论文形式发表出来,社会公众一般不会过多关注这些论文,即时关注,也受限于知识背景,很少能够弄清楚。于是,造成大量的专业科研成果不被社会公众所知,这恰恰与公众强烈的求知欲相违背。当前,高校科普意识单薄、定位不清,已成为如何协调高校与“积极鼓励全社会参与科普工作”大环境的一个难点。

3.2 科普队伍不合理,管理方式落后

目前,随着国家和地方教育经费的大量投入,高校在前沿科学技术领域取得越来越多的成果,但是与之相配套的科普技术和专业科普管理人员数量较少,队伍结构不合理,存在着人员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待遇偏低,不受单位重视,发展空间有限以及人才流失严重等现象。与此同时,这些不利因素又导致科普人员工作积极性低、业务上得过且过、不求上进,不利于高校科普工作发展的良性循环。

一方面,当前高校中通常很少存在独立的科普部门(机构),也缺少相应的专业科普人员;另一方面,即时在部分高校中存在为数不多的科普部门(机构)中,其对于科普工作的管理仍旧沿用传统的院校二级封闭管理系统,观念陈旧,管理方式落后。尤其是在当前高校普遍采用绩效考核,科普工作往往难以量化,如何准确衡量“绩”与“效”的关系,充分调动高校科普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已成为推动高校科普工作中的另一个难点问题。

3.3 科普网络平台建设滞后,系统不完善

尽管互联网已在高校信息化建设中得到的广泛应用,但是高校科普网络平台建设工作滞后,大多流于形式,还未真正实现科普宣传精细化管理。

一方面,由于高校科普部门(机构)和人员相对较少,高校对于科普工作管理仍然停留在纸质化办公与管理阶段;其科普网络管理平台大多是以校级网络平台,兼顾院级网络平台,通过校级平台实现科普内容的被动浏览,主动进行宣传和推介等功能较弱。另一方面,在已有的高校科普网络共享平台中,功能简单,管理粗放,系统也还不完善,大量科普内容缺失。例如科普部门(机构)网络平台往往是简单的连接到校级网络平台中,两者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反馈,缺少足够的信息对接渠道,也不能做到科普信息的实时更新和维护、删除等管理工作,难以及时完成高校科普宣传和科普绩效评价。

4 加强高校科普工作的主要对策

4.1 明确高校的科普定位,更新科普管理观念

理清高校在科普工作中的思路,明确高校兼具向社会公众宣传的科普功能定位。只有功能定位清晰,方能引导高校在推动科普工作方面出台相应对策,并采取必要的措施,切实提高高校的科普能力和科普服务水平。

打破传统的二级单位之间的横向管理方式,借鉴当前国外科普工作的管理模式,建立单一、高效的立体管理观念。对于高校科普工作,应该提前合理规划,改变陈旧的科普管理理念,建立全新的高校科普环境,以便科普部门(机构)与上级主管部门以及社会公众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沟通。在科技创新日新月异的今天,高校要勇于做到科研成果的社会科普化,摒弃“酒香不怕巷子深”的陋习,做到既要“酒香”,又要敢于吆喝、向公众进行科普,通过形成有限的科研成果示范应用并进行展示和社会科普,加大高校科普工作力度。

此外,以往高校科普工作中,由于历史原因,大多是免费或完全依靠财政经费支持的无偿服务模式,经济收入几乎忽略不计。但是在市场经济大潮下,鼓励和提倡科普服务的合理收费等有偿服务既能够显著激励科普人员的积极性,既能提高高校科普部门(机构)开展科普服务的意愿,又能摆脱高校当前在科普工作中的尴尬地位。

4.2 实施科普技术队伍建设,提高人员整体业务水平

一支结构完整、管理高效的科普队伍是推动科普工作顺利进行的根本保障。在高校科普工作中,如何确保科普人员的技术水平与业务能力,是大力加强高校科普工作的关键所在。

加大培养力度,切实提高科普技术队伍的专业水平和整体素质。对包括从事教学、科研、实验场地与设备维护及管理等在内的科普人员进行专业培养,提高科普人员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完善包括建立健全考核制度、根据实际情况修订科普技术队伍的职责要求和聘任办法、鼓励科普人员参与具体管理等在内的众多激励措施,充分调动科普技术人员积极性,促进科普人员队伍建设。

此外,积极吸纳高素质的科普人才参与高校科普技术队伍。引导高校的专家教授从事科普事业,积极参与重大科普活动,例如大学科技节、科技周等;由专家教授自行决定从事科普活动的内容与科普形式,例如科普报告、撰写科普文章、出版科普著作,义务担任科普讲解员等;积极从政府或相关机构申请举办相关科普活动的项目资助。在领军科普人才的引领下和政府部门支持下,充分发挥高校的潜在优势,形成特定领域的示范应用和科普工作,显著提高高校在科普工作中的地位。

4.3 实施合理的激励政策,提升科普人员晋升空间

针对高校科普技术队伍,在高校或相关主管部门中可以尝试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设立科普开放专项基金,提前预设好申报人群;对高校科普人员进行优秀评选活动,分别对优秀科普人员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进行竞争性奖励;通过采取合理的激励政策,切实可行地提高科普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此外,针对科普人员职称晋升难度大、晋升空间有限等问题,尝试通过改革现有科普队伍结构,探索增设多级别、多层次的科普职称,进一步完善高校科普人员职称晋升制度,丰富其晋升空间。例如,在具体操作中,对不同级别的科普人员分别从科普技术、科普管理等方面进行相应的等级细化,并制定相应的晋升标准,即达到相应的标准即可晋升到相应的职称等级,拓宽传统的科普队伍职称晋升路径。

4.4 大力推进高校科普网络平台建设,积极开展示范应用

大力推进高校科普网络平台建设,实现科普信息实时接入、更新、分类检索和实时查询,改变以往科普部门(机构)网络简单挂靠的弊端。此外,高校在完成日常繁重的科研任务前提下,依托各自特色学科为包括生物医药、工业制造、航空航天、农产品和食品等在内的不同社会领域提供服务,借助互联网建立起的门户网站,能够更加高效的推动高校在不同特色社会领域的科普服务。通过将不同特色优势学科成果等科普内容整合入网,不仅能够详细地将有关技术展现在互联网上,而且还同时完成了科普服务的网上预约、知识查询、管理与维护等功能,大大节约了科普成本。例如,上海市科委每年都会科普技术和管理工作进行相应的评选、奖励和补偿,这从政府管理层面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合理的引导作用。

5 结论

高校汇聚了大量不同学科背景的高素质科技人才,日益成为决定国家或地区科技强弱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当前科技创新飞速发展的环境下,高校不仅要完成日常的教学和科研任务,而且还要依靠自身优势,为社会公众科普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通过对当前高校科普现状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探索了加强高校科普工作的一些主要对策。这既是积极响应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的重要讲话精神,又是为了落实《进一步提升公民科学素質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积极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科普,共同推进我国科普事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劳汉生.我国科普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框架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5,23(2):213-219.

[2]李成芳.我国科普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3]任福君,翟杰全.我国科普的新发展和需要深化研究的重要课题[J].科普研究,2011,6(5):8-17.

[4]李军平. 浅析国外高校科普教育开展状况[C]//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第二十一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2014:191-196.

[5]董全超,许佳军.发达国家科普发展趋势及其对我国科普工作的几点启示[J].科普研究,2011,6(35):16-21.

[6]张义芳.国外青少年科普工作的特点及趋势[J].上海教育,2013,11(A):21.

[7]陈萌.谁来经营中国科普教育?——公众科学素养调查启示之三[N].大众科技报,2011-01-21.

[8]郑念.我国科普人才队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普研究,2009,4(2):19-29.

[9]司楠.新时期我国科普工作的对策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1.

[10]刘传彬.我国科普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D].沈阳:东北大学,2009.

相关热词搜索: 科普 对策 高校 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