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工作要点 >

结合工作谈十四五规划范文(通用5篇)

时间:2022-01-18 16:49:00 来源:网友投稿

十四:攀冰者十四:中国内地女演员十四:左小祖咒演唱歌曲十四:小说《调频者》的男主十四:漫画《吾凰在上》人物十四:配音演员,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结合工作谈十四五规划5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结合工作谈十四五规划5篇

【篇1】结合工作谈十四五规划

十四五规划 关于十四五规划的调研材料

  按照领导安排,为推动河东新区的近远期高质量发展,分局经认真研究准备,现就相关情况汇总如下。

  一、河东新区基本情况

  (一)河东新区简介

  遂宁市河东新区地处遂宁城区涪江河畔以东,与遂宁市船山区、蓬溪县、经开区接壤,是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所在地。新区成立于xx年9月,规划面积60平方公里,建成面积16平方公里,辖有2个街道、3个管理办公室,12个村、17个社区,是遂宁市正着力打造的现代服务业聚集区、绿色宜居幸福城市典范。xx年末,全区户籍人口8.3万人,常住人口16万人,均属于城镇人口。

  新区人文厚重,秦汉开埠,隋唐繁荣,区内佛教胜地灵泉寺,隋朝开山以来,高僧辈出,声名远播海内外,享有盛名的语言学家李实、贾岛、苏轼、林则徐、郭沫若、赵朴初等古今名人、文坛大师都曾登临于此,挥毫泼墨,赋诗作文。根据遂宁市委、市政府的发展定位,河东新区重点发展文化旅游、商贸会展、健康养老、科创教育、总部经济五大产业和数字经济。现有4A级景区2个,五彩缤纷路在"四川最美街道"评选中被评为"十大最宜商街巷"第一名。城市绿地率达到65%以上,森林覆盖率达55%,观音湖水域面积达14.8平方公里。"海绵城市"建设占遂宁市80%以上。xx年GDP完成18.6亿元,同比增长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6.47亿元,同比增长10.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9.85亿元,增长11.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47亿元,同比增长9.7%,占GDP比重为24.38%;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2.3亿元,同比减少7.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7.66亿元,工业增加值1.09亿元。

  (二)现状及发展历程

  第一个阶段,是从xx年9月新区成立到xx年9月的开发建设启动阶段。刚成立的河东新区几乎是白手起家,只有市政府注入的xx万元作启动资金,当时主要采用由施工企业垫资建工程,待政府出售土地后支付工程欠款,或以土地折价抵付工程款的方式开始启动城市建设,相继建成了涪江东岸防洪堤、东平干道和涪江三桥。

  第二个阶段,是从xx年9月到xx年12月与中铁八局合作,进入以道路为主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阶段。经过多方考察,引进了中铁八局合作整体开发河东新区,由河东新区所属的河东开发投资有限公司与中铁八局成都铁路工程有限公司共同出资2亿元人民币,组建四川成工河东实业有限公司。其中,中铁八局出资1.2亿元,河东新区出土地资产折资8000万元,计划融资9亿元人民币对河东新区实施整体开发建设。在此基础上,中铁八局又以自己的资质和信誉,以及在河东的开发项目与农行四川省分行签定了银企合作协议,获得了银行对该项目4亿元人民币的授信。全面拉开了河东新区以城市道路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到xx年底基本完成了城市交通主次道路建设。

  第三个阶段,是xx年以后,进入以形成城市经济支柱产业为主的全面开发建设阶段。进一步完善了城市功能配套建设,以美化、黑化、亮化为主的环境建设全面实施,房地产开发、文化教育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河东新区人居第一城新城形象得到全面提升。以四川职业技术学院为龙头的西部农村职业教育基地;以灵泉风景区、五彩缤纷路景观带、观音文化园为重点的旅游休闲产业;以光电高科技产业园为平台的电子高科技产业;以河东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浓厚的文化底蕴为依托的房地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三)河东新区建设成就(产城相融,高标建设)

  昔日滩涂成绿洲、荒地变新城,见证着河东新区十七年的成长变迁。

  城市拓展全面提速。行政中心、会展中心、体育中心、观音湖隧道投入使用;观音湖湿地公园、五彩北路城市公园、观音文化园、莲里公园等滨水绿地惊艳呈现,不断创造人水和谐的生态环境;实施全域海绵,让城市在绿水青山中自然生长,生态优美已成为河东的城市标签。

  产业协同全面提升。万达集团、保利集团、金科集团等纷纷抢滩河东,拉动产业河东、现代河东加快成型,以文化旅游、科创教育、健康养老、商贸会展、总部经济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集聚效应初显。

  民生福祉全面改善。构建三级公共服务体系,形成15分钟生活圈;联福家园、紫竹美庭媲美高端商住小区;河东小学、洋渡实验学校等有效满足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需求;成功承办省第十二届运动会;在遂宁荣获"全国文明城市"中贡献"颜值担当、文明担当",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直线攀升。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城市特色不明显,城市规划建设略显滞后。河东新区现在城市风貌特色有待优化,特别是城市的天际线,临山、滨水、门户等重点片区的建筑风貌管控等,都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城市精细化管理程度仍不够,体现在前期设计考虑不够详尽,后期管控未沉下心。二是产业载体不显著、文化旅游产业特色不明显。从产业分布上来看,河东新区产业载体不显著,次区域产业重合性较高,文旅相关产业载体竞争激烈,健康养老、休闲度假、文旅古镇已经成为产业重合集中地带,从城市规划上来看,河东新区从规划细节入手,将观音文化融入整个城市规划设计中,但是基于观音文化的产业差异化竞争策略尚待明确和细化,特别是灵泉寺周边区域,市政规划与产业集聚之间的协调性不强,城市空间的产业活力不够,导致河东新区文旅产业特色不明。三是配套功能不完善、健康养老产业发展受限。河东新区健康养老产业正处于起步阶段,产业规模小、整体水平偏低、产品类型单一,尚未形成集中的产业链条,明显滞后于大众消费需求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四是产业链条不全面、商贸会展产业空间受阻。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目前新区已经拥有旅发大会、绿博会等区域知名会展品牌,但是商贸会展上游产业和下游产业的发展不全面,导致商贸会展产业无法与本地产业形成协同发展的格局,致使产业成长空间有限。五是科技创新产业平台不够。从人才成长环境来看,河东新区具有较大优势,但是协助人才成长平台建设相对滞后,国开区与电子科技大学共建研究院,推进电子科大学研究人员为国开区电子信息产业提供科技支撑,取得很好的人才孵化效果。而我区甲骨文研究院刚刚兴建,产业服务功能尚待彰显,人才孵化功能尚待发挥。六是民生社会保障不足不优。河东新区正处于开发建设的攻坚阶段,公共服务中的民生社会保障事业虽然发展较快,但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产品和公共该服务需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在教育公共产品领域尚未建成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公办与民办、职教和培训协调发展的较为完备的更高水平的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在医疗社会保障领域,公共卫生和预防保健网络尚待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尚待细化。

  二、新区发展思路

  (一)当前发展的重点

  当前要重点突出河东作为城市新中心的核心地位,彰显"绿色河东、美丽新城"的魅力。一是全速推进河东二期建设。全速推进"五路一环一湖"建设进度,五彩缤纷北路景观建设和东湖引水入城建设,全面完成联盟河水系治理,成型东湖及周边景观,全线贯通环湖道路,快速建成任家渡片区城市新区,开工建设钟灵寺、马田、二教寺等安置房。二是精品打造仁里古镇。先行先试城市"双修",重塑仁里特色文化小镇的人文风貌。修复城市公共设施,加快提升古镇老街"两横三纵"风貌,优化小街小巷空间环境,加快建设静音别院等精品大院;修复城市生态环境,加快推进联盟河堤景观提升,统筹推进古镇海绵化改造,改善古镇居民生产生活条件。要加快启动古镇营销,鼓励居民、吸引企业参与古镇产业发展,为古镇特色及产业聚集注入新的活力。三是加快建设科教园区。加快建设A2线、科教园安置房等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要加快推动能源学院和经济技术学院落地建设,再引进1-2所大专院校、科研科创机构落户科创园区,加快河东二小、二幼的建设进度,保障公共教育资源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四是积极构建以健身、养生文化为主题的产业体系。尽快建成养生谷保利花卉公园,加快荣海温泉酒店建设,打造高品质养生旅游地。打造高品质的诗画绿道,承办到水平国际马拉松比赛。

  (二)近期发展计划

  在全速建设二期、科教园及养生谷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加快构建以文化旅游、科创教育、商贸会展、健康养老、总部经济为支撑的现代服务产业体系。一是要优先发展文化旅游业。加快仁里古镇、保利花卉博览园、仁里水乡等旅游项目建设进度,营销"拜观音、游古镇、赏花海、逛万达"的精品游线,加快建成成渝周末休闲度假目的地。二是要加快发展科创教育业。围绕东湖创想东岸,积极承接智能化、大数据的创新创意产业,中关村高科技孵化中心、清华大学启迪创新中心等高科技孵化项目力争签约落地;围绕能源学院,加快构建大学与高职、民办与公立同步发展的教育体系,满足多元化教育需求。三是突破发展健康养老业。支持医养融合发展,开工建设宇帆医疗健康城,做强养生谷健康养老项目,支持一批特色高端的民办医疗、养老机构做大做强,打造辐射全省的医养基地。四是谋划布局总部经济。依托东湖ECBD核心商圈,重点引导银行、保险、证券等企业总部入驻河东,形成总部办公聚集区。五是快速推进省市区重点工程建设项目。今年新区共计省市区重点项目63个,总投资金额560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20亿元,近期要确保二期海绵城市建设、科教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市民中心、二期污水厂、医疗健康城等重大向项目建设如期开工建设。

  (三)发展设想

  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省委十一届三次、四次全会和市委七届六次、七次全会精神,勇担使命责任、积极有效作为,坚持绿色引领、产城共进、开放带动、创新驱动,推动各项工作终端落实见效,高品质打造河东二期,努力构建现代服务业"5+1"产业体系,着力优化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供给,努力实现民生保障从"七有"到"七优",推动城市空间协同一体、现代产业协作共兴,在中心城区极核发展中勇当主力军,加快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打造绿色宜居幸福城市典范。

  "四大主题功能区块":

  行政商务区,重点发展行政办公、商业商贸,实施城市修补、生态修复,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宜居幸福指数。

  养生度假区,重点发展文化旅游、健康养老,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建设仁里古镇、保利花卉博览园、灵泉禅意养生区,打造以养心文化为主题的国际知名特色康养和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科创教育区,重点发展教育培训、科技研发,构建本专科、职业教育、国际学校等多类别、多层次的教育体系,培养高端人才,营造科创优环境。

  乐活水都区,重点发展总部经济、现代金融、科创文创、会议会展产业,建设智慧园区。实施"引水入城、河湖联通",塑造"岛状发展、蓝绿交织"的城市形态,呈现"水城相融、产城一体"的水都盛景。实施交通外联内畅,抢抓高铁发展机遇,全面融入成渝;构建小地块密路网,水陆有效衔接零距换乘的绿色交通体系,三级绿道串联滨水空间、居住空间、公共空间;33座桥梁,一桥一景,一桥一故事,打造最具诗意的桥梁博物馆;塑造"蜀风横溢、旷幽清雅"的西蜀园林,建设中国西部水都、"东方威尼斯"。

  1.找准目标定位。按照全市"成渝发展主轴绿色经济强市"的定位,围绕建设"绿色宜居幸福城、现代产业创新城、观音文化旅游城"的要求,牢牢把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按照"三城四区五产业"的总体定位,坚持"生态为底、绿色发展、规划引领、高点起步",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打造遂宁城市新中心,打造绿色宜居幸福城市典范,力争在2025年新区建成区面积达24平方公里、人口突破23万,为中心城区形成百万人口大城市提供城市空间载体、科教人才支撑、产业协同升级,建成中心城区经济极核的"绿色核中核"。

  2.加快空间拓展。坚持"南北撬动",有序推进空间扩张,建成绿色生态的公园城市。大力实施城市"北进",全面推动河东二期建设,重点推进东湖引水入城、五彩北路城市景观、联盟河水系治理3个PPP项目包,力争3年内城市路网、水系、景观全部建成,全面展现西部水都的水城盛景。大力实施城市"南延",匠心营造仁里古镇,实施城市"双修",重点推进道路海绵改造、房屋修缮复古、景观文化重塑等项目,全面展现特色小镇风貌,同步有序推进科教园、养生谷建设。

  3.加快交通衔接。对接交通规划,启动高铁"无轨站"、水陆交通枢纽规划,参与中心城区轨道交通规划,完善河东交通体系。完善路网建设,对外加快建成遂蓬快捷通道、永兴大道、凤台大桥等重点工程,与市域其他区域快速连接;对内推动五彩北路、东平北路、香林北路、芳洲北路、环湖路等"主骨架"建设,打通中环线与城市主路的道路衔接;启动清汤湖及周边水系、码头建设,完善东湖等内湖水系,贯通河东二期水上游线。

  4.加强产业协作。坚持发挥优势、错位融合,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融合"大文旅"产业,重点依托仁里古镇、保利花卉博览园等精品文旅项目,融入全市全域旅游大环线;融合"大健康"产业,布局基因检测、精准治疗、高端体检、美容抗衰等专科特色医疗,建设专业性的特色康养首选地;融合绿色"新经济",依托科教园、东湖ECBD打造文创中心、科创中心、智慧中心,加快推动金融中心项目落地,为建设金融办公、总部经济聚合力,积极探索数字经济应用,为全市产业发展配套提供创新平台、人才培养。

  三、区域合作开展情况

  市委七届六次、七次全会后,新区认真学习贯彻全会精神和革军书记关于推进"一核三片、四区协同"发展的重要指示要求,坚持把实施"中心城区经济发展极核"战略作为提高区域协调发展水平的重大使命,加快新区城市建设和产业培育步伐,推动城市空间协同一体、现代产业协作共兴,积极为做大做强中心城区贡献力量。

  (一)空间协同取得新进展。严格落实《遂宁市总体规划(xx-2030)》要求,从产业规划和体系搭建上注重与全市总规对接,河东一期16平方公里全面建成,基本完成疏解老城区城市功能的历史使命;全面拉开河东二期22平方公里开发进程,高效推进"五路一环一湖"基础设施建设,为下一步做大中心城区提供空间载体。

  (二)互联互通取得新进展。全力融入市域交通网,全面畅通新区南北向道路"主骨架",中环线河东段13.86公里已率先贯通,遂宁至蓬溪快速通道河东段基本通车,已初步形成"一环三向七线"市域公路交通网(中环线,318线、二桥、观音湖隧道、三桥、凤台大桥、遂蓬快捷通道、仁三路),辖区内有遂宁东、永兴两个高速出口。

  (三)产业协作取得新进展。与周边区域"错位发展",新区不发展工业,专注于培育现代服务业。当前,夯实仁里古镇、河东二期、养生谷等产业平台,建成万达广场、体育中心、保利花卉公园、仁里水乡、中心医院河东院区、嘉慧妇儿医院等产业项目,以文旅为引领,康养、科创、商贸融合配套的产业体系已初步形成;科教园区建设有序推进,建成四川职业技术学院,能源大学可望在年内落地,为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四)环境共治取得新进展。建立了大气监测信息共享、水环境污染共治等合作机制。与船山区实行上下游联动,协调配合抓好联盟河流域水污染治理工作。  十四五规划关于十四五规划的调研材料

  "十四五"规划是我国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按照省市关于"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部署,为提前谋划好汉滨区"十四五"规划编制、重大项目、专项课题研究等工作,因地制宜编制出适合全区高质量发展的五年规划。近日,汉滨区发展和改革局围绕汉滨区"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发展布局等核心内容开展调研。此次调研通过召开部门和镇办座谈会、实地到镇、到村、到项目建设地点的方式进行。

在部门座谈会和镇办的座谈会上,听取了相关各部门及镇办的发展思路和项目谋划工作。该局要求,"十四五"发展规划对汉滨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与作用。全区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十四五"规划编制的重要性,在全面充分摸底查清区情的同时,要学深悟透国家大政方针和政策走向以及受当前疫情影响出台的相关政策,把项目谋划作为重点任务,在大生态、大交通、大产业、大民生以及新兴产业等方面,谋划一批强基础补短板引领发展的优质项目,搭建好高质量发展平台,解决一批经济发展中的瓶紧,为汉滨争取更多的重大项目和工程纳入中省市发展规划大盘子。

同时,调研组还到村到社区,了解基础设施补短板方面的情况,较为详实地掌握了规划编制的第一手材料,为研究编制具有较强针对性、前瞻性的高质量规划奠定了坚实基础。

内容仅供参考

【篇2】结合工作谈十四五规划

十四五民生领域规划八大热点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巩固第一个“一百年”目标和开启第二个“一百年”目标的重要阶段,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许多新形势和新任务,社会保障的改革与发展依然面临不小压力。 “为政之道,民生为本”,改善民生作为党和政府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历来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的重要内容。为此,中智科博总结了“十四五”时期的民生领域的八大热点。

热点一:六稳六保

六稳”指的是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工作。2018年7月,中央首次提出“六稳”,当时,中美贸易摩擦加剧,外部环境发生明显变化,经济运行稳中有变,稳中有忧。中央审时度势,未雨绸缪,旗帜鲜明提出“要做好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工作”,把“六稳”作为实现中国经济稳中求进的基本要求。在“六稳”发力下,我国经济经受住了外部环境变化的冲击,保持了平稳健康发展。

“六保”分别是: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2020年伊始,突如其来的疫情严重冲击我国经济,造成前所未有的影响。一是经济增长不稳。二是经济主体陷入危机。三是金融风险加大。四是内外经济失衡。鉴此,中央及时作出新的安排,在扎实做好“六稳”的基础上,提出了“六保”的新任务,形成了“六稳”加“六保”的工作框架。

热点二:社会保障接轨衔接

目前,我国医保异地结算工作得到持续推进,取得一定成效,但养老、公积金等领域的统筹稍显滞后。随着区域一体化及都市圈战略的推进,有望在社会保障接轨衔接方面迈出更大步伐。如2019年2月国家发改委《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提出加快都市圈范围内的社会保障接轨衔接,包括建设涵盖各类社会保障信息的统一平台,加强异地居住退休人员养老保险信息交换,推动工伤认定政策统一、结果互认,提高住房公积金统筹层次等;长三角地区也提出将进一步做好养老保险待遇资格协助认证、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合作、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等社保互联互通工作。“十四五”时期我国的区域一体化战略将进入高质量发展时期,对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及主要都市圈范围内的地区而言,社保接轨衔接、互联互通将是“十四五”规划不可缺少的内容。

热点三:公共服务和兜底保障

这是五年规划的关注点,也将是“十四五”规划的分析重点,相关目标将会更高,措施将更具体,考核将更严格。

当前我国已基本建成覆盖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各级各类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持续改善,但仍然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质量参差不齐、服务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不适应等问题。根据2018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的指导意见》所设定的目标,到2025年,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理念融入政府治理,标准化手段得到普及应用,系统完善、层次分明、衔接配套、科学适用的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全面建立;到2035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因此,公共服务的标准化、均等化仍将贯穿“十四五”和“十五五”时期,“十四五”时期将主要解决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的问题。

热点四: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完善公共卫生体系 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公共卫生事件。公共卫生事关国家安全和发展,事关社会政治大局稳定,因此,完善公共卫生体系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健全法律法规是推进公共卫生安全的必要前提,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才能保障公共卫生安全。加快公共卫生基本法的研究,优化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完善主动预防型的应急响应体系。

加强公共卫生安全教育。全球范围内公共卫生安全问题频发,带来的风险极大,且极易酿成世界性问题。我们必须在全社会加强公共卫生安全教育,塑造良好的生态观念,形成和谐的生态系统,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尽力维护公共卫生安全,保护人类社会的健康安全。启发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最大限度预防公共卫生问题的发生。

热点五:教育现代化发展

增强文化自信,提高各层次的教育素质,是当前的热点问题。如何立足新时代,推动中学、高校等教育体制改革,减少家庭教育负担?如何提高我国传统文化的产业化,加大开放发展也是“十四五”规划的重点。《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强调“坚持优先发展”,要求进一步完善教育现代化投入支撑体系。

本次疫情期间大规模的在线教育,是对我国近年来大力发展在线教育、教育信息化建设成果的深刻考验。2012年“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从国外引入后,在线教育虽然已形成一定基础,但本次疫情下的大规模在线教育并非常规在线教育,所有课程长期的在线教学、教师的在线教学准备不足,学生家庭网络条件不等,都给在线教育带来了严峻挑战。本次实践引导疫情后进一步有针对性的建设,推动我国教育现代化。

热点六:5G时代智慧养老,建设养老服务圈

养老服务关系千家万户,是重大的民生工程,党的十九大作出了重大决策部署,国家和省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对养老服务规范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据了解,我市老龄化率19.43%,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处于中度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日益突出。做好养老服务工作形势紧迫、任重道远。

抓紧完成城市区养老服务设施网格化布局,实现了县城区域街道全覆盖。力促养老机构发展,给予养老服务项目土地、规划、报批建设、税务减免、资金补贴等方面政策支持。建立完善了社区和居家养老政策框架体系,“十四五”期间完成城市区内15分钟养老服务圈布局。

热点七:职业技能提升

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就业总量压力不减、结构性矛盾凸显……必须把就业摆在更加突出位置”,职业技能提升是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的重要举措。近日中国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2019-2021年)》,明确2019年至2021年将持续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强调地方各级政府要把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作为重要民生工程。2021年作为“十四五”规划的起始年,承担着完成“技能劳动者占就业人员总量的比例达到25%以上,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30%以上”的目标任务,必将要对职业技能提升做出部署,明确技能劳动者占就业人员总量的比例等指标任务,提出增加培训供给、完善培训补贴政策等的具体举措。

热点八:各地区经济转型和结构性矛盾

这是“十四五”规划编制与实施的主线和重点,也是各城市、各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前提。要聚焦这些痛点和焦点问题,高效推进各项经济与民生工作。“十四五”时期,各地区生态建设、产业优化、科技创新、居民就业增收、乡村振兴、基础设施建设和对外开放等有可能是规划的重点。

【篇3】结合工作谈十四五规划

“十四五”期间,我市医改要在分级诊疗、现代医院管理、全民医保、药品供应保障、综合监管等五项制度建设上取得新突破,同时统筹推进相关领域改革,发挥医改的综合效应,健全医疗服务保障系统。

(一)进一步推进落实分级诊疗制度。坚持居民自愿、基层首诊、政策引导、创新机制,以医疗联合体(以下简称医联体)、健康管理联合体(以下简称健联体)建设为载体,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重要手段,推动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就医新秩序。到2025年,分级诊疗模式更加完善,建成有宜城特色的分级诊疗制度,县域内就诊率稳定在90%以上。

(二)建设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面贯彻《襄阳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发展规划(2020-2025年)》,落实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以市直二级医疗机构为龙头,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形成不同层次、多元化的整合型医疗卫生集群。调整医疗资源结构,合理控制公立综合医院数量和规模,公立医院从外延式发展向以提高服务质量和绩效为主的内涵式发展转型,规范社会办医行为;控制中心城区医疗资源适度发展,优先发展城镇新区。坚持中西医并重,实施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工程,建设中医药强市;支持重点中医医院建设,建设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培养一批中医药学术领军人物;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重大疾病治疗和疾病康复中的重要作用;在基层中医药服务体系不健全、能力较弱的地区,将中医医院中医门诊诊疗服务纳入首诊范围。支持建设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级临床重点专科、市级临床重点专科;加强儿童、妇产、精神、重症医学、老年病、康复等薄弱专科建设。加强医疗质量控制,推进同级医疗机构间以及医疗机构与独立检查检验机构间检查检验结果互认。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医学检验、病理诊断、医学影像检查、消毒供应等机构,鼓励公立医院面向区域提供相关服务,实现区域资源共享。建立健全突发急性传染病医疗救治网络,推进构建立体化紧急医学救援网络。

(三)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打造城市15分钟社区卫生服务圈和农村30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以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为重点,强化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医疗服务能力建设。提升乡镇卫生院开展急诊抢救、二级以下常规手术、正常分娩、高危孕产妇初筛、儿科、精神疾病、老年病、中医、康复等医疗服务能力。实施社区卫生服务提升工程。促进先进适宜技术的普及普惠。通过鼓励大医院医师下基层、加强对口支援、实施远程医疗、推动建立医联体等,把大医院的技术传到基层。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四五”行动计划,到2025年,力争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以及90%的村卫生室能提供中医药服务,同时具备相应的医疗康复能力。

(四)深化医共体建设。明确医共体基本标准,全面深化城市医疗集团、县域医疗共同体、跨区域专科联盟、边远贫困地区远程诊疗中多种形式的医共体建设,将医共体构建成为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发展共同体、管理共同体,形成责、权、利明晰的区域协同服务模式。大力推进面向基层、边远地区的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建设,鼓励二级医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远程服务,提升远程医疗服务能力;探索通过医师多点执业、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药物配备、对医共体实行医保总额预付等方式,引导医共体内部形成顺畅的转诊机制,畅通双向转诊绿色通道;以互联网、大数据为支撑,推进大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与专科医生的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医疗资源纵向流动,提高优质医疗资源可及性和医疗服务整体效率。

(五)进一步普及完善医疗智能监管系统“宜医通”及“一站式”结算系统。力争在“十四五”规划期内,全市所有医保定点医院实现“宜医通”这一智能监管系统全覆盖,门诊使用率达60%,住院结算使用率达100%,使患者就医更加方便快捷,消费更加透明。

【篇4】结合工作谈十四五规划

某学校“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

【内容提要】保证规划编制进度。学校“十四五”发规划编制工作大体分五个阶段,各处室要按照进度要求,制订规划编制时间表,明确各阶段的工作重点,保证每个环节按照既定进度完成编制任务。规划编制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做到上下衔接、左右照应,要根据区教育规划进度安排做好规划衔接,做到学校总规划、专项规划与区教育发展规划、区教育专项发展规划紧密衔接。

“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贯彻落实全国、全省和市区教育大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关键阶段,是推进学校跻身省市一流名校的历史机遇期。科学制定并认真实施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对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高品质提升,对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学校,具有十分重要和深远的意义。根据区教育局关于做好“十四五”时期教育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精神,结合我校工作实际,特制订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按照《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省教育现代化2035》精神,以及市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事业发展要求,紧紧围绕打造特色鲜明的高品质示范性学校的战略目标,科学谋划未来五年学校发展蓝图,全面部署学校教育改革发展重点任务,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推进学校高质量提升、高水平发展,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为推进全区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区做出积极贡献。

二、组织机构

(一)成立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由书记、校长任组长。负责领导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和各分项规划的编制工作,统筹谋划学校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思路和举措,及时指导并协调解决规划编制重大问题。

组 长:**(党总支书记)、**(校长)

副组长:**(常务副校长)

组 员:其他校级领导干部、工会主席

(二)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

负责按照领导小组要求开展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编制和各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协调;定期向领导小组报告工作进展情况,落实领导小组议定事项;各部门、各分院高度重视、科学安排,确保《规划》编制工作按时有效推进;立足地方、抢抓机遇,描绘好学校发展的远景蓝图;集思广益、凝聚共识,让《规划》成为一个凝聚共识、鼓舞人心、激励斗志的好纲领。

三、发展现状及面临形势

(一)发展现状

1.学科专业规模逐步扩大。“十三五”期间,我院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办学理念,秉承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宗旨,正确处理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学科专业建设有了很大发展,形成了石油主干学科为特色,以工为主、文理管结合的学科格局,学科门类涵盖工学、理学、管理学和文学。专业由“十三五”初的XX个发展到“十三五”末的XX个,专业规模逐渐扩大。XX个专业中,理工类专业XX个,占XX%;文管类专业XX个,占XX%。

2.学科专业特色更加鲜明。积极推进特色办学的各项改革和探索,构建具有学科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确立了人才培养总目标:即培养 “适应能力强、创新精神强、创业技能强”的特色实用人才。“十三五”期间,学院的传统优势和特色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学院现有1个省级重点培育专业(勘查技术与工程)、2个某某省战略新兴产业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5个校级重点培育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土木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工学学科成为我院专业建设群的主体,反映了我院鲜明的办学特色。

3.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优化。积极探索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特色人才培养体系;挖掘专业资源优势,开发和设置特色课程;大力开展第二课堂特色活动,强化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创新和完善以“工学结合”为重点的“611”(专科专业“411”)人才培养模式。

4.教学条件明显改善。“十三五”期间,全院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4755.76万元,较好地满足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5.教学管理日渐规范。“十三五”期间,学院机构改革,构建院院(部)两级教学管理体制,明确各级管理权限和职责,实施目标管理考核,教学管理更加规范,管理效率得到进一步提高。

6.校企合作教育快速发展。学院积极探索与企业合作订单式培养学生,建立了一批实践教学基地。

7.办学水平显著提升。毕业生的综合素质稳步提升,考研录取率和就业率连续多年居全省同类高校前列,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

(二)面临形势

由于独立学院在办学地位上的独特性,受庞大的、实力雄厚的公办高校和已有丰富发展经验的高职高专的挤压,办学空间有限,加上自身办学资源有限,这些都影响了我院的学科专业建设和发展,主要表现在:

1.学科专业建设整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学科专业建设和发展不平衡,各学科专业在师资队伍、教学条件、社会影响力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有些专业办学特色不够明显,在独立学院转型发展的大环境下,缺乏高水平双师型的专业领头人,办学水平有待提高。

2.师资队伍结构有待优化,教学科研能力有待进一步的提高。一是专职教师数量逐年上升,但是不同专业教师的数量严重不平衡,特别是城市建设学院和机械工程学院缺乏自有教师,部分核心课程仍需外聘教师承担。二是教师学历层次仍需不断提高,“十三五”期间,学院的教师学历层次有了很大提升,之前的本科学历的教师基本都硕士毕业或者正在攻读硕士学位,但是拥有博士学历的教师还是偏少。三是教师职称以中级为主,具有高级职称的学科带头人偏少。四是教师水平参差不齐,部分教师不能很好地完成工作,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能满足教学需求。

3.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一是如何培养应用型人才有待深入研究和探索;二是少数专业人才培养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导致学生就业困难;三是人才培养中如何处理好学生就业针对性与可持续发展两者间的矛盾,需进一步探索;四是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4.人才培养方案与培养应用型人才还有较大差距。我院大部分专业培养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大纲还有比较浓的长江大学色彩,按照“两个适应”、“两个压缩、两个加强”的原则,我院虽然在人才培养方案上进行了改革,但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的改革还不够深入,不能完全满足我院特色人才培养的要求。

5.教学管理有待进一步改进。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的内生动力有待增强。教学管理粗放,管理系统信息反馈和自我调节机制不够健全,管理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对教学过程的质量监控力度不够,教学质量检查落实不到位,内部质量保障、质量控制及质量认证的动力不足。

6.教学硬件设施不足。一是教学办公用房不足;二是图书馆、校园网等公共基础设施条件还有待改善;三是专业实验室数量不够,特别是针对培养特色应用型人才的设备偏少,对实践教学和教师科研均有影响。

四、发展思路与目标

(一)发展思路

“十四五”期间我院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思路为: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协调发展,强化特色;注重内涵,提高质量。

1.依托优势学科专业,提升专业整体水平。以优势学科建设引领特色专业建设,进一步发展和强化专业特色和优势,以特色专业建设支撑特色学院建设;加强基础学科专业和传统专业建设和改造,办出特色,促进学院整体办学水平的稳步提升。

2. 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建立专业设立和退出机制,结合学院办学优势和发展定位,新增若干专业或专业方向;淘汰社会需求不旺、专业办学水平不高的专业。

3.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将“案例教学”、“问题教学”、“启发式”、“讨论式”、 “慕课” 、“微课”等融入整个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教学做一体化,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

4. 建立专业评估机制,有效推动专业建设。建立院内专业建设定期评价制度,促进各分院重视并加强专业建设;主要包括五个内容:一是建设规划,二是师资队伍,三是课程建设,四是实践教学,五是建设成效。改进教学评价和奖励机制,引导教师把教学作为首要任务,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完善用人单位、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与评价的长效机制,促进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二)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加强学科专业建设的力度,打造一批特色专业,力争在省级特色专业建设上有所突破;以石油主干专业为重点,汇聚一支以较高学术水平学科专业责任教授为核心的师资队伍;围绕人才培养和学院特色定位,构建全新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突破实践性教学环节建设瓶颈,满足特色实用人才培养需要;构建校企合作的研究平台,科学研究得到较快发展;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适时调整本科专业,形成特色突出,结构合理,优势明显的学科专业体系,为全面提升学院的综合实力和学院长远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基础。

2.具体目标

(1)学科专业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符合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工、管、理、文等学科协调发展,相互支撑,办学优势特色更加明显,基础学科专业得到长足发展,整体办学水平进一步提升。“十四五”期间,建成2到3个左右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专业,如资源勘查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等专业。建成一批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处及于领先地位专业,如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等专业。

(2)条件更加完善,资源更加丰富。新建1个校内实践教学基地、2个大学生创新平台基地,新增5个校外实习教学基地。新建多媒体教学系统17套左右,使全院多媒体教室数量占教室总数的80%。

(3)教学建设更加扎实,改革成果更加丰硕。完成15门左右精品课程的建设任务,实现更高层次教学改革成果的突破。

(4)评价机制更加完善,管理效率明显提高。完善专业建设管理办法,建立专业准入和退出机制,改革专业建设评价办法,建立校内专业定期评价制度;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教学质量信息快速响应机制,实现教学质量监控全程化和教学管理精细化。

五、具体措施

(一)建立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强化特色专业建设

1.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建立专业设立与退出的动态调整机制和专业建设水平内部评价机制。“十四五”期间拟将生源较少的专业如测控技术与仪器、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等实行隔年招生,个别专业甚至停招。规划建设油气储运工程、工程造价、会计学等专业,并且适时规划建设国民经济新兴领域专业。具体见表1。

2. 协调发展,突出特色,提升整体办学水平。“十四五”期间,抓住国家大力发展互联网+、智能制造等产业的机会,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巩固和扩大相关学科专业的优势地位,寻找新的特色增长点;稳定热门专业办学规模,加大对基础学科专业的建设支持力度,促进多学科专业协调发展,夯实办学基础,促进专业可持续发展。

3.完善专业负责人制度,强化专业建设责任意识。为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提高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培育优势特色专业,从“十四五”开始,实行专业负责人制度。每个本科专业设一名专业负责人,负责起草专业建设规划,组织拟订或修订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等教学文件,具体执行培养方案,组织开展本专业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抓好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开展与其他同类院校的横向交流与合作,努力提高本专业的办学水平,扩大专业的社会影响力。

(二)完善激励与考核机制,狠抓师资队伍建设

1.完善激励和考核机制,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加大青年教师培养与培训工作力度;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和科研工作考核办法,鼓励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上,将教学态度、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作为职称评聘的主要依据。

2.鼓励教师参加企业锻炼,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双师型的教师队伍。每年有计划地选派青年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训,提高青年教师实践能力,将青年教师实训计划及其落实情况作为分院(部)考核的重要内容。

3.加强科学研究,建立2-3个科研平台,培养和引进一批科研骨干。高水平学术论文每年增加15%以上。进一步加强教学研究与科学研究,争取获得1-2项省级教学(科研)成果奖。

4.建立团队合作机制,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按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群和科研方向开展教学团队、科研团队建设。建立促进教师资源合理配置和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有效机制,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结构优良、业务精湛的专业教师队伍。

(三)投入与增效并举,进一步改善教学条件

1.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十四五”期间,学院力争每年投入XX万元支持教学建设和改革,平均每年投入不低于XX万元,用于实验教学仪器设备的购置;每年生均实践教学经费较上一年增加XX%以上,进一步改善教学条件。

2.建立互利合作长效机制,巩固和扩大实践教学基地。按照“长期性、综合性、实效性、互惠性”的原则,依托行业,巩固和扩大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利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培养教师和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共赢。

(四)强化内涵建设,实施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工程

1.强化内涵建设,提高课程建设水平。高标准完成15门左右精品课程的建设任务,如:《大学英语》、《仪器分析》、《C#程序设计语言》、《计算机基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结构力学》、《油藏工程》等。要达到的水平:一是教学队伍建设,要逐步形成一支以主讲教师负责的、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 教学效果好的教师队伍。二是教学内容建设,教学内容要具有先进性、科学性,要根据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及时将科研和教学改革成果固化为教学内容。 三是要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要上网并免费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四是制度建设,要有相应的激励和评价机制,鼓励教师承担精品课程建设,要有新的用人机制保证精品课程建设等。

2.加强特色教材建设,促使教学形成特色。按照“彰显特色、争创一流”的原则,鼓励教师结合我院专业和学生特点,编写有特色的、高水平的专业课程教材。

3.加强信息化建设,拓展教学空间。建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教学资源网建设,整合教学改革成果和优质教学资源,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网上共享。“十四五”期间,学院将投入10万元建设教学资源网,加大多媒体教室的建设力度,使80%的教室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特色人才培养计划

1.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树立多样化培养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扬个性和发展潜力,满足学生发展的多样化需求;以社会需要为导向,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实行通识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使学生既有扎实的基础,又在某一领域具有较为精深系统的知识,提高学生社会适应性和就业针对性;积极推进“特色人才培养计划”,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的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2.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大教学改革研究的经费支持和奖励力度,鼓励教师开展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改革,在特色化人才培养方面,重点资助一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组织力量深入开展改革研究和实践,提升学院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组织开展教师教学竞赛活动,激励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改革研究;对教学业绩特别突出的优秀教师,在职务评聘方面予以政策倾斜。

3.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整合实验教学内容,改革实践教学方法,将分散于各门课程中的实训逐步分离出来,整合成具有综合性和设计性的实训项目,把分散的时间集中起来,提高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充分发挥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的作用,使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六)完善质量监控体系,建立现代化教学管理体系

1.强化教学质量意识,建立全方位、全过程的质量监控体系。树立全面教学质量管理理念,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修订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建立教学质量监督、信息收集与分析、信息反馈、质量改进的循环闭合的质量保证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其对教学质量的监督、保障和促进作用。

2.强化教学目标管理,控制教学关键环节。改进分院(部)教学工作目标管理的检查、评比制度,根据分院(部)教学工作的特点和实际,设计指标体系和确立指标内涵以及改进检查方式,发挥教学促进办的调研、检查、诊断、指导的作用,调动各教学单位办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规范教学常规管理。

【篇5】结合工作谈十四五规划

十四五规划工作总体方案

四五规划工作总体方案“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起步期,也是新时代追赶超越.高质量建设“三市”.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X新征程的关键阶段,编制好全市“四五”规划,具有分重要的意义。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统一规划体系更好发挥国家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的意见中发xx44号和X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的通知X政发XXX号,结合以往五年规划编制工作的经验做法,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____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九大和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牢牢把握追赶超越和“五个扎实”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发为动力,深入实施“六个三”战略部署,全力打造“三个六”重点支撑,培育发展“四个在X”增长新动能,着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着力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推动绿色循环发展,着力提升民生福祉,着力化解风险挑战,着力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X新征程,为到2035年与全国全省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立足市情.放眼全局。跳出X.站位全国,谋划X发展,深刻研判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深入分析国内外经济.科技.金融等领域发展动态与趋势,精准对接近年我市出台的中长期规划,准确把握X面临的机遇.挑战和阶段性特征,学习借鉴发达地市转型发展先进经验,提高规划编制的指导性.引领性。系统谋划.项目支撑。紧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落实好追赶超越和“五个扎实”总要求,聚焦“六个三”战略部署.“三个六”重点支撑.“四个在X”增长新动能,科学系统提出“四五”发展的目标.定位.举措。坚持弥补短板.壮大优势,在产业发展.社会建设.生态环保.改善民生等领域,谋划一批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并积极争取纳入国家和我省规划盘子,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可靠支撑。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厘清政府和市场.政府和社会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在市场能够充分调节的竞争性领域尽量不编或少编制规划。“四五”主要针对事关全市发展全局且存在市场失灵的重要领域编制规划,明确战略意图.重点任务.重大布局和重大政策。纵向衔接.横向联动。纵向上,做好与省上规划的衔接,指导好县区规划编制,确保主题主线上下一致,形成统一规划体系;横向上,要加强工作联动,同步推动发展规划.空间规划.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建立完善重大发展战略和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度。实事求是.合理引导。科学设定规划目标指标,特别是对一些重要指标,要综合考虑.反复测算,既保持“跳起来摘桃子”的压力,又重视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既要提气鼓劲.尽力而为,更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科学合理引导社会预期,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地落实,使规划经得起时间检验。群策群力.集思广益。把广大干部群众期盼和我市发展定位.奋斗目标结合起来,敞开门来做规划,广泛听取各级各部门.专家学者和“两代表一委员”的意见,使规划编制过程成为全市人民凝心聚力.共谋发展的过程。

三.总体安排一发展规划发展规划,即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四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全市发展战略在规划期内的阶段性部署和安排,是编制空间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以及制定有关政策和年度计划的重要依据。纲要由市发展改革委组织起草,具体程序

1.编制准备阶段XX年X月XX年X月。开展全市“四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成立“四五”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和专家委员会,组织开展调研.学习培训等活动。

2.思路研究阶段XX年X月XX年X月。在完成“四五”重大问题研究的基础上,广泛征求并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充分吸收行业主管部门提出的行业发展思路,研究提出“四五”规划基本思路,组织专家论证,报送市政府研究审定。

3.纲要编制阶段XX年X月XX年X月。组织开展“三五”规划纲要及专项规划实施情况评估,形成“三五”规划实施情况评估报告,报送省发展改革委和市政府。组建纲要起草工作专班,

根据市委关于“四五”规划的建议,X月份形成纲要初稿;X月份,在与省上纲要衔接基础上,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组织专家委员会成员进行第三方评估;X月份,按程序报市委.市政府研究审定,并准备提请市人民代表大会审议。

4.审批印发阶段XX年X月XX年X月。纲要草案经市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后,作进一步修改完善,由市政府印发实施。二专项规划专项规划是指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定领域为对象编制的规划,是指导该领域发展改革以及审批.核准.备案重大项目和安排政府投资.引导社会资本投向的重要依据。专项规划是“四五”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市级有关部门组织编制。专项规划实行目录清单管理,重点专项规划由编制部门报市委或市政府印发实施;一般专项规划由编制部门会同市发展改革委冠“经市委同意”或“经市政府同意”字样,联合印发实施;不在目录清单里的专项规划,经市发展改革委备案同意后,由编制部门印发实施国家和省另有规定的除外。具体程序

1.开展研究阶段XX年X月XX年X月,市级各部门

根据本方案,开展规划编制前期研究工作,理清基本思路。

2.规划编制阶段XX年X月XX年X月,市级有关部门编制完成专项规划初稿。

3.衔接印发阶段XX年X月XX年X月,完成专家论证.征求意见等工作,并与省级相关专项规划.全市纲要进行充分衔接后,按程序报批。重点专项规划原则上XX年X月底前全部印发实施,一般专项规划以及经市发展改革委备案后编制的专项规划,原则上XX年X月底前全部印发实施。所有专项规划务必在省级相关专项规划印发后X个月内印发实施。三县级规划县级规划是指县区人民政府行政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县级“四五”规划纲要的编制,要符合全市“四五”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从全局出发,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重点.体现特色,合理确定本地区发展战略和目标。县级规划由县区级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具体由发展改革部门承担,编制时间与全市纲要基本同步,具体程序

1.XX年X月底前,各县区完成“四五”规划纲要草案编制.专家论证.征求意见等工作,并与上级发展改革部门进行衔接。

2.XX年X月底前,将“四五”规划纲要草案报本级党委.政府审定后,提请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由本级人民政府印发实施。经济开发区.X新区.X新区.航空智慧新城“四五”规划纲要由其管委会印发实施。

四.工作要求一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由市长任组长.副市长为副组长.市政府秘书长.分管副秘书长及市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全市“四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各县区.各部门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主要领导亲自研究部署,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二搞好统筹衔接。各县区.各部门要按照下级规划服从上级规划.同级规划相互协调的原则,协调衔接好各类规划。发展规划要发挥战略导向的统领作用,空间规划要为发展规划确定的重大战略任务落地提供空间保障,专项规划要与发展规划相互协调.同步推进。三创新编制方式。探索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坚持开门编规划,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提高规划编制过程的透明度和社会参与度,畅通公众参与渠道,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真知灼见。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大专院校.行业协会等智库作用,把各方论证结果.研究成果作为制定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的重要参考。四规范编制程序。要进一步规范编制程序,对标“时间表”和“路线图”,严格按照既定时间节点.工作流程开展前期研究.文本起草.衔接协调.征求意见.规划论证.审批发布等各个环节工作,努力提高规划编制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水平。五强化工作保障。市“四五”规划编制要成立工作专班,要选配知识结构好.工作能力强的业务骨干,具体承担规划纲要编制任务。各县区.各部门要相应制定规划编制工作实施方案,落实工作专班,组建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工作作风实的规划编制队伍。市级部门规划所需经费应列入本部门预算,各县区规划所需经费由本级财政予以保障。四五规划工作总体方案2021年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四五”规划纲要的编制之年,XX“四五”项规划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迈进新时代.立足新起点.开启新征程的关键五年规划,是谋划今后一个时期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为确保“四五”各规划编制按照既定时间表和路线图有序推进,

根据XXX办公室关于印发XXX“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的要求,XXX组织专班,总结以往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做法和经验,结合本地实际,特此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工作思路编制“四五”规划,必须全面贯彻落实XXX,深入践行XXX坚持“XXXX再深化XXXX着眼“四五”期间巩固提升XXXX成果.全面贯彻XXX理念.加快XXX特征,全面总结分析“三五”XXX经验,全面扩大XXX重大课题,深入开展专题研究,统筹谋划“四五”XXX主要目标.重点任务.重大举措和保障措施,切实提高规划编制的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使其成为X“四五”X工作的行动纲领。

二.主要任务坚持全面谋划与突出重点相结合,全面总结“三五”XXX经验,深入分析研判“四五”XXX面临的时代背景和总体形势,围绕XXXX成果,深化XXX,全面实施XXXX提升XXX重点领域,X形成系列专项课题研究报告。在此基础上,科学合理地提出“四五”XXX目标指标.基本思路和重大举措,形成XXX“四五”规划,增强规划的宏观性和指导性,突出规划的针对性和约束力,确保规划各项目标任务有力度.差别化.可落地.易评估。

三.重点内容设置立足XXX实际和“四五”面临的形势,以重大问题和重大需求为导向,我XX“四五”规划拟从X个方面予以阐述。

四.组织领导加强对规划编制的组织领导,压紧压实责任,现成立“四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单位一把手或者企业法人副组长单位副手或者副总成员单位各部门负责人领导小组下设1个综合协调联络专班.N个专项规划编制专班。

1.综合协调联络专班。负责对接相关部门或上级单位,按照领导小组要求部署,协调各专项规划编制专班开展联络.调研.第三方服务政府采购等相关工作。责任领导单位总负责人专班成员单位各部门负责人联络员办公室人员或规划科相关人员各专项规划编制专班。负责编制XXX专项规划或者某个子规描述清楚该专项规划需要的做的具体内容专班成员具体编制专项规划的人员联络员

五.推进计划

1.研究筹备阶段资料收集(X月X日前)。各专项规划编制专班收集整理中.省市县业务主管部门.上级主管部门及各方面关于“四五”专项规划相关的参考资料。并

根据各自行业特点,科学谋划研究“四五”有关重点项目.重点工作,或者确定规划编制第三方服务合作机构(或结合实际情况从系统二级单位整合力量组建起草人员专班),正式启动专项规划编制工作。

2.编制起草阶段(X月X日前)。各规划编制专班深入开展编制调研.起草.审核把关等工作,如需要购买第三方合作机构服务的,严格落实采购有关程序。

3.征求意见阶段(X月X日前)。

根据各规划进度情况,及时通过官网官微面向部门.专家.社会广泛征求修改意见,整理研究反馈意见.修改完善专项规划。

4.衔接报批阶段(X月X日前)。在充分论证.严谨审核的基础上,正式报送上级单位或主管部门等相关部门审批后正式发布。推进计划也可按照以下形式呈现

1.X月X日前形成规划编制工作方案

2.X月X日前确定规划前期研究课题计划

3.X月X日前规划编制目录

4.X月X日前成立“四五”规划框架起草专班

5.X月X日前形成“四五”规划框架

6.X月X日前起草形成规划初稿

7.X月X日前征求意见会和专家论证会形成规划征求意见稿

8.X月X日前形成规划成果报批后形成最终版。六.“四五”规划编制保障措施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按程序建立规划编制工作机制,对规划编制过程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协调和研究。各相关单位和部门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职,主要领导要主动承担规划编制总牵头人的责任,统筹各方力量,选好配好工作专班,强化经费和后勤保障,着力形成聚力谋发展.齐心编规划的良好工作氛围。

二是组建专家队伍。成立XXX“四五”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对规划研究编制工作提供全领域.全过程.全方位的咨询支持。

三是创新工作方法。坚持开门编制规划,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广泛听取意见建议。综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创新规划编制手段。

四是加强学习,积极参加上级主管部门,行业主管单位等相关单位举办的“四五”规划相关学习,开拓思路.认真领会学习规划编制精神。七.经费保障将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纳入年度工作经费。按资金配套要求足投入,制订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实行建设专项经费专款专用,严格执行建设项目预算,合理有效使用各项建设经费,做到科学预算.专款专用。项目资金预算与决算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接受纪检监察审计部门的监管。四五规划工作总体方案规划是导向,是龙头,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各机关部门.二级学院要高度重视规划编制与管理工作,加强组织领导,要认真履行职责,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仔细研究,精心部署,周密安排,切实做好本部门负责或参与的规划编制工作。“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我校切实推进“双一流”建设成果,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办学内涵,建成全国一流专科大学的重要历史阶段。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九大精神,按照国家及xx省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以及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做好“四五”时期学校各项事业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推进学校内涵发展大力提升服务国家发展能力,特制订如下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党的九大精神为指导,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212035年)xx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12035年)和国家.省“四五”时期教育.文化等方面的改革发展规划为主要依据,紧密结合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凝聚智慧,立足学校实际,着眼学校未来,把握发展方向,理清发展思路,提出发展目标,明确发展重点,破解发展难题。谋划好建设全国一流专科院校的时间表与路线图,完成学校“四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

二.基本原则

1.科学定位,明确目标。科学分析总结学校“三五”时期的发展成果.经验以及学校当前面临的形势,准确把握现有基础和发展潜力,把握发展机遇,找准发展定位,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权威性。明确未来五年发展的奋斗目标.发展思路.发展措施,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使目标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可行性。

2.突出重点,深化改革。着眼于提高学校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抓住关键环节,谋划好破解深层次难题的重大改革举措,集中力量解决学校发展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深化综合改革,创造发展条件,创新发展思路,落实发展措施。使规划真正成为引领学校改革与发展的行动指南。

3.凸显特色,服务区域。继承和弘扬学校办学经验.发展优势.凸显本学校专业特色,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符合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工.文两学科协调发展,相互支撑,办学优势特色更加明显,基础学科专业得到长足发展,整体办学水平进一步提升。

三.发展现状及面临趋势

(一)发展现状

1.专业规模逐步扩大。“三五”期间,我校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能者治教,严谨治学的办学理念,秉承为社会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办学宗旨,正确处理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专业建设有了很大发展,形成了工.文结合的格局。专业由“三五”初的17个发展到“三五”末的19个,专业规模逐渐扩大。19个专业中,工科类专业9个,占

47.4;文科类专业10个,占

52.6。

2.办学特色更加明显。“三五”期间,学校的传统优势和特色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学校现有校级特色专业1个,校级重点建设专业5个,特色(重点建设)专业占学校现有专业数的6,属文科类。主干学科专业紧紧依托财经类行业,已显现较强优势,成为我校专业建设群的主体,反映了我校鲜明的办学特色。

3.教学条件明显改善。“三五”期间,学校共投入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经费140万元左右,全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400万元,实验室建筑面积约3300多平方米,多媒体教室总间数54间.座位数4400多个;实训(实验)室17个;新建校内外实习基地30多个。

4.教学管理严格规范。通过对管理制度的“废.改.立”,学校教学管理制度更加科学.严谨.健全。“三五”期间,学校进一步理顺了校.院(部)两级教学管理体制,明确各级管理权限和职责,教学管理更加规范,管理效率得到进一步提高;构建了科学合理.运行高效的质量保障体系。

5. 办学水平显著提升。毕业生的综合素质稳步提升,升本录取率达100,就业率名列前茅,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

6. 校企合作教育快速发展。(校内.校外)学校积极探索与企业合作订单式培养高职学生。

7. 科研工作步入新轨.教改工作逐见成效。学校14个教改科研项目成功立项,其中,重点项目8个其中市级项目4个,一般项目6个。

(二)面临形势进入21世纪,我国职业教育处于快速发展,xx年以来,职业教育领域解放思想,突出特色,深化校企合作,14年共培养了近9000万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每年培训各类人员

1.5亿人次以上。可以说职业院校毕业生已成为产业大军的主要来源,成为实体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但是,我国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还面临许多新的挑战,一是缺乏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能力较为薄弱;二是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必经之路高等教育持续发展条件不足不稳;三是组建职教集团,整合教育资源扩招后毕业生就业竞争压力较大,对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结构优化及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等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四是打造品牌,发展内涵在人才培养模式.考试招生制度.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等方面,存在许多制约体制机制的障碍。这些都将对专业的建设与发展产生较大影响。面对国际国内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学校专业建设发展与人才培养仍存在一些不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问题。

1.专业建设整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专业建设和发展不平衡,各专业在师资队伍.教学条件.社会影响力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有些专业办学特色不够明显,缺乏高水平双师型的专业领头人,办学水平有待提高。

2.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

一是学校作为高职第二批次招生,如何培养技能型人才有待深入研究和探索;二是少数专业人才培养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导致学生就业困难;三是人才培养中如何处理好学生就业针对性与可持续发展两者间的矛盾,需进一步探索;四是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3教学管理有待进一步改进。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的内生动力有待增强。教学管理粗放,管理系统信息反馈和自我调节机制不够健全,响应迟缓,管理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质量评估行政强制性色彩过重,内部质量保障.质量控制及质量认证的动力不足。

四.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四五”期间,全日制高职生规模稳定在6000人左右,专业总数控制在23-27个左右。专业结构合理,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符合社会需要,基础性学科专业发展稳定,特色专业优势明显。

2.具体目标(1)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明显。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符合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工.文两学科协调发展,相互支撑,办学优势特色更加明显,基础学科专业得到长足发展,整体办学水平进一步提升。“四五”期间,建成1个左右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高职专业,如农村行政与管理专业。建成一批在市内同类院校中处于领先水平的高职专业,如会计.市场营销.建筑工程技术.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国际贸易实务等专业。(2)条件更加完善,资源更加丰富。新建2个校内实践教学基地.3个大学生创新平台基地,新增10个校外实习教学基地,到2025年,使我校的校外实习教学基地总数达到50个左右;建成2个左右融实习教学与就业实训于一体的多功能“产.学.研”合作基地。新建多媒体教学系统15套左右,使学校多媒体教室数量占教室总数的85;建成资源丰富.便捷有效的校级网络教学平台。(3)教学建设更加扎实,改革成果更加丰硕。完成8门左右特色课程的建设任务,实现更高层次教学改革成果的突破。确立校级科研项目20项,市级科研6项。评价机制更加完善,管理效率明显提高。完善专业建设管理办法,建立专业准入和退出机制,改革专业建设评价办法,参照重庆市高职教育新专业合格评估指标体系建立校内专业定期评价制度;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教学质量信息快速响应机制,实现教学质量监控全程化和教学管理精细化。

五.具体措施

(一)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强化特色专业建设

1.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建立专业设立与退出的动态调整机制和专业建设水平内部评价机制。依托学校学科专业优势,“四五”期间新增5-6个适应社会需求的高职专业,撤销或调整少数不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

2. 协调发展,突出特色,提升整体办学水平。“四五”期间,抓住国家大力发展金融.贸易等产业的机会,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巩固和扩大相关专业的优势地位,寻找新的特色增长点;稳定热门专业办学规模,加大对基础学科专业的建设支持力度,促进多学科专业协调发展,夯实办学基础,促进专业可持续发展。如会计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与道德修养.高度社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掌握中小型企业会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备熟练的会计核算.电算操作以及财务管理等综合能力,并具有较强的涉税业务处理等能力,能适应中小型企业对会计人才的特殊需求,能胜任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税务会计核算等岗位工作。熟练各类企事业单位.中介机构和社会团体的会计业务基础上,重点培养中小企业会计专业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3.建立专业负责人制度,强化专业建设责任意识。为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提高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培育优势特色专业,从“四五”开始,实行高职专业负责人制度。每个高职专业设一名专业负责人,负责起草专业建设规划,组织拟订或修订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等教学文件,具体执行培养方案,组织开展本专业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抓好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开展与其他高校同类专业的横向交流与合作,努力提高本专业的办学水平,扩大社会影响。高职专业负责人属校聘业务性工作岗位,围绕高职专业建设任务.以确保和提高专业教学质量为目标开展工作,接受专业隶属学院的领导,由学校负责考核,并享受岗位津贴。

(二)完善激励与考核机制,实施优秀教师与教学团队建设工程

1.完善激励和考核机制,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建立和完善青年教师助教制度,加大青年教师培养与培训工作力度;进一步完善教学业绩考核办法,鼓励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上,将教学态度.教学水平.教学效果作为职称评聘的重要依据;抓好“优秀教师建设工程”和“优秀教师授课工程”。

2.鼓励教师参加企业训练,提高实践能力。从在建特色专业开始试点,每年有计划地选派青年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训,提高青年教师实践能力,将青年教师实训计划及其落实情况将作为特色专业检查验收的必要内容之一。

3.建立团队合作机制,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按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群开展教学团队建设。对受益面大的基础课程,以团队建设为示范,引领教师队伍建设,提高课程教学队伍整体水平;以专业课程群为单位,开展教学团队建设,采取重点引进.稳定骨干和全面培养相结合的办法,建立促进教师资源合理配置和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有效机制,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结构优.业务精的专业教师队伍。

(三)投入与增效并举,进一步改善教学条件

1.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四五”期间,学校力争投入600万元用于支持高职教学建设和改革,其中400万元用于支持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学研究与改革;每年投入不低于120万元,用于实验教学仪器设备的购置;生均实践教学经费较“三五”增加10以上,教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

2.优化资源配置,规范实验室管理。完善实训中心管理制度,建立实训室绩效评估机制,通过整合.重组,优化资源配置,实行教学实训室开放制度,逐步推进实训室向五年制学生开放,促进资源共享,提高实验室使用效率。

3.建立互利合作长效机制,巩固和扩大校内外实习基地。按照“长期性.综合性.实效性.互惠性”的原则,依托行业,以产学研促进办为纽带,巩固和扩大校外实习“产.学.研”合作基地。利用校内实习(训)基地,主动为企业培训员工和开展科技服务,利用校外实践基地,培养教师和学生实践能力,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共赢。

(四)强化内涵建设,实施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工程

1.建立课程建设负责人制,确保课程建设落到实处。为了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与管理,提高教学质量,从“三五”开始,学校在主要公共课.专业主干课程实行课程负责人制度。原则上一门课程设一名课程负责人,主要负责与课程相关的师资队伍.教学内容与教材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课程教学的组织与管理等工作。课程建设负责人由课程开设系的主任选聘,实行任期制,由学院负责年度和任期考核。课程所在系应对课程负责人给予一定的工作量减免或岗位津贴补助。

2.强化课程内涵建设,提高课程建设水平。高标准完成8门左右特色课程的建设任务,如基础会计.财务管理.现代内部审计实务.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与网络营销.国际商务谈判.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建筑力学可编程控制器应用。要达到的水平一是教学队伍建设,要逐步形成一支以主讲教授负责的.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要按一定比例配备辅导教师和实验教师。

二是教学内容建设,教学内容要具有先进性.科学性,要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

三是要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要上网并免费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四是教材建设。

五是实验建设。要大力改革实验教学的形式和内容,鼓励开设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和研究型课程,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

六是机制建设。要有相应的激励和评价机制,鼓励教授承担精品课程建设,要有新的用人机制保证精品课程建设等。并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再建设一批有特色的专业课程,实现基础课程精品化.专业课程特色化的建设目标。加强课程内涵建设,

根据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及时将科研和教学改革成果固化为教学内容,提高课程建设水平。

3.加强特色教材建设,促使专业教学形成特色。加大经费支持力度,按照“突出特色.主编与参编相结合”的原则,鼓励教师结合我校专业特点,编写有特色的.高水平的专业教材。“四五”期间,学校将立项资助9本特色教材出版。

4.加强信息化建设,拓展教学空间。建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教学资源网建设,整合教学改革成果和优质教学资源,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网上共享。“四五”期间,学校将投入70万建设教学资源网,加大多媒体教室的建设力度,使85的教室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

1.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树立多样化培养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扬个性和发展潜力,满足学生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建立多样化专业教育体系,打破原有专业体系的刚性壁垒,让有潜质的学生在高职学习期间有自主选择专业的机会;以社会需要为导向,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实行通识教育基础上的专业(专业方向)教育,使学生既有宽厚的基础,又在某一领域(专业或专业方向)具有较为精深系统的知识,提高学生社会适应性和就业针对性;积极推进“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的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2.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大教学改革研究的经费支持和奖励力度,鼓励教师开展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改革,在创新人才培养.职业化人才培养等方面,重点资助或招标立项一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组织力量深入开展改革研究和实践,提升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组织开展基础课程教师教学竞赛活动,激励基础课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改革研究;对教学业绩特别突出的优秀教师,在职务评聘方面予以政策倾斜。

3.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整合实验教学内容,改革实践教学方法,将分散于各门课程中的实训逐步分离出来,整合成具有综合性和设计性的实训项目,把分散的时间集中起来,提高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充分发挥校内外实习基地的作用,使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4. 开展专业认证与评估,推进工程教育改革。制订专业评估与专业认证计划;参照专业评估体系标准,修订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参与校际和校企工程教育合作,加强学生工程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其它专业也要关注国家和相关部门的专业评估与专业认证,积极参与学校的专业评估工作,并以此为抓手,加强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六)完善质量监控体系,建立现代化教学管理体系

1.强化教学质量意识,建立全方位.全过程的质量监控体系。树立全面教学质量管理理念,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修订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建立教学质量监督.信息收集与分析.信息反馈.质量改进的循环闭合的质量保证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其对教学质量的监督.保障和促进作用。

2.强化教学目标管理,控制教学关键环节。改进系(部)教学工作目标管理的检查.评比制度,

根据系(部)教学工作的特点和实际,设计指标体系和确立指标内涵以及改进检查方式,发挥校.系(部)两级教学督导专家的调研.检查.诊断.指导的作用,调动各教学单位办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规范教学常规管理。

相关热词搜索: 通用 规划 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