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工作汇报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 自然、社会和谐发展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 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指的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相处、 良性循环、全面发展,即传统理论讲的“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是 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
生态文明示范区旨在通过建设形成符合主体功 能定位的开发格局, 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 节能减排和碳强度 指标下降,资源产出率、单位建设用地生产总值、万元工业增加值用 水量、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城镇(乡)生活污水处理率、生活 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等处于前列,城镇供水水源地全面达标,森林、草 原、湖泊、湿地等面积逐步增加、质量逐步提高,水土流失和沙化、 荒漠化、石漠化土地面积明显减少,耕地质量稳步提高,物种得到有 效保护, 覆盖全社会的生态文化体系基本建立, 绿色生活方式普遍推 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得到有 效落实,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生 态文明建设典型模式。
一、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 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 度。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的重要举措和有效载体,符合市委、市政府功能区划分对 XX 的主体 功能定位和县域实际, 生态建设关系人民福祉, 体现了广大群众的根 本利益,核心是可持续发展,强调以生态经济为核心的生态产业、生 态人居、生态文化的综合发展, 因此有利于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发展方 式,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实行生态涵养 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既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载体和平台, 是实 现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二、我县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的优势
(一)政策优势 近年来,县委、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 先后提出了“生态为本, 特色为魂”等发展理念, 加大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
成功创建 市级文明城市、市级山水园林城市、市级卫生县城等,积极推进生态 细胞建设, 目前启动新一轮“五城联创”工作, 为生态文明示范区建 设奠定了基础。(二)生态优势 我县境内生态环境多样,生物资源富集。森林覆盖率居全市第一,物 种资源丰富,是中国生物多样性关键区域——秦巴山地的重要组成部 分,适宜多种植物和农产品生长。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和生态环境质量 指数持续保持全市领先。
优良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为生态文 明示范区建设奠定了良好的生态基础。(三)气候优势
XX地处我国南北气候分界线上,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日照充足, 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常年平均气温 13.8 C。境内山多 而高,导致境内小气候丰富, 加上森林茂盛,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高, 素有“天然氧吧”之美誉, 被评为“中国生态气候明珠”, 是理想的 疗养、休闲避暑度假胜地。(四)资源优势 县内富硒富锌、绿色无公害有机农产品众多,地道中药材、猕猴桃、 老腊肉、蜂蜜等,是上乘的保健养生食品。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拥有 大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安坝高山牧场、九重山国家森林公园、XX亢谷和其他山水湖泊、珍稀物种资源以及红色文化资源(XXXX是 全市唯一成建制建立了各级苏维埃政权的县) ,为发展旅游提供了良 好的基础条件。三、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面临的挑战
(一)天然林质量较差 我县森林覆盖率局全市第一, 大部分是天然次生林, 自然植被因长期 受到破坏,原始森林不多, 多以乔木和灌木为主,同时仍然存在乱砍 乱伐的现象,短时间内天然林的质量无法提高。(二)农村环境方面 农村面源污染日益加重, 居民由高山搬往河谷地带, 由于地理条件限 制,住房多是沿河而建,污水直排、垃圾直接倾倒入河道,以及畜禽 养殖带来的污染等现象普遍存在。(三)生态环境方面 由于部分区域大规模采矿、小型水电站建设、河道不规范采砂、地质 灾害频发对植被,生态环境等带来不可逆的破坏。(四)产业结构方面
产业结构不合理,“一锰独大”的发展格局未能改变,高能耗、高污 染企业仍然较多,节能减排的压力大。(五)经济发展和投入方面 财政收入总量小,整体经济运行质量不高,生态保护资金投入不足; 生态农业基础有待于进一步稳定; 工业抵御风险能力有待提高; 社会 事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等将制约着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六)生态意识方面 社会生态文明意识有待提高。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追求高 质量的生活方式与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矛盾。
如 简朴节约的适度消费与人们享乐消费观念的矛盾; 企业对经济效益的 盲目追求等; 群众长期以来形成的生活生产方式有待改变。
如盲目饲 喂、不讲科学喷洒农药、随便倾倒生活垃圾、大量使用塑料制品等等。四、实施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发展战略的思考和建议
(一)完善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建立生态保护政策体系 高起点、高标准、 高视野规划好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总体框架,明 确指导思想、基本要求、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建设重点。合理规划 产业布局、城市功能区划分、场镇建设、移民新村建设等,将生态文 明纳入政府决策、 规划、建设、管理各环节,即把生态文明融入经济、 政治、社会、文化建设各领域,将规划的实施纳入规范化和法制化轨 道,切实维护规划的权威性。紧扣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这个主线,创 新国家自然保护区、 国家森林公园及景区建设与管理, 充分保护生物 多样性、基因库与发挥绿色价值。
完善生态环境安全的预测预警系统, 建立系统完善的生态制度体系, 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 损害赔 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规划和制 度引领和规范生态文明建设。(二)加大生态保护投入,改善基础设施 加大对生态治理、天然林保护培育、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城乡环境综 合整治、农村环境连片治理的投入。突出抓好重点生态区域,包括自 然保护区、 森林公园等的生态环境建设, 增强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 资源保障能力和环境支撑力。
加强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加强对循环经济、清洁生产、节能减排等项目的财政扶持,加大对生 态环保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 落实好国家有关改善生态环境、 加强资 源节约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
积极拓展生态文明建设的融资渠道, 引 导金融机构增加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信贷投入。
切实加大工业污染防治 力度,控制农业农村面源污染,不断提高城乡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严格保护重点生态功能区,划定生态红线, 将自然资源进行统一确权登记。
严格耕地保护, 强化土地资源的整体 控制和联合作用,推进土地资源集约节约利用,禁止对高能耗、高污 染、落后产能项目和不符合产业政策的项目供地。
坚持完善资源管理 机制,严厉打击乱砍滥伐、 乱采乱挖行为。加强水资源综合利用及管 理。(三)建立生态文明宣传和教育机制,培育生态文化 把生态文明宣传教育作为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工作来抓, 促进全民素质 的提高,建立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工作机制,以宣传、教育、文化、环 保部门等为主体,各行各业共同参与,加大对机关干部、学生、群众 的教育,通过正反案例,不同方式的宣传让生态文明深入人心,在各 个行业、各个领域贯彻体现生态文明理念,建立健全“全员、全面、 全程”保护与建设机制,构建“党委领导、政府支持、行业互动、全 民参与”的城乡共建体系,营造全社会支持和共同参与创建的氛围, 引导自觉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生态经济 坚定不移地推进“生态为本、 特色为魂”的发展战略, 加快经济结构 调整,大力发展高技术、高效益、低消耗、低排放的生态农业、特色 产业、旅游业、现代物流、休闲养生、服务业等生态经济,形成标准 化、规范化、规模化旅农林产业链。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淘汰落后产 能,引导企业推行循环经济、发展清洁生产,促进资源、能源、废弃 物循环利用,发展绿色锰钡工业等,围绕生态做文章,把生态优势转 化为经济优势,推动县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五)开展生态细胞创建,发挥示范作用 以新一轮“五城联创”为载体, 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 推广清洁能 源,通过开展生态细胞创建,起到以点带面,示范引领作用,提升城 市绿色内涵。延续生态历史文脉,建立保护机制,落实保护规划和保 护名录,加强历史古镇、寺庙、村落、特色民居的保护,建立完备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
有效地保护巴山背二哥、 薅草锣鼓和钱棍 舞等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 展现特有的精神风貌和文化内涵, 塑造生 态文化品牌。(六)加强监督管理,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根据主体功能区定位, 探索设立不同的考核目标, 把生态文明建设内 容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制定和实施体现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评价 体系、考核机制和激励办法。
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纳入干部政绩考核的 重要内容, 建立并严格落实干部任期生态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推动 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完善统计监测体系, 逐步建立覆盖 工业、农业、服务业以及建筑、交通、公共机构在内的全社会能耗统 计制度,实现对全县重点企业的能耗和污染物排放、城市照明能耗、 公共建筑的能耗、 城市环境等数据进行在线采集和实时监测。
建立减 排监管长效机制,切实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
相关热词搜索: 示范区 工作汇报 生态 建设 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