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4市人才工作总结: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市战略,让我市成为各类人才大有可为热土【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
今年以来,我市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市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全市人才事业发展不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一、坚持党管人才,构建人才工作“大格局”
市委始终把人才工作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升格”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市委主要领导亲自担任组长,成员单位充实到31家。印发《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人才工作职责》,进一步明确各方面人才工作责任,引导做好人才宏观管理、政策制定、服务保障等工作。市委组织部切实履行牵头抓总职能,各成员单位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立足本行业领域大兴调查研究,梳理制约各领域人才发展的具体问题,制定实施针对性举措,确保各项措施立得住、行得通。
(一)坚持实干争效,用好考核“指挥棒”。市连续8年组织开展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客观评价人才工作实效,并将结果纳入市政府对各地各部门绩效考评体系,有效落实“一把手”抓“第一资源”责任。各地各部门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密切配合,不断凝聚齐抓共管的人才工作强大合力。
(二)坚持“财为才用”,保障人才优先发展。起设立市级人才专项资金,资金投入稳步增长,充分支持重点领域人才和团队,有力保障各项政策待遇落实。同时,注重完善多元化人才投入机制,引导社会资本、金融机构支持人才创新创业。
(三)抓好人才统战工作,将人心凝聚在党旗下。建立健全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专家制度,各级领导带头当人才的“服务员”,密切交流联系,及时解决问题。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分层分类开展教育培训、国情研修、休假疗养等活动,加强政治引领、精神激励,引导广大人才深怀爱国之心,砥砺报国之志。
二、树牢“大人才观”,全方位推进人才队伍建设
实现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质量人才队伍的支撑。我市立足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牢固树立“大人才观”,把建设战略人才力量作为重中之重,坚持高端引领和整体推进相结合,大力培养造就各行各业优秀人才。
(一)建设富有我市特色的人才集聚平台。支持各地加快建设高水平人才平台,建立市县协同联动机制,着力打造人才融合发展先行区、海内外创新创业人才集聚区、数字经济人才创新发展试验区。发挥区域联动辐射作用,引导各地因地制宜打造特色人才平台,构建富有我市特色的人才发展“雁阵格局”。
(二)引育并重集聚科创人才。以重点人才计划(项目)为牵引,针对人才发展不同阶段给予接续支持,构建梯次化的人才培养引进体系。实施特级后备人才项目,聚焦我市一流科学家不足问题,着力自主培养院士等特级人才;
实施市引才“百人计划”,聚焦创新链、产业链需要精准引才,近千名入选者中90%以上属于我市科技、产业急需紧缺领域人才;
实施产业领军团队项目,聚焦培育“单项冠军”“专精特新”企业,支持高水平人才团队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和产业化。目前,市级层面支持的人才已突破2万人。
(三)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市级人才计划设置“雏鹰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项目,每年遴选支持一批40周岁以下、有潜力入选国家级项目的青年人才。聚焦培育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力量,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博士后工作的七条措施》,启动优秀博士后支持专项。持续拓宽选育视野,面向重点高校选拔超过1500名优秀博士、硕士毕业生,到我市基层一线和企业、高校、医院、规划建设单位等工作。印发《关于加强高水平青年工程师队伍建设的若干措施》《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青年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出台工科类青年专业人才支持办法,持续完善科教协同育人机制,努力培养引进更多高水平工程师和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在抓好战略人才力量建设的同时,各地各部门发挥优势、汇聚合力,稳步推进教育、宣传文化、卫生健康、乡村振兴等各领域人才队伍建设,全市高水平青年人才队伍总量持续扩大,结构日益完善,人才发光发热的舞台更加宽广,成长发展的路径更加通畅。
三、激发人才活力,深入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用好改革深化改革“关键一招”,突出问题导向,坚持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以钉钉子精神推动一系列改革举措落地落实。
(一)围绕深化人才评价改革,坚持“破四唯”和“立新标”并举,建立健全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印发实施《我市高层次人才认定和支持办法(试行)》,将市级高层次人才划分为特级、A类、B类、C类四个层次,设置具体资格条件,人才只需符合其中任意一项就可申请认定为相应层次高层次人才,享受安家补助以及住房保障、子女就学、医疗保健等13项工作和生活待遇。在认定过程中,坚持不问“出身”、以用为本,授予用人单位人才评价自主权,按实绩多少、贡献大小评人才、论英雄,将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发明专利、标准制定以及所创造的经济社会效益等一并纳入评价体系。截至目前,共认定和支持市级高层次人才11920人。
(二)做优重大科创载体,激发人才活力。聚焦光电信息、能源材料、化学工程等领域,高标准布局建设7家市创新实验室,试点开展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印发《关于支持我市创新实验室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措施》,推出设立编制池、自主确定用编条件等有含金量的举措。支持市创新实验室实行更加灵活的用人机制,通过固定与流动结合、专职与兼聘结合、长期与短期结合的方式,汇聚科研人才近1900名。
(三)秉承“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持续深化柔性引才用才。选派干部赴国内十余所知名高校科研管理部门挂职,建立人才科技产业项目对接机制,有效汇聚高校人才智力资源。支持市政府驻北京、上海等办事机构建设人才工作站,进一步推动引才用才端口前移。着眼人才资源优化配置,深化科技服务团选派、科技特派员选认,常态化开展“院士专家八闽行”、“师带徒”引凤计划等活动,加大教育、医疗人才对口帮扶,建立更加务实紧密的人才区域协作机制,引导人才在基层一线和艰苦地区建功立业。
四、优化人才环境,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浓厚氛围
始终聚焦人才需求,用心用情做好全方位、全过程优质服务,持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让人才既有用武之地、又无后顾之忧。
(一)强化顶层设计。市级层面制定出台关于加强人才服务工作的八条措施,设立市级高层次人才服务专窗和市级“一站式”窗口,全市累计建设“人才驿站”857家。按照“市县单位三级协调,分级分类分办”原则,各级各部门建立重点人才服务“网格化”协同机制,开辟绿色通道,优化办理流程,构建人才服务闭环。
(二)改善人才环境。直面问题、精准发力、久久为功,探索构建全市人才发展指数指标体系,通过定量方式评估人才发展环境,深入分析各地优势、短板及动态变化,为优化人才环境提供指引。面向重点用人单位、市县高层次人才开展人才工作公众评议,将结果纳入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剖析短板弱项,督促各地各部门做好优化提升。
(三)满足人才所思所盼。精准施策、靶向发力,着力打通人才服务“最后一公里”。完善人才服务配套设施,组建人才一体化服务中心,实行办事无忧、教育无忧、安居无忧等八条人才服务措施,探索人才政策“免申即享”服务,拿出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最大诚意,实打实解决人才诉求、心贴心回应人才关切。
相关热词搜索: 人才 大有可为 热土 市人才工作总结: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市战略 让我市成为各类人才大有可为热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