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党课: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百年意识形态建设基本经验,牢牢把握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着力点

时间:2024-09-22 18:50:0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党课: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百年意识形态建设基本经验,牢牢把握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着力点,供大家参考。

党课: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百年意识形态建设基本经验,牢牢把握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着力点

同志们:

党的二十大报告站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报告将意识形态置于“立心立魂”的高度,有其历史必然性与客观现实性。从历史维度考察,中国共产党坚持以意识形态立党、以意识形态看家,从创建伊始就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党的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将“宣传”同“工人组织”“工人学校”“对现有政党的态度”等内容共同列出并提出明确要求,体现了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高度重视。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党更是将做好意识形态工作视为政党长盛不衰和国家治理高效的关键环节。从现实条件审视,实现现代化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亦是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梦想,意识形态之于现代化建设发挥着举旗定向、固本培元的功效。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高度关切意识形态建设,从意识形态理论遵循、制度体系、领导力量、生成环境、风险防控等方面精准施策、靶向发力,推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的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可知、可见、可感,从振奋民族精神到凝聚民族力量,从净化国内思想生态到应对国外思想渗透,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全方位发力。

一、理论创新:意识形态理论遵循实现飞跃

中国式现代化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内在的本质性关联。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实践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内涵,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把脉、指引中国式现代化的前进方向。马克思主义作为“整个人类精神的精华”,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根”和“魂”,其蕴含的基本原理是党和国家意识形态事业蓬勃发展的根本。新时代,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指引现代化实践,在“两个结合”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实现了新的飞跃。

(一)时代课题得到回应。在唯物史观视域下,意识形态隶属于社会意识范畴,它是社会存在的“派生物”和现实生活的“倒影”,自身没有绝对的独立性,伴随社会存在的变更或快或慢地发生变革。马克思主义作为党和国家意识形态的“理论内核”,遵循上述原则随时代发展、顺潮流而动,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特质。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的现代化探索实践同意识形态理论创新同向而行,表现为党在回答和解决时代课题中不断推进意识形态理论的创新发展。毛泽东思想在回答和解决“进行什么样的革命、怎样进行革命”的时代课题中创立,邓小平理论在回答和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时代课题中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回答和解决“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时代课题中创立,科学发展观在回答和解决“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时代课题中创立。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外环境深刻变化,各种风险挑战接踵而至,变革性的时代背景需要用党的创新理论来化解新矛盾、指引新征程。正是基于这一时代背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应运而生。这一新思想依据新的时代条件和要求,重点回答和解决“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新时代的伟大理论创造和伟大实践探索都是围绕回答和解决这三大时代课题展开的。在对时代课题的认识和回应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明确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路径,制定了以自我革命精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治党方略,为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厘清了思路,指明了方向。

(二)理论内涵获得拓展。创新理论对时代课题的回应必然伴随理论内涵的拓展。理论内涵的拓展能够使理论于时代变迁中保持强大的现实解释力和理论说服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实践导向,正确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新思想既坚持了老祖宗,又讲了很多新话,并非某一方面或某一观点的创新,而是多点位、多维度、多领域的原创性突破,是从内容到形式的整体性跃升,是新时代党和国家意识形态的最大增量,在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谱系中占据重要地位。这一新思想内涵丰富,集中体现为“十个明确”的主要内容、“十四个坚持”的基本方略、“十三个方面”的伟大成就。在此基础上,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概括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六个必须坚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立场观点方法的高度把握住了新思想一脉相承的灵魂与原则。其中,“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是新思想的根本政治立场,“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胸怀天下”是新思想的世界观诠释,“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是新思想的方法论总结。这些原创性理论贡献,不仅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同时为新时代党和国家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新的思想元素。

(三)理论体系更趋完备。“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彻底的理论必然是系统完整、逻辑严密、内在统一的科学理论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整体推进,使新思想在新的实践基础上不断丰富完善,逐渐发展成为涵盖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的完备理论体系。这一新思想从科学回答“一个时代课题”到科学回答“三个时代课题”,从“八个明确”到“十个明确”,再到党的二十大报告概括提出“六个必须坚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呈现主题目标明确、内容相互贯通、逻辑层次鲜明的整体性概貌。例如,从纵向视角审视“十个明确”,第一个明确聚焦党的领导,最后一个明确聚焦全面从严治党,从党的领导开头,到党的建设收尾,形成了一条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的思想脉络。从横向对比视角审视“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六个必须坚持”。“十个明确”强调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十四个坚持”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六个必须坚持”将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放在首位。可以看出,坚定的人民立场贯穿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这表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素之间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彼此呼应、紧密联系,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一完备的思想理论体系为党和国家意识形态理论的创新发展铺就了理论前提,为党和国家意识形态事业开创新局面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制度完善:意识形态制度体系臻于定型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制度在意识形态建设过程中的独特优势既是顺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的应有之义,亦是提高意识形态建设水平、保持意识形态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的必然之径。新时代,党不仅从价值规范层面,同时也从制度构建层面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建设工作,先后确立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和包括“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度、问责与监督制度、学习制度、规范制度”等在内的配套制度,形成了“价值规范”与“制度约束”两条路线并驾齐驱的意识形态建设模式。从此,我国意识形态建设迈入了制度化、法治化、规范化建设的新阶段,呈现以根本制度为统领,以专项法律法规为支撑,国家法律与党内法规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新格局。

(一)确立意识形态领域根本制度。以制度管人、以制度管事,是确保党和国家各项事业长远发展的内在要求。其中,意识形态根本制度是在意识形态制度体系中“起顶层决定性、全域覆盖性、全局指导性作用的制度”。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正式将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确立为根本制度。这一根本制度的确立,强化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强制性和约束力,维护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稳定性和长期性,推动我国意识形态建设跃迁至根本制度层面,在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一是使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坚持由价值规范上升为刚性约束,筑牢了人们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二是明确规定了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解决了意识形态工作似乎重要但没有落实、似乎明确但没有落地的问题,从实践上避免了主体践行过程中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三是使我国意识形态制度化建设有了“主心骨”,为我国意识形态领域配套制度的创设提供了参照标准、敲定了构建方向,引领党和国家意识形态开始以制度形式呈现。

(二)构建意识形态领域制度体系。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仅需要根本制度引领方向,也需要配套制度指导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充分发挥政治智慧,确立意识形态领域根本制度,构建起包括意识形态工作学习制度、责任制度及问责与监督制度在内的带有“四梁八柱”性质的意识形态领域制度体系,为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一是意识形态工作学习制度是基础。党员干部是主流意识形态的有力传播者、弘扬者和践行者。加强党员干部的理论学习力度,是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完善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等各层级学习制度”,先后印发《中国共产党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规则》、《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等一系列加强党员干部理论学习的制度法规,明确规定了党员干部理论学习的性质定位原则、内容形式要求及组织管理考核,促进了党员干部理论学习的常态化、制度化。二是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度是保障。在意识形态工作中增强主体责任意识、强化主体责任担当是确保党和国家意识形态事业有效推进的关键环节,“因为主体责任是否履行好,直接决定着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运行质量”。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先后制定印发《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和《党委(党组)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两部党内法规,清晰界定了各级党委(党组)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田”,扎牢了各级党委(党组)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制度笼子,为化解各级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中存在的“三不”难题(即职责不清、范围不明、效率不高)提供了制度武器,使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步入了权责清晰、职责分明的健康发展新轨道。三是意识形态工作问责与监督制度是底线。制度贵在执行、重在落实。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先后印发《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等党内法规,将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是否落实到位纳入党内巡视工作、监督工作和问责工作中,明确规定党员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的举止言行,对触碰意识形态“底线”“红线”“高压线”的党员干部严肃追责,使各级党委(党组)和党员干部在制度约束下绷紧了意识形态工作之弦,大大提高了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水平与效率。

三、引领强化:意识形态领导力量全面加强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是党和国家各项事业行稳致远的根本保证。新时代,党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将意识形态工作置于治国理政、安邦定国的高度,着力增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视程度、主动制定意识形态建设任务、扎实提升意识形态工作能力,使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力得到全面加强。

(一)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定位更加明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自觉”和突出优势,是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的现实诉求。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其一生的研究和战斗中都非常重视意识形态工作。马克思认为,“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将意识形态的兴衰上升到关乎时代覆灭的高度。恩格斯指出,意识形态“能够对它的环境,甚至对产生它的原因发生反作用”。列宁从掌握领导权的角度提出,“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任何轻视和任何脱离,都意味着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加强”。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百年奋斗历程中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从靠“枪杆子”和“笔杆子”两把杆子干革命,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意识形态工作始终是党治国理政的大事、要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的重要论断,这是党在历史上首次以“极端重要”定位意识形态工作,是对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经验的总结凝练,亦是党面对新时代意识形态领域复杂形势作出的积极回应。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更是用“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来表达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意识形态工作“极端重要”论断和“立心立魂”论断的提出,使各单位、部门在思想认识层面廓清了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地位的模糊认识,开始将更多时间与精力投入到意识形态工作中。

(二)党的意识形态建设任务更加精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脉络与走向,系统阐述了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任务、使命任务和战略任务,更新了党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领导理念,使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更具时代性、更富针对性、更有引领力。一是提出了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任务,即“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回答了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要干什么的问题。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确保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有效运行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性质不变的现实要求。与此同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巩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思想基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必然选择。“两个巩固”相互支撑、辩证统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是确保航向的方向性巩固,巩固共同思想基础是凝聚共识的目标性巩固,前者是后者的现实前提,后者是前者的目标追求,这一根本任务的提出明确了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目标指向。二是赋予了意识形态工作新的使命任务,即“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回答了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如何干的问题。这一使命任务内涵丰富、思想深邃,既立足当下、又谋划未来,既立足国内、又放眼国外。举旗帜旨在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聚民心旨在凝聚民众思想共识、汇聚民众磅礴伟力,育新人旨在确保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延续性,兴文化旨在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展形象旨在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这五个方面彼此相融、互为一体,指明了新形势下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着力点。三是明确了意识形态工作的战略任务,即“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问题。这一战略任务的提出具有双重意义:一是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总体向好,但世界进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风险挑战日益增多,必须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以应对复杂变局、化解重大风险。二是新时代的中国迈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这是社会主义各领域、全方位的整体性提升阶段,必须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以凝聚社会共识、集聚人民力量。

(三)党的意识形态工作能力显著提升。意识形态作为观念上层建筑,其建设主体是人,接受对象是人,关键也在人。正如马克思所说,“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要扭转意识形态领域的被动局面,单靠理论清醒和政治坚定尚无法实现,还要求意识形态工作主体即党员干部要有过硬的意识形态工作能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敏锐的政治眼光紧抓党员干部的意识形态工作能力建设,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意识形态“思想辨别力、理论创新力、共识凝聚力和话语支配力”,为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的实现提供了人才支撑。一是党员干部意识形态思想辨别力显著提升。意识形态思想辨别力是对意识形态领域各种思想观念、社会思潮、观点言论进行快速鉴别的能力,是最为重要的意识形态工作能力。新时代,党从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力度和强化问题意识、突出问题导向两个方面来提升党员干部的思想辨别力。一方面,明确要求党员干部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在原著、原文、原理的学习和体悟中把握好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意识形态工作,使党员干部在意识形态工作中获得了科学理论指导、掌握了正确运行方式;
另一方面,对党员干部开展经常性的政治“体检”,在政治“体检”中不断坚定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提高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增强党员干部的政治免疫力。二是党员干部意识形态理论创新力显著提升。意识形态理论创新力是指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指导,并结合新的实际创造性地提出新的理论的能力,这是意识形态工作能力提升的动力源泉。坚持意识形态理论创新也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始终保持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的核心秘诀。新时代,党在意识形态领域提出诸多原创性理论,如“两个巩固”“三个事关”“四个自信”“四个意识”“两个结合”“两个确立”等,这些原创性理论为新时代党和国家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三是党员干部意识形态共识凝聚力显著提升。意识形态共识凝聚力是通过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推动自身意识形态获得人民高度信仰和自觉践行的能力,是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的核心。马克思恩格斯曾对民众思想认同与利益维护之间的关系进行形象阐述,认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新时代,党深刻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思想认同与利益维护关系的相关论述,探寻到提升意识形态凝聚力的核心秘诀,即共识凝聚离不开利益维护。在实际工作中,党将这一核心秘诀付诸实践,始终站稳人民立场,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要求每一名党员都要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使人民群众在党员的崇高信仰和高尚品行影响下自觉认同并践行党的意识形态。四是党员干部意识形态话语支配力显著提升。意识形态话语支配力是指能否运用通俗易懂、言简意赅的词句来陈述自身价值观念的能力,是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的关键。新时代,党注重创新意识形态表达方式,主动运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话语进行意识形态内容表达,大大提高了党的意识形态话语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就是典型的意识形态话语创新,是十分接地气并为人民所理解和接受的话语表达,打通了政治话语与通俗话语的阻隔。此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等通俗化、大众化的表达均是党员干部意识形态表达力提升的彰显。

四、文化繁荣:意识形态生成环境愈益优化

意识形态生成环境在意识形态建设过程中发挥着构造与浸润作用,意识形态生成环境健康与否直接影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成效。新时代,党不断提升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建设水平,积极探源中华文明,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厚植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为党和国家意识形态的生成发展塑造了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环境。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其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是滋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文化源泉。新时代,党注重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繁荣发展的养分,“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一方面,在马克思主义辩证否定观指导下,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优劣甄别,取中华传统文化之精华、弃中华传统文化之糟粕,对其中的优秀成分进行创造性转化;
另一方面,在马克思主义辩证发展观指导下,结合新时代的发展变化推动“旧文化”创新性发展成为“新文化”。比如,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对传统文化中民为邦本、君舟民水、民贵君轻等传统理念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自我革命精神是对传统文化中反省自躬、革故鼎新、居安思危等传统理念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传统文化中天下为公、命运与共理念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此外,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两个结合”的重大命题,并对“两个结合”的必要性、可能性及重大意义进行了系统阐释。这一独创性思想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一个结合”拓展为“两个结合”,将历经数千年实践升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列为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的重要对象,不仅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文化空间。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新时代,党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使其逐渐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比如,党借助重大纪念活动、民族传统节日等契机,将主流价值观念嵌入多样化纪念活动中,先后开展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纪念活动,使全社会正能量更加充盈、主旋律更为激昂。此外,党梳理总结中国共产党人在百年奋斗历程中积淀形成的一系列伟大精神,提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这一原创性概念。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是由一个个一脉相承、交融互通的具体精神构筑而成的精神链条,集中彰显了党的坚定信念、根本宗旨和优良作风,为党和人民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巨大精神鼓舞。在党和国家的广泛弘扬和倾力宣传下,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开始在形塑社会行为、引领社会风气、教化社会成员等方面持续发力,全党全国人民的精气神愈发振奋。

(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承载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力量。新时代,党将文化建设作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关键一环,以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双轮”驱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一方面,繁荣兴盛文化事业以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党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拓展公共文化服务空间,丰富人民群众文化活动,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比如,党着力提高全国广播节目、电视节目、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的覆盖率,在全社会开展“四史”宣传教育,建设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建设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筹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等。另一方面,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以坚定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软实力。党和国家把握文化产业特点,按照社会效益为首、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兼顾的原则发展文化产业,积极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优化文化产业供需结构,加强文化要素融合创新,培育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在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基础上开创了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比如,新型文化业态是党和国家依托互联网、5G、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而形成的文化产业形态,是文化产业融合的必然结果。“云演艺”“艺术品微拍”“VR影院”“数字图书馆”等新兴文化产业作为融合传统文化要素与新兴科技要素的新型文化业态代表,是我国文化产业创新的有益尝试。

五、防范有效:意识形态风险防控更为主动。意识形态安全是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前提。新时代,面对国内外环境深刻变化、各国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日益激烈的严峻态势,我们党积极构筑意识形态安全“防火墙”,打好意识形态斗争“主动仗”,站稳意识形态传播“主阵地”,经受住了来自意识形态领域的风险挑战考验,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有力安全保障。

(一)意识形态安全防线筑牢筑实。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是维护民族利益、保障政权安全的重要屏障。新时代,党主动塑造新时代意识形态安全观,积极构建意识形态安全体系,为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构筑了安全防线。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国家安全作为独立的部分呈现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并将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列于文本之上,进一步坚定了全党全国人民捍卫意识形态安全的决心。一是主动塑造新时代意识形态安全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为党和国家维护国家安全、保持社会稳定提供了全新理论指导。总体国家安全观所关涉的对象是国家的全方位安全。新时代意识形态安全观是总体国家安全观中的一个重要视域,具体关涉的是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是指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系统考察意识形态安全现状、准确研判意识形态安全形势,以及思考如何实现意识形态安全的观念体系。新时代意识形态安全观继承传统安全思维,升华和发展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意识形态安全观,其维护的不仅仅是阶级斗争、舆论斗争、政权安全等传统意义上的安全,还包含指导思想、民族精神、人文情怀、价值理想等方面在内的安全。新时代意识形态安全观的塑造为新形势下准确识别意识形态风险戴上了“望远镜”和“显微镜”,为全党全国人民抵御各类错误思潮诱惑打上了“预防针”、注入了“清醒剂”。二是积极构建意识形态安全防护体系。新时代,党从中央层面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统一领导国家安全工作,建立起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中央权威领导机构。从地方层面明确要求各级党委要把意识形态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敢抓敢管涉及政治性、原则性、导向性的问题,敢于向各种错误思潮亮剑,构建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地方坚强战斗堡垒。党和国家制定意识形态安全工作责任清单,明确要求各条战线、各个部门在意识形态工作中要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充分激发了相关主体的责任意识。党还加强对网络舆情、社会舆情的动态性跟踪研判,完善包含维护文化安全、网络信息安全在内的符合现实需要的国家安全法,在全社会形成了全域联动、立体高效的意识形态安全防护体系,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安全度”显著增强。

(二)意识形态斗争信念不断强化。意识形态作为价值观念的集合,自带对话与交锋色彩。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与灵魂,具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理论特质,其从传入中国之初就不是“温室中的花朵”,而是在与各类异质性社会思潮的斗争中“百炼成钢”,最终脱颖而出成为中国的思想主流。历史和实践一再证明,“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党和国家掌握意识形态主动权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胜利实现我们党确定的目标任务,必须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当前,国内外意识形态领域冲突此起彼伏,打赢意识形态斗争“主动仗”,是确保意识形态安全、化解意识形态风险的题中之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强化意识形态斗争意识,坚持发扬斗争精神,找准斗争方向,主动应对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各种“惊涛骇浪”,严厉打击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有效抵制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和各种错误思潮、观点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干扰,把握住了意识形态斗争中的主动权。一是通过强调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让人民群众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同各种异质性错误思潮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如若对异质性错误思潮的渗透放任不管,势必消解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向心力,引导人民群众树立起打赢意识形态斗争的决心和信心,为党和国家开展意识形态斗争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二是时刻绷紧意识形态安全之弦,针对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论等错误思潮重拳出击、主动亮剑,为意识形态斗争赢得了局面主动。三是通过开展意识形态教育增强党和人民在意识形态领域明辨是非的能力,从根源上避免被卷入重大意识形态事件和舆论漩涡的可能。

(三)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成效凸显。“阵地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依托”。意识形态阵地我们不去占领,我们的敌人就会去占领。苏联放弃意识形态阵地导致亡党亡国的惨痛教训历历在目,我们只有严守意识形态阵地,才能在日益激烈的意识形态斗争中把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明了辨识意识形态传播主阵地的方法,即“人在哪儿重点就应该在哪儿”。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不仅成为人们思想表达、信息交流的重要媒介,也成为各种异质性社会思潮的集散中心,是名副其实的意识形态传播“主阵地”。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各类阵地上,“以‘制脑权’为核心的没有硝烟的暗战天天在打,日日在交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网络意识形态这一主阵地,团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重视互联网、发展互联网、治理互联网,在网络意识形态主阵地布下重兵、撒下大网。一是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顶层设计,提出建设网络强国战略目标,基本形成了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全国“一盘棋”的总体格局。二是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内容建设,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利用网络媒体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培育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为广大网民营造了清朗的网络空间。三是抢占网络意识形态领域制高点,坚决制止和打击网络犯罪和网络欺诈活动,利用网络媒体了解民意、开展工作,及时捕捉网络舆论热点、廓清网民模糊认识、化解网民怨气怨言、纠正网民错误看法,网民安全意识和防护能力明显增强。四是完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制度保障,制定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并针对网络领域的应急预案、评估办法、审查办法、管理办法等方面先后出台一批法律法规,进一步巩固了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屏障。

同志们,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明确强调要将“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为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必须坚持的“七个着力”之一,为新时代继续推进意识形态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建设领域形势化被动为主动,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我国正处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相互交汇的历史关键节点,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国内外意识形态领域的形势也变得愈发复杂多变、扑朔迷离,为此我们需要时刻保持头脑清醒、紧紧锚定战略方向,加快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着力增强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自信,为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构筑“铜墙铁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绝非一朝一夕之能事,也无法“毕其功于一役”,必须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把握时代发展脉搏,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意识形态建设,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唯有如此才能日益彰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独特魅力和显著优势,才能继续在意识形态建设史上书写绚丽华章。

相关热词搜索: 意识形态 中国共产党 建设 党课: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百年意识形态建设基本经验 牢牢把握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