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关于“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工作调研报告(全文完整)

时间:2023-05-26 11:10:34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工作调研报告(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关于“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工作调研报告(全文完整)

一、基本情况

公共卫生体系是以医务人员、医疗机构、疾控系统为主体,以卫生和相关社会政策为导引,以医药与健康产业为支撑,社会各界广泛支持参与,全面维护和促进公众健康的综合社会体系。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是践行党的宗旨与护佑人民健康的内在要求,是防范重大风险与维护公共安全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市公共卫生领域初步建成了体制机制较为完善、操作运转趋向规范的公共卫生体系。

1.爱国卫生工作稳步推进。积极宣传引导。结合爱国卫生月系列活动,扎实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和病媒生物集中防制工作,广泛宣传爱国卫生运动,通过线上线下等形式引导群众参与,不断提升群众的思想意识。强化监督检查。持续开展以“与健步同行,与健康同在”“烟草威胁环境”为主题的世界无烟日活动,组织对2022年无烟党政机关进行督导验收,全市无烟党政机关创建实现全覆盖。注重创建引领。2021年我市成功创建“**省卫生城市”,**镇、**镇荣获“**省卫生镇”称号,**镇**村、**村、**村、**村、**社区、**社区、**镇**村、**村、**村、**村分别获得“**省卫生村”称号,目前我市正在争创国家卫生城市。

2.疫情救治体系初步形成。不断完善多层次传染病医疗救治体系,市立医院、市中医院设置规范化发热门诊*家,各乡镇建设发热哨点诊室**处,明确了市立医院为我市黄码医院开辟有黄码病区。目前市立医院感染科现有编制床位**张,年门诊人次在****人次以上,能实现不同种类的感染性疾病患者分室安置。2021年、2022年**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心卫生院)、第二人民医院(**中心卫生院)分别获批二级医院。我市方舱医院在**市范围内率先建成并规范运营,可增加救治床位***张,健康驿站项目已竣工验收。**市第五人民医院(**镇卫生院)已启动建设。全市配备有救护车**台,负压救护车*台,基本能满足疫情救援应急需要。

3.疾控体系建设不断完善。重大传染病防控工作扎实推进。2022年,我市共报告法定传染病**种****例,报告发病率为***/10万。全市传染病疫情报告实施网络监控,市内设置有法定传染病网络直报点**处,在工作日每天监测频率不少于四次,节假日不少于两次,所有上报的传染病电子卡实现及时订正、查重。规范开展霍乱、流感、手足口病和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等重点传染病防治工作,有序开展艾滋病、结核病、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全市重大传染病防控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实验室检测能力逐步提高。我市疾控中心建设有理化实验室、生化实验室、微生物实验室、艾滋病实验室、核酸实验室等5大实验室,实验用房和实验设施设备基本能够满足县级疾控任务要求,为加强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近两年我市在市立医院、中医院、疾控中心分别建成PCR核酸检测实验室,极大提高了新冠疫情防控效率。2022年我市疾控中心核酸实验室、艾滋病实验室在省疾控中心能力验证中获“优秀”等次。

4.医疗卫生队伍逐步增强。一是编制方面,全市卫生健康系统事业编制总数****名。其中,市直医疗卫生单位****名,乡镇卫生院编制***名。市立医院、市中医院实行财政定补,其他单位为财政全额供给。二是人员方面,全市卫生健康事业在编职工****人。其中,委机关**人,市直医疗卫生健康单位***人,乡镇***人。专业技术人员****人,管理人员*人,工勤人员**人。三是机构方面,全市现有二级甲等医院*所(市立医院、市中医院)、公共卫生服务机构*所(市疾控中心、市妇计中心、市血防站)、卫生监督机构*所(市卫生监督所);
建制乡镇卫生院**所,村(居)卫生室(站)***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所;
社会力量办医*家、个体诊所(门诊部)**所。

二、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市在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工作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各种原因,仍存在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1.群众健康理念尚未形成。市爱卫办与创卫办合署办公,爱卫机构尚未定员、定岗、定责。目前工作人员仅有*名,力量不足,部门之间“一呼百应、齐抓共管、抓实抓细抓到位”的格局未释放最大能量,“大卫生、大健康”理念未真正树立,常态化开展工作的良性机制未有效形成,宣传手段单一,氛围不够浓,健康环境创设视觉影响力不突出,公众对传染病防治等健康知识储备很少,科学素养和健康素质不足,良好的卫生习惯和行为习惯未自觉养成。

2.服务保障机制还有短板。一是信息化建设滞后。全市一体化公共卫生信息管理平台尚未建立,市立医院医共体、市中医院医共体以及疾控中心等网络平台,未实现数据互联互通,存在“信息孤岛”;
“三公(工)”流调溯源组织,流调信息化程度不高,疾控、公安、科经、数据资源、民政、医保等职能部门来源信息和省市推送信息、大数据摸排信息未实现“同频共振”,信息沟通渠道不畅,影响工作效率。二是财政投入与需求有差距。市立医院、市中医院属财政定额补助事业单位,随着市立医院、中医院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药品实行零差率,两医院盈余空间不断缩小,导致政府财政对公立医院的补偿存在明显不足,公立医院发展受到制约。

3.人才队伍建设仍旧薄弱。一是人员编制不够。市立医院现开放病床***张,使用编制***人,根据国家规定床位和人员比1:*的要求,医护人员编制数应达到***人,随着市立医院新区建成,开放床位将达到***个,预计需要人数为****人以上,人员力量更是捉襟见肘。乡镇卫生院由于受编制限制,往往出现一人负责多项防病工作,人员不足问题明显。二是人才流失严重。卫生人才培养周期长,随着疫情防控等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任务加大,我市的人才待遇与大城市相比不具有吸引力,优秀人才更多选择往大城市流动。部分单位绩效方案重医轻防,基层疾控人员与临床医护人员绩效工资存在差距,导致疾控队伍不稳,工作缺乏连续性。在人才招聘上,虽然招聘程序较前期有所简化,但每年启动较慢、时间滞后,导致赴高校招聘应聘人员不多。三是人才流通不畅。城乡医护人员交流、外地优秀人才回潜安置、公卫优秀人才引进、医护人员能力提升等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瓶颈制约。

4.防控救治体系还不够完善。一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不合理,我市城区无独立编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现有**、**、** 3家,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隶属市中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隶属**镇卫生院,为一个机构两块牌子,城区服务人口占全市近25%,工作内容多、防控压力大,市中医院、**镇卫生院难以兼顾区域医疗和社区服务两重任务;
二是中医药在新发突发传染病救治或防控中参与和投入少,没有充分发挥我市作为“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县”、“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的优势,中医药在预防、救治方面的应用不多。三是监测预警机制不健全,监测报告网络系统不完善,预测预警能力还不强,传染病监测、报告,结核病耐多药监测、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等措施落实存在脱节,病媒生物防制和健康教育的长效机制不完善。

三、工作建议

1.健全完善爱卫体系建设。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是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和重要举措。在绩溪县调研时,调研组了解到该县爱卫办由卫健委内设机构调整为卫健委下属独立全额拨款副科级事业单位,即爱国卫生运动和健康促进中心,编制5人;
2016年该县在创建省和国家卫生县城时,又成立了创卫办,由县卫健委1名党组成员任专职主任,抽调6人集中办公,真正做到了有人办事、有机构管事、有钱理事。调研组认为构建相对独立的爱卫管理体系,理顺自上而下的行政动员模式,是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有力保障。一要健全爱国卫生工作组织。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爱国卫生工作,强化爱卫办机构设置和人员力量配备,明确人员负责全市爱国卫生具体工作;
二要制定我市爱国卫生规范性文件。如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意见、规划、方案以及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工作规则和成员单位分工等;
三要将爱国卫生工作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列进年度绩效考核内容;
四要统筹“健康支持环境”建设(健康主题公园、健康一条街),营造我市浓厚的健康科普宣传氛围,要将文明城市创建与国家卫生城市、健康县区,慢病示范区等创宣活动有机统一,将健康元素融入所有创建行动,形成共建共享的合力;
五要抓两头,带中间。党校要开设健康课程,党员干部要做贯彻健康理念的表率,学校要普及健康教育,充分发挥“小手牵大手”的作用。

2.加快疫情救治体系建设。以市立医院、市中医院为龙头,不断深化紧密型医共体运营模式改革,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推进全市乡镇卫生院科学均衡布局,错位发展,避免功能重复、内耗性竞争。一是提升院前急救能力。强化急救全科医生培养,建立以市立医院、市中医院为主,乡镇卫生院为枢纽的市内院前医疗急救网络,按要求配备负压救护车,构建若干个乡镇院前急救站,形成城区10分钟和农村20分钟急救圈。二是推进传染病救治能力建设。构建以市立医院传染病院区为基础的全市重大疫情救治体系,完善市立医院新院区传染病防治设施建设标准,提前谋划,合理配备医、护、技人员比例,提升应急医疗救治储备能力。三是加强中医药特色专科建设。结合我市正在开展的国家中医示范县创建工作,发挥中医药在重大疫病防治中的作用,加强中医药特色专科建设,推进治未病、康复等专科建设,建立健全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机制。四是推进合作交流。全力支持市立医院创建三级综合医院,市中医院创建三级中医医院,市妇计中心创建二级妇幼保健院,支持市中医院医共体建设精神康复病区。鼓励市立医院、市中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市第一人民医院等积极与上级省市优质医院开展深度合作,力争加入更多国内一流医院“医联体群”,实现“1+1》2”协同效应。五是提高财政对公立医院的投入。明确政府办医主体责任,逐年增加政府财政对市立医院、市中医院的定额补助标准,市财政设立市立医院、市中医院发展专项基金,用于公立医院的基本建设、大型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

3.改革完善疾控体系建设。一是加强疾控机构防控体系建设。按照《国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能力建设标准》,完善疾控机构建设,在硬件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设备配置;
在防控能力上加强疫情发现和现场处置,加强现场检验检测、流行病学调查、消毒消杀、应急处置;
在资源整合上,加快疾控中心、血防站等任务相近、功能重叠的疾控机构整合或重组;
二是加大疾控机构公共卫生事业经费投入。建立稳定的经费投入机制,改善疾控基础条件,在国家和省级项目资金支撑外,财政部门应适时开展区域性公共卫生和疾病防控投入和产出调研,从政策角度明确公共卫生建设经费占GDP比重,科学合理制定疾控年度预算。在疾控机构实行“一类单位二类管理”,发挥疾控机构一些领域技术优势和设备优势,为社会提供有偿服务,增加疾控机构收入。三是按规合理设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逐步调整城区现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状况,建立政府举办的独立法人、独立运行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下设社区卫生服务站,理顺隶属关系,准确定位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职能,以维护居民健康为工作重点,向辖区常住居民主动提供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医疗康复等综合性医疗卫生服务。

4.创新疾病预防控制机制。一是成立县级层面的医防融合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医防融合工作实施方案,卫健委牵头抓总,充分发挥市直医共体牵头单位作用,统筹市直医疗单位、乡镇卫生院以及疾控中心、妇计中心、卫生监督所、血防站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协同推进医防融合;
二是强化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职能,推进市立医院、市中医院“公共卫生科”建设和公共卫生岗位的设立,加强市疾控中心对医疗机构的业务指导、参与年度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评估考核;
三是将公共卫生工作纳入医疗机构绩效考核内容,在绩效考核中增大公共卫生工作权重,提高医疗机构疾控工作人员薪酬待遇;
四是加强信息化建设,建立完善全市统一的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推进医共体内各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共享,实现对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财务管理、人事管理和绩效管理等技术支撑,实现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检查检验结果、双向转诊、健康管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连续记录和服务。

5.强化医疗卫生队伍建设。一是强化领导,压实责任。充分发挥市人才促进发展中心作用,实行卫生人才引进联席会议制度,由市分管领导牵头召集,市卫健、组织、人社、编办、财政、教育等部门参与,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形成合力,统筹安排人才招聘,出台卫生专技人才引进办法,完善人才队伍建设政策体系,探索引培有“一锤定音”能力的公共卫生首席专家;
二是分类管理,精准施策。根据需求不同,按照常规人才、高端人才、紧缺人才、特殊人才等不同类别,给予安家费、职称评定、住房、配偶就业、子女就学、个人贡献奖励、科研平台和补贴等奖励政策,对**籍优秀医学人才回乡就业的,给予回乡就业奖励,给予市级医疗卫生机构(市立医院和中医院)人才引进自主权。三是总量控制,适度调整。根据市级医院编制周转池的相关要求和乡镇卫生院编制调整的有关规定,公立医疗卫生单位编制实行动态调整,疾控机构人员编制则按照**省委机构编制委员会*〔2020〕*号文件“万分之1.63比例统一计算”,加大招聘力度,确保空编足额招聘,建议编制部门根据乡镇卫生院和市级公立医院实际需求,适当增加医疗卫生机构编制总量;
四是畅通渠道,有序流通。市委编办、人社、财政、卫健部门要成立联合调研组认真研究政策规定,针对乡镇和市直卫生机构不同的财政拨款体制和区域差别,就如何打破市内医护人员城乡、区域交流,疾控与医疗人员柔性流动,疾控中心人员派驻医疗机构、全日制本科医学生服务期满安排、外县调入人员如何安置等瓶颈积极调研,建立城乡流动机制,真正让人员流起来,激情迸发出来,作用发挥出来,以避免人才流失;
五是注重继教,提升能力。要认真解决“有大楼没大师”的问题,强化医护人员的继续教育,卫健委要制定指导性计划,分期分批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到上级医院、医科大学进行研修和跟岗培训,通过请专家坐诊、“师带徒”、“一对一”实践、远程网上培训等形式,加强对临床医生、公卫医生、“双医”型医生和基层全科医生的培养,不断提高卫健系统各级各类专业人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

相关热词搜索: 公共卫生 体系建设 调研报告 关于“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工作调研报告 关于 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调研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