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河北省食品安全现状分析
(一)初级农产品源头污染较重。如农田用污水浇灌、滥用甚至违禁使用高毒农药;饲养禽畜滥用饲料添加剂,非法使用生长激素;在水产养殖中滥用氯霉素等抗生素和饲料添加剂等。这往往使高浓度有害物质从源头进入食物链,其摄入量无法控制,对人类构成的威胁无法预料。
(二)食品生产加工领域假冒伪劣问题突出。如利用低劣的原料甚至用非食品原料生产加工食品,滥用或超量使用增白剂、保鲜剂、食用色素等加工食品;用地沟油加工食用油等。这不仅对健康造成危害,使消费者蒙受经济损失,而且导致消费者产生对食品行业的不信任感,从而引发整个食品消费领域的信用危机。
(三)食品流通环节经营秩序不规范。为数众多的食品经营企业小而乱,分级包装水平低;有些企业在食品收购、储藏和运输过程中,过量使用防腐剂、保鲜剂;部分经营者销售假冒伪劣食品、变质食品,还有的在农村市场、城乡结合部及校园周边兜售“三无”食品。给污染物进入食品消费领域创造更多的机会。
(四)上市食品超标,食品卫生安全事故时有发生,食品安全难以保证。“红心鸭蛋”事件、“黑心肉”事件以及“三鹿”奶粉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等,均暴露了食品安全问题的严重性,引发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
造成上述食品安全现状的原因有多种,主要是:
第一,食品业生产力水平整体不高。目前,在河北省食品生产单位中,以家庭小作坊为主要形式的占据重要比重。这些小企业、小作坊很多不具备生产合格食品的必要条件,生产环境恶劣、卫生条件极差。有的企业加工设备简陋,没有防蝇、防尘设备;有的从业人员食品安全意识淡薄,缺乏社会责任感,违法制售假冒伪劣产品:有的小作坊雇用的临时工没有“健康证”,等等。
第二,食品消费水平总体偏低。作为农业大省,农民在食品消费中占有相当的比重。由于农民收入低,对低价食品需求较大。“便宜就好”的购物习惯给假冒伪劣食品的猖獗创造了机会,一些没有生产厂家或生产日期、质量低劣的儿童小食品在农村热销。购买低价质次食品的现象在城市也时有发生,食品消费水平的总体偏低给质量低劣的食品以一定的生存空间。
第三,一些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不强,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较低,缺乏对假冒伪劣食品的鉴别力。尤其在信息相对闭塞的农村,消费者的食品安全知识匮乏,安全防范意识不强,维权意识较差,购买食品时不查验相关证照,也不索取销售发票,致使一些“三无”食品、过期食品以及被城市市场拒之门外的食品流向农村市场。
第四,种植养殖户安全意识不强导致食品源头污染。农产品生产过程中非法使用违禁药物,造成种、养殖环节的污染。许多农民不知道国家明令禁止或限制生产、使用的农药和兽药目录,在使用农药和兽药时没有农业技术人员指导,一药多用现象相当普遍,打过农药的蔬菜未过休药期即采摘上市销售,致使食物中毒事件屡屡发生。
第五,新产品、新技术给食品安全带来了潜在威胁。很多新型食品目前没有危险性评估标准,如花卉食品、转基因食品等都需要进行风险评估,给食品安全带来了新挑战,尤其方便食品中,食品添加剂、包装材料与防霉保鲜剂等化学品的使用较多,增加了食品安全风险。
二、河北省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主要问题
食品安全问题屡屡发生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在于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不健全及政府对食品市场监管不善。
(一)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标准尚待健全
首先,有关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不完善。从全国来看,食品法律法规虽数量多,但因为分段立法,因而条款相对分散,单个法律法规调整范围较窄,有关食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标准的制定等还需食品安全法做出规定。就河北而言,尽管已制订了部分地方法规,如《河北省流通环节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暂行规定》,明确了食品集中交易市场开办者、食品经营柜台出租企业和食品经营者的质量安全责任,但总体看,法规制订工作较为滞后,目前还没有一部食品安全条例,部门规章缺乏统一性、权威性。其次,食品安全标准不系统。一方面,涉及食品安全领域的标准繁多;食品卫生标准、产品质量标准、农药残留限量标准等等,标准之间交叉、重复现象十分普遍,缺乏协调机制,导致标准“执行难”。而众多标准分散于农业、质监、卫生等多个部门,多头监管,易出现监管的“真空地带”。另一方面,许多河北特色食品又亟需制定与实施食品安全地方标准。
(二)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权责不一致影响执行力
首先,监管部门多、职责交叉。如在食品生产加工环节及流通领域,农业、卫生、质检、工商等多部门参与监管,易出现权责不清、管理重叠和缺位等问题,特别是城乡结合部、县以下农村等区域监管形成裂隙。“苏丹红”事件就比较集中地暴露了“监管缺位”问题。其次,因执法主体不同,适用的法律不同而导致定性不准确、处理不当。一些法律规定比较宽泛,缺乏清晰准确的定义和限制,有些条款定性不定量;有些条款可操作性不强,对有毒有害食品的生产者处罚的规定较轻,使有毒食品生产者被查出后向司法机关的移送率较低。再次,在执法力度上存在偏差。对违法犯罪分子的惩治力度过轻,起不到打击假冒伪劣食品,促进食品安全的目的。此外,少数基层管理部门对食品安全工作重视不够,对食品安全隐患依法监管和打击不力。
(三)公众食品安全法律意识淡薄
食品安全的环节主要包括农用生产资料销售(包括农药、兽药)、食品原料生产、农产品收购和批发、食品生产和加工、食品批发、食品零售和消费等环节。由于每个环节都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极易出现下列问题:一是大量使用农药化肥;二是在农产品收购过程中,劣质农产品进入流通市场;三是食品加工过程中质量控制不严。四是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不强,对食品质量鉴别能力差。
三、完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 建设和谐城乡河北
(一)制订和完善河北省地方食品安全法规
河北省应制定适合本省的食品安全条例,规范食品行业以及相关部门的具体行为标准,做到食品生产、加工、销售、消费以及监管各个环节都有法可依。内容应该包括:食品生产经营、食品安全风险预防和控制、食品安全保障,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法律责任等方面,以实现对食品安全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监管,
(二)构建新的河北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1.统一协调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目前,河北省在省、市、县三级单位均成立了专职的监管队伍,省质监系统还从社会、大学院所和企业聘请了食品准入核查员,在食品准入工作中协助质监部门把关。建立健全权责明确的食品安全和质量监管机制,在质量标准面前,对大小品牌应一视同仁,甚至对影响力大的品牌实行更严格的
监督,避免类似“三鹿”事件的再发生。
2.食品安全标准和检验监测体系。河北省应整合现有检验检测机构,建立手段完备、检验水平满足需要、权威高效的食品安全监测体系。对食品进行严格的毒性与过敏性检测,有效减少食品对人类健康的危害,通过严格的检验促进生产者安全生产,遏制食品源头污染,有助于食品生产者按照标准自主规范企业行为,从根本上提高食品行业的安全系数。
3.食品安全信息评价预警体系。这一体系的建立,一方面可以整合食品监管各个阶段、各个部门的监管信息资源,为各监管部门提供信息共享的平台,另一方面,也能为公众提供食品安全信息服务,使其及时获得食品安全信息和知识、检测公告,查阅企业的处罚记录、信誉等级、监管记录等基本资料,还可以举报投诉不良食品生产企业。
4.食品安全社会监督体系。食品安全社会监督体系建设是政府部门行政执法监督管理的重要补充,形成行政执法、企业自律、社会监督“三位一体”的食品安全长效监管机制,可以有效提升食品安全水平。为此,应鼓励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参与社会监督,营造社会监督氛围,及时发布食品安全信息,进~步增加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透明度。
(三)严格执法保障公共健康,促进城乡和谐发展
继续开展食品安全检查专项整治工作、依法组织对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查处。在农产品质量方面,进一步强化对农产品源头污染的治理,重点检查整治投入品使用和生产过程,加强对种植养殖业产品农药残留、“三聚氰胺”等禁用、限用药物及添加剂监测;在生产加工环节,对食品生产企业和小作坊进行重点检查整治,严打制售假冒伪劣食品、使用非食品原料和回收食品生产加工食品以及滥用食品添加剂的违法行为;在流通领域,严格食品经营主体市场准入,落实食品质量市场准入、交易和退市的各项制度,继续推行质量承诺、不合格食品退市、食品信用分类监管等制度措施,引导经营者自觉把好入市关、销售关和退市关。同时,加强对农村食品进货渠道和农村集市的管理;在餐饮消费环节,全面实施餐饮单位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卫生许可证和监督工作,加强对农村、学校、建筑工地、小型餐馆等的食品卫生监督,确保食品“入口关”的安全。同时,加强对转基因食品等新型食品的监督与监控,增强透明度。整顿的过程也是严格执法的过程,查处整治不合格企业可对其他企业起到惩戒和教育作用,也利于行业自律。
(四)加强食品安全宣传,创造食品安全的良好氛围
第一,开展食品安全常识普及教育,增强公众的维权意识。食品安全知识匮乏和安全意识的缺位导致公众的消费误区:要么贪图便宜不考虑食品安全,要么要求食品零风险、笼统地把假冒伪劣和食品安全问题划等号。因此,有必要向消费者普及食品安全知识,提高其自我保护技能,降低受劣质食品危害的可能性。第二,加强对食品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卫生知识培训,增强其责任感,防止和消除食品源头污染。针对许多食品生产加工者尤其是农民、小型家庭作坊式加工者等因缺乏必要的安全知识而造成食品源头污染的情况,可以组织专业人士加强这一群体的安全理念,普及安全使用化肥、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和动植物生长激素等方面知识,积极引导其合理使用化肥农药以减少粮食、蔬菜等的化肥农药污染,合理使用兽药防病治病,以消除违禁药物的使用,推广使用低残高效农药、兽药和无污染添加剂,规范种植、养殖行为,使其建立可持续发展观念,避免和尽量减少源头污染。同时,政府通过宣传积极引导生产加工企业搞好特色经营、品牌经营并做大做强,引导食品加工小作坊走向规范化生产。第三,增强公众对新食品种类的正确认识。调查显示,很多消费者食用转基因产品却对其安全性没有任何怀疑。新食品种类的安全性和可监控性目前尚无定论,需要相关专业人士加大宣传力度,消除消费者尤其是生产者对这一领域的无知和盲从。因此,加强食品安全教育和食品安全监管,需要建立长效机制,从科学发展的高度来认识食品安全问题。
相关热词搜索: 河北 食品安全 构建和谐 法律体系